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回归】窗外的原风景(散文)

精品 【回归】窗外的原风景(散文)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2发表时间:2021-03-05 19:46:33

【回归】窗外的原风景(散文)
   一
   母亲直至八十五岁的时候,身体一直很好。以前但凡我和妻子去了父母那里,母亲都为我们做一种家乡的面食——剔尖,这是我从小的美食记忆。这种面食我也会做,但总做不成母亲随意而出的那种神韵,至今无解。母亲尽管有糖尿病,但身体一直硬朗,智力也很好,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打麻将总是赢,甚至自动麻将台坏了,母亲还能将它修好。然而那年六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轻微脑梗就坏了事,出院后的母亲身体比起去年就差多了,自己的生活料理还行,就是不能再认真地炒菜做饭了,身体也消瘦了下来。
   我对母亲说:“到我那里去住吧,我给你做好吃的,让你胖起来。”母亲说:“我死也不会离开这个家,每天我从窗子看看熟悉的院子,和经过窗子的人们说几句话,还有邻居过来串串门,我的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到了你那里,下楼不方便,院里一个人也不认识,几天就闷死了。再说,你媳妇是个好娃娃,每次来这里都是抢着干活,对老人也尊重,但去了你那里,时间长了,我的麻烦事多,难免会引起一些矛盾,这事还是应该想到。”
   从此,我就每天去母亲那里去做一顿午饭,早餐和晚餐母亲还能自己料理,事情就这么开始了。
   母亲住在一楼,我每天上午九点多过来,陪母亲聊聊天,说说话。母亲老了,对刚刚发生的事情就会记不清,这叫近事遗忘,但以前的事就记得很清楚。每天和母亲聊天,真是弥补了多年在外和母亲缺乏沟通的遗憾,也知道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从民国到现在,从家族到社会,母亲就像是为我的眼界打开了另一扇观察人情世故的窗户。
  
   二
   在母亲的厨房炒菜做饭,灶台就在窗户边,每天就能看到窗外的一条小路上有院里的各色人等来来往往,有些人就是我小时候的邻居或他们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尤其是当年在小红楼住在同一层楼的邻居。
   我六岁时,全家搬到了一座三层红楼里住,这座家属楼是各机关大院里唯一是用红砖砌成的三层小独楼,因此很特别,人们就简称为“红楼”,又好记,又好找。这座红楼继承了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原则,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住九户人家,全楼共住二十七户。我家住在二单元三层东面,对面和旁边各有一户人家。这座小楼的四周全是菜农住的小平房,灰蒙蒙的参差不齐,高矮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像个庞大杂乱的棚户区。因此这座小红楼就显得很突兀,像个外来的入侵者,十分抢眼。院里的一些大人们不让我们和菜农的孩子们玩,称他们是“野娃娃”。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千禧年同学们聚会时提起“野娃娃”这个词,都觉得很难解释清楚,也十分滑稽可笑。
   当年菜农修建的都是低矮的灰色小平房,这种房子没有瓦,就是用灰砖盖起四堵墙,留了门窗,在上面搭上胳膊粗的木椽,再铺上草杆,最后再覆上一层灰泥,这层灰泥是用发电厂燃烧煤粉后的细煤灰加水拌上石灰铺就的,简单抹平就好了。最关键的部分是第二天,屋顶上的灰料凝固了,但还没干透,几个人上去用玻璃瓶的圆弧面使劲地轧光,把屋顶的灰泥轧得和镜面一样光亮。
   这个工作很费时费力,屋顶的边边角角都要轧到,这样干了后就能防雨。在那贫穷的年代,这是一种盖房的好方法。房子盖好后都会再修建一个院墙把新房圈起来,就成了一个家。那时菜农的院子都不大,屋子的右前方再修建一个灶房,院门旁边再建一个厕所,在院子里再挖个菜窖,这样就完成了建房盖屋的全部工程。我那时才七八岁,从我家的三楼阳台每天观察外面的动静,有幸看到了对面菜农建房的全过程。
  
   三
   与我家住同一层楼的共三户人家,对面的住户是转业军人,有点文化,就当了财务处的一个科长。旁边的这家人也是转业军人,由于没文化,就在办公室当了一般的科员。我的父亲也是从部队转业的,由于是新中国第一批由苏联专家培养的军校生,所以转业后就成了单位最高的技术权威,属于业务干部。我和这两家人的孩子都挺好,经常在一起玩,但大人们都心存疑虑,见面说话都止于客气打招呼,也不串门,那时稍有点文化的人都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是至理名言。
   先讲一下小红楼对面邻居的故事吧,因为今天我在母亲的厨房窗前看到了当年对面邻居的外孙女,她已结婚生子。
   那天上午十点多,我看到她的丈夫摇摇晃晃地从我家窗前走过,估计是昨晚喝多了,她在后面追着拉他不成,然后绕到他前面堵他,结果就是挡不住,他一直闷声不响执拗地走到自家的小车前拉开车门,她迅速把车门给关上,他再拉开,她再关上……两人在那里磨磨叽叽,拉拉扯扯了好一会儿,可能是小两口有了家庭小矛盾,怄气呢。我忙着洗菜做饭,顾不上跟踪观察,也不知道下文,只是感到谁家也过着不顺当,都有许多零零碎碎的杂麻事。人们都知道,家庭的琐事也是人之常情,没有太大的矛盾,互相谅解妥协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然后风平浪静,暖巢依旧。
   这个女孩的母亲就是当年住小红楼时对面邻居的女儿,她的母亲还有一个弟弟,比我大一岁,是我的朋友。这家邻居的男主人是一个革命老区的人,解放战争期间南下去了云南,胜利后就回家乡娶了一个村里的美妞带到云南,这两个孩子就是在云南生的,姐姐漂亮,弟弟丑,还有两个大门牙,院里有人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大獠牙,他好像也不生气,但我从来都叫他的名字。这家的大人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这姐弟俩。他的姐姐端庄漂亮要强上进,学习好,知书达礼,说起话来语速不快不慢,有板有眼,我们小孩都挺尊重她。那时的人们认为姐姐将来会很好,弟弟就那么回事了,他人虽然随和,但容易满足,不可能有大发展。
   我后来再见到朋友的姐姐时,她离婚了,据说是她生了双胞胎女儿后,就一个心眼儿照顾俩孩子,晚上就单独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睡,夫妻性生活少了就性冷淡了,然后情感就产生了隔阂,然后就离婚了,她就带着两个女儿住在她母亲这里生活。她的父亲早几年就生病死了,她的母亲几年后也去逝了,姐姐不到五十岁也病死了,她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就相依为命,住在她外公外婆的房子里生活。幸亏当年房改时买了这间房,否则现在就不让她们住这里,因为她们不是这个单位的人。
   若干年后当我从窗口看到邻居姐姐家的姑娘时,不禁稀嘘人生的无常和诡秘。虽然我们当年曾住过对门,但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去他家玩过,就是我家旁边的这户人家我也没去过,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很诧异。但在当时就是真实的情况,主要是去谁家玩一定是受到邀请才可以,不邀请就是他家大人有吩咐,不让外人到他家里玩,这种现象和现在的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是谨慎,怕外人看到不想让人看到的东西招来祸端,也怕丢东西等等。
   那个长獠牙的弟弟有时也为我们表演节目,用云南话背一小段课文——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不抗日……我们听了都很开心,悉心模仿,从中取乐。后来他在化工厂当了一个普通工人,工厂破产后,他就踏踏实实待在家里照顾老婆一家人。老婆在银行工作,老婆的父亲也是一个小官员,他就像个上门女婿,毫无怨言地为女方家服务。那家人也对他很好,他的生活很如意,晚年是一派祥和的惬意满足。
  
   四
   再说一下当年我家住小红楼时旁边的邻居,他们家是江苏人,转业前是少校军衔,这个邻居家的大儿子比我大两岁,二儿子比我小两岁,女儿和小儿子更小,正好都不能与我玩到一起,因此我也从来没有去过他们家。
   我家从插队下放的地方回来后,知道了他家的大儿子在一个纺织厂当修理工,娶了一个纺织女工,生了两个儿子。计划生育时期生了两个儿子,只能是双胞胎,为此整个家族都喜上眉梢,逢人便报喜。我家的两个邻居的后代都有一对双胞胎,很巧合很神奇吧,这就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好日子没几年,那个一九五八年建厂,有职工一万五千人,创造了无数个辉煌的国营大厂,说破产就破产了。大儿子夫妻俩也就响应号召下岗了。大儿子身体好,个子高,在一个地方做了一个临时保安,也算是一份工作。有一天我看到她的妻子站在十字路口,手拿一面小红旗维持秩序,不让行人闯红灯。我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说这是临时安排的,是照顾下岗的四零五零人员,钱不多,一个月五百块,可以让我们不去上访和上吊。
   那天看到这家退休的男主人买许多烧饼回来,院里的人问他怎么买这么多,他叹口气说,大儿子一家又来了,每到星期六就来父母家里蹭饭吃,没办法。他的大儿子的两个儿子都二十多岁了,没工作,院里的邻居都替他们发愁,将来的事情多着呢,要为儿子买房、娶媳妇、看孩子……
   这家人的二儿子和我弟弟一起在郊区下乡插队务农,后来我弟弟在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农村,他家的二儿子在知青返城浪潮中,回到机关的“大集体”当了一个电工,第二年就被电打死了。我的弟弟说起这事就十分感叹和伤心,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这家的女主人生前喜欢和一群老女人去听课,就是那种忽悠老人买保健品的课。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群体活动,一起闯红灯过马路,公交车来了呼啦啦一哄而上,抢占座位,急得公交车司机大喊,你们年龄够不够,拿出证件看看。这些大爷大妈们没人搭理他,这个司机只好把车门关上继续开车了。我听说她六十多岁就病死了。那时的老人们大多是悄悄地在家死,没听说120急救车呼啸而来,也没听说在医院里抢救若干天,无力回天等等。许多干部的家属都是普通市民,没工作,没有医疗报销单位,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不在医院花冤枉钱了,直到火葬场的车来了,人们才打听是谁死了。
   这家男主人退休后,喜欢去河滩开荒种菜,我去父母那里,偶尔也会碰到他扛着锄头出门,他都会对我说:“小子,来看你爹妈了!”有一次我进了父母院子的大门,拐弯再拐弯就到了老干部活动中心门口了,正好遇到这个老邻居扛着锄头出门,他依旧是说:看你父母来了,好小子!
   我进了父母家,对父母说,刚才碰到那个邻居了,他扛着锄头往外走,还和我说话。父亲大惊,说那个人去年就死了,你怎么还能碰到。我说,真真切切地碰到了,绝对没有错!父母说,不可能!我说,就是碰到了。这件事至今是个谜,但我相信我就是看到了,并且他就是对我说了:看你父母来了,好小子!
   诡异的事情不止一件,听母亲说,院里还有一个刚退休的人,黎明前去河滩锻炼,在小树林里走着走着脑袋就碰到了一个东西,吓了他一跳,仔细一看是一个人吊在树上死了,他的头碰到了那个死人的脚。从此他就一蹶不振,病病歪歪,没几年也死了。
  
   五
   我家现在已不在那个小红楼住了,那个三层小红楼前几年拆了重建了一幢六层楼。父母现在住的房子是插队下放重回单位后分配的,是在机关另外的一个宿舍院子里。
   这个房子是单位专门给我们家预留的,当时这座楼刚盖好,分房时就专门留下这套房,等我家从下面回来住。为了防止其他人抢房,就把大门用砖砌了起来,直到送我家回来的汽车进了院子,才把封挡大门的砖墙拆除了,我家的家具及家当才搬了进去。后来单位根据父亲的职务又分配了一套房,小弟就住在原来的房子里,父母住在新分配的房。我就是从这套房厨房的窗子看院里风景的。
   全家从插队下放的基层重回省城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了,这期间国家发生了许多事情,我们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生活还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时也提心吊胆,但总归是有惊无险。我人生的最后觉悟是——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但形势就是比人强,顺其自然,稍加努力,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处世哲学。
   那天,我在窗前忽然看到表哥领着一个人走过来了,原来是他领着二姨家的大儿子来看他大姨,也就是我的母亲。闲聊中才知道,二姨夫已离休,他的母亲叫石玉梅,是石评梅的妹妹,就是那个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墓旁的石评梅。我有些小激动,居然我家还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犹如天空中烟火一样,女神一般的近戚。不知当年那些追求理想的革命者有没有在天之灵?他们是否也在各自的窗前伫立,与我一起看那些不曾想到的原风景。
   从父母家的窗口每天都能看到许多事情——有父辈们神采奕奕指点江山的挺拔姿势,有个别官太太颐指气使的矫情卖乖;有他们年老气衰后弯腰驼背蹒跚的身影,有他们的子女下岗无业啃老蹭饭的无奈。一些从小的玩伴生病早殇,一些老人白发送黑发寂寥悲哀;一些人下岗或生病后生活的艰难,一些同时代的人夫妻离异分居,孑然一身养花下棋,或去了外地带孙子孙女,杳无音讯。而那些当年的“野娃娃”们,由于城市拆迁占地补偿,都得到了几套房和许多金钱,他们的二代、三代们不是到世界各地旅游,就是到他们的爷辈、父辈们当年想也不敢想的“老字号”饭店吃喝嬉戏。窗前的原风景后面,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奈,浸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间苍茫……
   母亲已于二零二零年初冬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藉此,我告别了那扇窗外飘忽不定的原风景,回到自己家里安度无法预知长短的晚年,如同生命的另一次开始,鸿蒙初开。
   那些岁月里的原风景依然在心头鲜活、萦绕……
  
   (原创首发)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共 51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每一个人都有一扇可以观望外界的具体窗口,每一个人都有各自回望自己心灵的虚拟窗棂。从不同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象,也可以体味到窗户里外的风景。一扇窗,在方寸咫尺间,收尽天地大美,众生百态。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与外界对话的一个心灵媒介。无论是伫立窗前时的浮想联翩,还是隔窗而望时的心潮律动,都会让人在远望、遥想、追忆中得到思想的回归。作者于那年照顾母亲时,在灶台前忙碌的片刻,抬眼窗外看到一些晃动的人影,一些似曾相识的身影,就拨动并牵引起怀旧的心弦……于是,漫长幽暗的时光长廊里,那栋小红楼、那些院子,开始清晰;那些人儿、那串往事,慢慢鲜活。如此,让我们在零碎间断的记忆里,在那些或温暖或凉薄或淳朴或诡秘的故事里,看到了作者回望精神原乡的灵魂,是如此的复杂而纠结。文中写了很多事,自家的,他家的,久远的,当下的,尽管这些事有些沉郁和苍凉,但经过作者的思想整合之后,闪烁光泽,最终幻变成一帧帧岁月里的原风景,苍凉微漾,意味深长。读过全篇,像是随作者一道,也在二零二零年的初冬告别了那扇窗,除了掩卷后的唏嘘不已和感慨万千,似乎更应该透过这篇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些看似平淡实则真挚炽热的文字,慢慢思索窗外的别样风景,静静面对自己的生命旅程。你好我好,众生安好,便是最好!深度作品,隐痛中饱含大爱,倾力推荐与文友共赏!【编辑:一窗清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31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窗清寒        2021-03-05 19:50:57
  看似叙述平淡,看似出语平静,实则意味深长。优秀的作品就该是这样,正如南山社长你!
回复1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6 11:48:32
  世界上唯一不能直视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再次读完你写的编按后,忽然发现,一种直视的光线划破夜空,直抵心灵!
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5 20:02:47
  感谢清寒社长倾情编辑,这篇窗户写了几年了,今天终于像个样子了,发出来就如同开窗透气一样,换一种心情。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3 楼        文友:新芳        2021-03-05 22:19:34
  读南山老师这样深度的文章,犹如品百香果。吃百香果需要拿一小小汤匙,一勺一勺地舀上来,细细品味,那百种果味才会沁心入脾,回味无穷。
   文章由母亲生病,为母亲做饭引出,看到窗外院里形形色色的人、事。透过窗户看外面的风景,有如看到时间跨度四十年的一部生活纪实片,这扇窗如同一个时代的舞台,上演着三个家庭的故事,实则透视出整个社会那个年代的形形色色的家庭以及人物的各种遭遇。人生难料,世事无常。很多事情是很无奈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转移。让作者醒悟:生活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处世哲学。
回复3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6 08:44:09
  读新芳的留评犹如闻到百果香的香气,竹外疏花,暗香入脾。这篇文章我写了一半就放在冷僻处三年有余,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达到心仪的语境。新芳来到回归,带来了百果香的香气,让我豁然顿悟,就把我多年的心结做了一个了断,就有了这篇《窗外的原风景》。问好朋友了!
4 楼        文友:心静天好蓝        2021-03-06 03:11:26
  一扇小窗,世态万象,时代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到窗外苍凉的原风景,也能看到窗内的一颗悲悯苍生的爱心。正所谓,你在窗内看风景,窗外的人也在看你。
回复4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6 08:50:40
  是的,你在窗内看风景,窗外的人也在看你。人们都是风景里的流影,在岁月的长河中荡起生活的涟漪,涌进时代的潮水,然后刻骨铭心,永无踪影。
5 楼        文友:张璞        2021-03-06 17:53:42
  沧桑岁月,百感人生,世间种种,难以道明。唯有生活着去体验,安享世态炎凉,百转柔肠,天涯远方。来到世间的芸芸众生,最终都是过客一场,匆匆忙忙,侥幸拟或悲凉!读文撩拨此心,若人此生不如意,空怀鸿鹄冲天志,落花一枕梦黄粱!随遇而安观心语,浊酒一杯沉醉去吧!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6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6 18:52:54
  张璞君充满诗意的人生品析解译,让此篇更增添了文字排列的魅力,特别表示感谢!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撰文追忆犹如“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虽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却是无法排解的心头之灯——魂牵梦绕,耿耿于怀。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7 楼        文友:闲妹        2021-03-06 19:03:25
  作者题目出的好,作品富有人生哲理,编按写的棒,学习中并为你们点赞。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8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3-06 19:36:41
  谢谢闲妹的美评,回归社团确实注重编按的撰写,我们的编辑都是激情满满,用心对待每一个稿件,来回归不仅能读到好文,更能享受美编的乐趣!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9 楼        文友:夕乡云霞        2021-04-02 18:05:31
  透过南山老师家的这扇窗,看到了世间百态,好好学学老师的处世哲学,不虚此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0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21-04-02 21:07:35
  谢谢云霞老师前来指导,有空了读读我的文章也很不错,毕竟我是真心想说一堆实话啊!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