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暗香】浅谈《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和小细节(随笔)

精品 【暗香】浅谈《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和小细节(随笔) ——红楼读书笔记


作者:天堂尕保 童生,56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54发表时间:2021-04-07 22:36:00
摘要:曹公眼里从来没有小人物,每一个被我们定义的小人物,都是曹公刻意留给你的惊喜。你在不同的阶段会读到他们,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宝贵的人生哲学,这是曹公的高明之处,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我的好友有次问我,“事若求全何所乐。”这句确定是黛玉说的,我答是,她不解,她说她怎么从来没在红楼上看到这句话,我给她指出具体的章节,找到这句,她才释然。所以,说红楼要多读,多读了你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有幸看到蒋勋老师关于红楼的一个短视频,他说,他在读了四十遍后,任然没有发现二丫头这个人物。确实是这样的,居见红楼人物之众多,但更说明曹公的伟大,众生藏在红楼的角角落落,那些红楼大事件、大人物背后。《红楼梦》不是传统意义的大女主戏,而是芸芸众生相。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是奔着宝黛爱情去的;再后来,读里面的诗词、读里面的人物,到解读人物背后的故事,慢慢才发现红楼最有意思的是细节,是百读不厌的那些琐碎,那些家长里短背后的小人物,读着读着,你就能发现有趣的灵魂,有趣的故事,这些灵魂与故事背后,处处透露着生活的哲学。
   蒋勋老师提到的二丫头,出现在秦可卿送葬铁槛寺的路途中,经过一个农庄,凤姐并宝玉在此处休息、换衣。宝玉从没见过农庄的农具,所以四处走动把玩,第一次体会到农耕的辛苦,念了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看到了纺车,上去就要操作,“不要乱动”这时出场的不是旁人,就是二丫头,早有人制止二丫头,不需对宝玉无礼,众人皆屏声敛气,只有二丫头落落大方道:“你那会这个,仔细弄乱了,我来纺给你看。”读这样的文字,确实让人感动,你不会,我来纺给你看,这样一个态度,没有畏惧,没有胆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难能可贵。就是这样一个不畏权贵,干净纯净的女孩子,常常被我们读者所忽略,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说他们是小人物,我觉得并不恰当,因为当你真正读到她的时候,眼前一亮,完全会被她身上的品质吸引;所以,我觉得曹公眼里从来没有小人物,每一个被我们定义的小人物,都是曹公刻意留给你的惊喜。你在不同的阶段会读到他们,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宝贵的人生哲学,这是曹公的高明之处,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再次和闺蜜讨论林黛玉的时候,提到黛玉在看待王熙凤和尤二姐事件的态度,“家里的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是黛玉的原话,出现在前八十回,所以我比较确定,这就是曹公赋予黛玉的个性。她早已看透一切,身体柔弱不假,但并不代表她就懦弱,她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闺蜜笑着问我说:“你确定这是黛玉说的吗?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这个细节。”你瞧,这就是红楼梦,你每读一遍都能从中获益。所以,蒋勋老师说,如果去一座孤岛,只能带一本书,那必定就是《红楼梦》无疑。
   我在许多红楼笔记里,写到我认识的林黛玉,写她的才华、写她的执着、并不认为她是一个气量狭小、弱不禁风的林妹妹。相反,认为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玲珑剔透的奇女子。这些观点的来源,来源于文本的细节,更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趋成长起来的思想。
   从绛珠仙草还泪起,她的一生就注定是不平凡。用一生的泪水来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这就注定黛玉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子。这点读者在书里不难看出,她对紫鹃的情义,从她和紫鹃的关系可见一斑;她在病中期间,也没有推辞香菱学诗的愿望,细心解读。我说黛玉通透有三个细节,一是,她和宝玉聊天的时候,她提到了家里的开销,需要节俭,入不敷出,早已入了她的眼。二是,她在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时候,她丝毫没有给她留脸面,一语道破。三是,她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不含糊,薛姨妈过生日,她早早去送礼,对于宝钗和她的关系,历来备受争议,但黛玉从来都是真性情的,她恼宝钗是真,她喜欢宝钗也是真的,她的情感从来都是非常直接了当的,没有遮掩,没有伪装。所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蒙曼老师说,黛玉从来不喜李义山的诗词的原因就是,李义山诗词里的情感太模糊,太朦胧了,我非常赞同。
   我在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了“王一贴”,他其实是一个道士,倒卖膏药贴,据说无论什么病,只要得他一贴,就能痊愈。宝玉因见夏金桂种种行为,博爱精神泛滥。便去求王一贴开一贴治愈“妒病”的膏药。这个王道士,拿宝玉开心,一本正经就开了一个方子,“用水熬梨子喝,一剂不好,喝十剂。”宝玉就问确定能治好女人的妒病吗?众人大笑,宝玉怒骂这个王道士诓人,王道士说,天底下哪有那样灵验的药,哪有一贴就好,我给你的方子,一剂不好,再用一剂,只用到人亡了,那时也就见效了。我自己觉得这是宝玉特别可爱之处,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涉世未深,心无杂念,单纯的以为王一贴的膏药能治好夏金桂的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胸,只读到人流泪。细读王道士的原话,也颇有一番道理,生而为人怎会没有烦恼,除非你死了,一切烦忧也就不存在了。都说医者治病容易,治心病难,从这个角度说来,王道士确实是个高明的医者。曹公通过这个王道士,告诉读者的生活哲学,值得我们反复琢磨。
   我最不喜欢贾雨村,但对他的门子,却尤为感慨。他本是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葫芦庙着火之后,他为了生计,充了门子,遇到贾雨村,他本以为遇到了故人,帮着贾雨村判了葫芦案。从正个判案过程来看,门子是何其精明之人。可不曾想,贾雨村本是最无情之人,最终也寻了个不是,将他打发了出去。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门子这类人。他去了哪里?结局如何?书里没有交代,我有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我们有幸找到红楼遗稿,会不会在哪些文字里发现他们的最终归宿;但转念也就释怀了,人生在世,遇到谁,都是注定了的。古人讲因果,门子遇到贾雨村就是他的劫数,性格决定命运,小说里他的结局其实早已是注定了的。
   宝玉的大丫头里,有个叫茜雪的,她在文本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影响最深的一次是宝钗旧疾复发,宝玉打发一个人替他去问好,这时候去的就是茜雪,再次出场,却是宝玉奶妈大闹的那一场戏里,奶妈说:“打发出去的茜雪……”说明这个时候茜雪已经打发出去了。好多学者认为,茜雪应该会出现在后四十回里,这是有文本依据的,文学里把茜雪的这种出场称为“暗处”,是为后文做铺垫的,不是主角、不是配角,但绝不代表她不重要,每一个曹公笔下的人物,都值得被尊重,如果读者在读红的时候产生“轻视”的思想,就是读书的大忌。
   十二官里最先出场的就是龄官,生得像黛玉,元春又喜欢,再加上宝玉对她的青睐,读者很容易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女孩子。“龄官画蔷”,宝玉顿悟,回到怡红院就对袭人说:“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各人得各人的眼水……”宝玉自小在姊妹群中长大,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他一直认为,所有人的眼泪都是属于他的,直到龄官痴恋贾蔷,才明白,各自有各自的缘分,“一生得一二知己足矣。”好多道理,说起来容易,真正大彻大悟是需要经历一番磨砺的,这个过程中,酷似黛玉的龄官,是宝玉的启迪者。
   另一个惊喜,就是藕官。发现藕官时大吃一惊,以前痴迷《霸王别姬》,看了很多遍,也写过观后感。原来我钟爱的红楼里,也藏着一个“虞姬”。没有父母,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以夫妻之名,相互取暖,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药官也死了,她成了最孤独的一个人。她为死去的药官烧纸,甚至不怕违反大观园里的规定。这个年轻的女孩子的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红楼里看到了她人性里的可贵之处。谁说戏子无情?他们每一个人在大观园的最底层活出了生命的底色。
   我在很多我的红楼读后感里写到我的母亲,她是我的红楼启蒙者,大字不识的她从某个版本的红楼电影里杜撰出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这个红楼故事,引起了我最早读红楼的兴趣。
   我最喜欢的一件风衣被干洗店洗的染了色,想和店家理论,母亲却说:“连人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何况是一件衣服,不过是一个物件,为人服务的,不打紧。”瞬间释怀,自认为读懂红楼的我,终究是没有明白里面的生活哲学。想起宝玉在晴雯撕扇子时的那番言辞,“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院子里的小罂粟在一个初夏的早晨,离奇的开了一朵,母亲见了笑道:“必是家里有喜事。”果然灵验,想起宝玉在海棠花枯死半边后猜到晴雯必死。这样生活化的小细节何等相似,正因为曹公对细节的刻画、描写,让人相信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生活,那些鲜活的生命都曾真实的出现过。所以,我说《红楼梦》并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好多人把它看得至高无上,不去研读,是可惜了的。
   蒋勋老师说读红楼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心中没有阶级,没有贫贱,才能看到红楼众生。这样说来,我们读《红楼梦》,哪是在读红楼文本啊,体会生命、感悟人生,尊重生命,才是读书的必修课。

共 35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名著之首,它的故事堪称经典,有人说当你读懂了《红楼梦》,你便读懂了人生。这篇文章,是写出《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和小细节,“二丫头”这个人物,在蒋勋老师说他读了四十遍后的红楼,都不知道有这个人物,可见红楼梦中的人物之多,而“二丫头”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在秦可卿面前,可谓坦荡,不畏强权,而生活中难道没有这样的人存在吗?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是高高在上,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衬托,才能彰显其《红楼梦》的“容纳”,这种“容纳”在曹雪芹高明的地方,除了“二丫头”,还有“王一贴”“夏金桂”,葫芦庙的“小弥沙”“大丫头”茜雪等小人物剖析得淋漓尽致。再有小细节,林黛玉给我们的印象,便是软弱,动不动便哭哭啼啼,到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她的不一样,好比她真性情,对待朋友,对待下人门,都是如此的。再有她的诗词也都是直抒胸怀,没有丁点含糊,在大观园比诗时,林黛玉的诗词都是第一。都说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便是收获!这篇文章将《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和小细节描写得甚是精彩,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值得你我赏读的!问好老师,感谢来稿,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41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1-04-07 22:39:27
  《红楼梦》堪称经典名著,易辞也很是喜欢,也读过好几遍,可是我却总是把心思放在主要人物上,看完老师这篇小人物小细节的赏析,我也明白应该用平常心去读《红楼梦》。问好老师,感谢来稿,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推荐欣赏~~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21-04-08 09:32:02
  编文辛苦,问好老师,谢谢老师编辑我的拙文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3 楼        文友:鲁紫苏        2021-04-10 15:20:51
  天堂老师读红楼的确仔细,“事若求全何所乐”,我也真没有黛玉所说的印象了,倒是摇纺车的二丫头,印象深刻,因为我也喜欢那个女孩儿,不卑不亢,像个梦似的恍然,再也没出现过。向您学习,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理。祝快乐。
……
回复3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21-04-11 12:45:03
  谢谢老师来访,留评,感谢感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