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我的岳麓山情缘(散文)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坐落在省城长沙湘江的西岸。虽离我的故乡常德有数百里之遥,但儿时常听从省城回来的人说岳麓山风景优美,令世人神往。上学后,老师说聚天地之灵气,岳麓山孕育了 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繁荣了湖湘文化,培养了不少名人贤士,是读书人的好处所。参军后读毛泽东的诗词《登岳麓山》和《沁园春·长沙》,得知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岳麓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进行革命活动。
风景名胜,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有伟人足迹的岳麓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970年8月,我从军6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途中在长沙西站转车,有几个小时空闲。西站就在岳麓山 附近,这是我游览岳麓山的好机会。寄存好行李,不顾旅途疲劳,以“强行军”的速度奔向岳麓山风景区,在路人的指引下,登上了爱晚亭。
爱晩亭三面环山,四周被枫林包围。名字取自杜牧著名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亭子为八柱重檐古亭,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四个翼角向上高翘,独具特色。是中国四大古亭之一,曾多次毁于战火。1952年重建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爱晚亭”3字。根据毛泽东手迹制成的“爱晚 亭”匾额悬挂于亭上。时值初秋,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能目睹伟大领袖的手迹,心情激动。遗憾的是时间匆忙,游览岳麓山只能以“快闪”结束。
5年后我偕妻回乡探亲,又在长沙西站转车,也有几个小时空闲。我说服妻趁此机会游览一下岳麓书院。那时岳麓山的路况很差,也没有指示路牌,好不容易找到岳麓书院,但不知何原因,院门紧闭。也没有游人,冷冷清清。只好在附近转了一圈,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依稀记得斑驳的书院大门两边悬挂的对联“惟楚有材,终斯为盛”。
此后工作愈忙,转业时又落户广东汕头市。几次回乡探亲都是来去匆匆,且不用在长沙西站转车,故再无机会游览岳辳山了。可我的岳麓山情缘未了,那山水相融的岳麓山,那千年古老的岳麓书院,常在梦里出现。
时光荏苒,一晃40多年过去了,终于盼来了游览岳麓山的好机会。2019年12月6日至10曰,跟着散文去旅行·第四届华夏散文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我有幸参加。12月8日,跟着散文去旅行的50多位文友,在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卞毓方和《中国散文家》执行总编辑李剑锋带领下游览岳麓书院。
如今的岳麓山已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柏油铺路,游人如鲫。下午4时汻,我们在萧劲光故居附近的停车场换乘环保车直驱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已修缮一新,两侧筑了围墙,建了头门。头门的门联是“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高度概括了岳麓书院千百年在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深地吸引了游人对岳麓书院绚丽文化的探寻。
进入头门,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悬挂的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这是岳麓书院最具传奇和最珍贵的 御匾。岳簏书院因此御匾而盛,闻名天下,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大门悬挂的对联仍是我44年前看到的“惟楚有材,於斯为盛。”不过大门已精心修饰,门雅字新。此联是流水对,意思是楚国(特指湖南人)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这是湖南人引以自豪的一副对联,也是岳麓书院千百年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宋朝的张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晚清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以及无数的革命仁人志士都是从这里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
书院文化最浓郁的是讲堂,也是历史知识的殿堂。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历经宋、元、眀、清至今,屡毁屡建。环视讲堂,雅静、幽深、庄重。讲台上摆放着两把红朩雕花座椅,是历代山长和副讲的席位,显示师者在岳麓书院的尊贵地位。讲堂中央悬挂康熙和乾隆御赐的鎏金木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南北壁嵌有历朝名人的碑文、木刻等。这些文化古迹展示了岳麓书院浓浓的文化气息,记录了岳麓书院千年的历史沧桑。
岳麓书院还有教学斋·半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等古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们直至暮色苍茫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可岳麓书院浩繁深厚的文化气息仍深深地吸引着我,还想来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里,约几个老友重游岳麓山,重游岳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