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大石的夜(散文)
一
大石,是一个地方名,在广州市一隅,与海珠区仅一河之隔,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
大石的夜,只要关注那些光,人静迷蒙,最适入眠。大石的前半夜,溢彩流光,华灯初放时,眼睛不够用。香港歌星叶倩文唱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以为歌词的意境就是在大石这里获得的。
要远离浮华,就住在珠江河道以西。这里的居民大多喜欢一年四季可下田的气候,连洗洗脚也要去田里,顺便看看是水光山色,似乎浮华从来就与他们无关似的。喜欢醉在夜景迷离里的人,可选择住在珠江河道以东,人们说那是一帮子讲究浪漫的主儿,而且睡眠也极好的人,本来枕水而居就得个十年八年来养成习惯,而遇到这里的水光夜色一,片喧嚣的夜,那必须是衣兜用不着装安眠药的人。一处风光,两种格调,这是大石的曼妙。总是,家居大石,获得的居住感受是不单调的,如果想从宁静走向冲动,从朴素走向奢华,可以几分钟穿行而往东区。如果厌倦了繁华,那就乘一条船,顺江而流,眠在舟中,或登岸住在农舍。有人成这样的旅行就像追梦,梦的境界不会单一,而是多变,不知变向哪一端,就这样总抓不住,人也就总在梦中了。
我在这生活了四十多年,每一条街道,都有我留下的足迹;每一条河流,都曾有我顾盼流连的身影。尤其是夜色降临,我更喜欢出门漫步。这里珠水潋滟,波澜不惊,河道纵横交错,俗称“三枝香”水道。我不知名字怎么来的,据说理解,是水道纵横,香溢珠江的意思。尤其是夜色里去看,宛若闪光的游龙,左右冲突,总也逃不出束缚它的河岸。夜色了,它是动态的,随着灯光忽闪摇曳,又像无数的耍狮子的人,舞动着这条龙。水道呈东西走向,连接珠江后航道,临水而居的民舍,透出昏晕的灯光,仿佛无数只孔明灯欲投河中,弄醉的不仅仅是珠江,还有我们的眼睛。四十多年来,我见证了它的沧海桑田,从一个小渔村,华丽变身。自从30年前的洛溪大桥通车,到2018年的南浦三桥通车,大石的变化,让人惊叹不已。我不敢说大石夜色的美,可媲美“夜色珠江”,但我爱大石夜色的美,犹如爱着母亲的乳头,我每时每刻都想吻着她。
宿鸟归林未寂寥,悠然独步上三桥。闲心岂逐车尘去,漫看江天尽妖娆。
二
这桥上风光,不仅仅是看妖娆角色,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放进这无边的夜色里,洗却满身的疲惫,染透这如水之夜的浪漫。
夜幕来临之际,我站在南浦三桥上,凭栏远眺。辛丑年,广州的暮春时节,似乎缺少了雨水。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充沛雨季,看远景,也就少了一道屏障,确切地说,是少了一帘雨幕,也就少了朦胧的意境。不打紧,大石的夜色,有令我们想象不出的美感。这种美感,时常带着我穿越时空,湿润我的眼眸。如果你只想怀旧一下,那么,在傍晚六点至七点之间,你一定要走上南浦三桥,在桥中央凭栏。一只渡船,迎来送往,摆渡着桔树村的居民。岸边,一排排渔船搁浅着,已锈迹斑斑,老态龙钟。却有三艘传统长龙(龙船),像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龙头高昂着,似在整装待发。哦,是的,五月节快到了。我多么想看到江面锣鼓喧天啊。
其实,我看夜色之中龙舟预演,比晴日里看,还好,因为夜色不寂寞了,是呼啦啦穿刺夜幕的感觉,还有那种击鼓于夜色的动感,把夜惊得不敢沉睡了。总之,夜色里有着龙舟,就多了无边的畅想,梦属于夜的精灵,而龙舟会载着精灵游走于江流。
斜阳的余晖下,波水泛着微澜,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壮观。夜幕低沉,一切就像在一张布幕做的剪影,这是夜色里的美妙,需要艺术的视觉,不然就是再美都可能被忽略。一两艘打渔的小艇,夫妇俩,男的拉着水下的网,不急不忙,似乎就在等夜色里迷路的鱼儿。女的坐在船头整理东西,一脸恬静,不必要月亮看着自己,影子映照在江水中,偶尔看一眼水中的自己,一个轮廓就足够了,图像和照片都是为了反观自我,没有留作纪念的意义,因为江水总是跟随着她们,拍照,好得很,是变形的那种,夸张地拉长或伸缩,肯定每一次看都可以惹笑自己。我总觉得,这是大石暮色里最美的风景,南浦三桥下最美的一幅画。为了欣赏这幅画,好几次,我故意在桔树渡口坐着渡轮来回几趟。直至华灯初上,三桥上的灯光倒影在水中央,时而红彤彤,时而蓝湛湛,时而又一片紫魅,我等待的就是此刻,最讨厌有对话来打扰,来了就只能支吾几声,没有心思说话,说话会影响眼力的。五颜六色的灯影交替出现,模糊了眼睛,迷惑了内心。这时候,潮水不知不觉上涨了,水轻轻拍打着海岸,似要催眠我。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夜里,我和哥哥一起睡在小艇里,直到天亮,海水的摇晃,总给人动感,一切摇动的游戏似乎都可以因此时的动感而生发出来。晃啊晃的小艇,和哥哥杜撰出来的鬼故事,令那个夏夜最刺激。光怪陆离的水影,呼噜呼噜击岸的水声,都成了故事的背景。
三
傍晚八点,夜正魅。沿着文化广场向东走。如果耐性很好,不妨花上一个半小时走到星河湾的尽头。会发现,从“林烟淡宕鸟声柔”的喧闹,走向“高楼连片迷人眼”的繁华。带着关帝岗的淡淡林烟,徐徐走向沙溪大桥,或者走到华南新城的桥。沿途的溢彩流光,伴着波涛拍岸,脚下真的不舍得生风,忘记了回家还有事情,晚了,这些都是解释的极好理由,这里的景色太醉人,太绊脚。走到银湾,一定要停下来,望向广州城区的“小蛮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时候,体验纤细如何刺破夜空,感觉睡梦才是盈盈一握,感觉光是烫手的,想握住,却又怕。这样看着“小蛮腰”,是距离产生美的最佳视觉享受,也只有在大石银湾这个位置,视觉的盛宴才得以展现,由远及近,不是亲临其境,胜似亲临其境,带给人的是无尽想象的空间。那七彩斑斓的光,一层一层地向上放射式绽放,112层,壮观得令人目瞪口呆。
小蛮腰,这是专为夜色而存在的美。每个夜,她都要不倦地展现其妩媚,将风情万种,存放在无边的夜色里,招惹着远近的眼睛,吸引眼球的“率”,应该是世界第一。
再向前走,走到星河湾。这是一片繁华区,楼价媲美广州城区的海珠区。踏在柚木地板上,起步也迟钝了,鳞栉相比的街灯,发着柔和的暖光,与对岸的时代外滩的灯光互相辉映。一轮明月,在海的中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又大又圆。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走到这里来的原因,月亮走我也走啊!我是追月来了,从关帝岗一直追到星河湾,不负深更月一轮。
大石的夜色如此多娇,全赖桥多,楼高。桥和楼是夜色里不肯睡眠的建筑,有人说,建筑如流动的音乐,我一直不能理解,如果放在夜色里,的确,美妙是从桥和楼发出的,旋律是从桥和楼那里飞出的。这个比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用想象力去填充,这片夜色也就活了。万家灯火,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互相爱抚着,那才是最亲切的缠绵场景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还有比卞之琳更美的现代诗吗?我觉得诗人一定是在夜色里的大石看到的景色,有人说是在周庄,我说大石就像那个周庄,比周庄更现代,更大气。还有比大石更美的夜色吗?可能有,但不是我的所爱。人的情感总是这样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里选择,我也喜欢做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爱是无法犹豫的。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若海,在迷离、迷幻的夜色里,我们难以辨识的是方向,理不清我们应该去做什么,于是我们不自觉地湮没于滚滚红尘中。有了大石的美,不仅仅是打发了一个人落寞的夜,而且反复以诗意诗情染身怡情,生活的美原来可以专为我们的心情而存在,我相信大石的夜色就是这样。去年我去新加坡观光,新加坡河的夜色有多美?不需我多说,叹为观止吧。但我很快就忘了。唯有家乡的夜晚,终其一生,都会放在梦里,我与共醉。
夕阳西下,夜幕布排,暗色朦胧,混沌夜景,幽幽的背景,最能够藏得住我的眼睛,还有我的灵魂。我的爱,只给大石的夜——
一色江天夕照红,水松近岸探长空。
江堤漫步真忘我,爱是清凉入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