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春游白云山村(散文)
白云山是东固深处的山村,这里曾经写着中国革命的壮丽诗篇。袅袅白云,漫过葱翠的山峦,抚摸着曾经鲜红的时光;依依春风,卷起游云缕缕,翻开一页可歌可泣的华章。
一
某日,应孩子老师之邀,一同前往“东固”研学。东固又名“东井冈”,是我国第二次革命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白云山”村是我们前往的第一站。
美丽的“白云山”村,依偎在“东井冈”的怀抱中。这里风光秀美,既有“浓抺淡妆总相宜”的高贵气质,又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色彩。白云山村也是第二次红军反“围剿”的主战场。
车在山间爬行,我透过车窗,极目望去,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峦如挂云端,藏在洁白的纱幔里,演绎着“雾锁山头,山锁雾”的迷蒙意境。那蜿蜒崎岖的公路犹如云间飘落的玉带,一头挂在云端,一头藏在山间,弯弯环环,趋向远方,描绘着“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趣。哦,我知道了,为什么此处叫“白云山村”,原来小山村真的躺在白云间,这名字朴实又不失灵动,映衬着如梦如幻的山野背景,呈现出油画般的艺术效果。真好啊!
刚入村口,一幅诗情画意在我们的眼前拉开了帷幕。
白云山村的屋舍如天上撒落的星星,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的怀抱中。五颜六色的花儿静静地开放,点缀在山谷里,农田间,民居旁,喷吐着醉人的芬芳。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从远山潺潺流出,轻吻着花木,一回头一扭身间,轻俏地绕过屋舍,叮叮咚咚向远方奔去。苍翠欲滴的果树缀满着青色的果子,亭亭玉立地站在水岸边、屋舍旁,与春风招手示意,向游客点头含笑。几只鸭儿挺着脖颈,迎着朝阳,“嘎嘎嘎”大摇大摆往溪边走去。鸡儿觅食,狗儿轻吠,鸟儿躲在窝里窥望……这一切,仿佛从古典中走来,空灵、优美地书写着一首浪漫的田园诗,铺展着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给人或恬淡或平和或明丽的心灵享受,令人由衷地发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赞叹。
面对着这样一座洋溢着诗情画意,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谁也无法与“战争”联系起来,这个带着硝烟,带着杀戮,带着血色的词儿,却分明又写在村子的大山上。谁也不愿意相信在90年前的某天,炮火炸开了山门,狼烟四起,哀嚎连天,曾经每一寸土地都染上了英烈的鲜血,这个村庄的历史,也因此充满了曲折与惊险。
二
据数据显示,在那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光有名有姓的就有1429人,还不知有多少英烈没有留下名字,甚至连遗体都没有留下,应着那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早在1977年,吉安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这次战斗,虽然当时国家还处于极其穷困的阶段,却毅然将东固林业站办公楼,改建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
几年前,我曾经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瞻仰过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虽是砖木结构,略显简陋,但意义非凡,一点都不失人们对英烈的崇敬之心。陈烈馆四周翠柏蓊郁,间或点缀着几棵玉兰树,玉兰花正优雅宁静地绽放着,花瓣儿如云如雪,有着玉色的光泽,更凝聚着淡淡的从容。朵朵晶莹清丽,朵朵积极向上,朵朵像圣洁的精灵,朵朵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恍惚中,我感觉那每一朵洁白的玉兰花都是英烈们的化身,他们正在从容自若地点头微笑。
馆内陈列着国家级重要革命文件和文物,共计200余件。面对陈列馆里的文字资料,历史照片,历史场景,我深受震撼,如同回到了那段历史时期,尤其是面对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时,这些武器大多是大刀、红樱枪、土枪、土炮、土地雷,而当时敌人早就用上了高端武器,飞机、洋枪、长炮,海、空、陆,三面夹击,而我军硬是凭着这些“土货”,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把敌人打败,赶跑,为后代子孙谋取了幸福的生活。可想而知,当时红军是何等的艰难,付出的惨痛代价,我们是无法估量的。
三
我正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际,老师带着孩子们旱已排好了队,往村里走去。我带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加快着脚步,追上队伍,来到村庄,来到了民居前。
民居保留着二十年代简朴的建筑风貌,土木结构,用黄土垒墙,村民称为“舂墙屋”。除了青瓦、木梁和基脚,其余部分均由黄泥一层层垒打而成。二楼有长长的木制阳台,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门前有一个大晒场。这种结构的屋舍,让看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第一眼看上去显的非常突兀,让人下意识联想起鸟儿的巢穴。不知多少年前,白云山村的人民因地就势,就地取材,像燕子垒窝,他们用简陋的材料造出如此“坚实美观”的住所,以避风遮雨,传嗣家族,智慧总是因地制宜,显示出的是适应的能力。
据介绍,这几座“舂墙屋”,当年都住满了红军,当时红军转战赣南、赣西,此处是歇脚地和东征基地,在此为革命斗争蓄积了能量。
一个上了年纪的村里老人向我们走来。这位老人脸膛黧黑,看得出饱经风霜,可他的眼睛却不浑浊,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皱纹里连结无数酸甜苦辣的记忆,他指着东面的西厢房说,当年毛主席、朱德同志就住在这里。我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斑驳的泥巴墙,半掩的木门,长长的木制吊楼,吊楼上拉着一根长长的麻绳,麻绳上系着玉米棒子、红辣椒、豆角干……望着这一切,我的大脑里响起了《毛主席窗前一盏灯》的歌曲,闪现出春夏秋冬夜灯长明,伟大领袖灯前坐的生动画面。
整座房子写满了沧桑,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激扬着一种勇敢精进、奋发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四
房子四周依山就势,四周开垦着大大小小的菜园子。据村民介绍,这些菜园子都是当年红军与村民共同开垦的,红军只要不行军打仗,便会在地里和乡亲们一起忙活农事。挖土,除草,播种,挑肥,担水,样样都来。而当地老百姓也是努力配合,积极筹款,筹粮,筹集弹药,支援红军。无战事时是民众,烽火燃起则是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深山里,他们逐步壮大着,这与民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菜园子里,几株瓜藤爬上了竹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在艳阳的照耀里,瓜蔓上缀着的金灿灿的花朵,仿佛在眨眼,在点头,在微笑。恍惚中我仿佛看见了红军战士在菜园子里或松土,或除草,或浇水的身影,他们谈笑风生,他们的脸上写满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表情。
此时,雾已散尽,阳光从空中铺泻而下,把整个村庄照得透亮了,仿佛听见了半掩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位村民正往红军战士的厨房送菜呢。
我想起了朱德总司令曾经感慨地说过一句话:3万大军集结于此20余天,敌人都没发现,堪称奇迹。可见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的程度是何等的深厚,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军民鱼水情”。
五
离民居不远处便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山上长满了翠竹,间或突兀着黑褐色的石块,石块形状各异,活泼多变,看上去,充满了拙趣。而大片大片的翠竹将深浅不一的绿色铺排相接在山峦上,沟壑中,岩石间,它们层层相叠,你推我涌,如波如澜,令人忍不住高呼:多么壮观啊!
据数据显示,东固一带的翠竹有8万亩,这是何等的气势啊,可以说是山连山,山山不断,岭挨岭,岭岭相连。近观,有的修长、俊美,在风中摇曳着;有的刚刚抻开鹅黄的枝条,四周撒落了一地的笋衣;也有的正从土里冒出头儿,睁着惺忪的眼,仿佛在打量着这个神奇的世界。阳光下,微风里,竹叶沙沙作响,用心去倾听,仿佛在歌吟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据县志记载,这里是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1931年4月,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集结于此,当时我军3万人,敌军20万人,彼此人员数量悬殊如此之大,我军却没有惧怕,没有退缩,毛主席亲自指挥战斗,提前占领有利地势,釆取“诱敌深入法”,经一昼夜的生死激战,全歼敌人,取得反攻首战的胜利,我军接着向东扩大战果,15天横扫700里,彻底粉碎了敌人以20万大军进攻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围剿”。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非常丰盛,共打垮敌人13个师,消灭敌人3万多人,缴获步枪2万多支,机枪数百挺,各种炮50余门,无线电台10多部。这次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为中央苏区发展和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胜利后,毛主席非常激动,挥笔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从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战斗之激烈与凶险,也读出了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当然,这一切与当地百姓密切配合分不开的,当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这次革命战争中白云山村这个小小的村落,参加红军就有102人,最小的还未成年,只有15岁,最大的57岁。老人和妇女帮助送情报,送粮食,站岗放哨,全员参与,全民皆兵。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白云村102人参加红军,牺牲了100人,真是令人有着剜心之痛啊!
据村民回忆,当年这片竹林的竹笋可是红军战士充饥的主要“粮食”。因为战火,山林几乎焦化,谁也没想到,当来年春风拂过山头,几声炸雷,几场春雨,深埋在土层的竹根,又吃力地冒出了笋尖,倔强地抽出了新枝,诠释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诗意。其实,这也是红军战士们革命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踏着青苔和蔓草,向竹林一步步靠近。竹林里,竹笋长得愣头愣脑,长的、矮的、瘦的、胖的,有的三五个挤在一起交头接耳,有的单个躲在角落里,与人捉迷藏。偶尔,还会碰见野兔、野鸡之类。我担心这一大群同学们会施展着野性,毁坏了这片山林。可孩子们没有我想象的糟糕,刚才还叽叽喳喳,嬉笑不已的孩子们,此时却出奇地安静下来,他们的眼神从兴奋好奇,变得肃穆庄重,认真地听,仔细地看,仿佛走进了几十年前那段风云跌宕的时光。
我望着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脸,猛然间感觉到一段时空的错位。时空的一头,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国难的镜头;另一头,则是花团锦簇,一幅充满希望,充满美好意境的画面。我想,革命先烈若看见这群天使般的孩子们,一定也会由衷地微笑。这不就是他们当年牺牲时发自肺腑的心愿吗?他们期待的幸福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此时,我感觉到竹林里有着爽朗与忧伤,苍凉和温暖并存;感觉有一种或沉重或美丽或孤寂或高亢的气流在空气中回翔。
我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深情,我伸出颤抖的双手,触摸着一块块石头,打量着一棵棵翠竹,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我努力辨识和解读着。也许,在某块石头的上面,或某一棵竹子的身上就浸染着某位烈士的鲜血,我深感烈土的英魂没有散去,于此盘旋,等着后来人用灵魂与他们“对话”,一旦经历这种“对话”,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当我们下山时,太阳老高了,雾,早已散尽,我们回到车上,老师领着孩子们高唱着影片《红日》中的曲子:“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歌声飞山,响彻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