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人间值得】与古树共命的村庄(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人间值得】与古树共命的村庄(征文·散文)


作者:山地731828829 探花,1741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31发表时间:2021-04-14 16:12:58

【流年·人间值得】与古树共命的村庄(征文·散文) 拽着春尾,我随富源文联采风组一行来到发家村。
   亮堂堂的乡路起起伏伏,像一条正在舞动的飘带。路两边松树依然茂密,苍翠,松涛朗朗,比十年前更高更深,更令人震撼。
   说发家是一个散落在山毛野箐的小山村再合适不过。第一次来时,山峦交错,人气稀罕,给我的感觉是往幽深的山林里走,弯弯绕绕的山里土路,凹凸不平,狭窄,阴森,我惶恐,仿佛密麻的灌木丛中有一双双不怀好意的眼睛觊觎着我。
   今天,上了路我才知,我担心是多余的。路整修了,清一色的水泥路蜿蜒在村与村之间,平坦,可错车,很好走。岔路口,有路标指引。驾车的李娟是胜境街道文化站的,她是我们的向导,我叫她小李。她说,以前下雨天怕来,泥滑路烂;现在越是雨天路越干净,越好走。
   这倒是,那时我跟同学来,是晴天。一路上车窗紧闭,黄灰飞腾,白白浪费了山中美景。此时,车窗敞开,粉红的杜鹃花、白色的刺梨花掠入眼帘;绿荫荫的青松齐排排站立,仿佛等候我们检阅;红红的土地,忙碌的村民,他们正在种玉麦;不时有鸟儿掠过,比翼飞翔。
   村子变了模样,低矮的土房灰瓦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楼。楼有三层,也有一层、两层、四层的。一层的楼顶留好加层接口,也许是暂时资金不足,有钱了往上接着盖。楼房与楼房之间保持了宽敞的距离,楼房墙体几乎是灰白色瓷砖,也有几家用红色。院子里,大都种有水果树。有梨树、桃树、李子树,也有核桃树、椿树、樱桃树。村里鲜有人行走,很安静。小李说,留守的都在地里干活,年轻的外出打工。
   我接话,农村的常态。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热闹。
   我们没有逗留,穿过村子,来到村西古树林。我这一次来要约见古树群。
   我得感谢发家村,我敬佩他们,感恩他们。要不是有他们,今天何来的四百亩古树群?发家村子在过去的几百年,一直穷,然而再穷,都没有人来砍树。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辈往下传。发家人都知道爱护每一棵树,这是骨子里长出来的认识,是祖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
   身处古树林里,我感慨不已,对小李说,假如蒙着眼睛进入这片古树林,还以为在大森林里呢,哪里想到是在村子边。
   爱好摄影的,见到古树林,仿佛找到了宝,忍不住狂喜,各自抢占有利位置,或爬或蹲或躺或站,拍个不停。
   成片的古树,初看,或彼此遥望,或搂肩搭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秀竞生,纠缠着往天穹长。细看,有的仿若银发情侣,相拥相立,琴瑟和鸣,仿佛说“只愿得你心,白首莫分离”;有的仿若祖孙,老人给孙子讲故事,仿佛说“很远很远的时候……”;有的像远古盔甲战士,相互抓扯训练;有的像百岁姐妹,仿佛正在做女红,穿针引线;有的像多子的母亲,拉着一个,抱着一个,背着一个,后面还跟着一群。最高的那几棵,树梢勾住白云,仿佛要把白云留下来做客。
   我识得其中几棵古树,有的叫灰背栎,有的叫青冈栎,有的是板栎,有的是刺栎,至于青冈栎树,我老家也有,可惜没有保护好,很难见了。灰背栎、青冈栎树傲然挺立,古老之气呼之欲出,大片大片的叶子十分肥绿,面向天空,尽吸天地之滋润。入口的几棵我不识,问了才知,有的叫青榨槭,有的叫元江栲。前几年,林业部门来了,给每棵古树都贴上了标签,编了号码,纳入保护。我很少见到这样的古树群,立马拿出手机,打算照几张收藏。试了几次才发现,要完整且又清晰拍下来还是有难度的,古树开枝散叶,太高太敞开,高达三四十米,像一把巨伞。我只好选了一个角度,拍了树尖。随着“咔嚓”一下,定格了一张:蓝蓝的天空下,一朵白云正好落在树梢。阳光下,古树葱郁,枝蔓密杂,虬曲,巴皱深褐,虽饱含沧桑,历经远古岁月,却苍劲有力,生机勃发,情注苍穹。
   顺着山路往里走,出现一个山洼。山洼被高大的古树群遮挡,铺满金黄叶子,叶子间到处是花瓣,一瓣瓣摞着。下午的阳光穿过树枝叶蔓,像被筛子筛过,斑斑点点,落在花瓣和叶子上,点缀出古老的斑斓色彩。微风掠过,我感觉到脚下微微颤动,让我有些恍惚,出现短暂的晕眩。往里再走一段,地上多了些鹅毛绒软草,裸露的树根和干枯的树干,一股腐朽的古朴味直扑鼻腔。一簇灌木丛里有一树干,直立着,没叶子,一灰扑扑的大鸟,伸着黄尖嘴,啄来啄去。灌木丛旁,长着一片野黄菊,黄生生的,煞是好看。一个小坡横长出一棵树干,树干下,有一口水井。井水幽碧,水气混合着古树气息弥漫开来,把我包裹,仿佛要往我心里钻,在我身上种下古树种子,使我身子长芽,开花,结果。我细细打量水井,井用青石拱成,青石缝里长着青苔,青苔挂着水滴。井口有石台,与地面连接处,有几株奶浆菜,还有青蒿。井水清澈,几片花瓣浮在水面,一只乳白色蝴蝶和一只花蜂停在花瓣上,窥视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偶有水滴落下,水声清脆,平静的水面荡起涟漪。水井旁边有一个小土堆,像一只来喝水的野猪。越过土堆,几棵古树,像几把大伞,撑开伞骨,遮阳,避风,呵护古井的周全。
   小李善解人意,请来村里年长的张老人,快八十来岁吧,给我们说说古树的由来。张老人动情地说,数百年来,发家人不缺土地,不缺人力,不缺山石,不缺乡规民约,单单缺水。发家人全靠这口水井养育,这口水井全靠这些古树呵护、孕育。我望着老人,古树皮般皱纹的额头,渗出汗水,讲话喘得厉害。他望着古树时的眼光,亮晶晶的,仿佛阳光从眸子里射出来。我顿悟,也就是说,这些古树给予了发家生命之水。古树等同于生命,也难怪他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呵护这些古树,这是一个与古树共命的村庄。
   我们撑开红色布标合影,张老人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说,不要小看我们这口水井。1936年上半年,具体是哪一天记不得了,有数千人的队伍从发家经过,其中一支还在这儿住了一夜。当时,发家只有十六户人,每家屋里、院子里都有人住。发家这一片缺水,方圆只有这口水井。这些兵很年轻,穿着破旧,消瘦,但很热情,走前,帮村民来这口水井挑水,也把他们挎着的军壶装满水,还说,他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一家人,帮村民挑水是该做的事。
   真没想到,这口水井给红军官兵解渴,让红军与村民亲上加亲,留下美好的红色佳话。
   这一棵又一棵古树,它们见证了这一切,它们迎来了红军,又送走了红军。那些感人的画面,一幅幅一幕幕,情真真,意切切,仿佛从树影里闪现了出来。
   张老人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很重:这一段历史是发家的财富。
   我一震,有某种东西在心里涌动。我停下来,静静立在水井口,思绪仿佛穿越时空,望着红军路过,队形整齐划一,战士步履敏捷。发家人站在路旁,送吃送水。
   是一阵歌声吸引了我,打断我的思绪。同来的有优秀歌者,他们正在放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一曲结束又一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他们边唱边往山上走。是啊,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人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应该感恩,应该守住。
   水井后面,有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往山上延伸。我没有走几步,一片片,一簇簇花树出现在眼前,竟然是马樱花。碗口般大的花,挂在树上,一朵挨一朵。乳白色的占多数,也有红色的,还有粉红的。马樱花树镶嵌在古树之间,仿佛是古树戴在身上的腰花。再往上走,古树稀少,便是成片的马樱花树,成片的灌木丛。花季已过,花正在谢,一片片花瓣围着树根落得满满的,仿佛给地面铺上了花毯。白花落成白毯,红花落成红毯。片片花瓣洁净,一尘不染,鲜嫩莹透,仿若花中精灵,让路人自惭形秽。我亦如此,后退几步,绕道而过。
   站在山顶,发家村子尽收我眼底。
   张老人指着不远处的几个村落说,那个村子叫牛皮洞,旁边那个是上村,过去是下村,山梁子那边是上海丹,下海丹,加上发家村子,同属于洗洋塘社区。远处呢,东边是后所。张老人对我笑笑,说,也就是你老家,南边有个水库叫后河,西边是播乐,北边是阿依诺村。听着真亲切,这些村子,儿时我几乎都到过,有亲戚。即使今天,我还会与朋友们来这些山上捡菌子呢。
   我站了一会,转过身问张老人,发家都是汉族吗?
   不,有彝族。一直是彝、汉两族生活的村子,彝、汉两族亲如一家人,代代相处很好。
   说着,原路返回,下得山来,又到了水井边。同行的几个画家,对着古树,正在挥毫泼墨,似乎要画出悠远,记下沧桑,品嚼古朴,与远古对话。
   我不忍叨扰他们,便往村里走去。
   十年前,发家老同学张发志有喜事,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来祝贺。可惜没来看古树林,也许他认为古树林不稀奇吧,或许是他见惯不怪,没有给我们介绍。我对村子的印象不是太好,黄土路,风一吹,黄灰弥漫。加上村子缺水,到处干皮潦草。最难忘的是他家盖房子,需要大量用水,去很远的村子去买。水是生命的源泉,我说,发家不适合人居住。
   今天来看,我错了。干净的村道,绿油油的果树掩映着一栋栋新楼房,窗子是落地窗,挂着大红的窗帘,有家窗帘上还绣有喜鹊。家家都建有水窖,蓄满了水。有的院子里停着小车,有的停着货车,也有的停着农用车、摩托车等。树干拴着耕牛,树根拴着狗。一家屋檐下,钉着一块棕色木板,上面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燕子,叽叽喳喳,不知说些什么。几条主村道边,都盖有公厕,墙体被粉刷得洁白。路上没有见到四处游逛的鸡狗猪,都圈养了。路边围墙画有山水画和激励人心的标语,其中一幅是“党建引领,发家致富”,也有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字样的。村边放有垃圾桶,讲卫生,少生病已成了村里新风尚。
   房前屋后空处是菜地,绿油油青汪汪的大葱、青菜、花菜、薄荷、茴香草,正在交头接耳。一个村妇正在拔菜,穿着与城里女人没有两样。
   小李说,发家的今天是扶贫干部、村干部带领老百姓干出来的,真不容易。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行动展开,生产生活改造行动开始,大力开展村道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工程、电力建设、太阳能路灯建设、人居环境建设、房屋改建,以及产业发展,使得发家村容村貌变了样,换了装。村长前几天还说,发家人均土地多,大力种植烤烟、玉麦、洋芋、魔芋和当归等作物,且家家户户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加上年轻人被街道组织外出打工,日子越来越好过,现在,发家人均纯收入5200元,人均有粮500公斤。不愁吃不愁穿,村道全部硬化,环境愈发好了起来。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说明,发家已成了一个美丽的新农村。
   我拨通张发志的电话,说来到发家了,你们的村子很漂亮。我收回当年说过的话。张发志哈哈大笑,说,正在组织学生复习,不能前来陪你。来年马樱花开,再来赏花。我说,好,一言为定。
   返回时,小李说,村上抓住了好时机,到处宣传发家的美。美丽乡村、古树林、红军路三位一体形成的景点,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外来游客,尤其是周末,来自昆明、曲靖、富源“一日游”的客人逐渐多了起来。
   真好。我由衷地说着,回头望了望。
   夕阳下,安安静静的发家,袅袅青烟,缓缓升腾。劳作晚归的黄牛,伸出红红的舌头卷着玉麦秆。护着黄牛的中年妇女,脸庞通红,面呈倦色却掩不住嘴角挂着的笑意。古树林,苍暮之象,更为凸显,披着夕阳,红中泛绿,愈发神秘。
   每个路口,都有穿着“护林守林”字样的红色衣服的汉子盘查,来往人员车辆一律登记,所带打火机,一律收缴。我自言自语,发家人懂得什么最宝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车子驶出好远,我忍不住回眸,古树林与发家已融为一体。我的思绪像抚过丛林的风,在古树林里游荡,沉沦,不肯归来。

共 45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正能量的文,《与古树共命的村庄》,围绕生态话题展开,历数发家村民的传统意识的传承。这种认识的形成,因为“共命”而别无选择。记忆中的发家村“是往幽深的山林里走,弯弯绕绕的山里土路,高低不平,狭窄,阴森”,曾经黄沙敝日,车窗外的美景根本看不见。与之前的旧模样相比,发家村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团采风古树群,引发发家与古树的联系,共命运。不仅描绘了古树林的壮阔和气派,把古树林进行远近描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是为了凸显“共命”,挖掘了发家致富的深层次原因。借张老人的口说出了发家村水与古木参天的渊源,说了那口井因古木的荫庇而源源不断的历史。“发家人全靠这口水井养育,这口水井全靠这些古树呵护、孕育。”那口井与村民“共命”,发家村民与红军“共命”,留下了红色佳话。“一棵又一棵古树,它们见证了这一切,它们迎来了红军,又送走了红军。”鱼水情深,弥足珍贵。张老人说:“这一段历史是发家的财富。”确实,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是发家致富的领路人。在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发家村旧貌换新颜,那些资源和财富得到充分发掘,但发家人爱护生态的传统没丢,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绿水青山,是党和政府的号召,也是发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信条。文章语言精练,文词优美,画面感强,从多侧面表现主题。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梅子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41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1-04-14 16:14:33
  山哥选取多侧面凸显主题,是把控文字的高手。学习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4 16:41:35
  子青,辛苦了,上午投的文,中午就编发了出来。迅速,精准,把我要表达的主旨诠释得淋漓尽致,谢谢。
   一个村子,里面的总体人文素质如何,看周围的环境便知,环境保护得好,很说明问题。发家便是这样,村民的自觉意识,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古树群落与村子相互守候,同命运,他们是一体,不可分。
2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4-14 20:10:02
  发家村,新农村,扶贫的硕果。古树,古井,和村庄,共命。还有红色故事。
   借老人之口,道尽古今,道不尽的是军民干鱼水情。
   山兄的文,越来越充满原味气息了,这就是源自生活的趣味。
   喜欢。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4 20:23:21
  得到雁子喜欢,不容易,放心了。
   向雁子学习,像雁子写散文一样,写出自己的特色。
3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4-14 20:21:09
  山兄扶贫,扶出了佳绩,也孵出了佳作。
   保重,祝贺。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4 20:24:44
  雁子说的还真是。
   扶贫虽辛苦,心却甜。自己做了那些事,算是积德造福。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4-15 05:53:18
  一个村的环境好坏是跟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是紧密相连的。这样良好素质自古起源于发家村有非常严格的族规,对族人及行为作出严厉要求的祖训。足以彰显发家先人对于子弟,德行教育的重视程度。旧时发家村山路难走,房屋低矮破旧,环境尘土飞扬,经过这么多年,扶贫工作几经磨励,扶贫先扶志,如今人人村规民约爱树,护树,人树共生。新村新民风,营造山水画卷,风情绿廊,这个古树村的人都不砍伐树,祖祖辈辈都是爱护树木,一辈做给一辈看,再穷都不砍伐树木,从骨子里爱惜村里的一草一木。每个村民都从心营造山水相依,绿树成荫的规划与理念。扶贫工作人员从基本理念、政策导向,精准扶贫使一个村旧貌换新颜。山水画卷是重新还原发家村的自然原初状态。还原林木苍翠的天然画卷。山哥文字呈现给我们的一幅新村新气象,美丽富饶,多姿多彩的古树群。文字接地气,画面太美,人间烟火味,最慰凡人心。喜欢这样贴近生活的文字。拜读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14:33:26
  素心,说得太好了,谢谢你长篇点评,将我所写、我所表达的尽情释放,我感动了。
   作为扶贫干部,我做的一切微不足道,然却很有价值。
   这里不是我的挂钩点,我的在宣威。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扶贫干部带领老百姓一道干。
   扶贫很伟大,在中国是了不起的大功!
   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是在社会进程中养成的。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5 楼        文友:风逝        2021-04-15 06:04:00
  一路走,一路细细赏景,赏出了新农村美丽的村貌,赏出了古树不尽的沧桑之美。
   一路走,一路思绪飞扬,发村的悠久历史,发村的今日变化,无不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影子。山哥集写景抒怀于一体,描绘出了发家古老树木的壮美阵容,歌颂了发家人呵护古树的优良传统,更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山哥文思泉涌,令人妒忌羡慕!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14:35:36
  谢谢妹子的鼓励,来云南了,期盼见到你。
   我愿意写写当下的事、当下的人,这把年纪了,不愿意写毫无生活气息的文字。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4-15 06:19:12
  发家村长林丰草,更有古树新村。高楼洗影,古树临风。山蕴水,水滋山,和谐共生!沧桑巨变,扶贫工作积健开拓,绿化精神得以涓流,汉彝两族交融,天地共语。通过自己的曾经历的,如今看到的,小李叙述的,还有第三者老人讲述的山乡古今概貌展现给读者。最喜欢描写古树群的那段话,千年古木,形态造型各异,太形象了。这篇散文很有深度,表现了一个和谐共生村精神面貌。更鉴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对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山地兄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像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功不可没。扶贫工作很辛苦,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向奋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山哥致敬!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6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14:49:45
  山蕴水,水滋山,和谐共生!正是如此。
   村民的护林意识很强,一棵棵古树傲然挺立。谢谢素心点评,我继续努力。
7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1-04-15 16:14:13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美丽的古树村庄像水彩画一样生动、好看。走近这古树村,远古的时光与现在的时光交错,令人恍惚,以为进入了原始森林。村庄的人们保留了这古树,一代传承一代,这优良的传统如火花般照亮了岁月的过往。山哥的选材与主题相得益彰,写的文字神采飞扬,令人感慨!党的好政策,带领着发家村人民走向一条致富的道路,村庄的人们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古树与村子共为一体,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祝福发家村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山哥写的真棒!为山哥喝彩!
永远红梅
回复7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16:51:05
  谢谢红梅,向红梅学习!
   红梅默默写作,佳作一篇又一篇。
   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咸,都在红梅文字里呈现。
   这篇主旨,正如红梅所说。写曲靖故事,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8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21-04-15 19:28:01
  夕阳下,安安静静的发家,袅袅青烟,缓缓升腾。劳作晚归的黄牛,伸出红红的舌头卷着玉麦秆。护着黄牛的中年妇女,脸庞通红,面呈倦色却掩不住嘴角挂着的笑意。古树林,苍暮之象,更为凸显,披着夕阳,红中泛绿,愈发神秘。
   观察的角度不一般.有一种安详静谧流淌出来,看似写景,其实有深意,烘托效果特别好,学习了.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8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19:34:35
  铃铂好,谢谢你的鼓励,共勉!
9 楼        文友:康心        2021-04-15 20:15:21
  实地考察的村落,今非昔比的境况,细细写,慢慢说,从人们生活的改变,体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祖国的强大。没有高调,没有空洞,古树见证了历史。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9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20:19:56
  正是这样的讲叙,有夹叙夹议吧,主旨正如此。讴歌时代,讴歌普通人,讴歌国家的扶贫战略。
10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4-15 22:24:31
  山哥善于从多而乱的素材中提取关键材料,使之提纲挈领,再围绕它,将丰富的无序的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让它们焕发出绚丽的色彩,这是我佩服的,也是我始终在努力却一直学不来的。就像本文中的古树,古树并不鲜见,它是发家诸多素材中的一个,但山哥却敏锐地发现了它们之间隐秘的关联,那就是古树对水井、对村人的照拂,村人对它的真情回馈,正是在这样的相互倚靠中,发家人和古树成为共命的一体。发家人深信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而这正是当下的国策啊。国家大力扶贫,便是引领他们走好自己的致富路,走正确的致富路。山哥的文是真好,我总能学到不少东西。
闲云落雪
回复10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4-15 22:39:54
  落雪懂我了。这篇正是如此。把素材组织,并有自己的发现。
   这篇文中,把古树与村子融为一体不可分,是很重要的。仅仅写古树,意义何在呢?关键是人,人懂了,懂得保护古树了,这才重要。村子能够富裕,这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扶贫政策。扶贫,伟大的战略,伟大的事业!值得歌颂。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