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闲侃李白(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闲侃李白(随笔)


作者:漠漠平林 布衣,20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7发表时间:2021-03-08 18:51:19


   闲侃李白
   ——出仕、性格及其他
   (一)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出生地,一说是西域的碎叶城,一说是西蜀绵州的青莲乡,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他青少年时光在四川度过,则确凿无疑。现绵阳城北的江油市,有李白纪念馆,那舒展轩朗的仿唐建筑,规模气派宏大,格调古朴典雅。从宽阔的太白广场拾级而上,在太白堂前肃立,在归来阁上沉吟,我从头追忆诗人的身世。凌风邀月亭,饮茶晓雅斋,我细细品味诗仙的情怀。青莲池的荷花,桃花潭的碧水,洗墨池的古韵,将我脑中那些零零碎碎关于李白的片段,拼成了一幅幅清晰的画卷,在眼前漂浮,在脑中萦回。过去一些影影憧憧的思索,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李白生活在唐朝极盛期,早期即有“济苍生”、“安黎元”的志向,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的抱负,并一直为之奔走。换言之,他是很想出仕为官,建功立业的。然而他又清高孤傲,不愿走科举致仕的路,希望通过结交达官显贵、名士高人,以求被引荐,走捷径入仕。
   公元720年,19岁的李白就迫不及待地应聘作了个县吏。我们不知他当时具体做何事务,估计是文书一类抄抄写写的差事,或许还是跑腿的听差。当然,区区县吏与他的志向相去太远,不到一年,便失意而去,继续读书习剑,四处漫游了。
   公元742年秋,在游历了二十多年,四处拜谒权贵,却屡遭碰壁之后,机会终于来了。受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他被玄宗召入长安。这次他满以为时来运转,要“扶摇直上九万里”(2)了,于是唱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歌(3)。他还难掩兴奋地对妻子说:“归时倘佩黄金印,不见苏秦莫下机!”(4)他满怀当宰相的希望而去,结果到长安只封了个翰林院供奉。所谓供奉,实则为皇帝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清客。其间为玄宗写了些诸如《宫中行乐词》、《清平调》一类的帮闲、奉承诗,据说还有《答蕃书》之类。他当然不安于那种状况,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实际上只有两年左右,便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的愤懑之声,拂袖离京,继续他的漫游。
   然而,他用世之心不泯,仍继续寻求机会。终于,机会又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第十六子,被封为永王的李璘,以平乱之名举兵,企图趁乱割据江东富庶之地,分裂大唐。为网罗人才,李璘三次邀请当时避乱庐山,时年已五十六岁的李白入幕。李白虽有些犹豫,却还是下山投入了李璘幕府。他以东晋宰相谢安自比,给李璘出主意,搞宣传,唱颂歌。不久,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被逮下狱。在九江的监狱里,为求活命,李白给江南宣慰使崔涣上诗求救。后来经御史中丞宋若思和崔涣等竭力相救,还有李白的故交——平定“安史之乱”功高位显的郭子仪,在肃宗皇帝面前以自己的功名利禄作抵押,李白方免一死,被改判长流夜郎。发配路上,走到白帝城,幸遇大赦而返。
   (二)
   通观李白三次出仕,第一次轻率,第二次尴尬,第三次窝囊,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适合从政了。
   且不说第一次做县吏,当时许是少不更事,盲目冲动而为,算是明珠暗投吧。他还算醒得快,早早便“委而去之”。
   第二次应诏到长安,本是难得的机遇,唐玄宗起初也颇为欣赏他。然而他却常常贪杯醉酒,“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6)他的做派,弄得皇帝老大不高兴,也引得翰林学士张坦等一帮朝臣弹劾挤兑他,最后只得悻悻离去。平心而论,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贪杯屡醉的情状,是不宜从政为官的,尤其不能做机枢之臣。设想,倘若有大事急事须他决断,他却醉醺醺不知所以;倘若有些机密要事,他却在酒后口吐真言,又当如何?
   至于第三次从政,则更证明他政治上的弱智。首先,他投奔李璘的选择即非常错误。李璘是唐玄宗最心爱的儿子,四岁便封王。又是唐肃宗李亨亲自带大的爱弟。他却在国难当头时企图叛乱割据,给他太上皇的老子和皇帝恩兄背后插了一刀,严重影响李亨的平乱大业。这一极端缺德的行为,稍有良心者都不能为,稍有政治头脑者便能识破,可李白却迎了上去,不可谓不昏聩。其次,李白入幕后,错误判断形势,认为当时大唐的局势类似于东晋永嘉南渡,力劝李璘直取金陵,割据称帝。这种分裂国家的主张,显然是与安史之乱一样逆历史潮流的行为。再次,李白还写了诸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等诗歌,极尽渲染造势、歌功颂德之能事,似有“摧眉折腰事权贵”之嫌。当时,李白结交的好友萧颖士、孔巢父、刘晏也曾被李璘邀请出山相助,他们却拒而不附,故而后来免祸。由此可见,李白的政治眼光,政治判断力还不及他那帮朋友,其政治谋略,政治操守也值得推敲。
   当然,“人无完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依我看,世间的人性,大抵都具有双重性甚至是多重性,李白也一样。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趋附卑躬的一面。他既有蔑视权贵不愿合流的意识,又有攀附权贵求得重用的举动。他既想入世为官安天下,又想出世修道隐山林。他持赋着矛盾的性格,在矛盾中走过一生。与他光芒四射的文学成就相比,他的仕途却显得暗淡无光。
   (三)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真理。“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7)的李白,狂放成就了他的诗名,狂放也毁了他的功名。以至于一生颠沛流离,暮年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讨生活。
   公元761年的冬天,已逾花甲的李白,在金陵沦落到仅靠友人接济已无法生活下去的田地。不得不求靠远房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李阳冰祖籍是河北赵郡,出生于安徽谯郡,与李白是八竿子也挨不着的同族,属“五百年前是一家”类似的关系。然而李白却去投他,可见真是无路可走了。李阳冰欣赏李白,是李白的知音,然而并不知李白的窘境和来意,李白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明说。住了几天之后,李白只得佯作辞别。李阳冰真以为李白要走,于是送李白到了江边。李白思忖,再不能顾面子了,于是才拿出《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诗来。诗中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李阳冰这时方知李白已走投无路的处境,明白李白想对他托付晚年的意思,于是把他留了下来,一年多以后,还为他送了终。这段故事,读后总令人心酸。一代文豪,倜傥诗仙,一生傲岸不群、洒脱不羁的李白,晚景竟然如此凄凉,怎不令人唏嘘!
   李白用他那汪洋恣肆、飘逸瑰丽的诗章,在中国诗坛标树了一面鲜亮的旗帜,也成为中华文化一个耀眼的符号。我景仰他那如长江大河浩荡倾泻的才华和诗章,也叹惜他坎坷起伏零落栖迟的身世和生活。佩服他不媚权贵的傲骨,也理解他攀附逢迎的苦衷。在我心中,李白既是诗仙,也是凡人,是一位一心想超凡脱俗,却一生离不开尘俗的痴狂文人。
  
   注:(1)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2)李白《上李邕》。
   (3)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李白《别内赴征》。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杜甫《饮中八仙歌》。
   (7)清代学者姚兴泶所撰楹联,见于江油李白纪念馆。
  
  

共 28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全篇行文舒缓,读来恰如面谈。怀情遥思诗圣露出淡淡遗憾,惜才未能治国平天下之意昭然。世上的路千万条,试问几人走对了路?上帝铺就了路,却不给人照明,走对了,一生辉煌;走错了,茶余之笑谈。人没变,才依旧,一半光明一半暗。对也罢错也罢,对则笑着走,不对,大笑着走!愚之浅见,李白并非落幕悲音起,他的才魂誉世足慰久久眠日,他日魂与之,不朽诗作今人诚然在唱也。足矣!【编辑:秋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3-08 21:52:38
  感谢赐稿,同祝节日同乐佳作多多!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漠漠平林        2021-03-09 11:47:24
  谢谢秋粮编辑的点评与理解。也谢谢孤音社长接纳,遥祝编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