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听母亲说历史(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听母亲说历史(散文)


作者:为爱守候 白丁,4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73发表时间:2021-03-22 17:24:48
摘要:如今,母亲老了,母亲童年的那段历史也会渐渐被人淡忘,最终和我们一样都被风吹雨打去,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在我卧室的书桌前有一把老式的太师椅,这把太师椅已陪伴我们家整整四代人。太师椅黑红色的老漆有些地方已经磨损脱落了,但靠背榫卯连接处带花纹的黄铜铆钉依然黄灿灿的鲜亮,椅子靠背和榫卯连接处都雕有好看的图案,显得古色古香又端庄,椅子依然结实可用。这张椅子是当年姥姥送给她的大外孙——我的大哥,读书写字用的。小时候,大哥的书房成了我羡慕的地方,也是我爱去的地方。因为大哥的书房有很多我看了似懂非懂的书,比如像砖头一样厚的《红楼梦》,像屈原的《离骚》《九歌》,还曾见过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其它一些古籍,我已记得不太清了。我和哥哥年龄悬殊很大,我还在读小学时,哥哥已在读高中了,所以文化程度悬殊不是那么一点点。我就爱站在大哥的书桌旁看大哥专注地读书写字的样子,那时,我比书桌也高不了多少。大哥对我这个弟弟探个小脑袋打扰他学习感到很厌烦,常常是驱离。所以,我只有趁大哥不在的时候溜到他的书房里去翻看他的那些书,甚至还看了一些高中文科的教科书。要知道,这些书平常大哥是不允许我乱动的。而我在看书的同时,顺带还可以坐坐那张气派的太师椅,在它宽大的椅面上颠颠屁股,或者读书写字累了还可靠在雕花的椅背上休息一会儿,感觉特别舒服。雕花的椅背不仅美观,对人的脊背还有按摩的作用,可缓解人的疲劳,可见设计的巧妙。这把椅子当年是我们家那几间破旧的茅草房里最好的家具了,当年,哥哥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成了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听母亲说,这张太师椅是有历史的。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姥姥家可谓是“高堂大屋”——姥姥家有三间茅草房,白土粉墙,白土地面,房屋的地势很高,院子很低,通过八九级青石台阶才可下到院子里,房前台阶边沿都用青砖砌起来。这在那个年代已是很漂亮的房子了。姥姥家虽然是普通的贫寒农家,但家里却有几样像样的老古董——厨房里有一口特别大的水缸,堂屋里有一把老式的和我家那把样式一样的太师椅,还有一张雕花的老式八仙桌,太师椅和八仙桌都涂的是黑红色的老漆。这把太师椅和这张八仙桌很明显和我家那把太师椅是一套家具。只不过,姥姥为了支持哥哥好好读书,把其中的一把太师椅送给了哥哥。在姥姥的卧室里还有一张很豪华的大木床,大木床一样涂着黑红色的老漆,床的前面还有一个和床等长、颜色一样的脚踏板,这种样式讲究的床在我们当地很少见,所以我称之为“豪华”。大床的旁边还有一个涂着黑红色老漆的简陋衣柜。
   小时候,我爱打听母亲和姥姥她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努力通过一些老物件追溯过去的历史,倾听光阴的故事。据母亲说,姥姥家里的那几件老古董在过去是当地一个大地主家的,有可能是清朝末期就有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紧接着进行土地改革。土改的时候,大地主家的土地和部分财产被政府没收充公。做为贫农的姥姥家,分得了那几样家具,从此彻底翻身得解放,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母亲的童年赶上了新社会,才有机会像男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一直读到高小毕业。不像姥姥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妇女社会地位低,普通的劳动妇女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我的姥姥就大字不识。可是,母亲一聊起自己的童年,却也尽是令人心酸的故事。
   母亲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听母亲说母亲的童年正赶上“停火”的时候,就是生产队里集体出工干活,集体吃食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年代,什么“大炼钢铁”啦,“农业学大寨”啦,“除四害”啦等等。那时,姥爷是大队干部,运动多,工作忙,经常不着家。姥姥呢,忙于生产也顾不上照看母亲,就把母亲交给一个邻居,性格古怪的老杜奶奶帮忙照看。所以,母亲的童年是孤独的。那时,农户家里是不让烧锅做饭的,村里干部发现谁家厨房里冒出炊烟就把谁家的锅给没收了。母亲常常在天黑姥爷回来时才有饭吃,那是姥爷从食堂里带回来的饭。可是,有时等到天黑了,姥爷、姥姥也没有回来。母亲饿急了,就大着胆子到生产队的玉米地里去掰新鲜的玉米棒子吃。你想想,在漆黑的夜晚,要不是饿急了,一个小女孩怎么敢到黑漆漆的玉米地里去。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队里的庄稼和粮食夜里是有人看守的,就害怕有人偷吃。母亲一面怕鬼,一面又怕被看庄稼的人发现,心里的恐惧可想而知。母亲有时还趁着夜色,偷偷到生产队的甜菜地里挖甜菜的根子,回去用姥姥偷偷藏起来的一口小砂锅煮着吃,这种甜菜生产队种植是用来榨糖的。由于是吃大锅饭,人们干活磨洋工,不出力,不用心侍弄庄稼,所以粮食的产量很低。可是,那时盛行“浮夸风”,当时有口号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亩产万斤在当年是寻常,那是基层干部虚报政绩杜撰出的产量。如果你不这样说,就是你工作不积极,缺少革命的干劲,是要批判的。要知道,农业科技发展到今天,一亩田能产千把斤粮食就已是高产了。可当年这句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话却被当成了口号,在今天看来真的很荒唐。可这苦了下面的老百姓了,国家一看,既然粮食的产量这么高,那就让农民多对国家做些贡献,多上交些公粮吧。到秋天,虽然全国各地放了一个又一个的高产“卫星”,队里其实并没有收到多少粮食,除去上交根本不够吃。即使这样的情形也没有维持多久,后来紧接着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经历大旱、蝗灾、水涝,很多田地几乎颗粒无收,村里的食堂也无米下锅了,后面就有了饿死人的现象了。
   在“停火”那个饥饿的年代,为了生存,人们想出了很多自救的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现在看来很多不可能做食物的东西,当年都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当年,农户的锅都被收走了,姥姥有心计,藏了一口小砂锅,这口小砂锅后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村里的食堂也无米开火了,村民们就想办法自救。姥姥把老榆树的皮用刀剥下来,去掉外面的老皮,留下里面一层可以食用的一层粘粘的嫩皮,捣烂了,加上麸糠,放在小砂锅里加水煮熟就成了活命的口粮。母亲有时还和姥姥一起,拿着小铲子到田野里去挖野菜回来放在小砂锅里煮熟了充饥,有时还捋树叶子煮熟了吃。可是到后来,连这些树皮、野菜、树叶也成了稀缺资源,都被饥饿的人们吃光了。听母亲说,当年没有吃的,有的人饿得全身浮肿,吃了麸糠树皮人有时很难解下大便,非常痛苦。有的人干活的时候,干着干着就倒下了,就再也没有起来。当时,全国饿死了很多人,这在今天都有点不可思议。记得小时候,每当我们小孩子挑肥拣瘦不好好吃饭,或者糟蹋粮食的时候,母亲就会向我们说起她童年那段饥饿的历史,教育我们要好好吃饭,要爱惜粮食。母亲当年没有饿死,能够活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等到母亲再大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对中国影响深远,也会让母亲终身难忘。现在回头再看,像母亲那个年龄段的人在乡下识字的很少。当年母亲能够得以上学读书,一方面是当基层干部的姥爷开明,没有女孩读书无用的封建思想,一方面是姥爷、姥姥就母亲一个女儿,负担较轻吧。听母亲说,文革十年动乱,母亲他们读书没有干活、参加运动多,勉强读完了高小,但算账、看报、写信已不成问题,现在回头再看,感觉真的的不易。
   如今,母亲老了,母亲童年的那段历史也会渐渐被人淡忘,最终和我们一样都被风吹雨打去,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共 29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具有很强的历史针对性,通过回忆那个“饥饿”的年代,忆苦思甜,教育来者。那个年代是痛苦的,但也是坚强的,一代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浪费的现象还是很严重,于是,国家提出了“光盘行动”,杜绝浪费现象。本文的出现,符合国家号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的眼光独到,立意鲜明,导向性强,具有医治社会“浪费”现象之攻效,这也是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所具的品质。此外,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文章娓娓道来,以一把“太师椅”为由头,牵出那个“饥饿”年代的系列故事,最后凝结主题。拜读了!愿作者创作愉快,文作丰收。【编辑:山雨潇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22 17:26:51
  文章写得很好,很有价值。可惜不是首发,不能申报精品。希望作者以后多创作首发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为爱守候        2021-03-22 17:41:01
  都是微信文,未经我允许都被别的文学网转发或抄袭了,气人。感谢老师辛苦编辑和高评。
回复1 楼        文友:为爱守候        2021-03-22 17:44:48
  编辑老师,我的文复制少了最后一段,能不能帮我加上:如今,母亲老了,母亲童年的那段历史也会渐渐被人淡忘,最终和我们一样都被风吹雨打去,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历史始终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2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03-22 21:43:12
  那是个现在人不可理解和思议的一段,但确有启迪作用。写得不错,有深度,对现在地年轻人有启迪。感谢赐稿。问好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为爱守候        2021-03-24 19:21:14
  谢谢老师留评支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