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东篱】英魂栖息炮台山(散文)
当年的炮台山,烽烟四起,阴霾蔽日;如今的炮台山,不敢因战火焚炙而一蹶不振,而垂垂老去,因为有英魂存于峦峰,栖息于涧谷啊。
一
这年的金秋时节,我又一次来到炮台山。
山野里弥漫着红色气息,铺天盖地,顺着山势的绵延,如同一团团火焰,红彤彤地染红漫山遍野,真的振奋人心啊。森林的苍莽衬托着山势的险峻,显得愈发巍峨壮丽。漫长的山谷之中,红枫焕耀着,仿佛是一颗颗红心在跳动着,这里所演绎出的英雄史诗,注定要名垂史册,彪炳千秋。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东北沦陷,四万万同胞从那天开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日寇的烧杀掳掠,惨无人道,把好端端的华夏大地,变成了人间炼狱。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拉开了帷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吹响了对日宣战的号角。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在白山黑水间,东北抗联的队伍,机动灵活地活跃在广袤的森林之中。这里的“白山”,是指长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一山一水在东北大地上,占据着极其显著的位置,以白山黑水来形容东北是再合适不过的。炮台山地处长白山东麓,位置极其险要。这是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山谷,东面是一条高大的山岭,叫熊芝岭,岭高而陡峭,如同一道巨大的屏障。从这里的一个隘口出去,不到二十公里,就可以到达方圆百里的最高峰四方台。四方台三面都是陡峭山崖,易守难攻,是汪清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向西出梨树沟,大约五十多公里,便是寒葱岭,那里是敦化抗日根据地的游击区。在炮台山建立根据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但能有效地打击敌人,还能与另外两个根据地遥相呼应,连成一片,形成相互依托、互为犄角之势。
炮台山之所以称为炮台,与北边山岭上的孤崖有关。这座孤崖有二十多米高,笼盖着整个山巅,远远看去,如同一座威风凛凛的炮台。那上面是不是真的履行了炮台的作用,无从考证。自从几十年前的战火硝烟,把这个名字洗亮,至今都不染纤尘。走进山谷,当年的隆隆炮声,似乎还在山谷里久久回荡着。滚滚硝烟所卷起的烟尘,蒙在树木的叶片上,还没有被风雨洗刷干净。那群英雄的身影好像还在山野间坚守着,正在把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射出,眼神充满了坚毅和果敢。
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这是一个英雄奋起的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九三三年,王德泰将军刚刚二十六岁,他就来到这里,创建了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五日,在这里建立了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这时的他还是那么的年轻,然而却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指挥员,是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这个时代需要他,他便应声而起,让他不再年轻。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他的名字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名字,是让一个日寇闻风丧胆的名字,在他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绵延不断的群山,就是奔腾不息的长河。
此时的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红,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醒目,我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在想,如何把英雄的故事告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把英雄的事迹像种子一样,播撒到人们的心田,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岁月如同一条长河,在慢慢地流逝着。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树叶一层层落下,化为泥土,将这里的英魂深深地覆盖到土壤深处,他们的信息似乎随着岁月的久远,而变得越来越微弱。不是在这里久住的人,不是关注英雄的人,这些信息都将被永久地封存起来。我要做的是,让这些信息重新鲜活起来,就像山岭上的树木那样,一年一荣发,永远都推陈出新。
我站在英雄曾站立过的炮台山巨石之上,极目远眺,像将军那样,极目鹰眼几千里,挥手之间强虏灭。炮台山,英雄的山,依然散发着威武之气,激荡着追击千里之风。
二
我对炮台山的角角落落是很熟悉的,这些都要归功于我的工作。于林间踏察,是林业工作的主要部分,察看林地的地貌,林木的储量以及林木的质量,是林业部门的基础工作。我在这里工作,心情更多的是缅怀,是崇敬,我甘愿做也给瞻仰英雄史迹的引导者,除了是向导,还是义务讲解员,尽量把自己的所知都告诉同行的人们。山路蜿蜒,曲折难行。同时,山峦竞秀,层林尽染,有艰难也有风景相伴,脚下忙乱,心目却充盈着风景,不知不觉地抵消了人们身上的倦累。
一路上,风景历历,都藏有英雄的事迹,只是留存下来的实物并不多。岁月的侵蚀与磨砺,所留下的印迹都是不能磨灭的。我在一处山崖前停下脚步,这里的山岩塌陷进去,堆在那里的石头,似乎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往事。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里曾经有非常隐蔽的山洞,这个山洞并不深,也不大。这里有着一个特殊的功能,是山民们的藏粮洞,说确切了,是老百姓送给抗联的粮食,都送到这个山洞里,然后,抗联战士再取走。
日寇猖獗时期,封山封路,切断老百姓与抗联的联系,企图将抗联饿死困死在山上。山上的战士没粮吃,怎么有力气消灭日寇呢?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山洞不远,而且隐蔽,把粮食放到这里,就不必冒更大的风险,往山里送。
这个秘密的行动,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日寇发觉。他们丧心病狂地杀害了送粮的人,并且炸塌了藏粮洞。面对着凹进去的石壁,和散堆在那里的石块,苍黑覆盖了曾经的鲜红血迹,这段故事也深深地镌刻在石壁上,镌刻在大山的心怀之中。
三
山路的遥远与崎岖,在充分说明着根据地的存在价值和当时境况的残酷,山重水复,也在深化着这份坚守的意义,与我同行的人们都深有感触。在对面的山坡上,有两处堑壕,相距不远,所存在的意义,让人浮想联翩。
这两处堑壕,方方正正,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仔细去看,似乎能读懂其中的奥秘。
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有着自己的语言。石头来自于附近不远的河道,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被排列成整齐的秩序。石缝之间咬合的异常紧密,也就有了非常高的坚固性,一直挺立到如今都没有走形变样,这些说明了什么?
在这里,我的思绪在无限拉长着,同时也把身边人们的思绪无限拉长。这里是根据地,就一定要有牢固的永久性工事,来保证防御的稳定。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位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战士。他是村里的一名泥瓦匠,而且手艺还不错。他这么修筑防御工事,是很踏实很实在的,就好像在修筑自己家的房屋一样。他刚刚被连长任命为机枪手,并让他修筑自己的岗位,这是自己的活儿,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有这样一件好武器,就一定要配上一个好工事,他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不是战争,他不会把汗水流淌到这里。如果不是侵略者的侵入,他不会放下瓦刀,来到这里。抗联就是他的家,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家,他别无选择。日寇毁了他的家,杀害了他的亲人,他逃到山里,投奔了抗联,满脑子只有报仇,给死难的亲人和乡亲们报仇。
我们读解了这里的秘密,同时也读解了这条山谷的秘密。根据地的建立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心愿,保护家园,保护亲人,只能用热血和钢枪。面对凶恶的豺狼,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是什么民族,不论是什么信仰,只有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才能把侵略者赶出去。
这两处堑壕是所剩不多的几处遗址之一,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大家都在堑壕边肃立,让人能感受到心境的起伏,如同浪潮一般。
四
几年前,延边州有关部门,在这里进行了抢救式的发掘,发现了许多的物品,佐证着根据地的存在,佐证着那段残酷的岁月。
这些物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子弹壳,是以成堆的形式存在的,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另外还有别的实物,针管、药瓶、水壶和一些碎锅片,还有一些零碎的枪支和零件,一把日式军刀和一些军刺。史料记载,这里设置过医院,兵工厂,还有被服厂,从发掘的物品中可以证明这些。
在这里还发掘出许多人体骨殖。大量聚集在一个深坑之中的,还有单独用白桦树皮包裹着的。从这些骨殖的埋葬方式上看,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并且以抗联的胜利而告终。战利品的获得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骨殖的埋葬也很好解释,埋在大坑之中的是侵略者的尸体,而用白桦树皮包裹的,则是抗联战士的骨骸。
我觉得我的判断是不会发生错误的,用白桦树皮包裹尸身已经是最高礼节了,那些侵略者断然不会了解到抗联队伍的习惯。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们的战士是不是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是不是都已经铭刻到烈士碑上了?“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是我们延边,乃至东北全境的写照。在这十四年的艰苦环境中,东北抗日联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阵亡数字高达四十六万人,他们牵制了七十多万日军,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十八万人。这些数字直接地反映出东北抗日联军对中国抗日战争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汇入中国的抗战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史,最闪光的一页。
在这里,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一位正在放牧的山民,他给我透露过这样的事情。在不远的一个小山沟里,有一铺抗联留下来的土炕。我忙沿着他指定的方向奔去,果然在一片杨树林里,发现了这个土炕的遗址。只是,非常遗憾的是,这里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被掀开的石板与石头上,还有烟灰留下的黑痕,这是一个地窨子,木头棚架早已腐烂掉,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里的选址还是很讲究的,非常隐蔽,而且还窝风向阳,是极佳的御寒场所。
一铺火炕,竟然是一处物证,我仿佛觉得火炕至今还有温度,那些抗联的战士曾经促膝而坐,曾经在这里规划战斗方案,我站在火炕前,想静听他们的议论。
当年的抗联队伍,基本吃不上喝不上,有限的粮食要掺在别的食物里,煮着吃。这些食物是野菜和红松树皮。他们常常因为食物中毒,而非战斗减员,他们如此缺衣少食,没有什么金银财宝,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宝藏。他们身上有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就是依靠这个信念,一直坚守在严寒之中,一直坚守在冰天雪地里,一直坚守的东北的大森林里。温暖的土炕,抵御着饥寒,我好想再为这铺土炕添加一些柴草,将被雨雪打湿的粮食烘干……
五
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炮台山发生了巨变。
山谷幽深,植被保存完好,各种生态系统也完好无缺。山谷里清泉处处,清溪流淌,红枫映照,一片丹心。走过了抗联路,也了解到了许多抗联的故事,只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英雄的事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牢记呢?
战争的硝烟散去不过几十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代人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很漫长。让人欣喜的是,这些事情已经在高度的重视之中,我在明月镇的一所小学里,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校赫然地树起了通红的学校名字“红军小学”,“王德泰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集结,他们都穿上清一色的灰色服装,戴上了八角帽。上面的闪闪红星,炫人眼目。
我被孩子们感动了,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我相信烈士们的在天之灵也被感动了。这么做,如此做,就是要把一颗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谁都会相信,这颗种子会顺利地发芽、结果、并长成参天大树。
我和同行的老师们也在强调这些,回去上课多讲一讲东北抗日联军,多讲一讲炮台山,多讲一讲王德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多懂一些学习文化的深刻道理。爱我们的祖国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意义上,国家的稳定,与江山的永固,是一代人一代人的精神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纪念碑前,我们全体宣誓。铮铮誓言,在山谷间回响着,群山静穆,似乎在倾听着。流水潺潺,明镜一样的清澈,照亮人心。
有我们登山相伴,有我们每年的缅怀,英魂啊,无声栖息吧,时代不负愿望,愿望谱写成真,英魂无忧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