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李白,太白(随笔) ——二读《李白,匡时济世的悲剧政治家》
2020年五一,吴达云老师非常谦逊地在微信留言:“……我有一篇破文章,比较长,想请您帮我看看,指导一下。可乎?”
后辈晚生,有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怎能错过?
非常爽快在电脑上神会李白,计划小长假完成使命,不料是鸿篇巨制,于是夜读《李白》,刷新对诗仙的认知。原来三十年的讲台上,我口中笔下的李白如此苍白,而李白真身如此可爱,如此广博!
阅毕回复:“五月看完吴老师心血所成的《李白:匡时济世的悲剧政治家》初稿。饶是轻车快马,走马观花,也历时半个月有余。除了佩服还是佩服!从教多年,我平日授课所说李白,仅仅是诗人这一个侧面而已。读完这篇厚重的大作,才重新认识了立体的李白本白。李白及后人,该如何感谢千年后的知音,能帮助世人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全才李白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千年后,又有多少真相留在世间?李白之所以仅仅留存一个诗仙的背影,一定有时光掩盖,或者众生误读,或者诗名太盛之故。所幸李白留下的诗文浩浩汤汤,所幸吴老师沉醉其中,认真探究,全方位解读,终能拨云见日,让匡时济世的政治家、游说万乘的纵横家、心雄万夫的武术家、笔气豪逸的书法家、慧眼独具的鉴赏家、席地幕天的歌唱家、醉挥素琴的演奏家、齿牙粲花的脱口秀李白大放异彩!
李太白之幸,千年遇知音;吴老师之幸,七年懂李白!古今知音,千年相应!”
吴老师执意要听批评意见,遂补交:“如果是论文,那么受众本来是文学爱好者,诗词爱好者,本书是无懈可击的。您的所有观点我都接受,因为,本书引经据典,诗文和史实非常详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从论文角度,有些诗文,可介绍背景,可介绍故事,不一定都要很详细的解读。建议出两个版本,先上严肃的论文版,稍迟再出一个生动的简版。前者用于学术,后者用于普及。学术界有大影响力之后,再让年轻人了解立体的李白,岂不两全其美。”
2021年年初,李白翩然飞来。吴老师盛情邀请写书评,“以直抒您的批评之见!”
正月好读书,萦绕不去的问题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之悲剧给我们什么启发。
再读,纵览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博学广纳的才干后,很认同吴老师的观点:“从20岁开始干谒求官,到60多岁还请缨杀敌,40多年里,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二十波’求官,三次出仕,两次入狱,一次流放——终生为从政而颠沛流离,飘零落魄,直到去世仍‘一命不沾’,是中国历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之士和悲剧政治家。”
李白“矢志不渝的报国之情,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确乎“感天动地,光耀千秋。”他志存高远,一生坚守,孜孜以求,奋力高飞,却屡败屡战,大鹏未能同风起,悲怆坠入山谷里。“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为诗仙,诗赋只为媒,却写出了惊天动地文。诚如吴老师所言:“一位悲剧政治家,造就了一位天才诗人!一位天才诗人,画出了一位悲剧政治家!”
撇开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撇开李白性格短板,有没有过于执着所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原因呢?
前一阵读《道德经》,其二十九章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颇值得深思:人生是要执着,人生又不可过于执着。物极必反!一旦过于执着,就输了。手中的沙子,捏得太紧,反而从指缝里漏尽。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要以退为进,一味向前,也许反而四处碰壁。
李白,太直接,太执着,所以失之,所以悲剧?
二读的感慨:人生应白,不宜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