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菊韵】寒颤(小说)

编辑推荐 【菊韵】寒颤(小说)


作者:郑道冰 白丁,9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60发表时间:2021-03-09 21:05:26

郑海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个没忍住的寒颤,不仅惹祸上身,还差点儿让自己丢掉了小命。
   那天清晨,郑海趁天还没大亮,就挑起一担柴火出门了。他要赶二十来里山路,赶在中午前到集镇上去卖掉这担柴火,以便换点儿米面回来给全家人准备年夜饭。
   今天是大年三十,可家里还没有准备年夜饭的米面,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平常上山摘点儿野果,挖点儿野菜,也就渡过去了。可过年不弄点儿粮食,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大人还好说一点儿,可孩子们呢?不能总跟野人似的,整天除了野菜,就是野果吧?那让他们怎么长身体呀?
   其实,说是家这也不能算是个家,只是一间木棍和茅草搭起来寒的窝棚而已,一家四口就住在里面,还要时刻担心山主人会来把他们撵走。不过,不知是这山太深主人没发觉呢?还是这里的大山太多了,根本就没有主儿;要么就是山主的山太多了,实在是顾不过来,反正近三个月来,自己住在这里还是挺安稳的。只不过老是缺粮食,所以他隔三岔五地上山砍担柴火,挑到街上去卖,换点儿米面和油盐回来,也可以挨过几天。可这终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郑海打算等来年开春了,如果还没有被撵走的话,他准备和一家人一起在这里开点儿荒地,再种上一点儿粮食和蔬菜,等到秋收了,那样往后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会让这里变成一个物产丰富,粮食丰收的“生稼冲”——不过这是后话了。
   要问这郑海一家人怎么过上了这种日子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郑海一家本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北边很远很远的地方,因为他生不逢时,恰好碰上了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代,还有一点儿倒霉的是,他遇上了一个爱胡搅蛮缠,喜欢损人利己,有点儿类似“讼棍”的恶邻。这个恶邻外号叫做“王二愣子”,是一个眼里只有自己利益,甚至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主儿,经常为了一犁垄沟,或是一点儿水源而跟别人争吵打架。
   有一次就是为了这事儿,跟与他田垄相邻的柱儿打了一架,本来当时两人互有胜负,没想到在打架的时候,这王二愣子对人下了死手,乘人不备一拳打中了柱儿的小腹,当时还没事,可过不多久,柱儿腹疼发作,经大夫诊断,说是伤到了肾脏,花了一大笔医药费后仍不见好转,大夫说是要慢慢调养,如果能够练上一段时间的硬气功,也许对恢复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柱儿是被打伤的,自然要王二愣子赔付医药费,还要他拿钱出来让自己去拜师学练气功,以便辅助康复。王二愣子一贯爱胡搅蛮缠,是个舍命不舍钱,凡事不肯认输的主儿,当然是不肯,结果被柱儿告到了县衙,知县老爷于是派了差人前来调查。因为当时两人打架的时候,郑海恰好就在旁边,他还为这两人拉过架,是见证人,于是那差人便要他这个知情人写份见证材料,以便知县老爷好判明是非。作为读书人,郑海本可以不理会这种打架斗殴事儿的,因为他想过,假如知县老爷的判决对这王二愣子不利的话,以他一贯爱胡搅蛮缠的性子,肯定会跟自己过不去的,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他从小就被授予的是要正直明理的儒家思想,再加上听说有差人要郑海写《情况说明》以后,这王二愣子竟然还上门来威胁他,说是如果他写的《情况说明》不能有对他不利的地方,只能是对柱儿不利,总认为别人都跟他一样,时时处处会有歪心要加害于他似的,这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另外,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在科举路上还免不了要跟这些官僚儿们打交道的,为防他们以后给自己使绊子,他只得听从差人的。还有他确实也非常地讨厌这危害乡邻的“王二愣子”,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就照直地写了一份自己亲眼所看到的《情况说明》,其实他也并没有刻意地指明到底谁对谁不对,只是客观地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从头到尾述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至于是非曲直,全凭知县老爷去判断了。知县老爷根据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根本就用不着仔细判断,因为不管是谁先动的手,柱儿受伤的事实就明摆在那儿,自然判了错在王二愣子,不仅要他全额赔偿人家的医药费,还要拿钱出来让柱儿去拜师学练气功,以辅助治疗。
   果然如他所料,这王二愣子官司打输了,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而还要责怪写了《情况说明》的读书人郑海,认为是郑海写的《情况说明》才让他打输了这官司的,充分地显现出了这王二愣子爱胡搅蛮缠的本性,于是两人就此结下了仇怨。
   自此以后,就在柱儿学练气功期间,这王二愣子还经常三更半夜地跑去柱儿家周围逡巡,以监督柱儿晚上是否回家。因为当时知县老爷断案时见他不服,就知道这人不是容易被人说服之人,为了让他心服口服,就随口说了句“你可以去监督他呀!如果被你捉到他学练气功期间跟老婆同了房,以后他出了任何事情都可以不与你相干的。”
   因为像柱儿这样肾脏受伤又练气功的情况,是不能跟老婆同房的,否则只会加重病情。尽管王二愣子起早贪黑,可他自始至终都没能捉到柱儿回家跟老婆同房的事实,所以该他出的钱得照样付给柱儿,这真是让他既心疼,又窝火,但他又找不到出气的地方,于是只得一股脑儿地把这些全都记到了郑海的名下,认为如果不是他写那份《情况说明》,就好像他不会输官司赔钱似的,心底里总想找机会报复郑海。
   机会终于被王二愣子逮到了。作为一个读书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就是郑海的全部崇高理想。因此他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心思花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上,只是更加倍努力地研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以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果然如他所愿,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秀才”。并趁着酒兴,随手写下了几句“歪诗”,因为写诗也是文人的一种修炼,以及扩大影响力,结交文友,推荐自己给有权势的人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他读书累了的时候,想换换脑子,就用写诗的方法来练练笔。没想到就是他这种无心之举,却让有心的王二愣子抓住了把柄,他随手扔掉的那些诗作,被王二愣子全都收集了起来,因为粗通一点文墨的他也知道,那时候听说朝廷正大兴“文字狱”,经常凭此来整一整那些爱“翘尾巴”的读书人。因此他相信爱写字的人,就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因为白纸黑字摆在那儿呢!再加上读书人都有爱发牢骚的臭毛病,一定会写些得罪朝廷的文字,于是他把平常收集到的郑海写的那些诗作,全都拿去交到了官府里,说是要求知县老爷仔细审查,他要告郑海毁谤朝廷、妄议朝政的罪行。
   知县老爷拿起一看,见全是一些习作,并没有明显污蔑、诋毁、侮慢朝廷的意思,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诗写得是挺有意思的,比如这一首: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后人尊诗圣;
   李杜遗风万古传,
   侪辈雏凤初试声。
   沽酒只为搜佳句,
   作诗未敢争功名;
   多少心底不平事,
   留与纸上觅知音。
   知县老爷也是读书人出身,因为他知道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都很不容易,所谓“十年寒窗苦”,有很多人甚至读了一辈子的书,到老了还是一介布衣。看这郑海还是这么年轻,又才刚刚中了秀才,想要中举人、进士,对他来说那还有很长的一段科举路要走。特别是在他读过了这些诗作以后,内心里对这个小秀才颇有点儿惺惺相惜的意思。再加上上次打官司的缘故,就知道这王二愣子不是个善茬儿,所以知县老爷就有心想让这王二愣子吃点儿苦头,本意是想教训教训他,于是判了他这是在诬告读书人,还说“查抄文字属官府之事,与尔何干?”并赏了他二十大板,以示警惩。
   没想到这王二愣子爱胡搅蛮缠的品性这下子发挥到了极致,心想这知县老爷一定是在袒护郑海,还让自己吃了这么大的苦头,于是就不死心的拿上这些诗作,越级告到了州府那里。知州大人接过一看,起初也只是觉得那都是一些读书人的习作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后来他听说这王二愣子之前就在县衙里告过状,还被知县打了二十大板挡了回去,现在他显然是还不死心,就又越级告到自己手上来了,就知道像他这种爱胡搅蛮缠,没完没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市井无奈,乡野小人,是很难对付的,如果自己不做个了断,一旦让他告到了自己的上级那里,自己必招大祸!为了明哲保身,州官只得违心地接下了这个案子,经过反复审读,发现这些诗作只不过是文人平常的一些练笔,其他尚可,但有很多地方连平仄都还没有合上呢,这叫不合辙,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合格的诗作,充其量只能算作习作而已。但是一想到不对这事作个了结,这王二愣子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知府老爷只得“鸡蛋里挑骨头”,终于在一堆诗稿中发现了这么一句“多少心底不平事”,这句诗如果往小了说,那只不过是读书人共同的臭毛病,喜欢针砭时弊,借诗句来发点儿小牢骚而已;可如果往大了说,那可不就是对时局不满,妄议朝政,在诋毁朝廷吗?不仅如此,还可以无限地上纲上线,所谓“心底不平事”,那不就是一贯把对朝廷的不满全都掩藏在心底里吗?现在终于借诗句发泄出来了!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知府大人立即差人准备去捉拿郑海。就此他终于被自己亲手写下的文字惹来了杀身之祸。
   差人到了县上,知县老爷一方面是怜惜像郑海这样的读书人,平白无故地遭遇了无妄之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他连累到自己,于是一面稳住差人,一面偷偷地派人给郑海报了信。
   为了避祸,郑海不得不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行李,将家里的一切托付给了一个亲戚帮忙照看,自己则用两只箩筐挑上两个还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带着老婆连夜逃离了家乡。他们也没有什么目的地,只是一路南下,就觉得离开家乡越远会越安全。经过大半年的艰难跋涉,一路筚路蓝缕,终于来到了这个江汉平原北部的大山里。因为这里人迹罕至,饿了有野果子吃,渴了有山泉水喝,眼看冬天就要来了,于是就砍了一些山茅草搭了个窝棚,以抵挡冬天的寒冷,就这样一家人暂时在这大山里安顿了下来。
   郑海那天肩上挑着一担柴火,肚里饥肠辘辘,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衫,脚下赤脚只穿着一双草鞋,一路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地来到了集镇上。这时,一阵寒风打着漩儿迎面扑来,郑海禁不住地打了一个寒颤。就在这时,忽听有人大声地惊叫道:“哎呀!坏了坏了,全都撞坏了!”
   伴随着惊叫声,一顿斥责声也传了过来:“嗨!这是谁不长狗眼,把我家三少爷的对联摊子都给掀了呢?你这真是不想活了吧!”
   郑海这时本想歇下柴火担,来看个究竟的。可他刚一歇下来,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一把抓住了他的胸口,不由分说地挥拳就向他打了过来。他心头一惊,立即本能地来了个就地侧身打转,将那一拳让了过去。那大汉由于用力过猛,脚下一虚,打了个趔趄,差点儿摔倒在地上。这下他更来气了,抓住郑海,举拳又要向他打来。
   郑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脸惊恐地连忙问道:“这这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他一开口就让人听出来是一口外地口音,原来为了不暴露自己这种外地人的身份,他不仅尽量地少与本地人打交道,即使打交道,也尽量地少说话,甚至不惜以装哑巴来隐藏起自己的身份来,生怕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可是今天遇上了这事儿,不说话不行了,于是他对外人说出来了到这儿后的第一句完整的话。
   别人一听他这外地口音,就更不想轻易地放过他了。只见那彪形大汉指着地下说道:“你看看,你看看,这些都是被你弄坏的!”
   郑海一看,街当间摆着一张八仙桌,桌后站着一位“斯文相公”,手上握着一支毛笔,正在写着对联。写好的对联全都铺在地上,几乎把整条街道占满了,只留下了很窄的一条走道供行人通过,很有一点儿“霸道”的意思。郑海初来乍到,自然不会认识眼面前的任何一个人,而且他还要急着卖掉柴火,买米面回家,哪知一下子撞坏了别人的对联,这可怎么是好呢?他只得一个劲地给人赔不是,同时还弯下腰来将那些被自己撞坏了的对联重新摆好。幸好情况还不是太糟,只是弄破了一些纸张而已,还有些写好的对联上被踏上了一点儿脚印,擦擦干净还是能用的。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碰上的是镇上最有钱有势的人家,小儿子刚刚中了秀才,正借着得意劲儿在街上摆摊卖对联儿呢!只见那“斯文少爷”眉头紧锁,吊着三角眼儿,两片薄薄的嘴唇轻轻地一碰,吐出一个字儿来:“赔!”
   彪形大汉马上帮腔道:“我家三少爷刚刚高中秀才,正借着高兴劲儿一展墨宝呢!你真是扫兴啊!三少爷说了,一个字儿十个铜板,少一个子儿都不行。赔吧!”
   十个铜板一个字,我的天啦!这可是天价呀!郑海禁不住又打了一个寒战。看这眼前的三少爷,就跟自己当年中秀才时的年纪差不多,可自己中了秀才并没这样张扬过,只是心里有点儿小小的高兴罢了,还只是写了几首“歪诗”而已,就给自己惹下了滔天大祸。如今这三少爷如此的张扬,可知道这只是踏上了科举路上的一步小小的台阶而已?他说要赔,自己拿什么赔呀?郑海只得赔小心道:“对不起对不起!弄坏了您的墨宝,按理说确实是应该赔的。可您看我这身上除了几件单薄的衣衫外,就分文无有了。不光是这,家里连年饭米还没着落呢!本来我是打算卖了这担柴火,换点儿年饭米的,现在不管这些了,就拿这担柴火赔给您吧!”

共 70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耿直的郑海因为得罪了地痞王二楞子,几番被迫害,万般无奈的他不好避祸远走他乡,在大山深处讨生活。年关将近砍柴想换点年货,却又惹了麻烦,只好写字赔偿,一手好字让他顿时震撼了小镇,好人好报,善恶有报,郑海的秉性正直不阿,这本是大多数人所称赞的,最终也会收获颇多。人心不古,做事要有良知,勿忘初心。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3-10 09:06:16
  学习了!很有意思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郑道冰        2021-03-10 15:25:27
  谢谢枫魂老师精心编按,谢谢黄金山老师谬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