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谈古论今话经典(散文)
一
自从孙子进入高年级以后,他和我都在网络上写小说,孙子写科幻小说,他写的小说想象力丰富;我写传统小说,我写得朴实感人。虽然我们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都对自己小说的阅读率并不满意。于是,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作品的阅读率。有一天,孙子突然问我:“奶奶,您说,传世的经典作品都长得什么模样?”
这句话真的把我问住了,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孙子对我说:“听说有个叫塞内加的古罗马人,他的著作至今都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而另一个古罗马人西塞罗的著作当时也是人们十分追捧的,如今大家都不喜欢啦,您猜为什么?”
为什么?我说不出,于是反问道:“那你说说,是为什么呢?”孙子说:“奶奶,因为西塞罗是在与他的政敌辩论,当时感觉有意思,现代人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辩论的焦点,就感觉没有那么精彩了。能够有兴趣研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争论焦点问题的现代人,少得可怜。所以他的作品阅读率很低;相反,塞内加的作品在讨论的是:生命如何短暂,心灵怎样安宁这一类的永恒话题,自带格言警句的光芒,所以至今仍然被读者喜欢,当然阅读率高。这就是传世经典和一般作品的区别。”
孙子说的有道理,塞内加有两句名言:“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于有多么长,而是有多么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往哪里走,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这些经典名句都是在探索人生的哲理。他不是针对政敌的一人一事,而是对着千秋万代所有的人和事。所以有人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有机会立德;和这个时代的人对话,有机会立功;和千秋万代对话,才有机会立言。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三不朽,于是乎,和谁对话,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作家。”换句话说,你的作品要立一家之言,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用一句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要有大格局。
于是我问孙子:“你能举例说明,有哪些作品是经典之作呢?这些作品都是怎样立言的呢?”
孙子说:“《黄帝内经》就是立言之作品,它开创了中国人古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听了此话,我对孙子刮目相看了,小小年纪竟然能一句话概括了《黄帝内经》?孙子笑了笑说:“我看书上是这样评价的”,他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我鼓励道:“孙子说得对,中国的古典医学和哲学都离不开《黄帝内经》的指导,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一定是有道理的,是经典之作,没错。”
孙子得到了鼓舞,继续说:“老子的《道德经》也是经典之作,短短的几千字,确是道家的经典;中国这样的经典之作很多,比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奶奶,您说对吧。”
我感觉孙子与我的讨论已经进入了最佳状态,我们探讨的是困惑我们许久的话题,这就是怎么写出经典之作,哪怕眼前点击率不高,但是可以留给以后千秋万代的人去阅读思考。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于是我说:“经典应该是没有国界的,它应该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比如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彻底否定了神创论,创立了一家学说。这也是不朽的,是经典之作。还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描绘了人间的各种生存状态,那也是经典作品。”
儿子插嘴说:“这些著作也许是平和的叙述,他们并不一定那么煽情,但是他们讲述的是放之四海的真理,它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是对整个世界的人类有启迪作用。所以你们不一定要追求一时的点击率,要看作品的长期效应。作为文学作品要描述人性的丑恶和人性的善良,写出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缺点。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作品。”
我赶紧说:“惭愧,写作这么多年,还没有一篇这样水平的作品出世。”孙子说:“我也很惭愧,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
二
是的,我们会继续努力。仔细想一想,我们以前是无意识地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我写的《草原苍茫》和《草原之恋》就不完全给当代人看的,它将会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之后更加显示出作品中的人性光芒,它所主张的“天人合一”、“地球上所有生物应该是平等的”,“人类不应该破坏环境”等等正义理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出理性的光芒。所不足的是艺术性不完美。以后我会在网络文章中,或者纸媒作品中注意对人类灵魂的探索。比如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引起我很多思考:在我生日那天,我收到了两件偶然的礼物。它们是对一个业余写作者的小小奖励:第一件是我收到了《XX散文》的录稿通知书,我的一篇回忆母亲的6000字散文被录用了;第二件事我的另一篇散文《假如我有一件隐身衣》通过精品复审。于是乎,我高兴地将两篇散文发布在朋友圈,与关心我的朋友分享。
我的好朋友秒回这一分享,他留言说:“这篇文不错,但是隐身衣很容易引发作恶,因为别人是看不见的……”我秒回:“这不是隐身衣的错,可能穿衣人心中有魔鬼。”他问:“何以见得?”
我想了想,回答:“隐身衣隐去的是肉体,显现出的是灵魂。如果上帝穿隐身衣,也不会做坏事;而魔鬼穿上隐身衣,定会作恶多端。隐身衣本身没错,关键是看谁穿。”
他又评论到:“上帝和魔鬼通常都是穿隐身衣的,我们人不可以穿那东西,穿上免不了变成魔鬼。”他补充道:“我不敢保证自己穿上隐身衣不作恶。”看着手机微信上他的评论,我想他是够坦诚的,这样勇于承认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毕竟也是不多见的。
于是我分析到:“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隐身衣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帮助人类,也可以用来危害人类。它和武器是一样的。”他表示同意。说:“作为男人,心中的色魔是难以去除的。还有一个是能让人过好日子的财魔。”
我问:“修行好的人,比如说优秀的出家人,心中是没有这二魔的吧?”他立即回答“不知道。”是的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避免不了被尘世间的灰尘包裹了灵魂,难以干干净净地活着。
本来想继续交谈下去,但是手机时钟已经提示:二十三点半了,该睡觉了。于是我说“不早了,晚安!”但是我的思绪却不能“晚安”,许多念头在脑海中翻滚,经过反复思考,为了寻找灵感。我记录了这些文字:
(一)科幻故事中穿隐身衣的大多是反面角色,为什么呢?是隐身衣的错吗?隐身衣有什么错?比如在大型的自然保护区,如果管理员有一件隐身衣,老虎、豹子和狮子等野生动物都看不见管理员,也嗅不到管理员的气味儿,那么管理员就可能保护弱小的濒危动物,还可以走近猴子等动物,为他们治疗疾病,都不被他们发现。这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再比如,银行的保安人员如果穿上隐身衣,那么劫匪会猜测到银行门卫、大厅都是隐身保安,但是有多少人、高矮胖瘦,他们看不见,这不是对他们形成了更大的威慑力吗?所以说,隐身衣本身无所谓对错,它与枪支弹药一样,是一种工具,谁拥有它,它就是为谁服务。动画片中为了吓唬人,叫坏人穿上隐身衣,变得更加可怕了。所以人们就误会了,以为隐身衣是坏的。
(二)隐身衣可以成为保护弱者的武器。比如,最近看了一则消息:一个只有老人和孩子的富裕家庭,闯进四个流浪汉,他们抢走了财宝,为了灭口,残忍地杀死了全家人。我不禁想到,那些老人孩子要有隐身衣就好了,闯入者看不见她们,就不会杀死她们了。也许隐身衣会保护她们的生命,也许隐身衣可以帮助他们报警。但是,她们没有隐身衣,却被残忍地杀害了……
(三)相反隐身衣如果为劫匪所有,那么他们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会更大。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偷走物品,被抢走财宝,被危及生命,这样的生存环境还怎么能保护弱者啊?不是更接近森林法则——弱肉强食吗?
总结以上所述,人类应该在发明隐身衣的同时,规定出隐身衣使用的规则和范围,就好像中国的武器使用管理条例一样。决不能像美国那样自由买卖武器。美国频发枪击事件,病毒武器试验泄露,都给包括美国百姓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一点充分说明武器(包括隐身衣在内)的管理规则是必要的、必须的。
通过以上的案例,使我认识到经典作品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要关注人的灵魂深处的思考,只有这样,写得作品才会有深度、有广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隐身衣”问题不但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还涉及到人类的灵魂是否经得起检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上孔子教育他的子弟,进入没人的房子,犹如有人一样,要谦虚谨慎处之。按照这个教导穿上隐身衣应该和没穿隐身衣一样做正派的君子,不能变成小人或魔鬼。所以这是篇深明大义的好文章,写得好可能成为经典之作,但是这个题目不好驾驭,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经过挖掘和思考,我想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小说。有可能这篇小说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
三
最后,我们讨论了传世的经典作品是怎样写成的?我们共同的认识是,经典作品的写作需要日积月累的准备,读书学习都是准备,还需要不停顿的探索,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生产力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辈子,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有9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每个人的性格、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书中涉及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文学诗词经典更是数不胜数。曹雪芹写了一辈子还没有写完。经济学家曾经研究过大观园的管理,简直叹为观止。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历时27年才写完;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也用了2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用了40年的时间来完成。我总结说:就拿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说吧,为了写作这一部揭示资本本质的作品,为了阐述马克思有关资本的理论,马克思废寝忘食在大英博物馆查遍了所有的资料,几乎将图书馆的资料都抄写了下来,仅仅是当时的统计年鉴就有上百本,那时候没有电脑,不可能用百度搜索,马克思做了许多读书卡片、笔记和读书摘要,然后一边写一边补充这样资料,才写好了这部鸿篇巨著,写完以后的校对工作更是很繁重,几乎是搭上身家性命,才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印刷出版和日常开支的费用,都是他的战友恩格斯提供的。恩格斯为了筹集这些费用,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厂管理者的工作,是他给予马克思全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方面的倾其所有),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才得以完成。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结晶。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才有了系统、理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些理论基石,才有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这就是立一家之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这一学说经历了这么久的历史检验,到如今还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它是经典之作。而且马克思主义学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传世经典作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艰苦卓绝的脑力劳动,甚至加上体力劳动,以上我们只是泛泛而谈,如果真要是细致地研究,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分类研究,分为:哲学经典、经济学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物理学经典、数学经典、医学经典、文学经典等等学科。我们既然选择了以文学写作为事业,那么我们应该着重研究一下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经典。这就需要准备好了读书一辈子,思考一辈子,写作一辈子。可幸的是,现在有电脑,查询资料变得简单迅速,写作变得不那么艰难,但是要写出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那样的经典之作,还是需要竭尽全力,中国古代用毛笔写字,写在宣纸上,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造价十分昂贵。曹雪芹用一辈子写了《红楼梦》,司马迁一辈子写了《史记》,许多作家倾其所有、毕生写作,也只能完成一部经典之作。因此,经典作品往往是很精细而宏大的工程,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
不管是文学经典作品,还是科学领域、哲学和历史领域的经典作品,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绝不是可以一挥而就的。就好像《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说的那样是“垫棺材板的书籍”,这就是经典之作得诞生之路。这条路上,满是荆棘,崎岖陡峭,悬崖峭壁,错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之地,话说到这里,您还有勇气攀登吗?如果还执着地前行,那就不要犹豫了,拿出创新者的孤胆雄心吧!
经过整个下午的讨论,我们最后击掌为誓,决心以后写作品的时候要面对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人类的灵魂之问。以此为做目标,以此为研究对象,那么我们的作品定会上档次、上水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将美好的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吧!伟大的作家,是一步一步走向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经典的。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都需要我们用心血来喂养。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追求写作出读者喜欢的好作品,提高阅读率是硬道理。
四
有关经典作品是什么模样的?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是文学经典,古今中外就有那么多,再加上各个学科的经典著作和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经典作品,真是浩如烟海,穷尽毕生的精力也研究不透,我们只能说:当文学作品面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人的灵魂的形成与叩问时,那么有机会成为经典作品。总而言之一句话:和谁对话决定了您是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人。要写出经典作品,首先要学会做人。或者说一边学习做人,一边做经典的作家。于是我们必须好好读书,认真学习,从自我修行开始。读书学习是最好的写作之路,也是最好的修行之路。除此以外,脚踏实地的向工人、农民、战士和科学界的专家学习,这是是做一个经典作品撰稿人的起码的修为……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太宏大了,他是一瓶千年古酿,我们只是浅浅地尝了一口,希望这篇小文引来更多人的思考和探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知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