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韵】小爷爷(散文)

精品 【书香•韵】小爷爷(散文)


作者:雪凌文字 举人,5235.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10发表时间:2021-02-22 20:27:43
摘要: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的小爷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

【书香•韵】小爷爷(散文)
   夏日的午后,清风徐徐吹过满是汗水的后背,让疲劳的人顿时感觉如喝下一杯带着冰碴子的可乐般舒爽。抬头所见之处,皆是一眼看不到头的金黄色麦浪,熟透了的麦穗儿“低头”注视着身下的大地,金色的秸秆儿随风而前后摇摆。站在麦子地里,我右手握着镰刀,左手挽着满满一把刚割下来的麦子,额头的汗滴顺着鼻梁滑落,流到下巴上,再掉落到脚下的黄土里,瞬间消失不见了。
  
   一
   伸腰稍作歇息的时候,我才发现蹲在上一级的梯田埂子边上默默看着我的小爷爷。他面带微笑,着一身板板正正的藏青色中山装,和一双几乎一尘不染的棉布鞋子,上衣的口袋里,别着那支他随身带了近半辈子的钢笔,钢笔的卡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小爷爷留给我非常深的一个瞬间,每每想起小爷爷,我都会不禁想起这个画面来,似乎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与小爷爷这个称呼一起绑定了。想起小爷爷,便想起这个画面,想起这个画面便想起小爷爷。
   小爷爷在农村整整待了一辈子,但他却不是农民。准确讲,小爷爷压根就没有农民的样子,要问为什么,单单看他那一身永远正统干净的着装就是最好的证明了。不得不说,小爷爷是这个山村里唯一一位身上看不到黄土的男人,也是唯一一位终年不见愁容的西北汉子。
   小爷爷是爷爷最小的堂弟,他和我父亲年纪相仿,加上我们两家同住在村里唯一的一座堡子里,所以自小与父亲一起玩耍,算是父亲为数不多的一位两小无猜的伙伴。也可能童年时候他们的感情太深,这一叔侄深情,一交就是整整一辈子。
   小爷爷“命大”,这是村里人公认的。什么叫命大?就是在童年遇到饥荒年代,不至于同其他村民那样,面临饥饿受死亡威胁;在中年遇到清贫年代,不至于像其他村人那样,整日在黄土地上刨食;在老年遇到儿女各自成家,不至于像其他老人那样,为没人养老而过得凄凄惨惨。事实证明,小爷爷确实如村里人说的那样,他真是命大,这些能避免的他都避免了,能得到的他都得到了,在偏僻而落后的庙庄,能求得小爷爷这样的人生,几乎是一种奢望。
   因为小爷爷家的成分比我们家“好”,所以偶尔能得到村领导们的些许关照。小爷爷不到二十岁,便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为了乡村一名民办教师,这在村子里,显然是端上了大半个铁饭碗。从此,小爷爷开始了他整整三十五年的执教生涯。
   在公社化生产、赚工分养家的那些年里,小爷爷可以不用被人用鞭子赶着没日没夜地下地干活,就能赚到一个半成年人的工分,因此小爷爷家的条件自然好了很多。相比之下,我们家则寒碜了太多,成分“不好”导致老人受尽欺凌,还要没日没夜地下苦力,而正值二十出头的年纪的父亲,则全然被公社里当成了最得力的“牛马”,干着最苦的活,喝着最稀的汤。
  
   二
   那年深秋,西北高原上的冰霜,已经早早杀死了覆盖在黄土之上仅有的荒草,处处显示出一种冷冷凄凄的景象。清晨刚起床的父亲接到了公社新安排的“工作”——去距离庙庄一百多里之外的大山深处炸石头。
   父亲卷起了家里那一床破破烂烂的被褥,赶着村里指派的大板车和青骡子,踩着一双草鞋踏上了远方的路,留下了家里百病缠身的爷爷奶奶,以及身怀六甲的母亲。我想象不出当时父亲的心情,只能去努力猜测,我想彼时的父亲应该内心里定满是不舍、不安,或者牵挂,甚至不甘吧。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这一去不多日,怀有身孕的母亲突然得了重疾,连日来水米难进。年迈的爷爷奶奶见状,着急上火却无可奈何,颇有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况。眼看着母亲命悬一线了,公社领导却视而不见,反而扣掉母亲的工分,如此一来,家里那点仅有的口粮也没了,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
   迫于我们家的“成分”敏感,小爷爷不能明着给我们家“雪中送炭”,便总是偷偷地趁着天色黑,时不时带来半包玉米,三五个土豆,接济接济我们家老老小小的惨淡日子。那日趁着夜色掩护,小爷爷又偷偷送来半包荞麦,方知母亲重病,便扭头消失在了黑夜里。
   小爷爷骑车去了四十里外的县城,自己掏钱求医生给母亲开了几副中药,回来时已经是三更半夜了,爷爷奶奶看到他们这个小弟弟此刻送来的救命药,将所有感动都记在心里,连夜给母亲熬了中药。
   母亲喝了五六天小爷爷带来的中药,疼痛稍有缓解,但依旧不能活动,面色蜡黄,日渐消瘦。小爷爷见状,便不再犹豫,放学后安顿好家里,独自骑自行车,朝着父亲干活的那座一百里之外的大山出发了。山路崎岖,夜黑路险,一个人一辆车,小爷爷骑半路,推半路,一百里路,一个通宵,在次日日头升起之前,小爷爷出现在了父亲的工棚前面。
   关于小爷爷通宵骑车夜行接父亲这段,我之前的小说《人生》中使用了化名,有相关更加细致的描写。但我不得不说,这其中很多细节,我都仅仅是听父亲在茶余饭后,一遍一遍讲给我们兄弟们听的,而至于当时小爷爷的状态,父亲的神情,我必须承认其中大有自己的想象和脑海中的主观描绘。
   小爷爷给父亲简短说明了情况后,便调转车头,两人一路互相换着骑车,在天黑前从百里之外,赶回了庙庄。父亲带着一身尘土和满身汗味儿,扑向了母亲的病榻,而小爷爷看着父亲的背影,整个身体瘫软地靠在了门前的草堆上,久久不说话。
   父亲被小爷爷接回家后,当天晚上,两人就拉着架子车,将母亲送进了镇里的医院,半月后,母亲身体好转,小爷爷和父亲一前一后,用架子车将母亲接回了家。
   记忆中,父亲总是是喜欢在饭后,抽着旱烟,一次次重复给我们兄弟姐妹,讲这些关于他的这位过命的“兄弟”、关于小爷爷的种种事情,每次讲到后来,父亲都会重复一句一成不变的话:“你小爷爷是咱家的恩人,救了你妈的命,也是救了咱们一家子的命,你们要记住……”
  
   三
   庙庄村里从六零后到九零后的所有男男女女,只要上过学的,无一例外,都是小爷爷的学生。因此到八零后九零后上学的时候,如果某个不听话的男孩女孩调皮捣蛋,小爷爷都会用指头敲着他们的额头,严肃地说:“你妈你爸那时候可比你乖多了。”“你回去问问你爸我当时咋教育他的!”小爷爷的这种“口头禅”和大家印象中老师们最爱说的那句:“你们和我上一届学生比差远了”如出一辙,只是这时间的跨度上明显大了很多。
   小爷爷在远距庙庄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做了几年代课老师后,转到了庙庄小学,做起了这座小学的“全能教师”。
   我上小学时,小爷爷已经近五十岁,但依旧满头黑发,腰杆笔直,加上小爷爷身材消瘦匀称,中等身高,一身干净整洁的中山装,看上去颇有老干部的样子,完全想不到他是庙庄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人。
   小爷爷教我们数学,音乐,还有思想品德课。特别是音乐,小爷爷是全校唯一可以胜任的老师,但小爷爷并不懂乐理知识,更不会任何乐器,所谓的音乐课,仅仅是教我们唱歌,唱《五星红旗》《东方红》《打靶归来》……虽不专业,但是很认真。也是当时条件所限,没办法的办法。
   小爷爷是我学前班至二年级三年中的数学老师,是真正的启蒙老师。那年中期考试,我和班级里另外两个玩地最好的同学,并列考了一百分,小爷爷见状异常开心,趁着午休跑去我家,把好消息告诉了父亲,喜形溢于言表,我也颇为自豪。但巧的是,那个学期期末考试,也是我们三人,变成了并列倒数第一,分数也一模一样,三十七分。小爷爷把我们三个叫到办公室里,一个劲问:“你们三个是一个人做的卷子吗?照着抄也没这么巧啊,你们,你们真是爷爷的好孙子……”
   小爷爷教学,极少用棍子说话,但会狠狠地批评学生。他批评学生,声音不大,面无怒色,却可以把学生训哭,训到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觉到错得彻头彻尾,悔恨交加,眼泪鼻涕一场,才会被放回教室。小爷爷的这种教育,在棍棒教育的八十年代确实是很少见,甚至很少有老师有耐心对犯错的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别谈把学生“说”到悔哭,大都是抓起来一顿棍棒便扔回教室,在此环境下,小爷爷的“温情教育”反而显得怀柔了许多。有人说,小爷爷当老师,太松了,娃娃们都不怕,咋能学好?小爷爷听之,嘿嘿一笑,背着手丢下了一个长长的背影。
   小爷爷从二十岁来时成为民办“小王老师”,再到后来转正,成为正式的“王老师”,直到我上学那时候,大家为了和同校另外一位王老师,也是小爷爷曾经的学生加以区别,特对小爷爷这个“王老师”的称呼,变成了“老王老师”。从教三十五年的小爷爷、这位老王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式退下了他的三尺讲台,成为了村里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人。此处加双引号,是想强调退休这个概念,因为在农村里,老人是没有退休这一说法的,所谓活到老,干到老,活一天就要劳碌一天,何谈退休。小爷爷不一样,他是真正的退休,且退休金也在连年上涨,甚至超过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不过小爷爷却从未因此而显得有丝毫得意,他将那句“眼下的世道是真的好”总是挂在嘴边。
   退休后的小爷爷依旧整日穿戴整洁,腰板挺拔,每日早茶过后,背着双手走出门,站在村子的最高处,眺望村前村后那些望不到边的葱茏梯田,以及不远处那座刚被修葺一新的全日制小学。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伴随着三三两两的鸟鸣,显得那么清脆悦耳,每每那时小爷爷脸上总是露出不易觉察的富足样儿,继而扭头,朝着山里,朝着田间地头走去,偶尔会盯着埋头锄草的人一声不响地“欣赏”许久,偶尔会蹲在弯腰割麦的人身后,一言不发地“观察”半日。良久,被眼前的人觉察到了,赶紧伸腰抬头,来一句热乎乎的“哎呀,小爷爷来视察了!”“哦,王老师也来转转?”
   小爷爷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高考结束的那年暑假。那时赶上夏收,我与哥哥割麦,突然抬头,看到了梯田埂子边上,蹲着满脸微笑、默默注视着我们的小爷爷。见我们抬头,便说:“哎哟,这俩娃娃攒劲得很,今年夏收的割麦,最数你兄弟俩速度快,到底是小伙子……”边说着边站起身子背手继续往前走了。我和哥哥听着小爷爷突如其来的一顿夸奖,大有当年受到“老王老师”表扬的激动,盯着小爷爷的背影,俩人互相笑着,开心了许久。
   在我看来,小爷爷退休后的生活,并非真的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教育,仅仅是将局限在三尺之内的讲台,搬到了庙庄的田间地头上去。这座村子变成了他的教室,而田间地头上干活的男男女女,都是他的学生。回头想想,本来嘛,这些人大部分曾经本身就是他的学生,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用在此处,竟然分外恰当,更何况他与村子的浓厚感情,早就渗透进了村里的一花一草与一山一水中了。
  
   四
   退休后的小爷爷除了每日在村前村后“视察”之外,还会隔三岔五骑车去镇里逛逛,来我们家拉拉家常。小爷爷每次来我们家,都会从兜里掏出两把他从镇里的集市上,买来的糖果瓜子。那些年父亲农忙,来不及经常去赶集,而大哥因为身体原因更是常年不能外出,小爷爷每次从集市回来,都能给父亲和大哥带来一些打打牙祭的小零食,然后一起面对面坐着,唠唠各家的生活。
   庙庄村的整体结构像极了一个大碗,几十户人家,沿着“碗”的内壁建房成家、各家地势高低不一同,如此一来,村民彼此间的串门,首先便是沿着村里弯弯曲曲的小道上上下下,上时如爬山,下时像溜坡。这样的村子,对年轻人而言倒无大碍,但对老人来说,则显得极不“亲和”。小爷爷家住在“碗”的上沿,而我家住在“碗底”,几乎是垂直于小爷爷家之下。随着小爷爷年龄增加,关节炎导致他膝部,脚步等关节严重变形,虽然我们两家直线距离不到三百米,但面对如此村路,小爷爷来我们家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大多时间只是蹲在他们家门口的榆树下,俯瞰着全村,自然也俯瞰着我们家的动静。
   小爷爷腿脚不便而不能常来我家,于是父亲便会隔三岔五、捞着机会就跑去找小爷爷唠嗑,也会顺手带一包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或半打果蔬,茶是我们兄弟们从外地带回去的,而果蔬大部分则是母亲从门口的园子里种出来的。这两样东西都是父亲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是最值得在小爷爷面前“炫耀”的宝贝。父亲常说:“你小爷爷不缺好茶,但他的茶大都只是本地的茶,我拿的却是来自天南海北的稀罕茶,不管好不好喝,都是图个稀罕。”
   小爷爷与父亲与其说是叔侄关系,更不如说是兄弟关系,他们一辈子如彼此的知己,你顾着我,我照看着你,这样坎坎坷坷一辈子,伴随着生命,浓郁着感情。
  
   五
   二零一九年七月底的那个下午,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小爷爷,也是我最后一次去看小爷爷,不曾想,这一别,便是永别了。
   那日忙完父亲的七七大祭,送走亲戚邻里后,坐在屋檐下一言不发的母亲突然朝着身边聊天的我们说:“你们进屋你拿点东西吧,咱去看看你小爷爷,老人家今年一直不咋狠(精神),你们都在外地,能见一次就见一次吧,走,我带你们去……”

共 64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爷爷是这个山村里唯一一位身上看不到黄土的男人,身着一身板板正正的藏青色中山装,和一双几乎一尘不染的棉布鞋子,上衣的口袋里永远别着,他随身带了近半辈子的钢笔。也是唯一一位终年不见愁容的西北汉子。在公社化、赚工分的年月里,当然比成分“不好”的父亲,多了很多优越。后来多亏了小爷爷,救了母亲的命,用父亲的话说:“你小爷爷是咱家的恩人,救了你妈的命,也是救了咱们一家子的命,你们要记住……”小爷爷整整三十五年的从教生涯,是一个全能教师,教我们村,一两代人的数学,音乐,思想品德课等课。实打实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式退下了他的三尺讲台,成为了村里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退休”老人。在我看来,小爷爷退休后的生活,并非真的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教育,仅仅是将三尺的讲台,搬到了庙庄村里,搬到了田间地头。他时刻关注着庙庄,关注着伴自己成长的故乡人。二零一九年七月底的那个下午,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小爷爷,三个月后他老人家驾鹤西游,带走了他八十年的春秋,带走了他人生的故事,也带走了庙庄一个精神楷模,小爷爷生前的身影,这将化为一位平凡老人最大的传说,激励着庙庄后人。 文章甚是感人,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诚实做人,认真执教,热心乡邻,不计得失的思想品德,也说明了为人师表,热爱故土精神风貌。虽然六千余字,当然写不尽八十年的蹉跎岁月,几个片段足于记录人生,表现了对长辈的缅怀和纪念。情真意切,笔墨朴实,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一篇佳作,力荐文友共赏。【编辑:北方天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226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2-22 20:44:23
  在农村默默执教三十多内的老人,艰苦困难且不说,只这份精神就难能可贵,何况以前还是挣工分的民办教师。普通中显出不平凡,桃李满天下,是对老人最好的报答。真实感人,情真意切,佳作欣赏,翘指点赞。
回复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2-23 14:44:58
  谢谢天马老师细致入微的编辑和斧正,问候安好!
2 楼        文友:梦姑        2021-02-22 21:52:02
  小爷爷算是学历最高的乡村知识分子了。他的顺境,命大,得益于他的慈悲心和善举。积善成德,逢凶化吉。
   记住别人给予的帮助,是最好的品格,哪怕没能力回报,但心里有数。
回复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2-23 14:45:58
  是的,积善成德自然逢凶化吉,好人我们需要记住,更别说还是恩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感谢老师,问候安好
3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1-02-22 22:39:57
  一篇情深意切、文笔朴实的记人散文,读来感动人心,平凡的“小爷爷”有不平凡的一生,激励着那一方土地上的后人,值得人永远铭记。佳作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2-23 14:46:59
  谢谢风吟老师的赏评,是的,小爷爷的一生平凡而不平淡,至今都是村里人口口相传的好人!
4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02-23 15:35:55
  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佳作!欣赏了!
回复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2-23 21:09:09
  谢谢老师,问候安好!
5 楼        文友:倦鸟        2021-02-27 18:40:06
  很少有耐心读长文。这篇小爷爷却是一字一句认真读完。那个年代,成分不好的人,人人躲着,唯恐避之不及,亲人也是如此。小爷爷能时常接济,真的不容易。小爷爷品性高洁,对学生有爱,对亲人有情,才赢得大家的爱戴。好人一生平安不止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也是一个美好的现象。
回复5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3-02 13:53:34
  是的,其实不论哪个年代,得意时朋友多,遇难时知己少,这就是人性,但总有那么些人,在人一路顺风的时候他们似乎若隐若现,但当遇到困难时会总会第一个站出来,小爷爷就是这样的一个好人!
6 楼        文友:白玄        2021-03-02 10:29:42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小爷爷的特殊身份——乡村全能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热爱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小爷爷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气息浓,选材典型,人物形象丰满,描写细腻,不愧为写人散文佳作,学习欣赏了。
回复6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3-02 13:55:42
  谢谢白玄老师的鼓励。佳作不敢说,学生只是凭着记忆努力去呈现出一位我们很敬重的一个老人一生中的冰山一角,我想这样的人也不少,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曾经遇到过,我们需要记住这样的人,记住好人!问候老师!
7 楼        文友:山音        2021-03-06 17:37:59
  小爷爷,乡村贤达,慈怀亲善,一生平凡而不平淡。人人口碑相传的好人。欣赏美文。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