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追】伟德山乡愁记忆馆(散文)

精品 【东篱•追】伟德山乡愁记忆馆(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29424.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0发表时间:2021-04-10 00:31:58
摘要:北山杨家的杨书记打电话给我去看他们村的乡愁记忆馆,我不推辞,半小时赶到,杨书记惊讶,这么快!我说,我的乡愁就像一片雪花,我走得慢了,我怕雪花融化了。

【东篱•追】伟德山乡愁记忆馆(散文)
   “伟德山乡愁记忆馆”开馆了,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于胶东半岛有一脉大山,叫“伟德山”。它的怀抱中有一处袖珍型的小山村,在上世纪50年代前叫“老鱼窠”,现在叫“北山杨家”,全村不足百户皆杨姓,我和村书记杨洪黎很熟悉,开馆之际,,他电话约我去参观。
   乡愁记忆馆处在村子东南一隅,是一所四合院,已经很老旧了。一块原色的老榆树板材,上了一遍清漆,上书馆名,木纹醒目,蓝钒色的字迹,显得古色古香。我手抚牌匾,仿佛是触摸了一个遥远的物件,杨书记说,这可不是做旧,是将上世纪60年代枯死的一株榆树锯成板材,雕刻成牌匾,有一截放在馆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是村中唯一一棵老榆树,榆树钱可救了村民的命,村民把这棵树作为物证,收进馆内,每当看到这棵树,便想起那个苦难年月。他说,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就得了解历史,知道我们是从哪里起步的,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他的逻辑无可辩驳。
   春风习习,我在馆门前,耳边响起一首歌,一首写给乡愁的老歌,是邓丽君的音调,婉约轻盈,淡雅轻愁,哦,是馆内播放的曲子,仿佛愁绪缕缕,乡风袅袅,让我想马上叩开记忆馆的大门。
   乡愁记忆馆原本是杨书记家的“祖宅”,是土改时“分果实”获得的,他捐献出来做馆舍,物尽其用,这也是“胜利”的标志。如果没有人间烟火气,这座老宅就容易坍塌,一旦人来人往,就撑住了屋舍的架构。杨书记说得很在理。一处典型的四合院,褐色的石墙,这是伟德山石独有的颜色,仿佛是超越万年而来,带着古韵石香,在我心中,褐色与厚重的历史有关,就像一卷史书,泛黄给人的是古老印象。村子只剩下这一座石建的民居了,留着给后人看看,他们的长辈是怎样“守山而生”的,这些建屋的石头是村民背驮肩扛而来,所以我们感觉石头是暖色的。青色的屋瓦,红色的门楼,一点也不炫耀,显露着朴素的底色。只有大门是新油漆过的,站在门前,这所老舍突然一亮,将“乡愁”两个字也擦亮了一般。我说,能够记住“愁”的村子不多,开辟馆舍来放着“愁”的更是凤毛麟角了。杨书记怕我误解这个愁字,说,“愁”是情,这种情因远离我们现代的生活,所以要“犯愁”地去寻找,为了不必奔波寻觅,所以把“愁”集中在老屋里,也为了后人不再因没有了这些“愁”而感到空虚,谁想看看“愁”,开门就看见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我觉得非常生动,仿佛是将古老一下子激活了,那面写着乡愁的牌匾在我眼前跳跃起来,我想把我老家的那杆16两的秤捐赠给这个馆。杨书记说“热烈欢迎”,“欢迎来称称乡愁的重量”。
   其实,杨书记的兴奋是有理由的,他拉着我去看他们村的一位在光绪年间就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打工的后人捐献的一杆16两的秤,秤杆上的星花差不多磨掉得差不多了,用手一摸,满是筛子眼,这是岁月的计数啊,杨书记告诉我,这杆秤原本随着主人走街串巷,后来积累了家产,村民也受到了他以及子孙的恩惠,他们世代都要通过各种方式为村子捐款,接济村民的生活。我看着镶嵌在小镜框里的文字介绍,触摸着时光游走至今日的线索,这杆秤可以说是跨越了时空,已经具有了文物的价值。杨书记说,希望后人可以读懂这些,明白一个道理,走得再远,也别忘记是从哪里走出去的。是啊,这样的主题,就是一个温暖而深刻的提醒,这种提醒是紧扣那个“愁”字的,凡是给村子捐献“文物”的,“老鱼窠景点”、“春紫秋红采摘园”(春采桑葚秋采苹果)、“半亩莲池”等旅游地可以免费,为的是把满屋的“愁”堆砌得更丰厚更沉重,也奖励那些“添愁”的人。
  
   二
   杨书记是一个健谈的中年男人,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问我,知道为什么这个馆的名字用的是逶迤百里的伟德山,而不是“老鱼窠”么?是的,这是一个贪大的命名。他说,附近的村子人家不愿意了,也跑来捐献,那这座乡愁馆就属于大山的了。是的,他们的乡愁就装着大山,所以,他们的气度就大了,胸怀就大了,所以他们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一个村子深藏这些民间的用具农具的价值,这是他们心中的文物古董,一挺铧犁,就是他们崇拜的刀耕火种的铁器,记录着农业生产的“铁器时代”;一瓮酱色的老瓷坛子,就是他们曾经赖以生活的青花瓷;一个柳条编织的篓子,盛过山菜,盛过种子,甚至盛过粪土,在村民的心中,远比那些从坟墓中出土的金缕衣有价值,这个价值在于亲切,在于让回忆找到精准的物证,甚至还有捐献者的留言等证言,尤其是捐献者的故事也以文字的形式被收藏起来,看着物件,仿佛物件的主人就走出来了,跟我叙说曾经的往事。这些,是大山中人走过的文明之旅的最纯朴最生动的记忆,也是见证。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烟是游子的牵挂,游子的诗歌,而留存下来的这些物件则是经过烟火熏染之后的农耕生活的文明沉淀,是给游子留下的念想。这个馆舍不想猎奇,而是最想留住曾经的烟火气。这是杨书记一再强调的,我不认为是敝帚自珍,反而是对村民朴素生活的尊重。
   杨书记说,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无论是谁做村子的“掌门人”,都要举办一次“建馆纪念展”,他告诉我,到时候电话约我,记下第一个十年的盛况。有些展览在于以华丽吸引我们的眼球,而这样透着乡村土味的乡愁展,是以苍老的面目示人,但我们不会觉得它是陈旧的,是老掉牙,是老态龙钟,而是从时间的那端穿越过来,是来看我们是否还有怀旧的情调,是来和我们这些忘却了它的人对话,展示曾经的时空里的生动画面。
   馆内的各处都摆满了农人用过的有些年头的器具,精致的木编,粗糙的铁器农具,古老的烧瓷,一碰可能就残碎了的陶器,还有女人用的梳妆台、梳妆盒等“细软”用品,也有木制的家什,如锅盖、洗脚盆、鼻梁(这是一种用大树杈做成的灶具,可以放在锅中架载着熥饭,现已绝迹无存)。这些曾刻记着人们乡愁的物件,一旦抛弃,过段时间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就像剪断了从苦难到幸福的桥索,后人想了解当初的农村生活,简直无异于纸上谈兵了。杨书记颇为得意地说,捐物人的名字,还有整个村民的名字,都写在“馆史”上了,他递给我看,其实就是一个装帧精美的笔记本。杨书记的见识,让我感到惊讶,他说“美丽乡村”建设要靠经济项目来推动,但只是一个个枯燥的项目,似乎少了灵魂,没有文化内涵,内生动力就不足,也不会有持久的发展,也不会有拓展效应,他是要村民懂得为什么要干好,不是想让乡愁之物成为摆设。
   所谓的“拓展效应”其实是指他亲手打造的“伟德山野生动物摄影基地”,自从“乡愁记忆馆”建起后,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的太多,还有一些写生的画家,专门找老物件临摹,形成了吃住一条龙,给村子带来不少收入。有的将自己的作品也捐献给记忆馆,杨书记说,这不是“乡愁”了,是被乡愁感染的温暖之举。
   有泥塑雕塑艺术家还将他们理解的伟德山间关于八仙的神话传说,创作成可观的作品。例如,张果老成仙后,据说就在伟德山间倒骑毛驴。吕洞宾就是在伟德山的一块巨石上与山间神仙下棋,那石头就叫什么“棋盘石”。这些丰富有趣的民间神话,也捏成了泥塑,乡愁记忆馆也腾出了空间摆放着这些泥塑作品。杨书记说,伟德山有“三宝”,好茶好水好神话。很多年老回到家乡的人,就喜欢盘腿坐在坑头上品伟德山茶,喝老鱼窠的水,讲伟德山的神话。只有这样,才勾起他们的乡愁,这些神话,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也应该是乡愁的载体。
   杨书记带我看馆内的作业展示。一些泛黄的作业本,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这些都是走出去的孩子们的小学写字本,在我看来,价值不大,他说,别小看了这个村子,走出了六位校长,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每个孩子读书前,必须要家长带领着参观乡愁记忆馆,一方面是让他们记住乡愁,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方向,发奋读书,不负故土。一本残破的《康熙字典》,这是故去的杨永春校长读私塾用过的,封面早已斑驳,墨迹点点,纸页老黄,边角卷折,但收藏着一个读书人的勤奋故事。
   杨书记最钟情的是农耕展室。这里仿佛就是一间农具存放室,格调很古朴,黄泥色的墙壁上挂着那些早年的器皿,如镰搭子(盛放镰刀的草包)、撒粪斗、磨刀石、风箱、铧犁、木槌、麻袋、地篦……不胜枚举,每一样农具都可以唤起农耕的画面,劳动的气息浓厚,有着阅历的人看了,马上会回到曾经,这些“文物”并非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孩子记住他们的祖父辈是如何生产的。还有一些早期的生活用品,如马灯、煤油灯、家庭喇叭、旱烟袋,各种餐具等。我驻足其间,仿佛看到了农人在田地里收割,牛马拉着铧犁在犁田,也仿佛嗅到了特色美食的香,我捧起一盏油浸浸的灯,擦着火柴,点亮灯捻,这是我在改革开放前某个夜晚看到的一束微弱的光亮,我曾经在这样的灯盏下复习准备考试,为了省油,不舍得把灯捻挑得粗大,一盏灯让我熟背《寒窑赋》,“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况我还有灯一盏!杨书记小我几岁,他说,小时候读书,就被油灯“串毛”了,“串毛”的意思是因头发靠近而被烧焦,我觉得头发的确有了焦糊味儿,这些,唤起的是曾经的贫乏日的苍凉感,暗黑的夜,给我们的是壮怀的教育。
  
   三
   走出记忆馆,我面对馆舍,陡生敬意。我去过不少纪念馆,多以华丽典雅为格调,用华堂丽舍放置一些旧物,看了之后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或许新旧无法融洽,或许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给我的感觉是不大舒服。而以十分的纯朴,对待历史的虔敬态度,打造一处并不张扬的记忆馆,是最朴实的举动。不必做旧,连馆舍也是杨书记祖传的老屋,真是“屋”尽其用,格调般配,古韵盈香。
   杨书记对他的乡愁记忆馆理解最到位的是,把一代代人放进坟墓,不如放在这个乡愁记忆馆,后人到这里找先人用过的物件,抚摸留着先人手温的器物,是多么好的纪念。农物进了记忆馆,就有了温度,因为我们的眼光给了曾经。
   远去的东西,我们无法挽留,但记忆是一种最为深情的相聚方式,每一件“农物”都可以唤醒曾经的故事。当我们不再拥有了,唯一可以做到的,可能就是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就是对曾经的尊重,更是深度的唤醒。
   杨书记拿出一个本子,让我写下关于乡愁的句子。我马上想到余光中的诗,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拿出一张珍藏的旧船票,不必问是否登上那艘客船,抚摸一下,水路再长,也像马上看得见故乡。可以唤起我们记忆的只有一张船票,那么吝啬,那么单薄,那么苍凉。而一所深藏时光的乡愁记忆馆,囊括着伟德山人的“农物”,刻下了伟德山人的情感符号,一定会记住几代人的乡愁。杨书记说,乡愁记忆馆是北山杨家村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我郑重地写下:伟德山的云,徘徊于乡愁的屋顶。没有伟德山乡愁记忆馆,再美的云都是流浪和漂泊。
  
   2021年4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于这样的一座纪念馆,听名字就觉得有点“悬”,“乡愁”?还有实物?而且还有纪念馆?我们随着怀才老师的笔触,一步步走入其中,才觉得这个乡愁纪念馆,还真的不虚。这所纪念馆建在一座山中的小山村里,里面所有的收藏都是一些老物件。一杆16两的老秤、一挺铧犁、一瓮老瓷坛子、一个柳条编织的篓子,这些实物都是曾经的村里农具,还有各种物件,一些日常用品,都陈列其中,这些老物件里,都包含着过去的沧桑岁月,每一件物品里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这些丰富的展品里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就是曾经的伟德山历史,曾经的小村生活史。这些老物件的来源,都是村里的村民,建立这样的纪念馆,就是要用曾经的古老,来唤醒人们的老念想,这些老物件已经很少见了,已经不可多得。能够都收集在一起,把它们所特有的气息都释放出来。这时候,方才觉得,这座纪念馆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有一些挥之不去的老记忆,这些老物件里面所包含的东西,是不是透出一股味道呢?是不是在唤醒心中的记忆呢?乡愁的产生在哪里?乡愁啊在人们的心里,这样的一种呼唤,就能唤起人们的怀旧心绪,这种心绪不得不让人回到那过去的旧时光。怀才老师的这次出行,真的值了。一切事物不一定都是约定俗成的,改变事物的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进步,让人耳目一新的进步。读到这里,我不禁有所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就一定用那秆秤,称一称我的乡愁重量。又读老师的好文,最近老师的文频频连发,让人有目不暇接,精彩不断的感觉。读这篇文之后,便觉得老师的文,都与自己的不停尝试,不断更新有关。善于发现是一个重要的写作过程。于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做起,把小事当做大事来看待,心中便自有雄文了。积累与积淀在于自身的勤奋,他的所做所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有这样的榜样力量,再做不成需要去做的事情,就真的说不过去了。读老师的文,不自觉间觉得有收获。问候春暖,谨祝老师身体健康,美文频出!【东篱编辑:孤独小男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4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4-10 00:44:14
  称一称你的乡愁有多少斤?听着就觉得新鲜。这座“乡愁记忆馆”所包含的东西,让人觉得新奇。有机会,我真的想去感受一下。一个人的乡愁有多重?风吹不起,水载不动。又读怀才老师的好文,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06:52:56
  记住乡愁,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吧。谢谢孤独老师的编辑,编按精美有味,很喜欢,辛苦了。一个村子,这样对待自己的乡愁,我看了几次了,真的不如意,馆舍建设得还是粗糙的,但乡愁一点也不粗糙,因为这是从他们的内心发出的声音。在美丽乡村建设 的过程中,能够有这样的设计,我为之感动。可能唯有记忆可以填补我们的遗憾吧。我获得了这样的感知和认识。问候孤独老师早晨好,遥握!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4-10 08:19:05
  文章很美,一把把游子的心拽入曾经的过往,引起共鸣,很喜欢!文章结句美妙,不仅前后呼应,升华主旨,而且蕴意深远,耐人寻味!此篇章是好范文,值得反复品读!那个杨书记值得点赞,办了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要我讲,应该是件伟大的事情。有空,一定找怀才老师带我去参观伟德山乡愁馆,怀才老师,到时不准嫌我烦,哈哈。遥握问好,谨祝写作愉快,一切都好!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12:12:46
  一定,一定带你参观这处写出记忆馆。杨书记的确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村中兴办了很多新的旅游项目,很有远见。乡愁记忆馆,将老房子找到了用处,收集了很多伟德山人的旧物件,这些东西对后代就是纪念,怀旧总得有载体,记忆馆就是这样生动的载体。谢谢湘莉老师美评鼓励,遥握,问候春好!
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4-10 08:57:00
  乡愁记忆馆,让一代代人的生活在此相聚,故乡的云,有了记忆馆,就有了安身之所。它承载了大山的世世代代人的灵魂与胸怀,怀才老师的乡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12:14:25
  谢谢鸿雁老师美评。乡愁就像一朵漂浮的云,能够降下雨,必须和乡愁碰触,乡愁记忆馆,守住了思念的云,家乡的情。期待鸿雁老师佳作,遥握,问安。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4-10 09:08:43
  读怀才老师的任何一篇美文都是无尽的享受,享受文字的淡雅书香,享受文字具有深刻内涵的魅力,享受文字带来的灵魂净化,享受文字的悦目养性。这篇美文的内容更让我身同感受,乡愁记忆馆的创建者,杨书记的创举的确值得点赞。在人为制造景点泛滥的时代,杨书记不刻意追风,而是守住祖祖辈辈生活其中小村的历史记忆,给后代留下一份永不忘本的乡愁。这就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一个不含水分的本真记忆。厉害了,伟德山乡愁记忆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12:16:21
  杨书记这个举动,是可以传世的,以后百年,我想伟德山人还是能够记住杨书记带头建设的这个乡愁记忆馆的,因为他做了一件可以传世的大事。必须点赞他。谢谢习之老师美评,更期待你的佳作。问候春好,谨祝笔健。
5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4-10 15:35:37
  乡愁纪念馆,很优美的名字,很有创意,可以慰藉多少游子漂泊的心呀。值得推广。把所有的乡愁放在纪念馆里,灵魂得到了抚慰,可以找到先辈的生活轨迹与自己的童年,真好。把乡愁放在怀才老师的这篇文章了,心灵也得到了最舒服的熨帖。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16:34:26
  谢谢明月美评,但愿看了感觉舒服。伟德山乡愁记忆馆,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很摄人魂魄的,尽管都是一些老旧的农物,但可以引起我们怀旧的情绪,乡愁如此,也很美了。谢谢留评,问候春好,期待佳作。
6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4-10 16:51:52
  乡愁记忆馆,不是乡愁纪念馆,不好意思怀才老师,老把记忆馆和纪念馆混淆。乡愁记忆馆这个名称更脱俗,更超然,纪念馆就显得普通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17:12:43
  伟德山那馆,名为“乡愁记忆馆”,杨书记起的名字,说,只想留住一份记忆,属于农人的农耕生活的记忆,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很洋气了啊。没有悲壮的事迹,就是一些普通的器物,一样可以引起我们对过往的美好记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谢谢明月老师这么专注地解读。遥握。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4-10 20:58:11
  老师文章很美,湘莉忍不住再次拜读学习点赞!我在琢磨,是不是回老家去,也办一个老师笔下的“乡愁记忆馆”,让游子回来不仅看得见发展,也留得住乡愁。真的,有这个冲动,哈哈,不要笑我。再次问候我亲爱的老师,祝你安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0 21:18:46
  有这个想法最好,乡愁只有在今天这个时代才得到了最好的慰藉,弄个馆,游子就回来了。谢谢湘莉老师再度留评。问候春好,期待你的新作。
8 楼        文友:篱边小筑        2021-04-11 10:28:01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去哪里都是流浪。伟徳山乡愁记忆馆,是怀才老师的乡愁唤起,每一件农物都是记忆的故事,抚摸着它,往事一幕幕浮现,这是心栖息的地方。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1 11:04:56
  美评啊,是的,别让我们的情感流浪,所以就有了写出记忆馆。谢谢点评,问候春好。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4-12 17:20:52
  乡愁记忆馆,承载着农业的记忆,满满的乡愁。怀才老师用厚重朴实的文字,表达对从事农耕的先人的敬仰,表达对曾经故事的怀念,也抒发着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珍惜,同时亦有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好文,赞!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4-12 18:42:58
  谢谢罗老师美评。去过几次,仔细的看,有着很多东西可以勾起当年的记忆。日子好了,我们就不能忘记过去,乡愁记忆馆,是美丽乡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精神文明建设项目。问候罗老师春好,谨祝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