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韵】湖塘莲叶碧 荷花别样红(散文)

精品 【书香·韵】湖塘莲叶碧 荷花别样红(散文) ——彩色的田野之四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7发表时间:2021-03-03 21:19:56
摘要:悠悠的华夏大地上,任何地方都存在着没有载入史册的历史,一条大金堤见证了春花秋月,一塘芦苇荷花承载着历史,记录着荣辱。历史风云变幻,村民世代繁衍,湖塘依然连天碧,荷花照样映日红。

【书香·韵】湖塘莲叶碧  荷花别样红(散文)
   一
   古黄河的大金堤,像一条巨龙镇守在鲁西南的大地上,蜿蜒几百里,不惧风雨寒。堤脚下伴随着一溜低洼之地,宽约五七百米,长不知头尾何处,深深浅浅,断续相连,依附金堤而走。穿河越坡,跨路连村,始终与金堤不离不弃,它们是一脉相承。
   洼地想是古人修堤时取土所致,天长日久成为浅湖,野生出漫天的芦苇和水草,连同大金堤上的树木,共同组成一道前后望不见尽头的绿色长城,一起守护着这片黄土地。每年春秋炎夏,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从远处聚来,整日叽叽喳喳,随意唱和。苇丛中的湖水里,鱼虾游弋,蛙鸣阵阵,金堤上的树林中禅声聒噪,蛇虫出没。它们共同创造出大自然的交响乐章。
   这一溜瘦长的浅水地,说是湖有些勉强,说是洼地、野泽较为贴切。在久远的年代不知道它是什么的模样,但现在它随季节而生,与引黄河水进行的农业灌溉密切相关。春夏黄河开闸,水位上涨,绿水悠悠,清流潺潺,至深秋或冬季,水源切断,它日见萎缩,只剩下一些泥沼和零星的湖塘。届时,附近的村民来这里捕鱼捉虾,收割芦苇和莲藕,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新中国成立后,这处大洼地被分割成无数段,各归属于临近的村屯自行管理,成为各村共有的地域。我故乡的村子,有幸分占得一份,并且是宽大较深的一段,就连冬季也不完全干枯,是洼地上为数不多的湖塘之一。
   湖塘呈现锅底形,周边芦苇遮天蔽日,像围起来的青纱帐,中间生满莲藕,一条村道垂直穿塘而过,直达金堤口,是村民去堤外种田的必经之路。在道路与湖塘的切点处修有简易小桥,丰水时期,水面几近漫上路面,常有飞鸟掠空和蛇蛙横道而过。
   小桥南侧亦是高大的芦苇荡,隶属于另一个村子,北侧即是湖塘,满塘的莲叶碧绿,荷花艳红,是我们儿童经常光顾和寻趣找乐的地方。
   自我记事起,湖塘里每年都自然生出莲藕,至于起始何代,不得知晓。近百亩的湖塘,春季涨水时,周边会冒出一些可食的野菜,我们时常挎上筐蓝沿水边细细搜寻,以补充艰难的困苦生活。芦苇刚冒出的嫩芽,尖尖如笋,一天一个模样,突突地长高,挑起的细长叶子,如迎风招展的小旗,碧绿可爱,摘下一片,可以制作喇叭笛,有技术的哥哥们能吹出动听的音响。
   最招人喜爱的还是塘中的莲藕,碧绿的叶子,圆圆的像绿盖帘,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波浪起伏荡漾,偶尔,鱼儿们泛起浪花,溅几滴水落于荷叶上,如晶莹的珍珠,滚来滚去,折射出闪烁的阳光,七彩流离,缤纷斑斓。
   莲藕的叶子一天天长大,四周的芦苇也竖立起浓密的绿纱帐,只小桥的一面,成为一处窗口。一条水道只通塘心,那里的水最深,生长不出莲藕和芦苇,正好成为天然的洗浴场。夏天炎热的时候,湖塘得到夏雨的补充,水位达到极限,小桥两边的古榆老柳树下成了游泳的大本营,每天放学以后,这里就是我们这些淘小子的天堂。
  
   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时候我们还小,不知道有那么多的先贤古人,对荷塘钟爱有加,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不知道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以莲喻人,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人间百态,表露出鄙弃与厌恶。
   那时的我们,只知道夏天的湖塘,十分美丽,十分有趣,特招人喜欢。莲叶青绿流碧,似盖如伞,荷花娇颜欲语,蜂蝶争香,青蛙在叶间鸣,蜻蜓寻荷尖落,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一湖碧水可洗去满身燥热,遮天的苇丛中充满着神秘和乐趣。每每玩水累了的时候,我们就摘下一片大莲叶,倒扣在头上,如绿色的草帽,遮荫纳凉,或聚在沙滩上挖土筑城,玩弄捉来的青蛙与泥鳅,或泡在水里变换各种自学的游姿,学电影中的小兵张嘎。
   这时的荷叶不再局限漂浮于水面,而是高高挺立,像托起的一个个大绿盘子,高高低低挤满湖塘,与芦苇比美,与水草争风。有风吹来,绿浪起伏,碧摇滚波,水升清气,花飘幽香。荷花更是亭亭耸立,玉树临风,先为桃型的荷苞,粉里透红,娇嫩可爱。后花瓣舒展,层层重叠,逐次形成大花碗,中心嫩黄的花蕊,散出淡淡的清香,引得蜂飞蝶舞,十分清丽与优雅。
   所有的荷花不像牡丹、芍药那样,集中约定在短期盛开,而是渐次开放,红红火火达三个月之久。先期凋零的花朵早已变成青绿的莲蓬,肉乎乎的隐于莲叶间,默默地孕育种子,储存生命。后期的花蕾陆续出场,半夏半秋,天天演艺风流,早雾晚风,实时美丽常在,持久飘香。
   莲的叶柄上长满毛刺,触到皮肤上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很少采摘荷花,而且看守湖塘的老人告诫我们:摘一朵荷花,就少了一个莲蓬,也会坏掉下面的一枝莲藕。因此见到有人摘荷花,我们都会自觉地加以制止。
   上中学的时候,在哥哥们的书上,读到课文《荷塘月色》,总想探索一下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因俱于幽深的芦苇荡,和夜风吹起的沙沙声,不敢前往。月色下神秘的荷塘,一直萦绕了我很久、很久。
   有人说,莲与佛教有很大渊源,怀疑莲是从印度热带引进的物种,我不予赞同,尽管莲同佛教的关系,毋容置疑,但它是中国古老的物种。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现过千万年前的莲植物化石,前苏联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古的中国就有莲。1923年有日本学者,在辽宁大连的泥炭中发现了千年之前的古莲子,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中科院培育发芽成功,开出美丽的花,十分神奇,这说明中国是很早就有莲的国家。
   由此联想,自故乡南去三十华里,是远古的华胥部落,诞生出始祖伏羲、女娲,古称“大雷泽”的地方,古时茫茫大沼泽,谁能说没有莲藕生长呢?再向东南六十华里,有三皇五帝时期,生活过尧、舜、禹大帝的“大野泽”(现巨野县境内),荒泽几百里,烟波浩渺,谁又能证明没有野生古莲呢?莲子、莲藕也许那时正是古人类的部分食物,也未尝不可。
   更远一点,现在微山湖十多万亩的荷花,接天无穷碧,映日万千红,是莲的大世界。故乡所属地“菏泽市”,其地名也是因荷花遍境而得名。这些都说明,莲在中国大地上,成就的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厚更浓的文化内涵,更高更大意义和精神,均依莲而生,依莲发展,形成多元的民族文化与文明。
   村民们最喜爱湖塘秋末冬初的日子。待田里的庄稼尽数收割完成时,村外四野显得开阔和空旷,种植不久的冬小麦刚刚泛起一层淡绿,掩不住黄土的苍色,略显得苍凉与简单,秋风此时也狂起来,吹得落叶翻飞,白云飘飘。站在村头举目远眺,就能看到金色湖塘,这时候的芦苇已身披金甲,头顶散开的白色花穗,如一湖冬雪,秋风吹过,金浪滚滚,雪絮纷飞。蛙鸣消失了,鸟儿迁徙了,只有无奈的鱼虾,聚集在湖塘深处,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告一段落农忙的村民们,此刻得空收获湖塘里的莲藕和芦苇。在队长的安排下,芦苇很快被收拾干净,留下密密的芦茬。蓝天白云下,缩小了的藕塘,残荷败叶依然萎缩在秋水上,在秋风下瑟瑟发抖。塘水边有时结一层薄冰,妄图保护水中的鱼儿。
   村民们当然不会同情鱼儿,艰难的岁月,逼迫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向大自然索取。现代的、古老的各种工具与技术,全部上场,围堰筑坝,分割水面,收获着积蓄了一年的美梦。一盆盆大鱼小虾分到各家,一枝枝玉臂样的莲藕分到各户,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丰富了餐桌,大饱了村民的口福。
  
   三
   依山傍水是古人寻址落足的上选佳地,故乡的先祖们欲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立村子,几十、上百里见不到山的影子,依山是绝对的不可能。一个村庄若有一两方池塘或靠近一条小河,一片水泽,是不错的风水宝地。何谓“风水”,其思想核心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
   村民们感念先祖选择了有水靠泽的地方,得以受惠大自然的恩泽。但也不会忘记战乱的年代,水泽地給村民带来的苦难。
   先是国民党政府布防黄河,在大金堤上驻扎地方部队,我们村的大堤口就修有一个据点,驻有很多官兵,他们时常借口征收,鱼肉周围百姓。卢沟桥事件后日军大举南侵,韩主席率部望风而逃,齐鲁大地落入日寇之手。据点上的官兵一夜之间易旗,摇身一变成为汪伪政权的汉奸,划归吴主席领导,更加的变本加厉。
   金堤上驻扎军队的年代,湖塘里的鱼虾莲藕当然也成了他们的美味,村民只能望其兴叹。芦苇被放火烧光,并多次强迫村民下水割除,甚至附近的田里种植高杆作物也不允许,致使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人被迫离乡。后亏得刘邓大军开来,伪政权土崩瓦解,村民的生活才有了转机。
   后来,农业学大寨的年月,湖塘又差点遭受灭顶之灾。有届公社领导,为了突出自己的成绩,心血来潮曾想改造这片洼地,欲建造水田,希望把黄沙土地改造成江南鱼米之乡,我们村的那届领导也是积极的追随者。几经尝试,村民们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累,终因牵扯到两县三乡几十个村庄难以协调,又因下游兄弟县区灌溉必须此水,进而牵扯到水利部门与黄河修防单位,至此不了了之。但给湖塘留下的创伤,好多年也没有彻底康复。
   悠悠的华夏大地上,任何地方都存在着没有载入史册的历史,一条大金堤见证了春花秋月,一塘芦苇、荷花承载着历史,记录着荣辱。历史风云变幻,村民世代繁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的大湖塘却好似进入到晚年,日渐萎缩,岌岌可危,是气候的变化?是人类疏忽?还是湖塘的劫数?不好一概而论,一村一地也无能为力。
   但愿湖塘继续连天绿碧,荷花继续映日艳红。
  

共 37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处洼地依附古黄河的大金堤,穿河越坡,跨路连村,引来无数鱼儿、鸟儿,生了芦苇荷花,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也为村民提供鱼虾、野菜、莲藕等吃食,给每个人带去快乐和满足。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湖塘的概貌。湖塘是一溜瘦长浅水地,受黄河润泽,黄河开闸放水,湖塘便生机盎然,黄河关闭闸门,湖塘便日渐枯瘦,直到下一个春季,再焕发生机。人们依水而居,湖塘盎然时,食洼边野菜,湖塘枯瘦时,涝水里鱼虾。生活简单而美好。第二部分细写了湖塘的荷。夏日的湖塘是孩子的乐园,秋冬的湖塘则是大人的乐园。夏日,孩子们可以在湖塘野泳,在沙滩筑城,热了在水中扎猛子,累了摘一片荷叶当雨伞,常让人不亦乐乎。秋末,大人们则能在湖塘收获无数美味,给生活添几笔重彩。荷名莲,与佛教大有渊源,却不是泊来之物,因几千年前就有荷长于中华大地。“莲在中国大地上成就的不仅仅是一片风景,有更厚更浓的文化内涵,有更高更大意义和精神。”第三部分为读者介绍了湖塘的变迁史。国民党政府曾在大金堤布防黄河,官兵常借口征收,鱼肉百姓。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在湖塘更是为非作歹。农业学大寨时,湖塘又差点被填平。湖塘留下无数创伤,相信在新时代,湖塘人民定会努力让湖塘恢复生机。作者语言精准,层次分明,满含感情地为读者描述了一方湖塘的景与致。好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倦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30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倦鸟        2021-03-03 21:21:02
  非常喜欢天马老师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文风大气。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3-04 10:18:56
  老师辛苦了,编按非常精美,有精准,文的主题思想完全诠释出来,可谓画龙点睛。再次致谢。祝春安。
2 楼        文友:梦姑        2021-03-04 22:46:32
  一看天马老师的文笔,我等再也不敢造次了。这文字功底啊,这写意啊,犹如一幅画,又如滔滔江水,肆意奔流。带我走进了画面,听虫叫鸟鸣,看目不暇接美景。突然想起《洪湖赤卫队》中的荷塘,船儿在花丛中游走,鱼儿在水中跳跃,只可惜,我们无缘亲睹这庞大场面。我多么希望自己能种几朵荷花,好好过把瘾。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3-05 09:40:34
  友过奖了,您的赞赏是最好的鼓励。文友的文笔温润细腻,语言畅美生动,描写入情入怀,很是喜欢。学海无涯,祝共同在爱好上遨游心中的一片蓝天,丰富来之不易的人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