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人间值得】弦歌不辍,响彻梅城(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人间值得】弦歌不辍,响彻梅城(征文·散文) ——访竺可桢旧居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01发表时间:2021-04-24 17:16:03

【流年·人间值得】弦歌不辍,响彻梅城(征文·散文) 这是我第三次到建德。赏不尽千岛湖的湖光山色,看不够三江口的浩渺烟波。这一次,我专为梅城而来。
   “天下梅花两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严州半朵。”传说中有半朵梅花之称的梅城,因其旧城墙垛状若梅花而得名。它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至宋代更是达到鼎盛。“千车辚辚,百帆隐隐”,是当时的京畿重镇严州府所在地。如今的梅城,只是杭州建德市下辖的一个小镇。
   烟花三月,一个云淡风轻的艳阳天,我终于走进了梅城,踏上了古街的青石小路。这里的每一条里弄,每一座古宅,每一座牌坊,它们的一砖一瓦,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行走在府前街,好似在历史的时空里穿梭。精雕细刻、美轮美奂的状元坊;庄重典雅、气势恢宏的三元坊,皆令我流连不已。正当我沉浸在南宋状元方逢辰和明朝宰相商洛的传奇故事里,不期然与一栋古宅相遇了。
   这是一栋清朝末年的老房子。外形有些像教堂,里面却别有乾坤。除了门屋和正屋外,还有三合院和附房。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房屋虽然经过修葺,但依然掩不住岁月的沧桑。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居。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八十多年前的浙大西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蓦然看到“竺可桢旧居”几个字时,我有一瞬间的恍惚。竺可桢,他的故乡不是在绍兴么?他是世界级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写的科普文《大自然的语言》《哥白尼》,我至今记忆犹新。对,他还有个身份,著名的教育家,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十三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四大校长之一。
   当我看到另一个牌子,上书“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心里豁然开朗。这里就是当年竺可桢校长的住处,号称孙家大院,是物理系助教孙汭娘家的房子。
   走进院子,迎面是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西装革履,拄文明棍的先生。意气风发的神情里隐约有些忧戚和焦虑。我想他的原型就是竺可桢校长吧。他的身后紧跟着一个穿长衫,戴礼帽的男人。应该是他的助手。最后一排是一对知识分子模样的夫妻,妻子怀抱小孩,丈夫挎着行李。他们必定是教师的代表。没有任何文字介绍,我想它的名字应该叫《西迁路上》。
   浙江大学,不是在西湖之滨么?因何要搬到建德这个偏僻的小城呢?
   1937年9月,半壁河山已经沦陷。上海激战,杭州危在旦夕。往昔“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盛景不再,人们担惊受怕,惶惶不安。偌大的杭城没有一张安静的课桌。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竺可桢校长,为山河破碎而痛心疾首,也为浙大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忧郁而睿智的目光在地图上逡巡,突然聚焦在距离杭州一百多里的“西天目山”上。那里山高林密,环境清幽。谁会想到在晨钟暮鼓的禅寺,竟然藏着两百多名浙大的师生呢?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从9月27日正式上课,到11月底去建德与大部队汇合,浙大天目山临时办学点只存在了两个月,却在浙大历史上,甚至在中国大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是在这里,酝酿已久的导师制扬帆起航,开创了中国大学导师制的先河,为日后浙江大学跻身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有了落脚点,其它年级的学生又往哪里迁移?竺可桢明白,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西迁,堪比红军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搬去大城市是不可能的,只有去南方较为偏远的小城甚至乡村办学。第一站,他选定了位于三江口的建德梅城。
   梅城,是一座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千百年以来文风鼎盛。北宋范仲淹在此创办龙山书院,南宋教育家张南轩设丽泽书院,清代吴昌祚建文渊书院。竺校长选址于此,真是独具慧眼,用心良苦。
   1937年11月11日,浙大师生及家属,携带图书和仪器,分三批从杭州城外江干码头出发,沿钱塘江逆流而上,经过新安江到达三江口。15日,最后一艘载满师生的船只在建德城下大南门码头停靠,从巍峨的澄清门进入梅城。
   一路上,山高水长,有多少艰难,多少险阻,没有亲历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我看过一篇文章,有这样一个细节。11月,正是水瘦山寒的季节。新安江两岸峰峦对峙,航道狭窄。不好,一艘船只搁浅了。船夫急得满头大汗,身上的棉衣也湿透了。此时,一个男老师一声令下:“男同学,跟我来!”他们跳入江水中,推的推,拉的拉,十几人齐心协力,才将船只拖到正常的航道。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我伫立在里屋的一面墙前,对着三幅浮雕看了一遍又一遍,脑海里浮现出三个场景。
   第一幅,码头上,船桅耸立,一艘艘满载师生的乌篷船整装待发。我仿佛看见,一艘船的缆绳已经解开,却迟迟没有离岸,似乎还在等人。只见一对青年男女坐着黄包车,急匆匆地赶来,还带着几个大箱子。那是一位刚刚结婚的新娘,极不情愿离开杭州,但情势所迫,不得不跟着丈夫一家出发。她眼含热泪,告别父母亲人,踏上未知的前程。她舍不得娘家陪嫁的几大箱衣物,硬是求着夫君帮她带着。可惜的是,在后来的西迁途中,遇到敌机轰炸,只好弃之而逃。
   第二幅画面的主体是一群民工。他们挑着装满物资的箩筐,急匆匆地赶路。也许是赶往船码头,也许是赶往城里某个地方。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们挑的是图书和仪器,也是一所大学的未来。竺可桢曾说过,大学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图书、设备。正因为如此,到建德的第二天,竺可桢发现有400余箱仪器和图书没能运到,心急如焚。亲自带了两辆车,十多名员工,连夜返回杭州,去找回那些图书和仪器。
   第三幅,是一个繁华的街头。是澄清门外的黄埔街吗?据在世的老人回忆,这条黄埔街曾会馆遍布,商铺林立。过往的商船在古大坝外停泊消费交易,使得这条街异常繁华。那个学生举着喇叭在讲什么?我想他一定在说,同学们,同胞们,日寇的铁蹄正在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还我河山……
   梅城,一下子增加一千多名浙大师生和家属。读书声,声声入耳;谈笑声,此起彼伏。古城,变得拥挤起来,也变得更加繁华。没有集中办学的条件,只能因陋就简,化整为零。行政办公在府前街方宅;教室分设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宿舍在中心小学、万源当、东门街一带。
   清晨,朝阳初升,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活跃着师生们的身影。你看,两位中年教师,刚刚在黄埔街小吃店吃过建德豆腐包,带着一脸的满足,拎起公文包,急匆匆地往教学点赶去。他们是卢鹤绂和王淦昌吗?三五成群的学生,背着简易书包,出了中心小学的大门,一路欢声笑语,向着孔庙的方向走去。
   看报啦!看报啦!新出的《浙大日报》。傍晚,夕阳在山,古城氤氲在一片橘红色的霞光里。几位着校服,留短发的女学生,站在南城门,向来往的行人派发报纸。浙大人读书不忘抗战。他们利用自备的无线电收音机,记录新闻消息,编辑整理,创办了《浙大日报》。每天出一期,在建德共铅印了20多期,受到广大师生和市民的欢迎。
   周末,古城更是热闹非凡。黄埔街,古城墙,府前街,到处人流如织。那不是苏步青教授吗?趁着周末,他和夫人一起带着孩子,到黄埔街上打牙祭呢。
   那不是谈家桢教授吗?他在一位学生的陪同下,健步登上澄清门城楼。俯瞰三江口,遥望南峰塔,不禁脱口吟诵:“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夫子的羁旅之思,撩拨起他的缕缕乡愁。
   竺校长也来了。暂时卸下沉重的公务,偷得浮生半日闲。爱好摄影的他,挎着从国外带回的照相机,徜徉在梅城的大街小巷。行至思范坊,见一群穿长袍的人匆匆而过,一条黑狗好奇地回头张望。他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现在成了一帧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
   12月24日,杭州沦陷。就在这天,浙大撤离建德,向江西转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浙大西迁的队伍,穿越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文军长征”史诗。
   漫漫10年西迁路,竺可桢率领浙大人筚路蓝缕,将一所地方院校,办成了全国四大名校之一。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从11月15日到12月24日,浙大在梅城只停留了40天,却把西迁第一站永远留在了梅城。在动荡不安的岁月,竺可桢率领浙大,艰苦创业,求实务新,弦歌不辍,给梅城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延续了古城千百年的文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如此,竺可桢亦是。
   辗转在“竺可桢旧居”,我仿佛听到八十多年前的那部弦歌,依然在梅城上空回响。

共 3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到建德,这一次只为梅城而来。今年三月,作者终于走进了心心念念的梅城,也成就了这篇美文。梅城的历史,要追朔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宋代达到鼎盛,文风也达到鼎盛。北宋范仲淹在此创办龙山书院,南宋教育家张南轩设丽泽书院,清代吴昌祚建文渊书院。1937年9月,我国半壁江山沦陷,杭州危在旦夕。危机中,浙大校长竺可桢决定带领师生们将学校西迁,地址就选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梅城。浙大迁到梅城后,一千多名师生的涌入,使古城顿时热闹了起来。可只过了四十天,杭州就沦陷了。竺可桢校长又率领师生们,不得不继续向江西转移。并在以后的两年多里,穿越了六省,最终到达贵州遵义。在10年的西迁中,竺可桢校长,把一个地方院校,办成了我国四大名校之一,也在梅城留下了西迁的印记。文章意蕴丰厚,知识性强,想象力丰富,描写形象逼真,场景化也强。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42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4-24 17:19:37
  一同走过的梅城,文化底蕴丰厚的梅城,浙大西迁过的梅城,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感谢江南寻春,春光的一路相伴!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4:02
  玫瑰姐辛苦了!期待秋天再聚中犊山。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1-04-24 21:10:00
  春光的这段文字景美,历史感厚重,联想丰富。关于浙大西迁这段历史的追记,让全文褶褶生辉,深刻了主题。全篇文字简洁,脉络清晰,是一篇充满文化感、历史感、民族自豪感的好文。
江凤鸣
回复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5:09
  谢谢二哥鼓励!为了完成作业,费老大劲了。
3 楼        文友:风逝        2021-04-24 22:57:01
  文章好有带入感,那些生动的细节,鲜活真实,一幕幕呈现,读之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西迁的浙大人一起领略了竺可桢校长求真务实的伟大精神,在那多事之秋,感受着爱国师生抗日救国的壮烈情怀。文章文笔厚重,语言生动,大气磅礴,钦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6:05
  谢谢风一如既往的关注和鼓励!期待下次我们能一路同行。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4-24 23:05:33
  弦歌不辍,响彻梅城。格调高昂的一个文题,用在浙大西迁及其浙大辉煌的发展史上,用在竺可桢校长身上,再合适不过。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韵味十足。真好!真好!
   顺便说一下,那天,在梅城,竺可桢旧居,是我呆得最长的一个“景点”。也是“日记”记得最多的一个景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竺可桢是矣。
   佳作阅读!欣赏!欣赏!
回复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7:45
  谢谢明月哥总是第一时间热情鼓励!那天我也是在竺可桢旧居呆了最久。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4-24 23:12:40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难得此情。难得此境。难得此文。
   此处应有掌声。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8:42
  谢谢雪妞妞鼓励!这篇比中犊山还难写。总算完成作业了。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4-24 23:14:39
  梅开半朵,是为梅城。这次建德行,只为奔赴梅城之约。
   弦歌不缀,响彻梅城。好题目!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4:59:38
  难得雪妞妞喜欢!欢迎同题!
7 楼        文友:妖怪山        2021-04-25 07:12:36
  春光姐这篇文,大气、气势、厚重、深、宽、广。值得一读。
回复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5:00:50
  妖妖惜字如金。能得到妖妖的认同很荣幸。
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4-25 11:48:01
  姐姐之作,从铿锵的标题到文脉中的虚实结合,史料丰富,叙议结合,兼以适当的述情,内质丰沛,思想性浓郁,佳作。
   跟着姐姐的阐释,我恶补了好多知识。谢谢姐姐。
   一路相伴,增长识见,增进友情,美在梅城,文脉在梅城。我们在梅城。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5 15:03:49
  谢谢雁子鼓励!这篇资料少,确实写得艰难。只能根据一鳞半爪的材料,辅以想象,串联而成,权且交差。
9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4-26 16:20:47
  随春光姐姐犀利而幽默的俏丽笔锋,仿佛款款梅城雉堞而来。这里不仅自然风光非常优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更有流年一行才子佳人在梅城处处留下她们好玩的故事与足迹。弦歌不辍,响彻梅城只看一眼这个题目就喜欢得不行了。其实我想说,一路走来流年人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感受你们的天真烂漫,想象着到你们一有多可爱。读唯美文字,美丽梅城我也去过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9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6 20:16:13
  谢谢素心妹妹雅评!这篇是梅城之行的作业。勉强完成而已。最近有些忙乱,妹妹的新作还未拜读。期待有机会与妹妹同行!
10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1-04-26 21:50:11
  姐姐文题取的好,高雅又含蓄。姐姐笔下的梅城,通过竺可桢故居这一个点而发散开来,让读者既领略了梅城的美,也见识了厚重的人文底蕴,获益颇多。曾经的文军西征,永远的竺校长,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都由姐姐的如椽妙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真是好文。
闲云落雪
回复10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1-04-27 09:40:31
  谢谢落雪来读拙文!这篇是建德采风的作业。写得有些吃力。期待有机会再次与落雪相逢。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