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电影看个啥(随笔)
平时爱看电影,不是去影院那种,人多的地方我不爱去,就是待在家里,在电视上或是手机里,一个人看。看电影跟读书差不多,是需要静下来沉进去的,环境嘈杂不行。不把自己放进去,就不会跟着情节走,就体会不到作者的用心。如同生活,若不积极参与,只做旁观者,无论如何你也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有的人之所以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就是没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别人都在剧情中,只有他在剧情之外,自然无聊。
有两类电影我很爱看,一类是讲述小人物平凡生活的,另一种是犯罪悬疑类型的。我以为前者讲述的是生活明面,后者描绘的是生活暗面;前者感性,后者理性。这两类电影,我看过许多,像《阿甘正传》《触不可及》属小人物电影,而《肖申克的救赎》《教父》则是第二类,这两类电影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对人性的刻画。一部电影,无论悬念怎么抓心,情节如何曲折,结局多么出人意料,若不深入人的内心,罔顾人的本性,只图吸睛获利,绝不会成为传世佳作。
如今的电影,商业味儿太浓,而且成本也越来越高,似乎不是大制作,就无法给观众带去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很多美国大片走的都是这条路,这种纯商业操作的影片画面越来越精致,场面越来越火爆,科技元素越来越泛滥,但也仅限于此,很少再出现直击内心的好影片。
每到新年,国内都会有一个贺岁档电影,从而掀起一次观影热潮。以前,贺岁档电影以喜剧居多,主要图个乐呵,大过年的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氛围。现在呢,贺岁电影题材更为广泛,类型也日趋多元,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不管怎么变化,贺岁电影的宗旨只有一个——赚钱。新年的红利这么大,哪个制片人哪个导演不想分一杯羹。何止新年,寒暑假,国庆期间,都是电影人的节日,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有十分之一,哪怕百分之一的人看他的电影,票房就可观得不得了。
这几年电影红红火火,咱们诞生了好几个百亿影帝,让人眼馋得不行。也就是这几年,国内也的确生产出几部好的电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战狼》系列、《拯救地球》《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系列,哪一部不是叫好又叫座。这些影片中,有宣扬爱国的,有科幻巨制,有喜剧悬疑混搭的,也有关心人民疾苦的,不仅百花齐放,而且大家都买账。但要说是经典,似乎还有些差距,这从他们的豆瓣评分可以看出来,达到八分的就算是高分了。为什么会这样?窃以为这里面缺少的是人性,人性是既不能无限的拔高(《战狼》系列、《拯救地球》),也不能无原则的低压(《唐人街探案》系列),更不能随意的挤压(《我不是药神》)的。所以,我认为,咱们的电影人不应该躺在票房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应当再努把力。
今年贺岁档电影,我偷偷摸摸看了三部,一部是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一部是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3》,还有就是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据目前来看,这三部电影票房一路飘红,而前两部奔伍拾亿去了。《唐探3》依旧承继了搞笑加悬疑的老风格,赚的是老顾客的钱,《人潮汹涌》改编自韩日的作品,卖的如何出新,而《你好,李焕英》则是一匹黑马。
贾玲,胖乎乎的一个傻丫头,没几个人不知道。她先是说相声,说相声的时候美美的一个大姑娘,但就是出不了头。相声这东西,糙的很,不适合女孩子,后来她就改演喜剧小品,算是走对了路,于是人气呼呼地涨,演着演着就家喻户晓了。也许有人认为贾玲这是“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新插柳柳成荫”,但我不这么看,那是人家的眼光决定的。喜剧小品这几年火的不行,这类语言节目通俗,接地气,很适合大众的口味,每年春晚的众多节目我首选的就是小品。有群众基础的艺术类型,受众面广,演员才容易混个眼熟,当然走出去的机会才会更多。贾玲应该深谙此理。
这些年,喜剧演员一茬一茬的冒出来,繁荣得不行。电视、手机,加上互联网,让他们这些人成了比咱们朋友更熟比亲人还亲的人。有了他们,咱们的生活也似乎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喜剧小品,热闹归热闹,但我总以为没有深度,尽是一些挠人胳肢窝的笑料,而且有庸俗化的嫌疑。不少喜剧演员没有文化底蕴,完全靠插科打诨来制造笑点,观众张口一乐他就完事,显得余味不足。听说他们其中有几个也参加过电影拍摄,均是票房惨淡,最后都黯然收场。年前,听说贾玲也拍了电影,不但是主演,还是导演,我就想贾玲也糊涂了,潘长江、小沈阳、郭德纲,这些人在前面摆着呢,她怎么就不吸取教训,非得撞一下南墙才清醒么?
出乎意料的是,此人非彼人,此剧非彼剧,电影一上映,叫好声一片,叫人猝不及防。一部小成本电影,几个寻常喜剧人,怎么就做出了一锅好酒酿,卖到了四十多亿,而且还在继续飙升。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瞧瞧吧。乍一瞧,也没啥异样,就是瞧着瞧着,眼泪就下来了。按说,我这么理性的一个人,怎么也不会被一个喜剧演员给忽悠得感性了,但眼睛就是没争气。电影一结束,我就开始思考,贾玲这个大大咧咧的胖丫头是怎样成功逆袭的。
形式上,贾玲没啥创意,用大家都爱用的穿越做的线;情怀上,贾玲也没什么创意,用怀旧来笼络人心;题材上,不过就是讲述母女之间的那点事儿;表演上,更是本色出演,跟她2016年自己编演的同名小品没啥两样。那么,感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人性,是人性。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被贾玲击中了。
这让我想起三十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那几乎就是一部烂片,但就是那样一部电影,看哭了几乎所有的观影者。我们流泪,与技术无关,是因为伟大的母爱,是它揪住了我们那根情感的细线不断的撕扯,痛了我们!
贾玲就是揪住了这跟感情线。多少年来,贾玲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自己因车祸而去世的母亲,每念及一次,贾玲的心就痛一次,每痛一次,她就产生一次表达的欲望,她要把这份思念,这份爱,以电影的形式传达给观众。为此,她筹备了五年。
拍一部电影也好,写一个故事也好,不感动自己又如何感动观众。观众只买诚意的账,没有诚意,任你怎么花哨,也只是隔靴搔痒,最终只会被观众抛弃。贾玲不是宋小宝,不是岳云鹏,她不仅知道喜剧需要制造笑点,也知道喜剧需要生活,更明白当今社会人们最缺少的是什么。物欲泛滥,情感缺失,信任危机,人几乎要成为动物了;亲情淡化,友情疏化,爱情利益化,人间真情被名利一点一点地蚕食,人间快要成为荒原了。《你好,李焕英》就是从亲情这一角度入手,让我们明白了陪伴之于亲情的重要意义。孩子要健康成长,父母不能缺失;父母欲安享晚年,子女不可缺失,唯有如此,人生才得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我们才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蒙着自己的眼睛装作不见。贾玲若没有失母之痛,又怎会想着和母亲做再世母女,世人难道都非得用失去来换取自己的良知的回归么?一部电影,能唤醒这如许装睡之人,功德大矣!
无独有偶,《唐探3》这部影片似乎也涉及了这一主题,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女儿苦心设计报复生身之父,从反面让我们认识到亲情缺失而带来的灾难。这部电影,观众也买账。
电影看个啥,看它有没有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你睹见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