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接班人(散文)
那是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县城很小,只三五万居民。一条直通街道,从东南走向西北,叫东风路。
识事时,东风路南向的一条小巷子里,住着两位老人。男的,在街旁摆一个钟表修理摊子。女的,无业闲居在家。他们俩都目不识丁。
我长大了,开始读小学时,记得那位阿婆常常来找我替她写信。
他们在外地有亲人是吗?
是的,他们有个一个女儿在金城江。女儿是读了初中,后来到农村去插队。工厂招工时,被招工到了金城江工作,后来在那里找了对象成了家,家里,就只剩下两位老人了。
远嫁他乡的女儿,时时牵挂家里的这两位老人,隔三差五就往家里寄上十块八块钱。那时没有电话,收到钱了,老婆婆要告诉女儿一声。他们心里也牵挂着远方的女儿,想对女儿说几句话,也只能靠写信去说了。
那时,街上有文化的人也不多。找谁写信呢?老人觉得这是私事,得找她信得过的人执笔。
掂量来掂量去,几经踌躇,她想到街西头的S家有位校长在中学里教书。但堂堂中学校长,怎么会去做帮你写信这么小的私事呢?再说,老人也自卑,不敢贸然去求人家。
中间街的Z家,主人叫“老胡”,傲慢,眼角高,也有文化,但确有点“老虎”的脾性,她自然也不敢去招惹。
盘算来盘算去,她想到斜对北面小巷子里的H家。
这家人喜欢帮助别人。解放前,他们家开有一爿店铺,专做烟丝土产生意。主人善良,看到街上有些无依无靠的乞丐,曾在家里架起大铁锅,煮粥救济他们。冬天看到那些衣不蔽体的流浪汉,他觉得可怜,还召呼他们到家里住宿。曾经,他收留过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孩子长大了,还供他去读书,一直把他当儿子来看待。只是他看走了眼,解放后,这个人翻脸不认主,把主人当作“阶级敌人”来对待了。
这家主人去世后,现在他的儿子在乡下小学教书,找他写信最好不过了。可是,他每个礼拜才回来一次。回来了,也不一定这么巧需要写信。他有个小弟叫亮子,现在就读中学。能不能找这位亮子帮忙?
老婆婆决定去试试看。老人知道,写信,要有邮票,信纸,还有信封。于是,她买好邮票、信纸、信封,就上门去了。亮子果然很高兴的接过了她递过来的信纸,乐意代她给女儿写信。
亮子问婆婆想要对女儿说些什么话?她说,你就告诉她,寄回来的10元钱收到了。钱,也分好了,爸爸给5元,我留5元。我们一切都很好,请安心工作,不要担心、挂念家里……
就是这几句话啦。
信写好了,老婆婆就自己拿去邮局投寄出。过了好几天,老人收到女儿的回信了,她又把信拿来给亮子念给她听。
亮子很贴心的为老人服务,她也觉得很放心。因为,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每个月有钱收,别人也听不到他们之间说些什么话。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又来找亮。亮子知道是她女儿又寄钱回来给他们了。接过她递上的信纸后,亮子问她,这次,你想跟女儿说什么话?她重复了前次的内容,说,就写这些了。
基本上每一封信,亮子都写这么几句话,觉得也很是轻松,于是,为她写信一直坚持了两三年。
那一次,老婆婆拿着信封、信纸、邮票上门,又来找亮子写信了。
亮子和他的家人都不在,她在敞开的屋里坐等了好一会。后来,亮子的家人下班回来了,知道她是在等亮子替她写信,才告诉她说,子子上山下乡插队去了。
老婆婆听了这么说,顿时感到很失望,担心以后再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替她写信了。
这时,亮子的侄女看到她一直在郁闷,呆坐着也不走,就问她说:“我来替你写信,好吗?”
也许,婆婆担心这个读小学的小女孩写不好,便没有应诺让她执笔。
但是,她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代笔。想了又想后,无奈就只好答应下来了。
侄女按照老人说的“你汇的10元钱收到了,按照你的吩咐,爸爸给五元,我留五元。你过得好吗?我们都很好,不要挂念家里”的话写在信里,还折叠好替她放进信封里,交给她拿去邮局寄出去。
也许老人知道女儿收到信了,觉得这个小女孩也很胜任这份工作。
后来,这位小女孩就成了接替小叔亮子代老人给她女儿写信的“接班人”。一直又坚持了两年。
不久,小女孩也去下乡了。不知道后来她找到没找到为她写信的“接班人”?
小女孩回城后,接着又到外地工作了。一次,小女孩从外地回家探亲,曾经去找过两位老人,可是,听邻居说,两位老人因为拆迁早已搬走了,他们后来的具体情况,便也无从知晓了。
当年的那位小女孩说:“那位老婆婆有人代她写信,她是很高兴的。而她找我替代叔子亮给她女儿写信的‘接班人’,对我的信任,也是我人生中一段很开心的往事。”
回忆起来,岁月深处的老人,小女孩也还清晰的记得他们的模样。
老伯伯整天都趴在钟表修理摊上埋首修表,眼角满是皱纹,也许是常年戴着放大镜的原因。他整天默默不语,专心修表,很少说话。
老婆婆个子比较矮小,背,也驼了,走路佝偻着身子,脸色有点蜡黄,挂着一脸的愁容……
两位老人,在女儿远嫁后孤苦无助的情状,也一直撞击着小女孩的记忆深处,虽然两位老人与她无亲无故,但在她的心灵里,仍时时析出淡淡的牵绊。
这件事,我是从夫人那里听来的。
那个亮子的侄女,就是我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