
【宁静•暖】汤圆里的爱与温柔(散文)
汤圆不仅是我挚爱的美食,更是搭载我与母亲之间亲情的桥梁。
一
年前,父母到我家小住,母亲带了很多吃的,其中包括做汤圆的糯米面和各种馅料。
去年因为疫情,我没有回老家过年,今年还是因为疫情,单位要求就地过年,所以我依然没回老家过年。本想接父母来我家过年,可父母舍不得在家的儿子儿媳,弟弟在电器行上班,弟媳在超市上班,均是全年无休。我每天通过手机视频对父母软磨硬泡,最后他们终于答应年前到我家小住几天,腊月二十七再回去。
想着疫情,他们坐火车不安全,腊八节那天,爱人便开车去接他们。谁料爱人的车开到家门口,父母将一堆年货提到车上后,说弟媳的父亲病危,弟弟和弟媳都赶回去了,家里没人,就先不过来了。
一直等到立春那天,弟弟和弟媳处理完弟媳家里的事回到家,妹妹也放假,才自驾车带着父母和弟弟的两个孩子到我家来了。那几天,陪他们四处游玩之余,还到KTV去唱歌,因为孩子们都爱唱歌。不会唱歌的父母也跟着去了,担心跟不上孙子们节奏,“怕离孙子的世界太远”“怕孙子嫌弃他们什么也不懂”是他们内心的想法。
终于盼来与父母坐在一起拉家常、做饭吃的日子。
为了陪好父母,我与爱人都请了公休假。一大早,我就将母亲带来的糯米面和各种馅料拿出来,计划着包汤圆,用美味的早餐来给期盼已久的假期开好头。
我本想不让母亲动手,让她品尝我包的汤圆,但失败了。不常包汤圆的我不得窍门,包得七拱八翘不说,一下锅便煮得没有形状,等捞到碗里,连我自己看了都不想吃。从小,母亲包汤圆时我都在一旁守着,但为什么没学到要领呢?
二
大一那年的寒假,在家里最期待的事就是春节的到来。春节前,母亲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汤圆馅料,有富油、洗沙、苏麻、桔饼、玫瑰、芝麻、核桃、花生……那时的我认为,母亲很开心,终于考上大学的我让她在街坊邻里很有面子。从那个寒假起,每年我回家的时候就只有寒暑假,所以母亲感觉能给我做好吃的时间有限,便在我每一次回到家时,使出渾身解数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包括我最喜欢的汤圆。
至今我都不明白,不识字的母亲是怎样发明那些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汤圆的,它们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味蕾绽放。有带着花边的三角形,有耳朵尖尖的小白兔,有圆溜溜的小猪。吃到嘴里,有的微弹爽滑,有的甜而不腻,有的果香四溢。最神奇的是,这些汤圆在沸腾着的清水中翻滚、沉浮后,依然保持原形,娇俏可爱得让我不忍下口。每一个汤圆都充满浓浓的诗意,简直就是母亲用爱创作的艺术品。曾经对吃一窍不通的我,在她作品的召唤下,体会到了人间至味。她用爱和付出,述说着对不常回家的我的留恋和不舍。
三
“回来的路上辛苦了,先吃一碗汤圆垫垫吧!”
每每想起回到老家时,一进家门伴随着妈妈温暖的声音递过来的甜甜的汤圆,便深深感到幸福。捧在手中的白瓷碗早已被汤圆温热,一股暖意从手掌传到指尖,同时也让母亲的爱丝丝缕缕飘入了我的心间。夹了一个进嘴里,甜甜的黑芝麻又香又软,可口的味道在味蕾间弥漫。我不由地感叹:“还是母亲做的汤圆香啊!”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回家过年,回到家已是傍晚,迎接我的便是想念已久的父母、弟弟、妹妹和一桌美食,我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放下行李后手都没来得及洗,便跑过去大快朵颐。见我吃得正高兴,母亲问道:“飞儿,明天早饭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如果是汤圆更好。”我不客气地答道。
第二天凌晨六点,天还没亮,我被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惊醒了,起床后拉开房间门,迷迷糊糊地看见厨房里一片亮堂堂。走近一看,挽着衣袖的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鬓边已有白发的她弓着腰,将糯米面放入白瓷盆中,小心地将少量开水倒进盆子里,边倒边用筷子轻轻搅拌,然后冼净双手,一遍又一遍地用手揉着糯米面,直至揉成一大团。接着,用一大块干净的湿毛巾将面团盖住保湿,只留一小截在外面,然后用手去揪一小块,在掌心搓成圆球状,再捏成小碗状的凹型,将之前准备好的馅料用勺子舀一勺放进小碗状的糯米面团里,最后再熟练地捏拢封住“碗口”,一个汤圆就包好。看到这里,我的眼角湿润了,没想到竟因为我的一句话,母亲天不亮就爬起来为我做汤圆。我刚想走上前去抱一抱母亲,可母亲转身一见我,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挥着手对我说:“飞儿,还早呢,赶紧再睡一会儿,等煮好了汤圆我再叫你起床!”“妈妈,你不用特地为我这么早起来做汤圆。”
“我现在年龄大了,没那么多瞌睡,你快去睡,别管了。”母亲轻轻笑着说,对我又挥了一下手。说完又将头低下,双手继续忙碌。我不好意思地回到床上又睡了一个回笼觉。
早上八点,睁开双眼后的我在房间里便闻到了汤圆的香味,我寻味走出房间,来到餐桌。“起来啦,快趁热吃!”母亲笑吟吟地对我说,把汤圆盛到碗里,端放在餐桌上。一想到她天不亮就起来包汤圆的情形,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我低下头,咽了一口被香味诱惑出的唾沫,心想一口气吃完便不辜负母亲的一番好意。一口咬下,甜而不腻的汁水从馅料中流出,真是人间美味啊,因为这其中饱含的是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
四
我一直以为母亲不喜欢我,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的我总是让她担心受怕,身为老大的我常因照顾弟弟和妹妹不周而被她打骂。那时家贫,一大家人想要吃饱穿暖不容易,所以母亲的脾气不好,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经常摔东摔西,对着我和弟弟妹妹大呼小叫。
然而,我长大离开家不常回来后,终于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爱并不比对弟弟和妹妹的少。她的爱是那样的浓烈,浓到她不知如何表达,便统统体现在做各种各样好吃的给我,体现在不让我碰家务事,体现在早晨让我睡到自然醒,不叫我起床。慢慢地,我从一开始的受宠若惊到心安理得,统统接受了。
母亲不知如何表达我来表达,从菜园子到家里的院子,从客厅到厨房到卧室,母亲在哪儿我跟到哪儿,她不让我干活,我就守着她念叨,给她说学校里的人和事,说我走出家门后的各种见闻。母亲嘴上嫌我话多,但从眉毛到眼角分明都是上扬的,又可看出她愿意听我说。
母亲虽不识字,却没有一直生活在她狭小的世界里,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有机会变得乐观通达,所以包出的汤圆才会那么色香味俱全。
面对我们的亲人,想表达爱意或歉意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就去做吃的吧,无论生涩或娴熟的厨艺都能做出真诚的美食,通过美食可以表达我们的深情。就像那些乖巧可爱、各式各样、热腾腾出锅的汤圆,正是母亲对我无尽的爱与温柔。
五
大年初十,周日,不用上班。清晨,我准备继续学习包汤圆。我将母亲送来的糯米面与馅料找出来,烧水、和面、揉面、揪面、放馅料,闭合捏成可爱的三角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包汤圆,尽管我包的花样没有母亲的多,但也是非常不易了。下锅煮之前,爱人先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各位亲,想吃的来了,卖相虽差点,但味道是真的不错哟!
我挥着沾着糯米面的手白了爱人一眼,真是个爱显摆的家伙!
爱人不理我,开开心心地将汤圆下锅了。
我一边继续包着汤圆,一边想起在老家时,氤氲的晨光中,母亲包着汤圆,嘴里不急不缓地说着家里琐事的模样,总是格外温馨。说到动情处,母亲的眼眶会有些泛红,对着我叹口气道,这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你们几个都长大各自有家有室,我们也老了!每每此时,我总是起身给她一个拥抱,说,不老不老,你看你还这么能干呢!
儿子说,每次回外婆家过年去来都像搬家,汽车的后备箱去来都快装不下,去的时候装满了我们带回去的礼物,回来的时候,装满了外婆给我们做的各种美食,其中,自然少不了包汤圆的糯米面和馅料。每次回来前,母亲都把那些美食用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盒子装好,塞进我们汽车的后备箱里,她才长长松了一口气。母亲总是想把她满满的爱,倾注在一样样美食里,让我带回自己的家。
每次车启动离开老家时,我都会湿了眼角。我假装坚强地挥着手让父母回去,其实舍不得他们离车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的身影。车往前行,故乡一点点往后挪出视线,那丝丝缕缕的乡愁啊,瞬间将我的心扯得七零八落。
六
那年,单位因机构改革,我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心想让父母失望了,我不再是他们眼里的骄傲。但让我没想到的是,电话里传来父母的声音:“不在领导岗位上好,少操点心,只要你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就好。”
原来,在他们眼里,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行。原来,我不是父母的面子。从前的我愚蠢地认为父母把自己当面子时,定是自己过得不顺心产生的想法,最要命的是还将这种想法衍生成焦虑后投射到父母身上。
父母一直是父母。
改变的,是我自己的心态和处境。
所以,我也要告诉我的孩子:你不必活成父母的面子,只要活成自己的里子,活成你喜欢的自己就好。
汤圆里的爱与温柔让我最终明白,从我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享受父母不求回报、无穷无尽的爱,自己之所以能抵达更远更高的地方,是因为踩在父母的肩头。
汤圆里的爱与温柔让我最终发现,自己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永远也走不出父母无限眷恋、深深关切的目光。
每一个文字,都是切身的感悟和理解,也都是最深沉的爱浸泡出来的饱含温柔的文字,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