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真】汪家沟的炊烟(散文)

精品 【柳岸•真】汪家沟的炊烟(散文)


作者:醉里清风 举人,545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43发表时间:2021-02-24 06:35:11

【柳岸•真】汪家沟的炊烟(散文)
   风早就把汪家沟的信息告诉了别的村庄。多少年来,汪家沟的烟囱中只要升起一缕炊烟,风便要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它在大地上奔走相告,让一座又一座村庄知道汪家沟的秘密。
   在我们村,风绝对是一种让人讨厌的东西。它在村庄里闲逛,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像一个无所事事的浪荡子,把田间地头、大道阡陌上的浮尘洒向天空。浮尘在天空中盘旋,一部分随风飘向远处,一部分落在老屋青瓦上、落在庄稼人的发梢、脸颊上。我们村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灰头土脸,面无血色,别人很容易通过庄稼人的脸色洞穿我们村的贫穷。这都是风的恶作剧,它在村庄里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揭穷苦人的伤疤,比如哪天把周六子家的草垛揭开了,哪天又把王百万家的屋瓦吹落了……但这些并不是庄稼人厌恶它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风老是与炊烟作对,把一缕缕炊烟吹散、吹远,让汪家沟的气息逐渐消逝。炊烟是什么?在我们村,炊烟是村庄温软的呼吸!
   一座座经年的老烟囱里升起过太多的炊烟,每一缕炊烟中都蕴含了大量信息:关于村庄的生命脉络,关于庄稼人的民生疾苦……炊烟想把村庄的疾苦告诉天空,同在一片天下,它相信老天会公平对待每一个行走在大地之上的穷苦人。它铆足了劲向上升,但是很多时候,村庄与天空之间的信息传递都被风吹断了。所以,天不知道我们村缺少粮食,云不知道我们村缺少雨水,我们村就这样干旱了一代又一代,贫穷了一代又一代。
   穷则穷矣,我们村的炊烟却从来没有断过。这说明汪家沟还没有死去,炊烟是一座村庄活着的证明。别的村庄就从被风吹散的炊烟中窥探到我们村的秘密:“煮豆燃豆萁”,邻村的庄稼人从汪家沟飘出去的炊烟中闻到了麦香,断定麦子在汪家沟获得丰收,便在地里洒下小麦种子,来年汪家沟的烟囱却飘出大豆的香味。这是风给他们村撒的谎,另外一种解释是:别的村种不出汪家沟的粮食;一座村庄有多少炊烟就有多少人气,我们村的人从别村飘来日渐稀薄的炊烟中洞察到时事变化,断定村庄之外的世界更加美好。一批又一批人跟着风跑了,村庄渐渐开始老去。
   炊烟中寄托的希望不言而喻,从庄稼人的生命轨迹中可以看出端倪。老祖父的做法直截了当:时至腊月二十三,一家人吃完晚饭,锅碗瓢盆洗刷完毕,祖父便要跪在灶台前祷告。祷告的内容大概是,希望灶神爷到天宫后告诉玉皇大帝,我们家如何如何贫苦,让他老人家来年关照一下,然后点燃一把麦秸,说是送灶神爷上天。我那时候就知道,灶神爷是踩着炊烟进入天宫的。送灶神爷上天的仪式每年都会进行,炊烟也成了我们村的一朵祥云。
  
   二
   我小时候经常站在南山岗子上观察我们村。黄昏里的汪家沟,像一场金黄色的梦,一切都在银灰色的炊烟下呈现出安详的姿态。土房子依旧破败,似乎这些房子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我记事时破烂邋遢,直到我能谙熟世事,它们还是原来的姿态。或许是我在用了“邋遢”这个词语后,实在想不出更加准确的词语描述它们,让这些土房子理所当然地在我的记忆中成了一幅静态的水墨画。只是不知道,住在房子里面的,一直是不是我认识的那些人?这个问题我不能准确地回答,但它们在黄昏里升起的一缕炊烟让我意识到,这座村庄一直是我认识的那个村庄。树还是那样高,飘出烟囱的炊烟触碰到树叶便四散而开,让人分不清楚究竟是炊烟在树中,还是树在炊烟中。这个情景是小时候的梦境,虚渺而又实在,让站在南山岗子观望的我犹如站在云端。
   很多人认为,炊烟在大多数时间属于黄昏,它在落日向大地投射最后一缕余晖时缓缓升起。我不想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时候,炊烟悄无声息地升起来,像庄稼人做的一个又一个悄无声息的梦。只有闲下来的人才能看到一缕银白色的炊烟,在忙碌的庄稼人眼里,炊烟变成了忙忙碌碌的人声、家禽和牲口的叫声,变成了随风漫过大岔梁青草芳香,变成了田地中金灿灿的麦苗……一村庄的人,面对着这些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这些事情正渐渐走向灶膛、走向烟囱,最后像梦一样飘向虚空的天际。
   我在村庄里是一个闲人,一个整天和牛羊为伴的人,所以我在研究炊烟的时候也在研究这些炊烟的缔造者。但我很少参与进去,属于我的那一缕炊烟老早被母亲安放在灶膛中,等着我在恰当的时候去添一把柴、烧一把火。我不能说自己在汪家沟没有顾虑,经常有一件事烦扰着我: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把柴禾,太阳已经催了好几遍,我依然在院子里寻找自己的柴禾。我们村的天比别的村晚黑半刻钟,我们村的庄稼人比别人多干半刻钟的活,都是我一手造成的。但并不能因此说我是我们村的罪人,这件事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村喝的玉米粥总是比别的村稠一点,这些稠出来的玉米面,就是在那半刻钟种出来的。
   这样的闲人在我们村不止我一个。村里的闲锤子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幻想有朝一日能够走出这座村庄,所以他们不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村庄的事情上,至于花到什么事情上了,人各有志,我也不知道。我记得母亲在干完农活后,还不得不做这样一件事:总是从午休、或者是晚上休息的时间中抽出一两个钟头,背上那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竹背篓,径直走向张家洼。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寻回我丢失的那一缕炊烟。那几年,张家洼不见草木,黄山黄土,满目苍凉,这与我有直接关系。母亲走在前面,我跟在后头,人手一把锃亮的铁铲,见到野草便连根崛起,拍掉沾在草根上的泥土,扔进背篓里。这个简单的动作得重复千遍万遍才能将背篓装满。这些草根便是我满院子寻找的那把柴禾,它们被晒干后添进灶膛里,便能熬出一锅香甜的稠粥。
   现在想来,我在描述炊烟是借用的“煮豆燃豆萁”这句话是错误的,它不适合我们村。在我们村,豆萁也是一种粮食,它养活了一村的牲口。我们村的炊烟往往是野草的呼唤,所以它是银白色的,很纯净,像一汪清澈的潭水。这样的领悟来源于我对我们村的研究,所以我敢说,炊烟不止于黄昏,只是忙碌中的人不曾发现。
   无论如何,我总觉得,只要汪家沟还能飘起一缕炊烟,就证明它还活得像模像样。一个村庄的年龄可以从炊烟中看出端倪,就像人的呼吸一样。年轻的村庄,升起的炊烟往往是银白色的,像我小时候在汪家沟看到的那样;老迈的村庄,升起的炊烟往往会变成黑色,也不会从中闻到麦香,取而代之的则是煤炭等令人头晕的味道;如果一座村庄再也看不到一缕炊烟,说明它已经完全死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和“烟”其实是一回事。
  
   三
   有几年时间了,我在汪家沟再也没有看到一缕像样的炊烟。风继续吹刮着沟两侧的田野,草儿黄了绿、绿了又黄,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照着原来的姿态发展,除了人和人畜共生的村庄。无情的西风,少了一些感知它们、厌恶它们的人,也显得落魄孤寂,仿佛这个村庄的一切事物在炊烟落下的那一刻停滞了。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东西在年复一年地等待着一群人,这座村庄的一些事物在等待着一缕炊烟,土墙、木头、阡陌……
   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正走在盘旋在半山腰的乡间土路上。我的突然出现让这座村庄猝不及防,来不及发出几声敷衍的牛哞、来不及升起一缕简单的炊烟……村庄显得寂静而又疲惫。我像一个干活晚归的庄稼汉,眼前的景象令人颓废,脚下这条走过百遍千遍的土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我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在哪里,潜意识中,这条路一头连着沟口大路,另一头连着我们家一院破旧的土房子。
   在这几年里,汪家沟少了多少种地的人,那些孤零零的灶膛少了多少为它们添一把柴禾的人。很多灶膛都是在某个时刻孤独地倒下,没有人推,也没有风刮。村里一些人在搬走之后,把原来的土房子卖掉了,几千块钱或者是几百块钱,曾经花费大力气夯起来的土墙成了羊群、牛群、野狗抬腿撒尿的场所。聪明的庄稼人把村庄留给了牲口。
   还有几户人家不太愿意搬走,比如父亲,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留守村庄的借口。一座村庄仅凭这几个人升不起一缕像样的炊烟,没有炊烟的村庄无法令人回到遥不可及的多少年前,村庄像被人随意仍在荒野中的破烂物件。
   我又站在了南山岗子上。我渴望听见汪家沟的声音:人呼喊的声音、牛哞的声音、狗叫的声音……我渴望看见一缕银白色的炊烟,从那些古老的烟囱里升起来,像一面旗帜;我渴望汪家沟像母亲一样,张开温软的臂弯,将我轻轻揽进怀里。这一切我都没有看到。母亲准备给我做一顿可口的浆水面,折腾许久终于生起一缕灶火,从烟囱中升起来的烟像黑暗的夜晚,那烟不能叫“炊烟”。我猜想,肯定是父亲因为贪图便宜买到了劣质煤。另外几户人家,因为受不了廉价煤的折磨,老早就改用了电气化锅灶。母亲苦苦支撑着汪家沟这缕炊烟。
   是汪家沟没有留住炊烟,还是炊烟没有留住汪家沟,我糊涂了。我有一种担心,害怕多少年后,“汪家沟”这个名词仅仅是一个沟名而不是一座村庄。
  

共 34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小村落,袅袅炊烟,路上一道辙……美妙的意境把读者带进了《汪家沟的炊烟》。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回想家乡汪家沟的烟囱中只要升起一缕炊烟,爱传播信息的风儿就会把这个村庄的一些消息及时透露出去,里面有麦子和大豆的香味,还有人呼喊的声音、牛哞的声音和狗叫的声音。风让这些汪家沟的秘密在大地上奔走相告,让远处的一座又一座村庄知道。可以说炊烟是家乡的一朵祥云,是村庄温软的呼吸,是一座村庄活着的证明。但在这些年里,一批又一批的人跟着风儿跑了,村庄渐渐开始老去。村里一些人搬走之后,把原来的土房子卖掉了,很多灶膛都是在某个时刻孤独地倒下。如今的汪家沟少了许多种地的人,村庄显得寂静而又疲惫,像一个破烂物件被人随意地仍在了荒野中,炊烟不再。也许多少年后,“汪家沟”这个名词仅仅是一个沟名而不是一座村庄。文章以讲述故乡农家炊烟的话题起笔,边叙边议,且行且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故乡村庄的前世今生与发展变化,感悟深厚,文笔优美,情景交融,画面感强。透入骨髓的笔,起落间,回眸一看,都是村庄风风雨雨、生活春秋和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文情并茂的作品,满满的美感,字里行间满含着浓浓的乡情乡谊,展示出胸中的斑驳人生、岁月轮回与活色生香,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珍藏。品读佳作,感悟人生,问候作者!倾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22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1-02-24 06:38:04
  拜读醉总美篇,点赞您的不凡才华,分享您对故乡的情怀。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回复1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2-24 18:01:42
  感谢安平社长精彩准确的编者按,按语中鼓励很深,当努力以报柳岸。问好祝安!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1-02-24 06:41:28
  优美的文字,清晰的段落,引人入胜,令读者心旷神怡,连连赞叹!
   对家乡的感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写得真好!问候总编!学习,感佩!
   祝福您写作快乐,生活幸福,佳作不断,尽情绽放柳岸!
3 楼        文友:志华        2021-02-24 15:53:58
  读醉总的美文《汪家沟的吹烟》,眼前仿佛炊烟袅袅升起。它是那样宁静,静得让我心惊,看似波澜不惊,禅定之处,却于天地间大有声响。那宁静的炊烟,正是一洗浮躁铅华之气。散文神奇、美妙,灵动、清新。我从美文中,读到了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悟出了对家乡的美学意义上的观照。志华拜读醉总美文有感。祝福常在!
回复3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2-24 18:02:21
  感谢志华老师驻足留墨鼓励,当再努力,问好祝安!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02-24 16:00:01
  欣赏总编深情的佳作,受益匪浅!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2-24 18:02:46
  感谢刘社驻足留墨鼓励,当再努力,问好祝安!
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2-26 15:53:34
  一缕炊烟寄深情,万千往事入云飘,谁料今朝风雨烈,青山着意化为桥
回复5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5-06 11:14:26
  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鼓励,祝福一切安好!
6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02 11:28:22
  村庄离去,炊烟消逝。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可是,那份对村庄的依恋,注定要留存在一代的心中,像一首老歌,亦或一壶老,酒,唱响着渐行渐远的日子,散发着一路的醇香。我的父亲依然居住在山里,他说他习惯了山里的清静。其实,我知道,山里除了清静,还有曾经的热闹,牛哞的声音,犬吠的声音和公鸡打鸣的声音,村庄是清静的,更是热闹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山水情怀还在,因为,村庄是根、是梦、是源动力。无论走到何方,身在何处,总有那么一根长长的线,一头连接着村庄,一头连接着自己。或许有那么一天,村庄会成一个沟名,但,她永远留存在心中,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那银白色的炊烟,一定会化作一份绵长的思念,四处飘渺……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拜读了。
回复6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5-06 11:14:49
  感谢老师驻足留墨鼓励,祝福一切安好!
7 楼        文友:黔灵山人        2021-05-04 22:04:07
  此类怀旧文章可谓多矣!如果把“炊烟”作为一种象征的话,此类文章的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怀念的其实不是“炊烟”,而是年少时期旺盛的生命力。假如现在让他们到那依然飘荡着炊烟的地方去熏上一熏,保证跑得一个都不剩。这可不是瞎猜猜,看看那些奔赴云南贵州川北西藏贫困落后地区的内地游客吧,带回大量的摄影美景,津津乐道,然而你让他钻进土屋或是毡房住一个月,他不干。他怕虱子臭虫蚊子,他吃不惯伙食,那臭烘烘的茅房他也蹲不下去。如果再命令他上山打柴搂草,回来烧火,好让烟囱冒烟,他们,我想,他们多半会哭。特别是女人,铁定哭得稀里哗啦。
回复7 楼        文友:醉里清风        2021-05-06 11:18:32
  老师的评论很中肯,也很有见解,更加现实。确实是这样,如果将我置身在村里,我也或许如同老师说的一般。正如老师所言,这类文章的作用,在于怀念那时候的生命力,那些美好时光。更重要的,在于记住一段岁月。问候老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