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摆古的梦(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摆古的梦(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148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2发表时间:2021-04-17 10:58:31

【八一】摆古的梦(散文) 时逢久雨天晴的初夏,沐浴着雨后的灿烂阳光,我与省里的几位作家一道,来到了被绿色包裹着的燕楼镇摆古村采风。
   摆古村村后有一座横亘绵绵的山峦,村前有一弯涓涓流淌的小溪,小气候的山风带来丝丝的凉爽,湿湿的水气沁入心脾,凉透心田。我想,在这宁静美丽的山村,必定会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吧。
  
   传奇的地方
   摆古山上有两个山坡,一座叫秃贵坡,较矮一点,形状就像一面天然的大鼓,一座叫尖尖坡,较高一些,好似一个巨人,那巨人像是在击打地面的大鼓。过去,摆古村下面全是空的,人们曾经打着火把,钻进过空空的地下。这里的祖辈发现这天然形成的地理形状后,在设立寨院时,就将此地称为摆鼓村,也许是时间长了,人们将“鼓”字写成了较为简单的“古”字。
   村里几位长者给我们一行娓娓道来了摆古村地名的来历。
   顺着山路往上,就看到了东面半山中有一个残缺的石门,传说上千年间,这里名叫苗王坡。
   那时,在这里居住的都是苗族百姓,有个苗王在此占山为王,人们就称此地为“苗王坡”。
   苗王有管辖自己地方的一套办法,他居住的地方山林茂密,一律禁止砍伐森林,以免位置暴露。他统揽着方圆几十里的农户,这些农户每年都会按时到这里纳税交粮。
   村的西门口有一个地方叫林卡,林卡的农户们上交粮税时需要绕经惠水,2、3天才可抵达苗王坡。有的农户用大马驮粮,小马圈养在家,大马离家后,导致“离娘”后的小马驹嘶叫不停,“妈妈”听见“孩子”的呼唤声,不顾一切,横穿林子跑回家中,农户随即紧跟,才发现林卡和苗王坡相距不远,只有两三公里的路程,只是被茂密森林遮挡,无路罢了。
   以前上苗王坡只有一条小路,路上有一扇小门,唯一的那扇小门只能过得了一个人和一匹马。在离苗王坡数里远的一个地方叫望哨坡,设有岗哨,如果有外人要来攻打苗王坡,远远就会被岗哨观察到。如有敌人进攻,在敌人路经偏崖处时,苗王就会施展一种“法术”,这“法术”会使偏崖的泥土迅速融化,敌人骑马经过时马蹄会焊入其中,这里以此得名叫“焊马坑”。现今,“焊马坑”还留有马的脚印。
   后来的人们在苗王坡里面还发现阴森可怕的牢洞,是当时苗王为了维护治安秩序,用来关押外来入侵人员以及违反规矩的人。
   在进入苗王坡的山道旁,有一高一矮的两坨像人一样的巨石,好似传说中的一男一女仙人。在这两块巨石之间,凸现两座“大土包”,旁边还有一座“小土包”,这“大小土包”不像地壳上升起来的,也不像两边山上垮下来的。人们传说是仙人挑土去填东洋大海,来到这里时天快亮了,俩仙人听到鸡的鸣叫声,心里一急一慌,男仙人肩上的扁担就断成了两截,然后就将挑的泥土搁在这里了。至今立在旁边的一块条石就像一根断了一截的扁担插入地中,另一截扁担飞到了摆古寨脚名叫“两边山”的这里来了,那“小土包”是另一个女仙人背放这里的。这就是这里千古流传的“仙人挑石”。
   这些传说的确有些神秘离奇的色彩,可如今还依然存在的摆古石拱大桥,却是十分真实的了。
   早在明末清初年间,还是人烟稀少、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燕楼、青岩到广顺的古道都要经过摆古至林卡、凯坝,这些地段山高水深,道路十分崎岖。摆古到林卡还要跨水过河,来往困难。为此,摆古人汤德详提出凑银来修建“摆古大桥”,并铺建了摆古经由水井边至挡马坡到林卡的“石街路”,现部分路段还存在。当时无水泥,无任何建筑工具,所用石头、石灰、木料等都得靠人肩挑背驮,可见工程之艰辛。几百年了,“摆古石拱桥”和存在的部分路段保存完好至今,又可见质量之优良,技术之精湛。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从名叫噶多的地方修了经由坡坝连通挡马坡的路,是当时燕楼、青岩的盐、米通道和驿站,来往人马不断,成了广顺至燕楼、青岩的交通要道和驿站,对沿途村寨的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曾经极盛一时。
   还有精湛绝伦的“古屯”兴安营遗迹。据说是清朝末年,为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因“太平天国内讧”,致使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率兵向西南方向开拔。由于人员、物资十分缺乏,老百姓不理解,形成十分对峙的局面。
   为躲避灾难和侵扰,在寨老的带领下,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修建了“兴安营”防御工程。
   兴安营达几百至上千平方米,可容数百人避难,城墙最厚处四米以上,最高处达十余米,在城墙上建有观察孔、炮口、巡防道,可见工程之宏大,气势之雄壮。这是古时祖先们的又一杰作。
   一路上,摆古村村委主任汤昔忠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着神奇的古老故事,还钟灵毓秀。
   联合国的女性官员汤毓珍就出生于摆古村。汤毓珍,女,曾用名德珍,生于1908年。1915年就读于摆古旧学堂,1921年进入贵阳市南明中学,现为贵阳一中就读。汤毓珍从小勤勉耕读,天资聪慧。于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深造,学业完成,进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祖国申请加入联合国期间,汤毓珍鼎力相助,四处奔波,劝导联合国常务理事的各国代表,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殚精竭虑。之后,汤毓珍从秘书处调安理会工作,任亚太地区总干事,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睦友好四处奔波,历尽千辛,展示了中国人的气质魄力和骨气,为国人争了光。汤毓珍在联合国退休后,定居新加坡。她是摆古村人的骄傲。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来到了为国捐躯革命烈士徐荣的墓地,瞻仰了烈士之墓,了解徐荣烈士壮烈牺牲的经过。
   1950年,当地反动势力网罗地主、恶霸、惯匪、兵痞,以及经过国民党“反共游击训练班”训练过的“党国骨干分子”等民族败类,组成一支反革命武装,来对付人民解放军。他们以长顺、广顺一带为据点,常常在平坝县的马场区、贵筑县的固增乡等地进行搔扰、抢劫,时不时袭击这些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和征粮工作队。
   有一天,摆古驻军和工作队准备离开摆古村,被平坝县境内的土匪知道后,土匪随即派兵埋伏在离摆古约两公里左右的名叫“安措关”的地方。解放军到达安措关时,便遭到了土匪的伏击。
   在解放军遭到土匪伏击的当天下午,附近的村民在枪战声停止后去了战地现场,看见有两个躺在地上的解放军战士,一个战士已经停止了呼吸,另一个战士的心脏还在微微跳动。村民们立马连夜将重伤员抬到青岩抢救,三人替换着抬,由于路途太远,又是难行的山间小路,抬到燕楼时,已经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只好交予当地人接着抬送到青岩救治。另一位烈士,则由摆古村的村民于当天下午就地安埋。
   1951年土地改革胜利后,村民们越发缅怀这位解放军烈士,提议给这位烈士开追悼会并弄清烈士的姓名、籍贯。当时的土改工作队和农协会,按照群众的意愿和上级的指示,在摆古小学操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工作组的同志和群众,含着悲愤的泪水,去安措关取出烈士的遗骨,装进新购买的棺材,迁葬在离摆古村门口一个小地名叫“林岗”的地方。
   这位烈士究竟叫什么名字,有关部门虽然经过多方调查,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据当时摆古驻军和工作队的同志回忆,当地土匪十分猖狂,烈士原在平坝县马场区为部队收集粮食,在马场遭受攻击,造成收粮队四分五裂,无奈之下,于1950年2月15日来靠拢摆古驻军,次日凌晨,又随摆古驻军转移,在途中被土匪袭击而牺牲。后整理烈士遗物时,在他军装内衣服上印有一个“徐”字,经工作组商议,认为烈士死得光荣,就取名为徐荣。烈士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1954年7月,有关主管单位为烈士竖有碑文,不知何时石碑断裂,1974年3月又重建碑文。当时学校有一名名叫张菲菲的女教师,还为这位先烈编写了一首名叫《在碧波连绵的小河旁》的歌,这首歌至今都还在摆小校园中流传,被摆小誉名为“扫墓歌”,唱起这首歌,可联想到徐荣同志等无数先烈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战斗实况……
   耳闻几位长者和村干部的讲述,目睹摆古部分古代遗痕,瞻仰革命烈士之墓,我们一行不得不十分惊叹。
   这里,简直是一个神话传奇的“古国”,一处绿色怀抱的“天堂”,一幅多情美丽的“画卷”。
  
   蜕变的乡村
   摆古村位于燕楼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0余公里,东与坝楼村接壤,南部与马岭乡相邻,西接贵安新区,北邻同心村。下辖11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寨,主要以汉族、苗族为常住人口,513户,2198人,有党员62名。村里有村级小学1所。13.756平方公里,有9000多亩耕地,4000多亩农田,林地面积复盖率达75%以上。
   摆古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千方百计利用现有资源,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蔬菜,发展养鸡、养猪,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等,促使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出行变得方便快捷。过去,摆古村只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窄窄小路连接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只能靠肩挑背驮。要上街赶场,头一天就得把拿去市场上出卖的农产品收装好,早早的入睡,鸡叫二遍就要起床,打上手电、火把或借着月光的余晖,背上东西,高一脚,低一步,步行10多公里到街上后,迅速码好位置,守望买主的到来。要是去晚了,就没有摆卖东西的地方了。下午3、4点钟卖完后,购买好家里急需的生活用品,又匆匆地往家里赶,很晚才回到家中。
   更为恼火的是村里的大人小娃遇到生急、重病,就只能请人抬着、背着,在窄窄的山路上向城里的医院拼跑。因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坎坷,贻误了治疗时间,时常就会发生一些急、重病人还未抬到医院就命丧途中的悲剧。
   要改变贫困,拔掉穷根,就要先修公路。80年代初,痛定思变的摆古村认识到了修公路的重要性。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艰苦战斗数月后,修通了一条3、4米宽,1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
   2017年以来,省、市、县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公路进行了提等改造。村里的公路提升到了6米多宽,公路两旁配套修起了排水沟,栽上了行道树。2018年,贵安高速公路又跨村而过,还在村门口设置了站口,从高速路站口进村只需3、4分钟。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已全面形成。从摆古到贵安新区、花溪城区不到半个小时,到省城只需一个小时。
   过去,要坐车到城区办事,只能步行很远的小路去公路边的站点等候班车。要想坐上班车,就要看运气了,因车少人多,车上挤满了人,车哪里会停。现今,中巴车开到了家门口,坐车方便极了。路通后,富了的很多人家还买起了小轿车,寨里公路上时常看到来往的私家车一个接着一个。
   住房变得宽敞舒适。50、60年代,摆古村大多数人家坐的是小石房、小土墙房,房子低矮潮湿,破烂不堪。
   住房周边满是森林,常有豺狼、豹子等凶猛的野兽出没,这些野兽常常窜入寨子里寻找食物,令人担惊受怕。
   房子内地面和外面的院坝是用泥土夯平的,雨天全是稀泥,晴天灰尘满屋。房间里会有许多鼠洞,一到晚上,老鼠翻箱倒柜,到处乱窜,让人难以入眠。
   大部分人家房里都不会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用木桩替代板凳,喂的牛、猪关在同一栋房里,臭气难闻。取暖煮饭全用柴火,屋子被烟子熏得黑不溜秋。
   90年代初,那些小石房、小土墙房已经不见了踪影。大多数人家都修起了高大宽敞的砖墙小洋房。上级还拨专款在户与户、寨与寨之间修起了1米多宽光滑平整的水泥窜寨路,家家户户的院坝都打成了水泥坝,房内地板贴上了美观平整的瓷砖。洗衣机、彩电、冰箱等电器进入了村民家中,许多人家取暖、做饭都用上了现代电器。家家户户厕所改成了新式水冲式厕所,屋里屋外干净卫生,舒适美观。
   有的贫困户家庭困难,没有能力改建房屋,上级政府就拨专款,帮助其建房,让这些贫困人家也像别的人家一样能住上敞亮的房子。
   穿着变得时髦漂亮。摆古的一些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穿不上新衣服,一些人家孩子多了,小的就捡大的穿,一个接着一个穿下去,穿破了就补,有的衣服补丁一个压着一个,补了一层又一层,破得补不住了,都舍不得丢掉。有的小孩一年四季都没有穿过鞋子,赤着脚,一到冬天,双脚冻得通红,长满了冻胞。
   大人们有了一件新衣服后,舍不得穿在外面,总是穿在里面,怕弄脏弄烂。有的怕衣服磨破,光着膀子干活,晒得黑黑的,肩膀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那时候,小孩要想穿上新衣服,就只有赶快长大,长大后去相亲、讨媳妇时,爸妈为让孩子有体面,期望相亲成功,就一定会想尽法子给你置一件新衣服。

共 80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摆古村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下辖的一个古村,作者利用和几位作家一起采风的机会,深入细致地挖掘了摆古村神奇的过去和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给摆古村带来的巨大蜕变,并在这种蜕变的基础上对摆古村的未来做了契合实际的畅想,相信未来的摆古村一定更加美艳,必将成为一个休闲、观光和游玩的圣地。文章脉络清晰,条理顺畅,层次分明,顺序有致,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21-04-17 11:01:29
  问好老师,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春日丽好,跟随老师的笔墨一起去采风,欣赏大美花溪,感受摆古村的前世今生,实在是件幸事,祝福老师春日愉快!
上官欢儿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6-19 19:40:37
  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发挥摆古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相信明天会更好!祝老师夏日愉快!期待更多精彩佳作呈现八一!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乡笛        2021-11-02 20:50:17
  摆古己成了花溪著名的旅游村,小康示范村,欢迎各位同仁前来观光游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