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玉】古集大市牲口行(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玉】古集大市牲口行(散文) ——故乡记忆之十三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3发表时间:2021-04-21 10:22:31
摘要:传承了千年的集市,形成的风土习俗,积淀的民间大众文化,铸就的不成文规则,都湮灭在历史发展中,在时代发展的长河里被洗涤一新,只留下一个苍白的地名符号--某某集,无力地诉说着过去的历史和辉煌。

【书香·玉】古集大市牲口行(散文) 大凡成集开市的地方,一定具备一些优越条件。比如:渊源流长,名人故居;历史悠久,交通要冲;或风水宝地,物产丰富;或人口众多,通衢之所。久而久之,发展成附近十里八乡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城镇也即顺理成章。
   鲁西南的黄土大地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村屯稠密,成为集市的地方可谓不少。有千年的古集也有新开的商市。日子中每逢一、六,二、七,或三、八,五、十的均有。附近各地一般成集的时间互相错开,这样即方便百姓,也活跃经济。只要想赶集,十里、二十里之内,天天都有,商贩们也不至于落空。
   成集为市的地方,大的州府、县城自不必说。那些处于乡镇中的村集,却大大地方便了,交通工具落后年代的附近百姓。一方的文化风俗,经济状况、物资交流都反映在集市上。集市见证了历史,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逐步走向文明。
   说起来,鲁西南地方的村镇集市,一般大同小异,只是地点、时间不同。多是在狭窄的老街上,邻街几家商铺,门面虽不大,也显得寒酸老旧,但经营的商品种类齐全,不外乎关于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东西。
   常常是铺子里,经营的商品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地摆放门前,或堆放或悬挂在老屋墙上,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大众日常的用品,应有全有,门类齐全。
   逢集的日子,赶集人摩肩接踵,街两边,临时聚来的地摊一个接一个,连成一长串。农产品、生活必须品,瓜果蔬菜,肉蛋禽鱼,满街尽是。所有的商品因质量不同,卖主不同,价格也不统一,但基本上不离大谱。没有谁或那个部门刻意去干涉,商户们自动按约定成俗的规矩经营着,价格随行就市,卖主可任意漫天要价,买主能随便就地还钱。每笔交易无论大小,全凭双方在讨价还价声中点头认可,一切都遵循着各自心中的潜规则进行,在市场的自然规律里寻求公平与竞争。
   据老人们讲,从前的集市,可不像现在,几家老字号占据着繁华地段,有银票号、粮米店、绸缎庄、茶行、水房,有药堂、酒馆、铁匠炉、杂货铺,还有戏院,烟馆,赌场,大车店等等,七行八作,应有尽有,七十二行,行行出现。
   隔天一大集,官府委派几个人维持秩序,收些小钱供他们吃穿用度。本地人也能以居住的地利得些小惠,因此都欢迎客商,不敢欺生。外地人为赚些薄利,乐此不疲,会与地主人处好关系,以便得到庇护。都是为了生活,互通有无,赚些辛苦银子,养家糊口。
   解放后,成立了合作社,集市上的一切商业活动都姓了“公”。开辟一处百货店,按钟点开门、关门营业,常用商品基本上都集中店内统一销售,统一定价,统一货源,无任何还价的余地,分文不准赊欠,售出的东西一律不退不换。并大力打击“投机倒把”(商贩倒买倒卖),尽力割除“资本主义尾巴”。那时的自由市场上,所有没开具证明(自产证)销售的物品,全部予于取缔。为不影响农业生产,改为十天为两日集,甚至是十天一日集。
   改革开放后,除了集日时间没有大的改变,自由市场基本回复到冷落了几十年前的繁华,甚至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商品繁多,赶集人更盛外,很多新物品,新经营、新理念也融入其中,甚至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也泊来此地泛滥,伤风败俗。
   集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走向社会化必然需求的形式,没有集市难以发展经济,文明不能快速发展,社会难以大步前进。
   集市也往往反映了一段时代。从前的村镇集市上人流拥挤不堪,人声嘈杂,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很多俗规市德,约束着买卖的双方,既不好坑骗欺压顾客,也不可诋毁侮辱商户。各经营区域,也不是随心所欲,任意摆摊。菜有菜市,鱼有鱼行,粮食、布匹,食品、瓜果,杂货、农具各有各的地域,各有各的规范,不须用别人强制,市场的规律就约束了商贩们自动归类集中。一般情况是,轻便小商品集中在街上,大件的,如家具、木材、柴草、牲口行等,都设在集头村外的宽敞地方。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流动小商贩,卖些特色的吃食或香烟、糖果、小玩意、小饰品之类。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风土人情。要想了解某一地区的风俗,最好去赶当地的集市,那里反映出的民风、民情最集中,最直接。特别是集市中的“牲口行”,体现出来的人文风俗文化尤其明显,更具有代表性。
   听老辈人们讲,很早的时候,鲁西南这地方的集市上,牲口行又叫骡马大市,非常红火,也特别热闹。牲口行,一般分布在集市头尾外的树林里,一个个木桩,一条条缆绳,拴满了各种大牲口,满市的人吵驴叫,屎尿味冲鼻,蚊蝇飞舞,买的卖的,咬架配种的,轰轰烈烈,此起彼伏。散市最晚,故事最多,也最为有趣。
   牲口行中,总有一些人围成一圈,观看“羊抵头”。一些个大、雄壮、黑眼圈的大公羊,长毛弯角,染红挂彩,由主人吆喝着,拉开一段距离,然后一松羊绳,两只公羊箭似的冲向对方,只听“嘭”的一声巨大闷响,四只羊角相撞,声震于耳。观者喝号喊彩,群情激奋,羊主人则横眉竖目或沾沾自喜,有赢就有输,有乐也有忧。如此几番,直到一方的羊认怂,死活不肯再上阵,才在主人的呵斥声中下场,比赛告一段落,场地让于下一轮的竞争者。
   抵羊的场面非常惊险刺激,两羊头对撞的情景震撼人心。赢者,作为种羊有更多的配种机会,主人把它披红挂彩,游行示众,形同英雄,真是地道的耀武羊威。
   这里是男人们的天地,女人很少来光顾,经营的商品大都是活物,有牛马骡驴、猪羊鸡鸭、鸟兔虫鱼。农人家饲养的牲畜家禽、斗鸡虫鸟样样都有,唯独没有狗。齐鲁地区的风俗,认为狗是忠臣也是功臣,是村民家庭中的好伙伴,所以不可以上市交易,若产下的崽子太多养不起,可随意送人,或丢弃后任人拾养。即便是成年大狗,因不听话或犯错咬伤人,处理时也只是以狗换物或换取咸盐,如果拿到集上卖银子,会遭别人耻笑而被看不起。俗语所谓,“狗肉不能上席”既是同样道理。伙伴肉都敢拿来吃,所待客人情以何堪?
   在牲口行市中,大牲畜的交易,必须经过“经纪人”撮合。他们为买卖双方穿针引线,说合买卖交易。并以渊博的见识,丰富的知识,确认牲口岁龄,健康状况,活路(干活情况)优劣,还担保退货使钱(付款)的责任,老百姓称其为“牙纪”。
   旧时的集市上有很多种经纪人,粮行有“斗经纪”,烟行有“烟经纪”,木器木材市,有“掌尺经纪”,油、棉、柴、草行,有“大称经纪”。他们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既维持秩序,平息争端,又监督公平,维护买卖双方的权限和利益,是过去民间商品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角色。
   诸多经纪中,数牲口行经纪最为复杂,最为神秘,其中的门道讲究甚多,外行人听他们说行话,如坠在云里雾中,完全摸不着头脑。只是有一点,他们全都精通“牲口经”。卖方牵骡马牛驴上市,经他们看看牙口,摸摸筋骨,打量一下蹄腿,就能判断出,此牲口几岁年龄,干活咋样,脾气好坏,有何毛病,价值几何。
   农民们买牲口,为的是拉车耕田,也许是攒了好多年的积蓄,也许是大部分的家当,为了生活来买一头牛马骡驴,很是不容易的。所以,谁也不愿意花骡子的价钱买一头瘸腿老驴。作为经纪人,天天来混集市,就必须良心放正,不能欺骗坑了人家。坏了自己的名声,会被市场淘汰而导致失业,砸掉饭碗。
   至于卖方,要么是家庭变故,摊上大事情,要么是债务缠身,急需用钱。一般人家谁舍得牵来命根子变卖?都希望一头老牛能卖出骏马的价钱。为此,做牲口经纪的人要理解各家苦衷,尽量维护公道、公平,不能为一点私利,坑一家害一家。因此,他们很吃的开,很受买卖双方的恭敬与尊重。他们之间也遵循着不成文的潜规则,价钱要掌握好尺度,可以两头糊弄,但牲口的情况必须以实情告知。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牲口行有自古的老规矩。买卖成交后,不必当场货款两清,十日内出现几种公认的情况,不满意时即可以退货。一般至下集或下下集日,买方满意后,会携款来付钱,要么退货。那么,这个风险和责任就落在经纪人头上,卖主要钱,买主退货,面对的都是经纪人。
   赶集的人一般三乡五里,亲朋故友牵扯着,不少人也认识或能扯上关系,所以很少出现大问题。如若实在信不过,就随地捡来瓦片,打碎后,各持一块,兑银两时吻合为证,重原后付钱,一桩交易即告成功完成。
   本分诚实的庄稼人大凡都不会失信用。此地是梁山好汉故里,不远处是孔圣人之乡,“仁义礼智信”的理念传承千年,根深蒂固在人们的思想中,老实的农民们,只为买得称心满意的使活牲口,压根就没打算欺骗坑人。做经纪的人都百般聪明,惯于看人下菜,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如同看牲口一样,一眼就能洞穿,否则怎么能干得了经纪这一行?
   他们把握分寸,两面说好,促成交易后赚取差价或佣金。当然,必须守好自己的道,免得坏了名声,就难以立足,无法再在行市上生存。
   经纪人往往两两配合,一个代表买方,一个代表卖方,预先两人各自摸清被代表人的底牌,然后当着买卖双方人的面,讨价还价。所说的话多半是行话暗语,顾客们当然听不懂。比如:一到九分别为海、淡、品、调、拐、骚、才、别、弯,零头为一丁、二刺、三品、四虎、五没、六鼠等等,三百七十一元说是“品才丁”,四百五十二元就说“调拐刺”,八百九十五元就叫“别弯没”等等,大同小异。如同旧时土匪的黑话,只有内部人才能听得懂。
   很多时候,两人的手互伸进大袖中,摸索一番。他们的摸索,遵循的为“捏六、撮七、叉八、勾九”的划拳方式,别人不明白,也看不到摸索情形,自然不晓得价格。然后定下价来,各自回到被代表的顾客跟前,用明语秘密告诉价格数目,若不愿成交,还须重复一遍程序,直到双方满意点头。
   成交后,卖方取下牲口缰绳与配饰,买方换上自己带来或新买的绳具,各自退出市场,待后来试养满意后付钱。牲口市的交易,古来就有:“卖马不卖缰,卖牛不卖笼头”的规矩,新买牲口的索具,买方必须自备。这其中,买卖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底价,有多少差价落在经纪人口袋中,他们不得而知,但也心知肚明,从不去追究,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总成自然。
   当然,也有当场兑现的,经纪人只能收取佣金,交易结束后,所有问题概不负责。
   如遇外地来的牲口贩子,他们就必须斗智斗技,尽量维护本地人的利益,能从中捞到多少好处,全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道行。
   自古传下的风俗,成就了一种行业,于己于人于买卖双方,各自有利,又都有一定的制约,古人可谓聪明,也反映出古人的诚实,守信用。
  
   三.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地的集市越来越不像集市,也越来越就是集市。那些商户们天天营业,风雨无阻,但失去了往昔集日的热闹红火。赶集的人天天有来,但过去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气氛没有了,感觉集市的灵魂不再那么鲜明,不再令人向往。
   街道虽然拓宽规整了,人们来去匆匆,更多的是开来大车小辆,显得集不像集,市不像市;店铺倒是美观敞亮了,商品繁多,摆放整齐,可买的卖的没有了讨价还价的口水官司声,少了乐趣,少了韵味,少了集市的风俗感。
   粮草、木器,棉麻、布匹行,这些都统统不见了踪影。杂耍卖艺、唱“莲花落”乞讨,闲汉惹事、流动小商贩吆喝,这些也统统消失不见,往昔热闹红火,嘁嘁喳喳的喧嚣声,古味古趣的吆喝声,均被喇叭单调的重复声音代替,不再感觉有趣味,倒显得吵得慌。
   最可惜的是骡马大市消声灭迹,油腔滑调的经纪人随之没了身影,热烈、壮观、惊人的“羊抵头”场面也成了传说与记忆。人常说:见惯不惊,习以为常,很多事情一旦失去后,方显得珍贵,令人留恋。
   传承了千年的集市,形成的风土习俗,积淀的民间大众文化,铸就的不成文规则,都湮灭在历史发展中,在时代发展的长河里被洗涤一新,换上新内容,留下的变成一个苍白的地名符号--某某集,无力地诉说着过去的历史和辉煌。

共 4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集市者,存在于农村或者小城市、定期、举行商品交易的地方及活动,其重点突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即小地方,定期,商品交易,三者缺一不可。集市很少出现在大城市大都市,因为大城市的经济格局和市场需求,早已超越了“集市”所能承受的范围。集市必须是定期的,而非每天的,否则不能构成为“集”也。集市的出现或许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易活动,诸如以一只羊换三只鸡,即以物易物;再诸如以三片贝壳换一张兽皮,即最原始的货币交易,再发展到后来以散碎银子做货币,直至当今以纸质、有价值的商品交易卷,即纸币做交易。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集市几乎见证了整个过程。集市在乡村和小城市的商品流通欠缺,物资缺乏的年代中,一直是老百姓满足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的存在,小到针线纽扣,大到柴米油盐,都无不成为一种必须,集市满足着老百姓的日常,更满足着“商人”们的日子,同时也在根本上带动着一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如今所有繁华的大都市,其最初的样子,都无外乎是由集市而来的,然后集市慢慢壮大,再壮大,将小集市,定期的商品交易活动变为一种日常,将一座小城市再变成一座大都市,然后最初的“集市”变悄然退出,继续在另一个小地方发挥着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集市”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未来,也不会消失,商品交易存在,便必然存在集市,不同的或许仅仅是其存在的方式,样子,规模等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其本质却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变化。如此想来,集市就人类而言,似乎显得有些厚重了。本作品有对过往集市的描述,回顾,也有对目前集市的思考,语言成熟,文字稳厚,是为佳作,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雪凌文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4-21 10:25:49
  小时候喜欢赶集,因为热闹,还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小笼包子,麻糖,八毛钱的方便面……
   好久好久没赶集了,下次找机会找个地方玩玩去,呵呵,问候天马兄!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4-21 18:32:01
  集市大论,博古通今,从理论的高度诠释了集市。“晨曦未启已离席,呼儿唤女去赶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友赶集未尝不可,恐:集市遇故友,遥指烟花楼。隔窗见急雨,脂粉化红流。说笑,祝安,感谢编辑。
2 楼        文友:海心        2021-04-21 22:15:25
  我也喜欢赶集,每次回来买很多东西,慢慢享受!天马老师的文章,让人回忆满满!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4-21 23:26:03
  集市通今古,寻道写人生,买卖生活处,乡村民俗风。小文能引人回忆,深感心慰。祝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