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辛丑清明谒白园(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辛丑清明谒白园(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68发表时间:2021-04-22 08:25:36

【看点】辛丑清明谒白园(散文)
   三十四年前,在许昌师专上大学时,班里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第一次游览龙门石窟。那时还不知道对岸还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也许,那时还看完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后,没再去别的地方;也许那时还不像后来,游客从入口进了景区后,就只能游览到对岸由出口出去。因而那次没能拜谒白居易墓园。今年的清明节这天,儿子想开着车带妻子和他的姨去洛阳龙门石窟游玩。这样,三十多年后我有机会重游龙门石窟,更有机会在清明时节去拜谒白居易墓园。
   我们四人在停车场各自扫码购票后,又买了前往景区去的车票(第一次去龙门石窟时,大巴车直接把我们拉到了景区大门前。而多年后却要买票坐上20人的观光电车,行驶三公里才能到景区大门),到了景区大门前,随着拥挤的人群,拿着手机,打开购票的截屏图(遗憾的是只能看着别人手中的纸质卡式门票)扫码进了景区。一路上,听着喇叭里传出的“疫情期间,为了您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请您全程佩戴口罩。不要扎堆,各自保持一米距离”“看大佛请直行五百米”的提示声,还有河里游船溅起的水声;看着长长的伊河岸边随风摇曳的嫩柳和一片片随风飘飞的柳絮;终于来到阔别三十四年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前。因为妻子他们在下面等着我呢,我匆忙拍了些照片后与妻子他们继续前行。过了大桥,来到东山石窟。又因为儿子是党员,妻子她姊妹俩又有些劳累,不想去香山寺,我们就直接去了最后一站——白园。
   白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2公里的龙门石窟景区内的东山(也叫香山)的琵琶峰上,占地44亩,错落有致,巧为装点,是洛阳一处为纪念唐代文豪白居易而修建的人文自然胜景。白园于1982年依山而建,1985年落成并正式开放。这座山谷又叫青谷,青谷把香山的北坡分出了一座山峰,叫琵琶峰,这个琵琶峰就是白居易的墓地所在地。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曲径通幽。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我们四人依旧随着拥挤的人群,拿出手机,各自扫码从白园的大门入口处进入白园。古朴、庄重的大门,犹如园主的慈眉善目。门口匾额“白园”由启功题写。右转拾级而上,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修竹飞瀑,池水荡漾,草亭清风,山泉叮咚,池水清碧,优雅至极。脑海中不由想起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之后,来到一座典雅古朴的圆形建筑——听伊亭。这座亭因曾覆以茅草,因而又称“草亭”。此亭是为纪念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据说此亭是白居易晚年与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相传,白居易刚中进士,名声未振,以诗歌投拜顾况,顾况与之戏言:“长安物贵,恐白居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就是当年顾况戏白居易的动人佳话。
   妻子她姊妹俩因为劳累不想再游逛,在亭子下休息。我和儿子沿听伊亭而上,来到危石翠柏中古朴典雅的阁庐,由启功先生题写的“乐天堂”。“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不由让人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门有两副对联,内联为“为生民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酒赋诗”,系王遐举的隶书。一言中的,画龙点晴。外联是“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为周而复书写。简练地概括了诗人乐观通达、进退自如的一生。44岁前追求兼济天下,44岁后独善其身,还原了诗人两截绝然不同的人生。走进堂内,迎面的自然山石前是一尊汉白玉白居易全身侧坐像,尽显诗人一生清廉。坐像高1.5米,底座宽2米。半坐半卧的汉白玉塑像栩栩如生,两眼微闭,似睡似醒,长髯垂胸,右手扶膝,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似在冥冥构思,又似身处庙堂,心系生民,周围的墙上挂着几幅名人书写的白居易的诗,展示柜里陈列着与白居易有关的书籍和物品。
   离开乐天堂,登高而上,面前是一条干净的石径。走在上面,看着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由小石块拼成的路,给人一种读诗的欲望。直径约19米的圆形砖砌矮墙围成的圆形墓便是白居易的栖息地。墓顶青草离离,让人想起诗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其前有三块高大石碑,分别是中间的墓碑,两旁的《醉吟先生传》石刻及碑铭。
   白墓的四周不仅有许多柏树环成一个圆圈,中间生有枣树。(这枣树便是白居易的象征呢,枣树的刺是针砭时弊的利器,果实是其治世济民良药)白墓旁边还增添了一些新的纪念碑石。最醒目的莫过于日本人捐立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1995年,落款为4个日本人,上书“樱献”,旁边有一行小字碑文,以诗的语言表达着对诗人的怀念。另一块碑立于1988年,落款为“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并署了几个人名。碑文用中文日文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为:“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白居易被日本人作如此评价,在古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对一般游客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足见白居易的世界性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因为白居易的母亲是许昌市长葛人,因而长葛的朝阳寺村有座白乐宫,是白居易的衣冠冢。他在童年的时候就流转各地,在战乱中度过了少年时代,但是他才华横溢,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了进士,在贞元十八年的应拔萃科考试,被授秘书省郎,在元和元年(806年)的应制举时,白居易针对当时的社会种种弊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张,一口气写下了七十五篇对策。白居易的一生正是大唐中晚期交界,公元906年,白居易及第,授盩庢县尉,从此步入官场,同中国很多文人一样,白居易同样具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的情怀,步入仕途后他呈谏写诗,反映现实,一片忠心报效国家。不过,良药苦口,忠言逆耳,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随后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司马之后,朝廷他又任命他到忠州、长安、杭州、洛阳、苏州等地任职,最后任职的官衔是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东都即现在的洛阳,封冯翊县侯。他的一生共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皇帝;每个皇帝的寿命都不长,新的帝王又很年轻,往往难以控制局面,造成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之间,以及旧官僚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明争暗斗,作为高高在上的、缺少政治经验的皇帝的权利经常被架空;从而造成皇帝也不管事,任由大臣们胡作非为。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白居易逐渐从积极干事转变为消极避世,由兼济天下转变独善其身。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两千八百余首。他用诗歌积极参与改造社会,其作品通俗易懂,有不少是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战斗性,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里中,有的揭露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达官贵人们看到他的诗歌,或“变色”,或“扼腕”,或“切齿”,简直比洪水猛兽还可恨。他的诗流传的极为广泛,妇孺皆知,他的诗文中反映民间的疾苦,尤其是对从宫女到普通的妇女,白居易都能给予深切的同情,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白居易语言浅显平易、意到笔随的诗风却是独树一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副乡村荒野的寻常画面中,寄寓了老少皆知的意蕴,粗识文墨的妇孺、老叟都能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看见一个伐薪烧炭的佝偻的身影,当然也能领悟“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所以能口诵千年,同样得益于他诗文的苟简。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他著名的讽喻诗《秦中吟》和“新乐府”中里的不少篇章,最有成就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政论文《军林》七十五篇。《与元九书》则是中国批判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诗中所写下的诗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白居易诗歌在当时广泛传播的证明。这种广泛传播的动力,来自于白居易诗歌平易通俗的诗句后面,所蕴含的“心中唯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拳拳之心。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都不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人的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身在阡陌,依然心系朝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虽然他仕途起伏变动频繁,但他始终怀“兼济”之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他每到一处,都尽力革弊兴利,造福于民,且廉洁自律,不贪不腐。自德宗贞元进士及第,后又登书判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武无衡被刺,他力主缉捕凶手得罪了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转官忠州刺史。穆宗即位被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自请外出,任杭州刺史。他体恤民情,修筑堤防,蓄积湖水,开垦农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百姓不胜感激。他在苏州任刺史时,仍旧勤力为民,造福百姓,政绩斐然。他离任时,苏州数十万群众挥泪相送,刘禹锡为此写下了《白太守行》云:“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做婴儿啼。”他在苏州河和杭州两地留下了千古的功绩,那就是今天著名的苏州白公堤和杭州西湖的白公堤。这两座堤坝,在当时是实实在在造福于当地老百姓的灌溉工程,是民生工程。白居易对江南,对杭州一往情深,他的晚年作品《忆江南》中写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就在他来往于洛阳市区履道里的家中和龙门香山别院之间,亲眼目睹了位于龙门伊水河的八节滩,暗礁众多,从上游行来船只,经常在此出现翻船事故,造成人员或货物的损失。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去职多年,但是目睹此情此景,还是依然放心不下,凭借他在官场的影响力,四处游说,筹措资金,来排除伊水中的险滩暗礁。功夫不负有心人,离世前的白居易终于完成他为百姓做的最后一件实事,为此他还赋诗感叹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虽如此,他在《观刈麦》的诗句中依旧发出“念此私自愧”的心声,表达心中愧对黎民百姓的感叹。
   公元842年会昌二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彻底退出了充满着权利倾轧的官场,站在一旁冷眼观察大唐社会的动向、观察大唐朝廷的动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宦海的险恶,进一步加剧了他对仕途和宦海的失望,从此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步其后尘,在官场这个名利场上去空耗一生的生命。就在他临终前的一段时光里,给后代留下了谆谆教导“白氏子孙,代代相传,永远不要再出去做官”。他晚年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又号“香山居士”。喜茶好佛,人称诗佛,与张籍、元稹、李绅等八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常欢聚在香山寺,与香山寺如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晨钟暮霭,并于七十五岁终老,遗嘱葬于香山琵琶峰,有长眠乡土的慰藉,也有对江南诗意美景的留念。仰天长啸的快意,俯首低吟的婉转,成了他恣意灵魂的最好款式。在“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的闲适中,感受到了诗人遁入空门似的清净。他见多识广,任职天南地北,能选择洛阳终老,并以香山居士自称,说明这里形胜一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履道里即龙门,对于龙门,他的评价是“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他明白多年后“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的道理,才能够做到“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的逍遥,他不希望死后葬于墓地的风水之地,洛阳之北的邙山而选择风水不利于后代子孙仕途的香山琵琶峰,愿后世子孙“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踏长按十二衢”。这才有了白园。
   也许是我在浏览白冢周围一块块石碑的文字时,儿子已离开墓园了。当我来到白居易墓园北面的石坊时,儿子打来电话催我出去。看了石坊,名曰“望阙”。上书“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原是《菩提寺上方晚眺》“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中的两句诗。从最后一句看出寓居香山的白居易过得非常开心,如愿长眠于此,有香山竹林伊河流水相伴,白居易应该是“知分心自足”了。

共 72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没有游过洛阳龙门石窟空,也没有去过香山白园,但是编者却随着作者的脚步细致地品味了香山白园的妙处,也感受到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情怀。作者在浏览龙门石窟香山白园之前或之后都做了大量的功课,对诗人白居易一生作了全面概括和中肯客观的评价,不失为一篇相对独立的香山白园导游词。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1-04-22 08:50:06
  文章对香山白园的介绍是全面而具体的。欣赏了,问候明月松间照先生。另外拜托先生在以后投稿前多检查几遍,不要出现太多的错字或错误标点符号。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