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十五贯:无辜者的迷惘(散文)

精品 【流年】十五贯:无辜者的迷惘(散文)


作者:丑石 秀才,231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82发表时间:2021-03-19 11:01:44

她在凌晨走出家门,星子在头顶闪烁,三拐两拐,就走出这座尚未醒来的城邑,匆匆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警惕的树鸮发出一两声难过的回音,折返进梦里,草间的虫鸣听见杂沓的脚步,停息了叫声。
   她也是从噩梦中醒来的,父亲昨天晚上踉踉跄跄走进家门,摔下肩上的褡裢,能听见铜钱哗啦啦的声响。她问,钱是从哪里来的?父亲说,钱是从典当行换来的,把她典卖给一个好人家,不多不少,整整十五贯。说完,就把褡裢放于枕下,呼呼睡去。尤家本是一个屠户,原本生意还好,至少还可宽松度日,自从母亲死后,这个叫尤葫芦的男人就开始酗酒,常常不醉不归,家业就此败落下来。她看着倒下的那个男人,又想想自己,母亲走了,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和这个并无血缘的继父度日,典卖,也不是没有可能。
   她要出逃,或者说为了那个尚未明晰的将来,她要暂时回到离开多年的故乡皋桥。匆匆走,疾疾行,来到一个陌生的三岔路口,迷失了方向。
   他也是在五更时分走出客栈的,打工青年的身份,替布庄的老板讨账,正在归来常州的途中。相遇。世间的相遇有千万种,有的是一见钟情,有的是擦肩而过,而他们的相遇,却注定了以生死面对。而我,是否是一个真的深情者,在故事尚未开始时便擅自做出一个虚拟的构想:凌晨的空气清新,山林中醒来的鸟鸣也叫得殷勤,竹林青好,自山间流下的溪水清澈,足以照见两个年轻人的憧憬与羞涩。他问,你去哪里?为什么独自一人在空旷的山野行走?她并未启唇,在想要应答时湿了眼眶,哽咽了喉咙。那么,接下来是默默地行走,时而疏离,时而靠近,在快要接近皋桥的地方,她沉郁的面庞才有了些喜色,指着远远升起的炊烟说,那里就是我的老家,或许,你下次经过的时候,可以来饮一杯清茶。
   这只是我的一相情愿,有些剧情早已注定,有些结局早已写下,有些人物的故事与命运原本就被忽略于淡逝的风尘,只留下一些看似精巧的布局与情节。
   《十五贯》,几乎是一出如雷贯耳的人间大戏,至少在某个时代,某个重要的转捩点被搬演上舞台,且常演不衰。
   首先是苏州知府况钟,享有况青天的美名。午时三刻已到,刽子手就要举起手中明晃晃的大刀。却听见堂下的犯人口呼冤枉。况钟稍作迟疑,在所有以青天为名的清官者眼里,民大于天,是一片浩荡之水,即可载舟,亦可覆舟。多年的儒家教育,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坐标,多年浸淫的忠君文化,让他真的以为自己足以替代君王行使手中的权力:为民伸冤,为了民间疾苦不辱使命。
   这里有一个鲜明的对照,即是原来的办案者过于执。过于执是无锡县令,有着异于常人的固执与判断。屠户尤葫芦在凌晨被人发现已经死去,一把砍肉的板斧,地上的斑斑血迹,敞开的门扇,出走的继女苏戌娟,被从山路上一道带回的熊友兰,加上分文不少的十五贯铜钱,铁证如山。冤枉啊——苏戌娟的喊冤声似乎有些无力,姣好的面容,正值青春的年纪,怎能不让人怀疑这原本就是一桩通奸、杀人血案(这也是过于执草率的认定)。民众,此处的民众包括多人,事件发现者秦古心,往常尤屠户生意好时常来做做帮衬。这次尤葫芦也说了,开张的钱已经备好,等再次开张还要老秦过来帮忙。秦古心也起了一个大早,走进尤葫芦的房间,闻见血腥之气,这才招呼来左邻右舍,报官。看客自有看客的心态,即便作为参与者也因智识或者辨析力的不足成为墙头草。既然官家都那么说了,似乎所有的证据链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那么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凶犯无疑。
   我似乎在一边躲闪什么,一边寻找什么,在翻找《十五贯》改编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宏大叙事的蛛丝马迹。坊间传闻,“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的就是新版《十五贯》。在周立波《从<十五贯>现象谈昆曲的自救与被救》中有这样的描述:对于《十五贯》的改编者是谁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沈祖安的观点较为中肯,他认为:“黄源同志主持改编新本,始终关心备至,并且一直在努力促成。应该说,在剧本定稿前,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1956年以后编演成功的昆曲《十五贯》,当然首先要提陈静和周传瑛等几位实至名归的人。”后来的《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的说法最接近当时的事实:“《十五贯》整理小组于1956年据清朱素臣同名传奇改编。整理小组由黄源、郑伯永、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陈静组成,陈静执笔。同年,由浙江昆苏剧团首演。”且在后来的演出过程中陆续得到领导人的肯定,成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典型。著名戏剧家田汉执笔,写了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以《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这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十五贯》改编成功,也使昆曲这个古韵典雅的剧种从濒危拯救出来。
   在《十五贯》的释义中,多引用清代朱素臣的传奇作品《双熊记》,新编版本则保留了娄阿鼠因盗窃十五贯而杀死屠户尤葫芦,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戍娟为凶手的情节,删除了其他过为繁杂的章节,使事件的脉络更为清晰。
   偏见源于执拗,看似滴水不漏的人证物证之间有着事件表面所呈现的假象。权力与傲慢是双生子,在苏州知府况钟前来无锡查案的过程中,督堂周忱和知县过于执,表现出掌权者的自负与偏见。限定时日,如果到期未能查明所谓的真相,你况钟要负全部责任。这时我们的清官况钟已经铁下心来,在为配合一个清官所具有的良好形象,做出最后的努力。
   在朱素臣之前这个故事有着更为离奇的章节,宋代话本《错斩崔宁》最早收录在《京本通俗小说》里,后来又被冯梦龙稍加修改,选入了《醒世恒言》,改名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基本保持了原来的人物关系。也是因为一句戏言,城中刘贵,因为婚后无子,娶了陈氏为妾,称为二姐。二姐的父亲看女婿家中贫困,便把十五贯钱与女婿作为本钱,让他开爿小店,以供养家。刘贵从老丈人家带了十五贯钱回来,遇见旧友喝了个醉醺醺,二姐问哪来的银钱,刘贵说,我把你典卖给了别人家换来的。二姐左思右想不是回事,看刘贵睡着了,一个人去了邻居朱三妈家,和朱三妈过了一宿,翌日起身,决定先到娘家做个商议再说。
   苏戌娟路遇熊友兰。陈二姐路遇崔宁。一个是被带回家下了冤狱,一个是遇见糊涂官错判葫芦案错杀了两条性命的结局。
   绕过人物关系、情节复杂的《双熊记》不说,且回到《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从一桩离奇冤狱的源头说起。丈夫被杀,刘大娘子设下灵位,过了一周年祭礼回转娘家,出得城来,冷不防来了一阵疾风猛雨,仓皇间去往一所林子里躲避,只听得身后一声断喝:“我乃静山大王在此!行人住脚,须把买路钱与我。”结伴的仆从老王想要反抗,被一刀结果了性命,那歹人劫了银钱之后又动了歪心思,想要把大娘子带上山当压寨夫人。妇人也便顺手推舟,想自己孤身一人也不能脱身,不如从长计议。虚情假意也好,为了保命也罢,反正也是丧夫之人,无奈就跟从了拦路抢劫的静山大王。
   无辜者的眼神迷惘,在骤然而至的惊变中无可改变命运的航向,经商者每日战战兢兢,担心身边的银钱,不知哪天就遭遇上贼人的觊觎。耕耘者看似云淡风轻,春种秋收,用血汗经营庄稼或日子,隐形的病祸正在慢慢靠近,让人防不胜防。征战者有可能死于刀兵,渡船者有可能死于水祸,宴饮者可能死于一场醉酒,夜行者可能落入狩猎的陷阱……无辜者不能预防,不能躲避,小心翼翼地行走在世上,却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劫数。
   娄阿鼠,单从字面上来看就有着编剧者的故意,让一个人从表面就具备了某些罪恶行径的特征。娄阿鼠是个赌徒,在某个夜晚赌输回家的路上看见尤葫芦家大门敞开,进去四下悄无声息,只看见喝得酩酊大醉的尤葫芦酣睡在床上,枕下的银钱散露,透出诱惑的光芒。窸窣声响,惊醒梦中人,一把抓住了娄阿鼠,混乱之中,娄阿鼠抢过案板上的砍刀,一刀结果了屠户的性命。罪无可证,苏州知府况钟不得不一次次现场查访。床下散落的半贯钱,以及灌了铅的骰子,疑点所指,正是况钟连日来装扮成算命先生收集的线索,从隐秘的角落抽丝剥茧,将视线锁定在娄阿鼠身上。
   清官戏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迎合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古代民间,普通百姓的力量几可忽略,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或者行政官员的不作为,所以就产生了简单的两分法原则:清官和贪官。一方面对贪官无比憎恨,“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解心头之恨;一方面对清官有着近乎神性的盲目敬仰,感激涕零。但如果深挖下去,这些所谓的清官戏中的清官数量实在屈指可数,海瑞,包拯,即便算上大大小小的州官府官七品县令,仍然是恒河沙数;而庞大的贪官族群斩杀不尽,在戏曲舞台上一茬又一茬春风又生。
   好吧,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情感上的抚慰,而不是在遭遇不测时只能听从于渺不可见的命运。当然,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清官戏在一个漫长的时代安抚了民心,就如眼下的苏州知府况钟,在纷乱的迷局中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在东岳庙,化妆成算命先生的况钟喊住正在抽签的娄阿鼠,“求签不如测字”,算命先生说。娄阿鼠将信将疑,不会写字凭空说出一个“鼠”字。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这是个‘鼠窃’的鼠字,又是十二生肖的开头,照此来说,这个人可能是个小偷的首犯。”算命先生接着说,“那个被偷的人家可能姓尤。”娄阿鼠一阵胆战心惊,便说何以见得。“因为老鼠偷油,我看还有人命在内,这官司恐怕法网难逃了”。化身为算命先生的况钟很是耐心,以攻心为上的原则将娄阿鼠的内内外外看了个清清楚楚。
   《访鼠测字》,是这出戏的一个精彩桥段,官与罪犯,在来来往往中试探、博弈,最终以娄阿鼠信以为真收场,在归家之后收拾好十五贯钱正欲深夜潜逃时,被捉拿归案。而《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里的刘大娘子,万不得已跟随劫掠者上了山寨,过起了平常日子。崔宁和二娘子早已化作两缕冤魂。
   所有的戏曲几乎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忠臣良将戏,无非是从一个事件的侧面进入,按照编撰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呈现出忠奸爱恨,影射人间善恶,这种出发点无所谓不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启蒙、化育了民众智识。
   而沿唐宋传奇一脉的更多故事,则具有果报的典型特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即是这个典型中的典型。被静山大王劫掠到山寨当夫人的刘大娘子,也算有些见识,记忆已成过往,日子也觉得过得殷实,有一天劝静山大王,我们也不缺钱不愁吃穿,以后再也别干翦径杀人的勾当了,不妨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也能安稳度日。静山大王觉得也是道理,或许良心发现,竟然产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想法,店开起来了,生意且还不错,就是心有悔意,常常会到一家寺庙念佛持斋。忽然有一天说出一桩事端来。无非是赌博输了银钱,夜间想去偷摸些东西,撞到了刘贵家,刘贵惊醒,争执间被一把柴斧砍倒,登时毙命。刘大娘子这才警醒,二娘子、崔宁就这样成了屈死之鬼,思来想去,偷偷下山报官,将逃逸多年的杀人者绳之以法。
   较为幸运的是,戏剧《十五贯》中的苏戌娟和熊友云遇见了清官况钟,一番坚持救下了两个风华正茂无辜的年轻人。事实上,清官戏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民间所养成的单纯的以清官和贪官来评价官员的观点,也未免失之偏颇和单一。制度与法理的存在,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是无锡县令过于执的主观臆断和督堂周忱的草草结案,也就不会让两个无辜者差点失了性命。
   无辜者的悲伤显而易见,在一出戏曲的前世今生里辗转流离,仍未逃出因巧合带来的种种磨难。如果说希望的话,刨除戏剧的成分,当制度和法理成为限制权力的“笼子”,或许这样的冤狱再也不会出现。

共 45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十五贯》是一部戏。自小,大人们口口相传,听到最后,就成了传说。读作者的这篇《无辜者的迷惘》,打破了自认为传说的定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里的两个案例,相通的遭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读后令人深思。苏戌娟和熊友云遇到了况钟,冤情大白;二娘子与崔宁,遇到了过于执的无锡县令,差点让两个无辜的生命消失。无疑,在民间,况钟是清官,无锡县令则成了昏庸无知之辈。在作者的笔下,所谓的清官与昏庸,有其人能力、品格及道德等各方面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制度与法理的不完善。两个案例里的主人公,都是无辜者,都曾辗转流离,都曾经历磨难,无论结局如何,留在心理上的创伤都是一样的,身在其中的迷惘也是一样的。文章的结尾,点出此篇散文的主旨,也写出了世人的祈愿:天下无讼。解析法理、制度、人性互联的一篇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31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1-03-19 11:21:47
  唯愿天下无讼,若如此,唯求完善法理,解除干预司法的“牢笼”,全民既能看到朗朗青天!
   感谢老师将这么好的作品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3-20 22:08:5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3-22 16:42:57
  《十五贯》小时常听奶奶讲,是戏文。那时候似懂非懂的,今读老师文章,贯通故事情节,展示人性弱点,邪终不压正的真理。人间烟火,百态人生都在笔端倾泄而出,深刻哲思好文,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