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儿时年味(散文)
我们村口有一株腊梅树,当山上树叶凋零时,它便已开满了洁白略带浅黄的花蕾,在寒风中举眉高歌,似乎在提醒人们:腊梅报喜,春节将至。于是,房前屋后便被浓浓的年味笼罩起来,和着童年的记忆在空气里蔓延开来。
杀猪是村里的传统年俗,在我小时候是很盛行的,如今已很少见了。那个时段,一般的农户,只有在娶媳妇或盖新房,才会杀猪。唯独过年是个例外,即使家里没有养猪,也要去街市买上一头回来宰杀,有的是几户联合买一头猪,要的是过年有个过年的样子。
我们这些孩子,远远地望着大人们“磨刀霍霍向猪羊”,边看边跺脚,几分兴奋,几分惧怕。大人们的脸上挂着喜庆,带着笑容,七手八脚,你浇水来我刮毛,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年猪收拾得白静妥当,大卸八块,猪肉红白相间,那才是冬天里开着的幸福花。邻居不相忘,会送一些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往较密的邻居也会送一些,图个喜庆。过年前大家就先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联络感情,好好热闹一番。过年的主题就是吃,吃药吃得开心,大家快乐。
村里的春节离不开爆竹,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盘在门前,缠在街道,胆大的就直接划火柴去点燃,胆小的就会先点燃一根香,然后缓缓靠近引线。特红的爆竹,引线很短,一不留神,它会炸到自己,尽管威力不怎么样,但总归会让人猝不及防,虚惊一场。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会买各种各样的爆竹、摔炮、划炮、冲天鼠、降落伞……这些爆竹能上天、能下水、让人防不胜防。有的小伙伴恶作剧,特意找堆牛粪,把爆竹往上一插,火光一点,拔腿就跑。跑得快的,毫无损伤,跑得慢的,就该遭了殃,引来大人一句笑骂责怨……大家渲染着热闹,把年味推上了高潮。
红红的春联,如同酿成的甜甜的蜜。这时候,裁红纸,买浆糊,村里几个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就要忙碌好一会,家家户户都要排队请他们写春联。门楣上贴好了火红的春联,窗户里沾上了漂亮的窗花。粮仓、畜圈、柜子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喜庆与希望。另外还有单联,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每幅对联都有不同的含义,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祈愿是一样的。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这一整天家里的大人们都围着厨房转。大锅小灶全都派上用场,炖鸡、血鸭、红烧鱼、炖猪蹄、酿豆腐、冬笋腊肉、红薯粉……整个村庄的上空都飘着浓浓的香味。当菜上齐了,一家老小有说有笑围坐一起,你夹菜来,我倒酒,一团和气,一片温馨,我感慨着:过年真好!
拜年可是一件最隆重的事,天还没亮大家就早早起来,走家串户,我跟着小伙伴们,加入拜年的队伍。尽管此时天色还是漆黑的,家家户户却已经在烧炭盆烤火了,我跟在队伍后面,嘴上不停地喊出一句句祝福语。被拜年的人,笑容满面,出门握手寒暄,相互祝福,接着就往我们口袋里塞糖果、花生、瓜子。告别了这家,我们又匆匆跑向下一家。整个村庄,沉浸在喜庆中,笑声里。喜庆中,透着浓浓的年味,笑声里,流出深深的欢情。
春在千门万户中。正月十五以前,爷爷总要带上我去往邻村或邻县的远房亲戚拜年,家里也要留个人,原因是可能会有亲戚到我家拜年。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拜不拜年不打紧,重要的是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以及长辈们塞过来的压岁钱。有时候,小伙伴去其他地方拜年了,满心期待却不见的我,整个一泄气的皮球,脸上再也找不到拜年的喜悦。大人们刚吃完中午饭,就要撒野闹回家,任由亲戚如何挽留,也无济于事。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当我还沉浸在回忆的喜悦中,不知从哪飞出一道悠扬的鸣笛声。我知道,列车该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