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炮垒山的古石墙(散文)
在河池大化百里画廊风景区里,有一座腾讯地图标注的炮垒山。由于形象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当地也有俗称叫“旗山”。这座叫炮垒山有一条沿着几百米长山脊垒筑且有几百年历史的古石墙。
越过王秀河那条水泥桥,从大化电厂驱车过水岸公园的碧水湾酒店,再沿河往情人湾方向到板江三合小学,不过三里有余。步行穿过“荷塘清水浅肥鱼,阁楼红墙映娇颜”的村落小径,就到了炮垒山脚下。仰头一望,只见“参天大树缠古藤,飞鸟翔翅鸣春枝。”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山,大约五百米左右就来到山坳口。
到了坳口,但见林木阴森,荆棘错搭。杂草从生中依山而建蜿蜒的石墙,呈“Ⅴ”形向山上延伸。石墙是干砌的,但部分历经风雨依然稳固。
到了坳口还有穿过山弄的小路,小路是可以通达到陇万养殖场。那里是一个由大化电站库区淹没而形成的小水库,大概有几千平方米。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周围青山、天上蓝天白云倒映成趣。
一路斩草除荆,移石开路,艰难地沿着石墙根,走到最高峰处一座叫牛脖仁的山顶。此时一阵清风飘爽,爬山所有的苦累早已消失,满山花香沁人心脾。在牛脖仁,居高临下,可以穷目“聚散虚空去复还”的翻腾云海、欣赏“尽销云雾照乾坤”的喷薄日出,饱览“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群峰竞翠、俯视“一条玉带束龙腰”的蜿蜒达吽,还有更多大自然那激动人心的美仑美奂!
巍峨山巅的石墙,宛如一条巨龙,在那翠色苍茫的山脊上腾飞。在匪患战乱的年代,发挥了抵御土匪,保卫村民的作用。据村里的老人讲,以前一闹土匪,得到消息的村民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上山躲避,整个村屯老老少少的人都躲到石墙后面的一个大石山洞中。青壮年的村民则手持鸟枪,长矛大刀,守卫在石墙內侧,并通过了望口向山下的村中观察敌情。等到匪徒散去,村民才下山返回家中,继续生产与生活。
听着村里老人的表述,我仿佛又回到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看见了勤劳勇敢的祖辈们,为了抗击匪患,为了安居乐业,个个赤膊上阵,在那炮垒山上,挥汗如雨,扛的扛,抬的抬,一块接一块地把笨重的石头垒筑起来……
如今,由于年代的久远,且长年失修,山脊高处的石墙历经风雨摧残早已倒塌下来,只剩下山坳口那几十米石墙则比较完好,但它已是勾藤蔓延、青苔长满,形同一条挣扎在苍茫岁月里的古老石龙,在满是荆棘丛生的荒野中求生。
这次清明上山扫墓,我又见到了这条斑驳的石墙。石墙依旧,只是又多了树木飞落下来的一层层黄叶。显然,当年历经匪患战火的古石墙,已经被遗忘在角落里,如今不再那么重要了。坳口上原先开有的石门,被人为撬开也不复存在,决开的坳口那七零八落的石块像一道惨烈的伤口,变成了上山人畜的通道。它在纷纷扬扬充满幽怨的春雨中,无声地躺在黄叶枯枝的尘埃下喘息。我凝视着古墙,不禁感概万千。
炮垒山的古墙,或许若干年后,参天的树木会把它覆盖,它将被屏蔽在人们的冷落中;或许不远将来,它会遇到识珠慧眼,对古墙重新修复。倚靠着百里画廊景区的近水楼台,供人观赏,让这个历史文化得以重见天日并再㳄辉煌,发挥它应有的旅游价值,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