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马思纯啊,恭喜你活成了人间清醒(随笔)
3月8日,马思纯首谈患抑郁症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当天她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一则相关的小视频,并配文写道:“走心局,值得我们干一杯”。
当马思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大众自己曾经患抑郁症的时候,我知道此刻的马思纯真的是被治愈了。对于马思纯,我不迷恋,也不讨厌。相信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马思纯这样的女生,只是有的人知道自己怎么了,有的人不知道。知道了去克服去面对就会开启新的人生,不知道深陷其中可能就会痛苦终生。
当我们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明星时,大多数人眼中的马思纯是优秀顺遂的,然而,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人,背后其实承担了很多不一定非是她要去承担的东西。好在,她以很坦诚的方式坦然讲出来,这一份人间清醒,就值得我们为她祝福。
马思纯自曝,患病的根源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关,她自幼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懂得为别人着想”。从小,家里的长辈就教育她要听话,要懂得谦让和为别人考虑。
这原本不是什么有问题的教育,这是中国传统教育,这是你被迫接受的。父母错了吗?没有。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自己跳出来,自己改变,不要尝试改变父母,那很难,也改变不了。人与人之间只能被影响,改变也只能是通过自己,强行要求改变就会痛苦不堪。
其实,所有的为别人考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是在一定能力范围之内,是你力所能及的。人在年幼的时候是分不清这种怎么为别人考虑的,极大可能是只为别人考虑了,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习惯。尤其是善良的讨好型的人,或是出于面子为别人考虑,或是出于自我内心被教化的道德为别人考虑,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也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哦,她就是那样子,一直会为其他人考虑。久而久之,这样的人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马思纯,养成了“宁愿委屈自己,也不会麻烦别人”的性格,她在任何事情中都会以别人为中心,在没有自我的世界里越陷越深。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马思纯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举动给别人带来负担,甚至到了高速服务区都不敢上厕所,因为怕司机觉得麻烦。
看到马思纯这段话,我一下子有了共鸣。
前几年的一个冬天,我在很熟悉的亲戚家住,半夜空调出了问题,瞬间变得很冷,我在客房悄悄摸摸找遍了也没发现有被褥一类的东西,好几次想去喊亲戚起来帮我找找,又担心打扰她。蜷缩着硬熬着到天明,第二天起来感冒了还喷嚏连连。亲戚说其实想问我要不要加被子来着,考虑到我睡觉很轻容易醒没敢问。我不是不敢向亲戚开口,仅仅是不好意思而已。诸如此类的事情,只是其中的一件,但却能映射出很多东西。
我也是一个被教育的要听话的人。这么些年,父母做事的方式就很传统,他们也会在点滴中牺牲自己成全亲朋,包括成全子女。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听话,他们很听话的活了一辈子。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么听话的活下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生活圈子固定,人际关系固定,听话形成的理念也很固定。印象中,每当父母遇到自己并不是很情愿去做的事情时,总会说,“不这么做人笑话呢!”然后就违背着自己的心愿去做一些不必要的牺牲。现在我回头看,是外人笑话吗?不是,是他们自己持有的价值观首先不允许他们这么做,是他们自己首先自己笑话了自己,自己压抑了自己。
如果我们继续遵循父母的模式,那我们将继续压抑自己,忍受精神压力,甚至可能被套住。想要跳出这种模式,就需要自己去撞击,去感受,去消化,去归纳。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曾说:“压抑之后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这句话在马思纯身上也得到了应验。她在和恋爱对象相处时,总是卑微的一方。最后她的卑微也没有换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失恋带给她的不是成长,而是更大的自卑和痛苦。
恰恰是这样的人,最害怕改变自己目前的心理现状,害怕改变后的自己不被认可,害怕改变带来一些自己应付不了的冲突。真相是,应对冲突的能力,才是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和拥有的能力。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明白了问题所在的马思纯,一定在尝试新的突破方式。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马思纯比起以前活的更洒脱自在了,她坦言自己现在不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学会了为自己考虑。看着这样一位女性重获新生,不由得为她点赞。当然,我相信马思纯说的为自己考虑不是自私,而是自己先变得真实了,舒坦了,有需求了,不计较了。别人看你也不别扭了,你也变得自如了,这就是成长。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迅速更替的人际关系,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过去那种“你要听话”的思维,真的已经不能契合时代和发展的需要了。不仅仅是国家发展需要倡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个人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个道理。遵循好了,过得惬意,偏离轨道,备受煎熬。
最后再借鉴前辈们的语言共勉。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因此,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看不同类的书,去不同的地方,在碰撞中不断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