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赴会江城(小说)
一
江城县衙后花园。
云破月来,一轮圆月似玉盘高挂中天。
园内桂树花开,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林尚清穿着紧身衣,一招一式,慢慢地打完一套“形意拳”,他深吸一口气,双手平举胸前,下蹲马步,意沉丹田。
月光下一个人走了过来。
林尚清看到是自己的书僮伍儿。
伍儿走到旁边站住,小声道:“老爷,千总任勇,还有赵强、张猛二位捕头已在客厅等候。”
“好,我知道了。”
林尚清站起身,接过伍儿手中捧着的袍子,顺手披在身上,道:“伍儿,去上房告诉夫人,我还有点事,请夫人早点歇息。”
“是,老爷。”伍儿退下,离开。
穿过花园,来到前庭,林尚清迈步跨进客厅。
坐在客厅内的尚勇、赵强、张猛,一起站起来,躬身道:“大人。”
林尚清摆了摆手,面带微笑道:“三位,久等了,请坐请坐。”自己也在上首椅子上坐了下来。
尚勇道:“遵从大人之命,在城内安排的暗哨和巡查,加强了县城内外的守备,据手下报告,近日未见可疑的人。”
赵强正了正身子道:“大人,接待李公子和杨大侠一行,均已安排妥当,不会走漏一点风声。”
林尚清看了看三人,站起身,缓缓说道:“据省城抚、督两院近日传报,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大顺军遭多尔衮率大军一路追击,已溃不成军,清军铁骑日前已进至湖北,不用多久,势必攻入巴蜀,眼看我泱泱华夏,又将再次沦为外族入主。”
起身踱了几步,林尚清继续道:“日前,我已请托杨大侠前往古岭县查访,是否李岩所率大顺军一部已进至古岭县境内的双河囗镇,如是,他会代我,恭请李岩前来江城,也许不日就会到达江城。此事,必须十分机密,不可走漏一点风声。我意已决,率全城军民,联合蜀中各地豪杰,合力抗清,绝不让巴蜀大地轻易被清军所占。”
稍停,林尚清看着三人说道:“林某,与三位共事多年,不知你们意下下如何?”
尚勇、赵强、张猛一齐起身,道:“跟随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林尚清示意让他们坐下,自己也回到座位,又道:“李岩乃河南才俊,前榜举人,因救济饥民,受奸人忌恨,诬陷其收揽人心,图谋造反,勾结贪官,把李岩关入大牢。江湖侠女红娘子闻之率人劫牢,将其救出,并杀了奸人和贪官,竖起义旗造反。他来到江城,我们定要好好接待,坦诚相见,以共谋抗清之策,此为大计。”
二,
离开双河口镇,过了古岭县,第三天,李岩、杨啸、李俊三人,继续沿驿道前去江城。
一路行来,荒郊野岭,看着烈日当顶,午时已过,到未时了,见前面恰有一小店,店招高悬,上书斗大“酒”字,屋后绿树掩映。
李岩对杨啸说道:“虽然备有干粮,这里有店,我们就在此处打打尖,如何?”
杨啸点头道:“不错,店内有酒菜,在这荒野,十分难得。”
李俊接着道:“如有草料能喂下马就好了。”
三人跳下马来,牵着马走到店前。
这时,才看清楚,店铺全是用楠竹捆扎搭建,屋顶盖着厚厚的山草,门口挂一篮色布帘,两边贴有一副行书对联:
路尚远途中再无村店,店临近屋内备有酒菜。
李俊抢前一步,伸手掀起布帘,问道:“请问店家,可有饮食卖?”
从内间走出一位年纪三十上下的汉子应道:“小店备有乡间酒菜,客官可是需用?”
三人走进店内,见外间摆有四张方桌,就在靠里一张坐下,点了几样菜。
汉子问道:“客官,可饮酒?”
李岩道:“我们赶路,酒不用。”
“客官,外面可是你们的坐骑马匹?”听到外面马嘶声,汉子问。
李岩点头道:“店内可有草料?”
“为方便来往客人,店内常备有草料,一会我们会将马匹喂好,客官尽管放心。”
杨啸见汉子面色较白,身体略显单薄,问道:“此地荒野,人迹罕至,你怎会在此开店?”
汉子道:“客官,这店不是我开的,是后面山上庙里所修建,为方便路人,准备了简单的酒菜饭和茶水,供客人歇脚,我是庙里的俗家弟子,受方丈所托在此照料。”
这时内间走出一年轻女子,一身村姑打扮,约有二十三、四岁,提着茶壶,走上前,给李岩三人倒了三杯茶。
汉子对女子嘱咐道:“客官赶路,快点把菜饭准备好。”
女子转身走进内间。
“这是贱内人,菜一会儿就好,饭,是蒸熟的。”汉子道。
李岩看着汉子,说道:“山上的庙,离此可远?”
“不远,就在后面,约两三里地光景,香客少,庙内清静,除了主持方丈,还有五个师兄。”
很快汉子把做好的菜饭摆上桌,:“三位客官慢用,我去喂马匹。”
三人饭后,杨啸对李岩说道:“时辰尚早,今天定可到达江城,此时,我们不如上庙里看看,烧烧香,如何?”
李岩点头应道:“好。”他想起自杞县起义、从投奔闯王李自成到脱离大顺军,经过的许多事情,眼下前路难以逆料,何不去庙内敬敬香,求问一卦。
向汉子问清路径,李岩、杨啸和李俊往山上走去。
果然,沿着小路行不多远,就看见在一片茂密的楠竹林里,露出一座寺庙的红墙。
这是一座不大的寺庙,依山而建。庙前没有通常的照壁,大门左右各有一青砖小塔,高约二丈,门上方挂一牌匾《大觉寺》。
三人进得庙内,弥勒佛坐像前,有一老僧坐在旁边,见有人进庙,站起身,慈眉善目,双手合十,一声佛号,念道:“阿弥陀佛,三位施主,来到此山间小寺庙,有缘有缘。”
李岩、杨啸和李俊,举双手同向老僧施礼。
李岩道:“敢问禅师,可是庙里主持方丈?”
“老僧正是,法号惠明。”
“惠明禅师,庙里可有签问?”
“施主欲问何事?”
“想问此行,前路如何?”
惠明道:“庙内无签,已进庙内,还请施主前面参拜佛祖。”
李岩、杨啸、李俊依次朝主持惠明合十辞别,步入庙内。
进到大殿,但见殿外森森古柏环绕,殿内佛祖金身坐像莊严肃穆。
李岩、杨啸、李俊三人一并跪拜了释迦牟尼佛,然后慢慢地在寺庙转了转,回到山门主持惠明那里。
惠明道:“施主,老僧请三位到经房稍坐,饮口清茶。”
李岩向杨啸、李俊点头示意,三人迈开步子跟随惠明又进入寺庙内,来到经房。
步入经房,惠明回头对李岩他们三人道:“此处是寺庙的经房,施主请坐。”
经房内,有二位年轻和尚伫立守候,李岩举目一看,里面井井有条,窗明几净,靠窗长桌上摆着很多黄卷经书,几把茶几和背靠椅放置房内。
主持惠明和李岩、杨啸、李俊,四人一落座,一位年轻和尚轻步上去给他们捧上一杯刚刚泡好的茶,另一位年轻和尚在每人面前摆上一小盘山果,然后两人一起双手合十,默默退出经房。
惠明这时开口笑道:“此庙甚小,除了我,庙里还有五个弟子,共伴青灯古佛,晨钟暮鼓,潜心修行。今日得缘,与三位相逢于此,实为难得。”
李岩道:“有一事不明,向禅师请教,这座寺庙虽小,从殿堂建筑看,也甚有年头了,不知建于何时,何人所建?”
惠明道:“此寺庙始建于洪武年间,距今足有二百多年。当年朱元璋一统天下,陈友谅兵败,家人散失,他率残部到此,执意修建了此庙,然后遣散了剩余的人马,自己削发为僧,隐于这山林之地。庙内至今已历四任主持了。”
沉吟片刻,李岩道:“惠明禅师,人生一世,为功名利禄,争争斗斗,所历所经,众多纷纷扰扰,惟有自知。其实皆过眼云烟,进入佛门,可得清静,眼耳鼻舌身意,斩断尘缘绝六根,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杨啸道:“历朝历代,多少英雄豪杰,寻寻觅觅,胸怀抱负,看万里江山多娇,群雄逐鹿中原。虽说,天下事皆有定数,然苍茫大地,沉浮谁主?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惠明起身双手合十,道:“我知施主均非等闲常人,纵勘破三生,仍为家国,此乃人在江湖,不得已而为之,阿弥陀佛。”说完,他走至长桌前,抽出一笺素纸铺好,从笔架上取下一支狼毫,在砚内磨好的墨汁润了润,略一思忖,在笺上悬书小字数行。
转过身来,惠明道:“施主有缘,老僧一偈相赠,前路茫茫,好自为之,请用茶。”
稍许,惠明收好素笺,放入一封内,递给李岩:“我观施主,气概不凡,必志存高远,时逢乱世,甚为可惜,望日后惜缘,善哉善哉。”
李岩双手恭恭敬敬接过信封,放入衣衫内。
望着惠明,李岩浮想联翩,说道:“今日得与禅师一晤,实乃今生之缘,谢师父指点迷津,阿弥陀佛。就此告辞,请禅师多加保重!”
李岩回过头对李俊说:“你从背包里取纹银一百两奉上,这是我们三人的功德。”
收下纹银,惠明礼送李岩、杨啸、李俊出庙,就此作别。
三人下得山来,走到店前,店家已将马匹喂好,并扫除了马匹身上的尘土,整理好了马鞍。
李岩嘱李俊拿出十两纹银给店家汉子。
汉子推辞道:“二两足矣,小店也无零星钱找补。”
李俊笑道:“何须找补,我们能到贵店打扰,也是缘份。”
三人登上马匹,拱手谢过汉子。
杨啸说道:“后会有期!”
三人勒马奔去。
行约有两里路,李岩轻挽缰绳,马似明白主人的意思,收住脚步,缓缓而行。
李岩从衣衫内拿出封子,取出纸笺展开阅后,递给杨啸。
杨啸接过来一看,上书一偈:
清风绕山川,
乱云渡凌霄。
但闻刀兵声,
夜看烽火消。
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事在人为,前途万般皆是命。
杨啸:“李公子,清军入关,大顺兵败,如今,华夏域中,势衰力微,自元朝后,又一次外族入主中原,看来已成大势,非你我能改变。”
李岩道:“杨大侠所言极是。想当初,闯王李自成,奋战多年,终于攻进北京,建立大顺朝,本可成就一番伟业,不幸兵败,甚为可惜……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今日我们前往江城,与林尚清面晤,共计联合蜀中豪杰,誓与清军殊死一战,虽不能挽回危局,生为华夏儿女,我等,破釜沉舟,尽洒热血写春秋,唯此志不渝!”
李岩言毕朗声大笑,三人扬鞭,纵马奔驰。
远远望去,峰峦叠嶂,血红的夕阳,映照着广袤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