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那年的西王村(散文)

精品 【暗香】那年的西王村(散文)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6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2发表时间:2021-04-21 14:51:50


   1.西王印象
   在盐湖文化研究会的号召下,我又一次踏上了奔赴西王村的行程。
   “又”字源于去年,由于疫情使然,去年的春节格外寂静。“春节”一改往日的欢快性格,沉闷闷地躲在家中过了个寂寞,还未让我品尝它的滋味便骤然而逝。居家闭关了数十天后,终于盼来了疫情好转。正值阳春三月,于是全家便驱车前往附近村落古迹。鬼使神差地便寻到了西王村;由于步履匆匆,就没有细品西王瑰宝——文昌阁。粗浅看完简介后,便不能免俗地拍照留影发圈,之后便拍屁股走人,文昌阁与我便见面如初了。
   之于西王村印象,源于少年时的初中班主任。初一时班主任李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方法将我“治理”地服服帖帖,加之对初一那段光阴十分感念,便记住了李老师的家乡:西王村。于是,这个村子就活在了我的脑海里;在我心中,它就是李老师的代名词,如今人散楼空,再也探寻不得李老师的踪迹,只能缱绻往昔的时光,但西王村却莫名地成了心中熟悉的词语。
  
   2.繁华文盛
   当文友们在感受西王故土出身的李前辈的肺腑心声时,我则穿过门洞,拾阶而上地缓缓来到文昌阁的阁楼。负手而立的我在风口处并未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些来自东南经过五千年洗涤的熏风吹散了我的经纶世务,仿佛带我穿越那历史的洪荒。
   那年的西王村阅尽人间繁华。
   乾隆年间,河东的潞盐早已家喻户晓,名扬天下。它们的运输车队从运城出发,运往全国各地;由于西王村地处交通枢纽位置,于是潞盐稽核机关就设在文昌阁内,并派重兵把守,以打击防范潞盐走私和对西运的潞盐进行核查。由于盐车日夜兼行不免舟车劳顿,故到此处必须停车受检或在此过夜,因此便带动了西王村盐业经济的发展,西王村餐饮业、旅店业、银器工艺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在煤油灯度日的时代,每到夜晚,文昌阁四周灯火通明,车水马龙,骡马嘶鸣,如同白昼一般。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西王,不仅是潞盐稽查的行政会所,还是“茶路”的重要通道。在当年晋商鼎盛时期,每逢解州古庙会期间,来自北方的蒙古驼队、武夷山的茶商马车,都会在西王潞盐客栈相聚。来自各省的商贾推杯换盏、摩拳擦掌间,茶叶交易已然成交;其中,正是西王人的诚信友善、宽容好客的品德,吸引了不少外来客商来此或成交生意或歇脚闲聊,更有甚者安家落户。村落在客人增多的基础上,迅速扩大,清朝中叶就号称“天下第一大村”。
   站在覆满历史尘埃的文昌阁上的我仿佛恍若隔世地看到了十七世纪时期的西王村:商贾云集、驼铃阵阵、人声鼎沸、灯火阑珊……
   我不禁仰头望眼,只见文昌阁之上竖立着一个醒目的石砖大毛笔。这毛笔自天而来,好似神来之笔天上来。
   伴随着微弱的阳光,我不禁又沉迷于历史长河之中。
   那年的西王村广毓人才俊秀。
   1663年的西王村,正值清朝康熙年间。
   富庶繁华的西王村吸收过往的天下人的文化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加上清朝政府修建文庙的号召,于是西王村人为了庇护子孙成龙成凤,便修建文庙来供奉文曲之神文曲星。只不过当时修建的文庙不仅只有文昌阁,而是三座文庙。
   这和文昌阁的如缘巨笔又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善良的村民总是喜欢传奇的故事,当年西王村是分为东半村与西半村。一村分东西,人人敬文化。文昌阁建成后,西王村住在东半村的富户望子成龙心切,就想把文庙建在自己家门口,以便孔夫子能面对面地为他们的子弟传授儒家真谛。于是大家立即集资修建了东文庙,还在庙内建了一个大舞台,每逢春节都要唱戏热闹,以报答孔子为子弟指点迷津的大恩大德。
   由于西王村每年考取的秀才举人,都出自于东半村,这便让西半村人眼红。迷信之中便觉得这是东半村建有文庙的缘故;于是,西半村人也效仿东半村,在西半村集资新建了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文庙,称为“西文庙”。西半村人觉得这下可以和东半村“试比高低”了,便也扬眉吐气起来;就这样,两个半村的东、西两个文庙,热闹异常,大家把娃娃们能不能成才的愿望都寄托在了孔夫子身上。
   后来,传说中的孔夫子觉得去两个文庙显灵,实在应接不暇,便一抬脚就登上了村东南方的文昌阁,稳坐在魁星爷和文昌爷两神之间。为告知村民他已离开东、西两座文庙,就把他批文写作用的大毛笔竖直插在文昌阁的屋脊顶端,同时还在西王村西北角的土堆台顶端,摆放了他写字作文用的砚台,意在向村民表示,今后他将会面向全村娃娃讲学。
   而今孔子的砚台早已在雨雪风霜中毁于灾害战乱,但这个美丽的故事却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又想起了我初一时的班主任。据他所讲,由于当年生不逢时,本应高考的他却恰遇十年浩劫,最终有心无力只得在本村当一名民办教师。经过他数十年的进取奋斗,他终于从一个村办中学的民办教员变为了全市重点初中——市实验中学的公办教师。在我心中,李老师的奋斗史方才是西王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其实,世上哪有什么神灵庇护,全是凭借自身努力,这也是西王精神所在。
   我回过神重温了阁楼大门两侧的楹联:“文昌阁建东南四通八达”孔夫子著春秋贬恶扬善,这两句对联虽说对得不很工整,却是昔日西王村的文字缩影。下楼后,我又与文昌阁的门牌不期而遇。环绕其间,四处南北西东门牌所刻之字分别为,“迎薰”“拱斗”“缭白”“萦青”。
   这些词语并非随意所刻,其实每个均有典故,不一而足。
   只“迎熏”一词便化用《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作迎熏拒莸之解。意为西王村迎接高贤雅士,拒绝刁顽之徒。其余三者按笔者判断,可理解为北拱天斗,西进民心,东出人才。
  
   3.无声悲伤
   厚重的文昌阁汇聚着西王村不俗的昌盛文化,只有懂得人能够感悟它的前生今世。一座百年古庙如果仅存繁华的记忆,岂不缺憾?
   那年的西王村尝遍世道冷暖。
   公元612年,远征高丽、三下扬州的隋炀帝已经成为天下百姓的众矢之的。看似强大的隋王朝实则外强中干,面临着各地农民起义瓦解政权的危机,而山东的窦建德军便是其中的一支义军。
   当年,窦建德造反后,在北方辗转战斗中曾屯兵安邑下王村;而下王村的百姓则迁居于该村以西,故称西王。
   我想当年的西王村一定铭记着那段重建家园、烽火狼烟的岁月;而当年的明月却在满天星河挥洒大地之中为窦建德的命运写好了悲伤的结局。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941年,经历中条山战役后,河东大地已完全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所过之处,无不烧杀抢掠。一日,日军扫荡完西王村中,对西王村瑰宝文昌阁进行炮击轰炸,最终文昌阁难敌灭绝人性畜生的毒手,自此衰败。
   虽然文昌阁庙宇落魄,但它的精神却永恒长存,并激励西王百姓坚定信念,团结抗日。最终,文昌阁以焕发的面貌展现在自豪的中国人面前——抗日战争结束后,西王百姓对文昌阁进行了修葺维护。
   而今的文昌阁屹立在锦绣条山与风动盐湖之间,默默庇护着西王村后生的文运,黯然回眸着昔日的悲欢往事……
  
   4.古渠通波
   乘车片刻,我与众文友来到一片空旷之地,在李前辈的倾心讲解下,我才明白,眼前的这片毫不起眼的空地有着厚重的成历史。它就是修建于隋代,与大运河有着共同作用与名气的沟渠——姚暹渠。以往对于大运河我是耳闻能详,而之于姚暹渠却只闻其名不闻实;没成想,它却在如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听闻这些,我有些发狂。作为盐湖文化研究会最年轻会员,我承担了旗手的职责;于是,我扛着会旗任意奔跑在前方土地上,去呼吸感受那1500多年历史的风物。
   同行的姐姐韵荷老师看我跑得挺快,想让我放慢脚步,便说给护旗手一张拍一张特写。看到她对我的关爱,我心里很是欣慰,但照片拍罢,我还是风中之子,可能是难抑内心激动。
   这条沟渠遏制了洪流泥沙灾害,起到了防洪灌溉的作用;方便了盐工运盐,为国家百姓创造了巨大丰硕的利润;见证了河东大地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记录了数不清的河东儿女的奋斗与情感的起伏波澜。而它至今依旧在聆听我们的欢笑,是历史的活文物啊!
   在姚暹渠的记忆中,或许会有一段不敢面对河东父老,不敢面对西王村的记忆。那是1958年七月,当时运城阴雨连绵,姚暹渠突发洪水,受灾农田达3万多公顷,1272个村庄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西王村无可避免地也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饱受水灾;而村里的文昌阁却巍然屹立,任凭水灾泛滥,它自岑然不动。虽然面临水灾侵袭,但善良的西王人并未将怨气撒在姚暹渠上,反而对它一如既往地敬爱。可见姚暹渠在西王村百姓心中的地位,在河东父老乡亲心中的分量。
   大运河是隋炀帝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产物;而姚暹渠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宝藏。我不禁又想起李前辈的赤诚心声:我多么希望姚暹渠申遗啊!
   从此,我在内心认真地谨记着属于它的历史:姚暹渠,原名永丰渠,始建于北魏,重修于隋大业年间。当年,都水监姚暹带领民众历时12年对该渠进行整修,百姓念其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
  
   5.今日何昔
   寻访完姚暹渠后,我跟随大家来到西王村委会,参加西王村文化研讨活动。在这里,我看见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几个腿脚不便年过耄耋的老者向大家兴奋地展示自己为西王村创作的文学作品。他们虽然地位浅薄、学识不高,却有着一番热爱家乡的一寸丹心,真是难得可贵,我仿佛从他们身上看见了曾经文化繁盛的西王村。
   忽然想起我制作的《第一时间》记者报道盐湖文化研究会西王村之行的视频,才过一周便拥有上万点击率与数百个赞。看来这应该都是西王村村民的功劳,西王百姓热爱家乡的心情便不必自说了。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根。
   离别之时,我没有像以往一样悲叹时光;因为西王村曾经的繁华与孤寂已然住在了我的心里。我成了幸运的时光拾荒者,我不会为现在的西王村挥手,但它厚重的历史会在心中徘徊……
   我坐在车上,闭目养神,心中默道:
   再回首,那年的西王村。
  

共 3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游记,描绘的是又再一次来到西王村。西王村的印象,是源于我的初一班主任李老师的家乡,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不禁想起西王村的繁华文化,乾隆年间,西王村河东潞盐也都家喻户晓,还是全国运输车队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便在潞盐设置文昌阁,也带动了潞盐的经济发展,成了商贾之地,繁华之地。如今,文昌阁的故事依旧流传在西王村里,人们依旧尊敬文化,学习夫子之道,而西王村也出了不少人才!而说起西王村也有它悲伤的一幕,在朝代动荡的时代里,它却成为了悲伤的地方,最庆幸的西王村的文昌阁依旧保留着,也见证了那过往的历史……我们来到一处空旷之地,原来是姚暹渠,姚暹渠修建于隋朝,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风物,它的出现,是为了给国家百姓创造出丰硕的利润,也见证了河东从古至今的沧桑变化!接着,我们来到西王村村委,参加西王村的文化研讨活动,感受到西王村的人们对西王村这快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曾经的过往岁月,都会依旧留在这充满着厚重历史的西王村之中……行文细腻,文笔细腻,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跟着作者笔下的文字,也让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西王村,幻如身临其境那般!西王村之行,是对历史悠久的赞叹,也是造就了纯朴善良的西王村人民们!品读好文,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42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1-04-21 14:52:29
  精彩好文,推荐文友共赏!问好老师,品读学习~~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宁夏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小小说学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黄埔作家协会会员。
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1-04-25 11:06:59
  拜读老师佳作,跟做老师的文字,游览西王村,感受古朴典雅的西王村的历史与人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