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我对盐的感知(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我对盐的感知(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57.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5发表时间:2021-04-11 10:49:31


   对于盐的感知,不是因菜肴的味觉,而是老屋的盐甏间。
   老屋是爷爷在1932年建造的,那是一个类似四合院样式的房舍,可能是老家大黄鱼旺盛,除了东北向的住宿用房,爷爷还建造了水产加工的厂房,西南有六个落地大桶,那是腌制黄鱼鲞等的。那时加工保存黄鱼最好的方法就是腌制黄鱼鲞。厂房与生活用房之间,有一个房间,专门囤盐,应该是盐仓,我们叫盐甏间。后来公私合营了,厂房、盐甏间等归水产加工公司。
   六七岁的时候,我正在鹅卵石铺成的道地上玩,大门外进来了很多的人,抬着盐包,进入盐甏间,那些人来来往往,不知搬进了多少盐。盐甏间的门前用木排一档一档横着加高,木档上架起了梯子,搬盐的人要踏着梯子进入里面。过了好些时候,人们走了,只有两个加工厂的人员,在门口说笑,我过去在门口抵着脚往里看,可排挡还是阻住了我的视线。一位员工见我这么想看,就把我抱起来,放进盐甏间去。站起身,我的手快可以摸到屋顶。盐甏间全是雪白的盐,像雪,可踩在盐上感觉不一样,雪松柔的,而盐是散乱,像海滩的沙,可沙是光滑的,而盐却是扎硬。一动,脚下就有塌陷的感觉,很是艰难,最后是在盐堆上爬着出来。多少年后,看到盐民担着盐上盐堆,还产生爬动的感觉。不过那时我却稚嫩地想:这么多盐,哪里来的?干什么用啊?我家离码头太远,黄鱼运到我家这儿加工的机会太少。
   后来,那个众所周知的岁月,我们被赶出学校,无法再读书,无所事事,呆在家里消逝青春的时光。大黄鱼汛时,住区往往组织人员去加工厂打工,加工黄鱼,我有幸也参加了几次。大黄鱼加工,从剖鲞、清肚、腌制到落桶,有一个完整工序。加工厂道地上满是一篰篰金黄的鱼,高高叠起。每一只落地桶边就是一组加工人员。有一次,我被分配腌制工序。站在半人多高的案板前,上面倒满了盐。白白的,粗粗的一粒粒分明。剖好并清理了内脏的黄鱼,送上案板,在盐堆上,展开对剖的鱼身,里面是淡淡的肉色,抉盐把对开的鱼身覆盖,用力将盐压实在鱼身上,然后排放到木斗上,木斗一满,就递给在落地桶里的人,让他们圈着桶的圆排放。这落地桶有一人多高,直径在三四米以上。桶内一层排满了,工人就会在上面如撒泥土一样撒一层盐,接着再排放鱼鲞。几个钟头,双手在盐中冻着,要不是戴着手套,手早就变成了“三鲍鳓鱼”,肉脱骨了。记不清当时案板上一次次倒了几担盐,也没在意工人在桶里撒了几担盐。这个加工厂有十多个落地桶,同时加工;而家乡这样的加工厂有好几家,可能也在同时开工,这么一次加工,该用多少盐?
   后来一部《闪闪的红星》加深了对盐的印象。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也是钠和氯离子的主要来源,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红军缺盐缺米,米可以用野菜替代,可是盐没有什么可替代,少了盐吃,就会浮肿无力,没法打仗。因此电影里的儿童团员潘冬子和宋大爷下山买食盐.买到食盐后,并冒着危险,想方设法,巧妙通过敌人的关卡。那个地方,那时盐是多么珍贵啊。不像我们加工鱼时这么随意可取可用。
   我有点为老家骄傲。老家衢山是盐乡。盐业历史悠久,在古代就有多个盐场。“大唐程夫人墓志铭”写到“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据考“东亭”之名,跟制盐有关,可见在大唐开成三年(838年)前衢山就有盐场。而衢山的盐氯化钠含量精,白度大,被各朝指定为“贡盐”。衢山自宋朝开始就有“贡盐之乡”美誉。而桂花盐场是浙江乃至全国著名的盐场。
   虽然生在衢山,可见识桂花盐场却是初一时的一次观音山的野营活动。站在观音山上东望,第一次看见桂花盐场,近万亩盐田,是一片平畴的小平原,阡陌交结,方田伸展排列,像天地上铺展的围棋图板,阳光一照,有千万面镜子闪烁。而镜子之间总有一堆堆覆盖着黄色稻草的小丘隆起,远看像一顶顶草帽,别有韵致。
   真正走进盐场,却是在参加了大黄鱼加工后。在龙门海塘看盐场灰黄一片,平整地延伸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一棵树,没有一座高大的建筑,那隆起的草盖的小丘包给单一装点了彩色和起伏。沿着浦道行进,看过东浦纳潮灌水的奔腾急湍的喧闹,也看过西浦泄洪排淡的水流畅通。踏进盐田,虽然没有见识过“煮海蒸盐”的情景,只是听说过刮泥制盐的故事,却见识过泥滩的改制,看过流枝滩的建设,后又有塑苫滩、缸砖滩,黑膜结晶滩等新型盐滩,见识过先前的泥滩晒盐,参观过现在塑晒制盐。尽管科学在发展,技术在改进,但晒盐还是很艰辛的。在一个盛夏临近傍晚时刻,我感受着盐场风吹送的狂热气息。这是盐场最忙碌的季节,最有收获的季节。炎热,让羞涩的海水在这片广阔的咸土地上结晶、凝固、升华。盐民光着紫铜色的身子劳作着,早早的放水、测水、在光照下搅卤、刮盐。此时我看到盐民把盐滩的盐挑到高处的地面“盐仓”——带着黄色草帽的小丘包,此时草帽已经摘下,高高的雪白的丘包,在加高在增大。盐民古铜色身上晶亮的汗水和黝黑的皮肤映衬着雪白的盐,令我有种盐的咸味似乎跟汗同一味道的联想,艰辛是铸就盐的成分。
   我有个表姐夫是樟木山的盐民,本分实在,平时很少讲话,讲起来却很有见地。他没读多少书,早早就在盐田劳作,减轻家里的负担,使他弟弟有读书的机会,读了大学,成为了有名的技术员。可他没有怨言。他觉得这是每个人的命。在老家时,他每年正月总会来我家。听他说过他经历了桂花盐场从个体经营到集体联办,又从集体转为分滩承包,家庭经营的一个个历程。最后他总是一句:这是命。好多年前,家里开始用精盐,细得差一点像面粉。那年我问他,那些细细的精盐,是直接晒出来的,还是加工磨成的。他自豪地说,当然是晒出来的。我问怎么制作的。他说,说简单很简单,就是多多搅动盐滩,说复杂,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时间,次数,搅动方法,还有配方,有科学,也有经验……我请他具体说说,他却说,你的命,不干这个活,就省心吧。他的话,简捷,明白,就像晶白的盐,那么扎硬简洁。后来我离开老家就没有再碰到他,前些年听说他年纪大,不再让他承包晒盐,女儿让他休息养老,他却病了。临终前,他说,这是命。
   命,这是古来的习俗之说,现在应该叫做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有社会的规律,时代有时代的规律,发展有发展的规律。
   离开老家好多年,前些时候回老家,忽然感到老家变了。一条柏油公路把桂花盐场切割,路边似乎还有铺着黑膜的盐滩,宽旷伸展的盐场不见了,只有局促的一片。看路边几个虾塘,那是盐场之地,路边的林带本是盐田所在。听说,岱山全县仅有桂花盐场还有一些盐田,以后还要缩少;听说桂花盐场工业园区规划已经启动……桂花盐场将会是新的景观。沧海桑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少了大黄鱼的繁荣与热闹,必然少了盐的需求,而且如今即使依然黄金满仓,也多用新鲜冰冻,很少以盐腌制。就是食盐,也到了少盐的时代。医生说每天食盐不能超过六克。尽管还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说到食盐,让我想起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他问别人道,做菜的关键是什么?最后他抖出包袱,说是放盐。他说:“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只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盐,真是个奇妙的精灵,先后都会有不同的味感。不管如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只是如美食家所言,盐,也因人、因时而变,先咸后淡,言哉变幻,如果表姐夫还在,他一定会说,这是命!是的,发展的命数,各有兴衰。我们就顺应时代和自然的规律,留住点记忆,却坚定地前行。

共 29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盐,生命的必须品,在作者笔下,有了许多不一样的认知。小时候家里腌制大黄鱼,盐甏间里的盐是辛劳的汗水和劳动者的结晶,挑着沉重的担子走在盐堆上那种感觉必定十分辛苦。等到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在残酷环境下与敌人斗争时盐真正成了生命的代名词。而后来从家乡盐场的沧海桑田般变化中真正体会到时事和世界的变化如同食盐一般,看似没有生命,实则蕴含着无穷的意义。正如表姐夫的感悟一般,制盐的粗糙与精细,全在人为,也恰似人的命运一般,虽扑朔迷离却也可以改变。总之,我们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咸淡之味耐人琢磨,兴衰之道似有命数。世界在发展,记忆是永恒的,而前进的步伐只要坚定就足够。学习欣赏老师精彩的人生感悟,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41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1-04-11 10:52:29
  人生如盐,咸甜自知。拜读欣赏老师佳作,周末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21-04-11 12:00:05
  谢谢萧垦编辑的精心编稿,精彩读解,精到评语。祝周末快乐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4-12 19:32:29
  恭喜心梦老师又一精品,感谢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