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野三关:悠悠千载古驿站(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野三关:悠悠千载古驿站(散文)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5发表时间:2021-04-28 10:58:01
摘要:千年驿站已成过往烟云,展露新姿是集“旅游、康养、经商”于一体的现代化集镇。   野三关总以它崭新的面容,把自己最美的内涵无偿献给青睐的人们!

历史的烟云总是把野三关推向风口浪点,从远古到现今。
   当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山城重庆的人们在感受炙热煎熬的同时,野三关却带给人们透彻的凉爽。“华夏凉都”的美誉一点都不惭愧。
   海拔1200米左右的野三关,以它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千年古驿站;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被人颂扬传承。就这样亘古地链接着江汉平原和渝蜀之地。是“离东部最近的西部,离平原最近的高山。”
   先有劝农亭,后有野三关。
   悠悠千古,说不完“劝农稼穑”的故事。据记载: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81年),年方二十岁的寇准被派任归州巴东县令,在这个依山为田、刀耕火种的苦旱之地,血气方刚的寇准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一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徭税,一方面体察民情。当他徒步来到巍峨的大山,看到还在以猎渔方式生活的山里人,就规劝土人弃猎事农。于是写下脍炙人口的《劝农歌》:"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在教当地土人吟唱的劝农歌的同时,耐心将中原的农业耕作技术传授给他们。自此让人们改变了靠猎渔生存的落后状态,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当地人怀念这段历史,在寇准劝农的野三关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劝农亭",以此纪念寇准。“劝农亭”永远定格在这片沃土见证着它的发展。
   一条悠悠的“川宜”茶盐古道。自从有了川盐,便有了这逶迤千里的生存之道。是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从四川运出的食盐进入湖北境内途径利川市柏杨镇、大水井、老屋基、纳水溪、张家寨、梅子水古村落、宣恩县沙道沟镇、椒园镇庆阳坝凉亭街、两河口镇彭家寨、上洞坪老街及盛家坝小溪村、恩施屯堡乡罗针田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村及巴东野三关。川盐古道承受着时代脚印,至今留下不朽的痕迹。野三关成了盐夫运盐在此歇脚食宿的古代驿站。(参考文献:《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
   站在当年盐道的制高点,鸟瞰延绵起伏的古道穿越沟壑山涧、延伸山巅。随着时光的流逝,穿着草鞋步履在盐道上背负着希望的“背二哥”们彪悍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古道尽头,只有被踩得光溜溜的青石板默默无闻地保留下来。还有保存至今的那座千年野三关古驿站。
   千古既有的“三关”注定了它的要塞。
   据考证:鹤峰县田氏容美土司,到元代被委封容米五路军民都总管,明初朝廷封委宣抚使,到明代中叶己拥有现鹤峰、五峰县境全部,巴东、长阳半县之域,还跨占建始、恩施部分边境。势力日益强大的容美土司逐步向北扩张,试图跨越清江。
   《巴东县志》嘉靖二十二年(1543)载“湖广荆州府巴东县,后一都八甲(即清江北岸郑家园双树坪至苦竹溪一带)老人邓天益谨奏:为陈言暴僭等事(即容美越界侵犯),窃缘本县编户八里,后四里(即北界至清江以南)接连容美宣抚司彝界,自洪武以来,设立石柱、连天二关巡检司,每关弓兵一百名把隘,民安彝息。正德年间,奉文裁减,止存三十二名。兵寡官单,不能控制。寻被各峒蛮出没为害,至嘉靖十三年(1534),容美宣抚田世爵纵令土目田文祖、张琦、周万雄统兵出峒,杀死本县应捕刘聪,火甲罗廷瑞、吳鲜九等数命,掳民丘六,刘荣等百余家,并绑弓兵汪高进峒。即报连天关通申各弁上司……岂料嘉靖二十一年(1542),蓦被田宣抚亲统兵甲一千余人,前至长阳、巴东二县交界的盐井寺(今盐池河)掳一百多户席卷回峒,欲将(巴东)后四里民田占为彝地……伏望悯念民涂炭,敕查嘉靖十三年本都老人谭万朝(八坪谭)奏准,于地名野厢、金鸡二口设立军堡,调远安附近卫所军士三百名,委千、百户(长)各一员,督率哨守,更为添足石(柱)、连(天)二关弓兵,庶彝人不再出没,小民得以偷生……”因此,从明朝洪武初年(1370年左右)开始在与容美接壤的石柱、连天设立了两处关堡。
   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江北岸这个名叫谭万朝的老人,具名申请在金鸡口、野厢口的两个地方设立关堡,都是為了防御容美土司北浸。
   到了清初,《宜昌府志》记载了清康熙七年(1668)湖广总督张德地的大司马张公檄文称:“为照巴东一带逼近土蛮,向因明末法纪废弛,土司越界侵占无忌惮。故前西逆(指刘体纯、李来亨等农民义军)荡平之后,据该道府详议请复旧制,于红砂、连天、野三各关堡设防把隘,以杜土司侵害。
   又据《宜昌府志》记载:康熙二十年,巴东知县齐祖望发了一纸《请严边防》的示文称“窃照容美土司侵占巴属连天关以北、桃符囗以南一十三图土地人民,屡经望申详各宪,叠蒙抚部院移咨提镇(即彝陵镇),照依旧制,酌拨官兵一百五十员名,分设红砂堡、连天关、桃符口、苦竹溪、等汛,业经彝陵总镇严饬,行远安把总王秀玉,领兵赴防。”无疑,“三关”关隘是防御逐次北扩的容美田氏土司。首次添设关堡是明朝洪武初年(约1370年左右),在靠近今鹤峰县、巴东县、建始县三县交界的巴东县境内设立石柱关巡检司和连天关堡;第二次是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于谭万朝的提请,在金鸡口和野厢口设立一堡一司,到了康熙七年(1668)正式在官方文件中出现了“三关”顺序——连天、红砂、野三,
   到清雍正八年(1730)野三关巡检司迁到了劝农亭。据清光绪版《重修巴东县志》记载:“野三关巡检司在治西南三百五十里,废。康熙二十年(1681年),巡检罗秉瑛重建,废。雍正八年(1730年)移建(至)劝农亭,(后)毁于寇。嘉庆四年(1799年)巡检李维新重建。嘉庆二十年(1815年),(毁于)火。巡检徐龙章补修。所以说,野三关,是为了防御清江以南的容美土司逐渐北浸而设的。先是石柱关,连天关,红砂堡三道关堡,之后是连天关、红砂堡、野厢关(野三关)三道关堡,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野三关巡检司移建到劝农亭,才是今天的野三关。(引自张世炯《野三关有哪三关》)
   改革开放以后的野三关,正直百废待兴。1984年胡耀邦、胡锦涛、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夜宿小镇,劝农经商,发展经济,一个区区小镇名声大作,凝聚了全国各地的商人,致使小镇的人气大振。当时的劝商楼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镇级土家族博物馆,成就了小镇的大家风范。
   如今的野三关,成了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第三批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湖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巴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及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武陵山东进西出的交通咽喉。
   千年驿站已成过往烟云,展露新姿是集“旅游、康养、经商”于一体的现代化集镇。
   野三关总以它崭新的面容,把自己最美的内涵无偿献给青睐的人们!
  
  
  

共 2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不长的散文,记述了野三关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到如今。作者用灵动的笔触,旁征博引,把野三关的历史沿革一一道来,让人们对这里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关于野三关,作者曾经写过多篇作品,这一篇是直接讲述野三关沿革的。作品流畅大气,既反映作者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又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谢赐稿,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4-28 10:58:21
  拜读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4-28 10:58:35
  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1-04-28 10:58:46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