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三十四(随笔)
◎《黑人白话》
如果孩子越来越苦,家长越来越累,教育绝不是好教育,社会也不是好社会。
◎《黑人白话》
人生一如登山:有人攀岩直上,有人盘山旋升,有人半途而废。攀岩直上者有危险,半途而废者没出息,盘山旋升者既能够观看风景,又能够到达顶峰,这就是“拐弯的力量”。黑人这辈子就拐了不少弯:入工厂、进机关、上大学,做教授、做经理、做主编,团市委、监察厅、政研室,青工部、证券部、编辑部……不仅一路看到许多不同的风光,而且回头可见逶迤多姿的风景,也算“不白活一回”。
◎《黑马由缰》
黑人的切身体会是:在中国省会级别的城市中,最适合拼搏创业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最适合休闲养生的是杭州、成都、昆明。所以最佳选择是:前半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挣钱;后半生在杭州、成都、昆明花钱。
◎《黑人白话》
那日在楼顶的露台上,看见一位西安大姐一边晒太阳,一边给太阳能灯续电,这样到了晚上家里便是一片光明。由此想到,我们既要做一盏太阳能灯,也要不断的寻找和接受光明,这便是照亮和被照亮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你是什么人,就能遇见什么人;另一方面,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人。这两个方面互为作用,便是人际关系的“磁场定律”。根据这个“磁场定律”,我们当然要做、要找具有正能量的人,我们当然要做一盏不断发光、受光的太阳能灯。
◎《黑人白话》
黑人现在无法也没必要系统的学习了,就这么零零星星的阅读和零零散散的记录也好,讲求“边际效益”,提高学习效率,只读有兴趣的内容,只记最深刻的感悟,如此而已。
◎《黑水白沙》
认识费翔那年,我33岁,他27岁。在33岁之前,我不知道歌是可以这样唱的,舞是可以这样跳的;不知道中国人里有如此好看的美国人,美国人里有如此好看的中国人;不知道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能烧开全中国年轻人的心,一曲《故乡的云》能牵连全世界中国人的情;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仅异性相吸,而且男人也可以喜欢男人;当然,也不知道他为了在大陆这几分钟的演出,付出的代价是在台湾14年的下线。从此,我便再也忘不掉那双海一样深蓝的眼睛和那身火一样鲜红的衣装。无奈他后来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有幸他的青春和英俊永驻我心。于是我似乎也能理解他为何至今孑然一身,他的深爱属于舞台和观众。当年,33岁的我写下第一篇艺术观感,题目好像是《雪中送炭之费翔》,刊登在《营口群众文艺》上,并被主编范颖大加赞赏,从此我便成为这本杂志的签约作者。如今34年过去,费翔、范颖和我都已年届花甲,只是文学不老,艺术不老,真情不老,故乡不老。
◎《黑人白话》
脱离名利场,回归大自然,是王青松和妻子的幸事,却是北大和学术界的悲剧。
◎《黑人白话》
中国古代的“高考状元”不少出自寒门,许多做了总理或者部长,大都有真才实学。现在为何“30年3000位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业界领袖”呢(更不要说国家领袖),原来这考试也成为了一个行业,高考状元充其量只是这个行业里出类拔萃——学的快、背的牢、考的好,而出了考场依然啥也不是。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多是考试能手,而非社会精英。
◎《黑水白沙》
第一次看到小斑点狗的散文是《雨中湖南路》,整整二十年前。这一篇《春节的记忆》图文并茂,让记忆有声有色,有新老照片的比较,有金黄色年糕的味道……引人入胜,心中格外感动。
◎《黑人白话》
有些顺口溜,也是大白话,尽快尽明白的记录当时的见闻与感受,他日回头再看其真实与肤浅。
◎《黑人白话》
听说《觉醒年代》停播,赶紧看完前十四集,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到1917年俄国传来马列主义。这是一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全景画,太喜欢以蔡元培为首的人才济济的新北大了,太喜欢以陈独秀为首的精英荟萃的《新青年》了,太喜欢以李大钊为首的开始觉醒的新工农了。最是喜欢这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携手同心,并肩站在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历史画面: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李大钊、胡适之、周树人、刘半农、易白沙……甚至还包括时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时而也与他们同仇敌忾的辜鸿铭老先生(《中国人的精神》作者),尤为可爱。这是一个正在觉醒的伟大年代,这是一群呼唤觉醒的革命先驱。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后来的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就没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只可惜,当银屏中伟大的五四运动即将到来的时候,收视率极高的《觉醒年代》莫名其妙的停播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