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一个精美的古村(散文)
开玩笑说,中国最大的村是周村,最大的庄是石家庄,仿照这个说法,最具厚重历史的村子当属爵誉村。我带着一颗近似朝拜的心,又一次走进历史文化名村——爵誉村。
对于爵誉村,我总感觉有挖掘不尽的宝藏。它有江南水乡的浪漫情调,更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走进去就像打开一部珍藏历史的书本,行不倦,读不厌。
一
爵誉村,枕河筑屋,依河造路,流水潺潺,涟漪轻漾,编织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景致。我沿着河道,伴着散着花香的蜿蜒小径,一步一摇一陶醉,走进爵誉村。
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古樟。据介绍,树龄已过千年,可它仍然像一位端庄伟岸、气宇轩昂的壮士,张开着臂膀,给人庇荫。而另一株则像一位风姿卓约、姿态婉约的俏丽佳人,树冠偏向一边,似在深情凝望,给人带来温情与遐想。古樟旁,半亩方塘一鉴开,此时,天空、行云、树木、草儿、花儿、屋瓦,全都被碧水揽入怀中,书写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景致。
我想起村里的老人曾经跟我介绍过的,整个村庄有36口池塘,我总以为这里的池塘是谁散落的珍珠链子,静静地安居于村庄里,水虽不在五色之列,可无水则五色不调啊,36口池塘,处处亮泽的水,笑迎朝霞,倒映着碧云天,藏着白墙和黛瓦……想想都是令人沉醉啊!
爵誉村的美还在于它珍藏着灿烂的古文化。
池塘边就耸立着一座沉稳安详的古祠,上面书写着“勅赐爵誉”“康氏宗祠”“孝德堂”等字样。据介绍,“孝德堂”为康氏总祠,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后经历代维修,留存至今。青砖,黛瓦,高高的马头墙,表达着刚劲强健的建筑韵味,看起来具有奔腾之势。宗祠前方的“喜鹊牌坊”为清末扩建,造型多变多彩,翘首于长空,彰显着宏伟的气势,也书写着贤才鹊起的风貌。祠堂门口有一对雕刻无比精美的汉白玉对鼓,左右对峙,据说,是全国仅存的三对半之一,现在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面对玉鼓,我不敢用手触摸,我怕一伸手就是一种对文物的亵渎。我只好用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和一双无比真诚的眼睛去抚摸和感受,表达我的膜拜。
祠堂内部结构独特,为四进结构,有90多根柱子,三个天井。天井既用于釆光通风,听村里老人讲又取“四水归堂”之意。堂内宽敞,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槅扇、屏门有序分隔。不管是屋脊、屋角、檐角、檐下,还是横梁、斗拱、梁枋、梁柱等部位,无不逼真传神地雕刻着各种祥禽瑞兽,花木虫草,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特殊的含义。至于色彩,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用色彩斑斓来形容,我觉得还是不够。有金、黄、红、蓝、绿等各种颜色融合绘制而成,在阳光下,带给我们的是满眼的绮丽奇巧。可以说,整座祠堂是集各种工艺、各种美术为一体,浑然天成,可谓艺术的殿堂。驻足于此,我不由得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这些,给我们留下的艺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啊!
据统计,爵誉村始建于宋朝、明朝、清朝的古祠就有70多栋,明、清时期建的书屋有8处,清朝余存的古民居34栋,店铺5家,寺庙、道观5座,牌坊3座,还有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间为防水患而修筑的防洪围堤,两层拱桥,三处渡口……这番景致,真像诗人杜牧所吟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杜牧在某个烟雨迷蒙之日来了爵誉村?这首诗真像为爵誉村而作。
建筑,就是一本本史书,不必打开,目之所及,皆成流光溢彩的画面,只有顺着那些文字去寻找,一定珍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我顾不得赏景之美,先不急于打开建筑史书,就做一个穿行古建的游客,就像蜂蝶恋花,来一段撷英揽萃之旅。
二
爵誉村始建于南唐,由南唐水利专家周矩开基建成。在南宋绍兴元年,康肇庆由该县义和田村投奔岳父周氏,从此定居于此,成为本村康氏始迁祖。爵誉村历来以“耕读传家”为生活理念,村中人才辈出,先贤既有忠臣良将,又不乏文人义士。早在宋朝年间,周氏一门“四进士”,之后又有周中和和武将康友政,被仁宗皇帝分别赐名“周中复”和“康航川”,同时也为村赐名“爵崇誉隆”,并御笔“爵誉”二字,村名遂演变为“爵誉”村。
康友政,是宋朝年间赫有名的大将军。据记载,康友政,字,弘济,年方十岁,勃然欲就试,慷慨负大志,年二十,仪表魁梧,武艺绝伦,皇庆三年进殿试,文宗时司荐,以文武兼才执政,因政绩、战绩显赫,奉敕任行军司马,具为大夫,御笔“航川”……
读着这些记载,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千年,恍惚间看到康公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身先士卒斩关夺隘的身影,尽管康公离开我们已有几百年,似魂魄犹在,威武不减。
在我“穿越”时空之际,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向我走来,我主动上前与老人攀谈。老人非常热情友好,并向我介绍“康氏祖谱”原来祖谱是由民族英雄文天祥作序,可见,名声斐然。
文天祥是一代名相,如果不是令文天祥为之钦佩叹服之事,他会随意为康氏祖谱写序文?且从序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康氏一族,是名符其实的忠孝节义之辈,传承必有原因,遗留定有显赫。
“孝德堂”的称号向世人昭示着爵誉村所蕴含的历史份量,与存在的深远意义。这份量与意义常人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只有满怀的钦佩,满怀的感动啊。
是呀,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忠孝节义”,一个小小的民间村落,如何被皇帝同时赐“三名”,那是怎样的功绩与荣耀啊!得此殊荣的背后,又该是付出怎样的努力和辛酸?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啊!
这些,无不鞭策着后代子孙引以为荣,并矢志发扬光大。经过时光的沉淀,爵誉村显露着精神的风骨,看似苍老的建筑是历经风雨,其实,它就像一部大书,被人们不断翻阅而显出的底色。
三
紧挨着“孝德堂”旁,同样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建筑,名“相国坊”。
望着“相国坊”三个大字,我一时疑惑,难道本村还出了“宰相”?我带着满怀的好奇,迫不及待地踏入相国坊。
据墙上字迹介绍,原来在明英宗、宪宗时期,康氏出了“四朝元勋”康奎,号,北轩人。历任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官职,号称“四朝元勋”。成化皇帝时,官拜靖江王府史司左使,后又特敕为奉政大夫修正府尹。康公为官49年,为政美声,功绩卓著,并著书颇多。著书有《曰桥门显稿》《客窗风月》《养浩遗芳》《北轩漫稿》等,并同修《大学》《通志》。当他年老退休时,鲁安王亲题“四匾”,以褒扬他为国勤政之精神。
望着“四匾”二字,我惊叹其卓著。
这四匾分别是“相国”、“昼锦”、“逸老”、“四美”。匾牌悬挂于祠堂挂壁上,均为长方形,黑底金边,边框雕刻着图案,字上敷贴金箔,字体或端庄饱满,古朴拙正;或清秀俊朗,潇洒飘逸,堪称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远看,字迹凸出,近观,字迹凹进,立体感非常强烈,这种神奇的效果,如果没有一定的雕刻工艺是无法企及的。可以说,这“四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是融书法与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佳品,可谓“真金字匾”。
我站在牌匾之下行着注目礼,久久不愿离去。我知道,这牌匾不仅仅在彰显着先人的辉煌,在辉煌的背后一定有着太多的故事。我总想“以匾研史”,推测,挖掘,还原出上面的内容,读懂背后的经典。
从这几幅匾牌上,我们可以得知奎公曾经的政绩,是何等卓著与荣耀。你想啊,如果不是政绩卓著,怎有皇帝亲题“相国”等牌匾?由此可推断,奎公有着与宰相同等之功勋啊。
奎公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在他退休告老返乡之后,足可以金玉缠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万万没想到,奎公卸任回归故里时,只带回三件物品,一把七弦琴,一张末釉漆,无雕刻花纹的木制床,携一轴明朝宪宗皇帝敕赠其先父先母的《诰命》。为官清廉,不为浮华所动,其本色足以令人垂敬。
这三件物品默默地“躺”在“相国坊”里,虽然不说话,但分明在演奏着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旋律。我在这清淡的旋律中寻访,在故事里感叹、缅怀、礼赞。我心被虔诚、感动塞得满满当当。此时的我认为奎公并没有走远,似乎伸手便能搀扶着他,感觉到他的心脏在律动,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震撼,给后人启迪。
如今,这三件“宝物”已列为国家珍贵文物。也因此物的珍贵,于2019年,爵誉村被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太阳偏西了,我的脚也很累了,可我还是不愿停下,不愿离去。诗人徐志摩说,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我今天怎么变得这么缠绵与贪婪呢?像婴儿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不愿松口。
我在古巷中、河道边、柳堤岸,逡巡,徘徊,在古建筑中久久静立,总想把千年的时间压缩在一起,把洋洋洒洒,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压缩在我行走的尺寸之间,捧在手心,放在胸口。系好我的背囊吧,载满我所需。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想体味江南水乡独有的秀丽风姿,那么,就来爵誉村吧!如果你想回味无穷的古老文化,那么,还是来爵誉村吧!这里是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宴,这里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爵誉村,等你走进,等你解读,等你体味,等你收获一种或恬静或默默向上的一种力量。
爵誉村不是一卷书,却胜过千卷,爵誉村不是一幅丹青,却是生动的“爵誉上河图”。
爵誉村的精美,就像一幅古画,价值不菲。行走在这如花的古村,仿佛自己也是古画中人,与先贤为伍,聆听他们的声音,这是一次打磨美妙的旅行啊。
2021年4月5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