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回归】电视(随笔)

精品 【回归】电视(随笔)


作者:心静天好蓝 秀才,2695.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2发表时间:2021-03-04 13:07:21
摘要:搁笔之际,突然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物品和生命,从产生,到发展、高潮以致结局,哪一样的存在轨迹不是这样的呢?

【回归】电视(随笔)
   一
   1983年,我正在营山县青山乡完小念初中。一天下午,学校两个老师从营山县城乘中巴车匆匆赶回,小跑着抬回一个纸箱,情绪显得异常兴奋。一打听,原来他们抬着新购置的电视机回来了。那是全乡第一台电视机。他们在学校操场边的堡坎上打开纸箱,小心翼翼地将电视机取出来。学校另外一个老师扛来了一根长木棒,在一座房顶上支了起来,将天线架设在上面。三个老师配合着连线、调台、调试天线的方向,忙碌了好一阵,雪花状的电视机屏幕上才露出隐隐约约的人像来。夜幕降临,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摆放在偌大的操场堡坎上,下面坐满了黑压压一大片人。尽管人影模糊,声音时断时续,但人们的兴致并没有消减,一直看到深夜都不愿离开。
   单调的电视节目让电视机一时也没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加之临近中考,学校为了加强纪律管理,就将电视机封存了起来,直到暑假,一些老师才将它拿出来使用,有时我们返回学校看见打开的电视机,还伫立在门前久久不愿离开。
   高中时学校的电视机被摆放在活动室里,与完小的电视机差不多大。随着电视节目的逐渐增多,它的巨大魔力就显现出来了,吃饭期间只要一听到电视机的响声,我们就会移步而去。记得那时著名的电视连续剧是《霍元甲》和《陈真》,师生们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情节里,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便不准老师私自打开电视,更不准学生们观看,但一些老师还是不能自控而打开了它,将声音调得很低,我们也冒着风险,偷偷跑到活动室的门窗边蹭电视看。里面的老师严厉斥责我们,见我们还不离开便只得关闭了电视机,一等我们离开他们又打开了,我们估摸着情形又悄悄返回,弄得那些老师也很无奈。一场电视节目看下来,这样的“拉锯战”往往要经历几番。到了最紧要关头,老师们也不顾这些了,一边观看还一边议论,直到学校领导前来,大家才一哄而散。也有个别学校领导控制不住自己,也像我们一样成了电视迷。
   几年以后,电视节目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记得村里最先购买电视机的是叔父,也是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机一安装好,左邻右舍都赶来了,甚至一些很远的村民都前来观看,如同偏僻的村里来了一个外国人。一些在附近干活的村民,收工后还不愿离去,直到看完节目才摸黑返回。每晚,我们赶紧做完作业和家务,撂下碗筷就来到了叔父家。叔父家准备了开水和凳子,冬天还准备了一个大火盆,大家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看电视,其中不乏对剧情根本看不懂的文盲,但他们的兴致依然很高,有的一边观看一边咨询身边有文化的村民,最终还是弄了个半懂不懂。记得那时最吸引人的电视剧是《雪山飞狐》,他们一边观看一边议论,对胡斐、苗人凤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对田归农等坏人恨之入骨,到了次日干活时还念念不忘。至于乡镇上,街头巷尾那份热闹更不用多说了。
  
   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已工作了几年,单位同事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便是电视机,谁家买了什么品牌的电视机,大家都要热议一番,有的甚至还亲自上门参观,心里盘算起自己的计划。有一位姓聂的科长家里买了一台二十一英寸的松下电视机,因为是朋友圈中第一台进口电视机,他逢人便要吹嘘一番,那份得意劲至今让人难忘。一位姓姜的同事家买了一台原装进口二十九英寸的菲利普电视机,很多同事都前去参观,如同瞻仰一件稀世珍宝。成都到南充相距二百多公里,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车程要十多个小时。一位姓王的科长利用出差之机,不嫌劳累和麻烦,拉回来一台三十四英寸的长虹电视机,花费上万元。这件事再次成为了热议,很久都挂在人们的嘴边。
   每次前往商场,我最大的兴趣是站在电视机展台前欣赏那些五彩的画面,只恨自己囊中羞涩。结婚时我手里有了一点资金,岳父也寄来了礼金,我将它们加在一起,正好是一台二十一英寸的长虹电视机钱,几经犹豫,我还是下了决心,购买了一台这样的电视机。这台电视机算是我第一项较为重要的资产,我的心里自然而然涌现出一份成就感。
   过了几年,我家的电视机迎来了更新。我原本打算将旧的电视机搬回老家,但父母没有同意,原因是大哥家的电视档次太低,叫我将电视机送给了大哥,而父母则用起了大哥的十四英寸长虹彩电。又是几年过去,我给父母重新购买了一台较大的彩电,大舅来我家做客,看见闲置的旧电视机,想买下这台电视机,以更换他家的黑白电视,我毫不犹豫就答应送给了他。大舅背回去彩电,舅妈却责备起了大舅,问他怎么好意思向我们开口?这份人情怎么补偿得起来?
   记得我将一台时尚的电视机抬回老家时,左邻右舍前来观看,称赞不已,邻居阳大爷还说我家彻底变样了,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羡慕。一些人为了购买电视机,甚至不惜借款,那份对新生活的渴望不言而喻。
  
   三
   家里有了电视机后,父母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期间为了改善他们的视觉享受,我给他们更新了好几次电视机。父母进城后减少了繁冗的家务,对电视接触更多了。他们是文盲,对电影往往半懂不懂,对电视连续剧也没多大兴趣,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联播,从这里他们能感知到外面世界的变化,知道了火箭、卫星、嫦娥五号这些新奇的事物,也知道了谁是“老不死”(老布什)、“小不死”(小布什),谁是克林顿、奥巴马,谁是撒切尔夫人和默克尔,还骂台湾的陈水扁、李登辉。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咱们国家自己的领导人,每次看见他们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就会欣喜地喊出:“快看,***今天又出来了”,或者“***瘦了,老了”等话语,然后发出“他们也不容易”的感叹!
   戏曲也是他们喜欢的节目。每次看完新闻,便要我把频道调过来,京剧、川剧以及“刘三姐”、“七仙女”的唱腔便会唤起他们对时光的记忆,他们偶尔也跟着哼呀唱的乐在其中。这自然会招来孩子们的反对。孩子们的兴趣在动画片等儿童节目上,他们便争抢遥控板,父母只得做出了让步。我便专门为父母购买了一台电视机,让他们可以欣赏到喜欢的节目,但看不了多久,他们的乐趣就会变成含饴弄孙,让电视机空自在那里响着。
  
   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村里家家户户不仅拥有了电视机,而且不断升级换代,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除了电影电视剧外,许多著名的专题节目也涌现出来,如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海峡两岸、星光大道、地方戏曲、体育频道等,电视节目精彩纷呈,电视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每次打开电视,便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感。
   不可否认电视节目的良莠不齐。有人据此判定电视节目质量越来越低了,那些优秀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到哪里去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有道理,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们觉得电视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或许还是因为人们的品味越来越高,一般的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这里也显现了出来,从而交给了每一个电视工作者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电视机实际上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曾经繁荣兴旺的电视机厂纷纷倒闭,电视机品牌越来越少,电视展销柜台前门庭冷落,很多人对之不屑一顾。但是,每个家庭在装修新家时都不会忘记设计电视墙,并在那里配备一台时尚的电视机,即使是让它闲置在那里也毫不在乎,其中的原因便是电视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基本元素,这实实在在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准的进一步提高。但遗憾的是,观看节目的热闹氛围没有了,家里的冷清气氛却上来了,有时即使不观看人们也要打开电视机,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希望借助电视来排解心中的寂寞。这情景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常想,电视机是我们这几代人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我们此生算是离不开它了;面对来自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冲击,电视会不会彻底走出人们的视线,最终成为一种文物呢?结果很难说,但只要电视自身永远走在科技的前沿,节目永远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它就将永远具有生命力!
   搁笔之际,突然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物品和生命,从产生,到发展、高潮以致结局,哪一样的存在轨迹不是这样的呢?
   (原创首发)

共 32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电视》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我也与作者一样,曾经站在新潮电视机前观摩欣赏,久久不愿离去,然后懊恼囊中羞涩,不知道怎么才能挣到那些买十几万的电视机钱。作者的这篇文章通过电视机和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叙述了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侧面,生动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渴望和追寻,让人感怀,催人回想。电视是科技产品,而电视节目却是文化产品,科技和文化共同发展了,社会就会欣欣向荣,否则,电视机就会成了摆设,不知最后是时代淘汰了谁?许多话作者或许没有说出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们通过心静的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一种时光的流逝,一种岁月的闪光,一种心情的追忆,就已经很好,大家说是吗?佳作,特此推荐!【编辑:策马南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30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回归编辑部        2021-03-04 17:44:44
  心静的这篇文章很不错,把许多流逝的时光重新捡拾起来,在人们的眼前摇曳,熠熠生辉。问好朋友了!
回复1 楼        文友:心静天好蓝        2021-03-04 23:27:26
  谢谢社长!这司空见惯的物品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忍不住想写写1它,等到它真的成了文物,再来说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