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婚庆简述(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婚庆简述(随笔)


作者:湘西古痴 秀才,246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93发表时间:2021-05-07 20:52:48


   本文以七甲溪古今婚庆作简单的说明
   民间婚庆,就是结婚庆典。结婚,自从人类进入文明之始,女娲氏定嫁娶制度,男婚女嫁就没有之前的草率,从而形成一套“古礼”,作为人生最大最重要的头等大事,而且表示诚意、慎重、实力。无疑对女人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激动人心的庆典到周朝得到完善,特别是历史经典名著《诗经》的出现,将这种庆典推向最高潮。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弘扬“周公之礼”,由此可见,人们特别推崇伟大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也就是周礼。
   千百年来积累了、形成丰富多彩的婚庆文化。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有别,又形成各地独特的民俗婚庆精彩文化。这种民俗的保留和发展,对研究当地人文有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车轮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这种古老繁琐、慎重的婚庆过程逐渐简化,最终交给了历史。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精华瑰宝,丰富当地乡土文化视觉,各地都在进行抢救式挖掘、整理、传承。
  
   一、媒妁
   媒妁,是封建旧婚姻的第一步。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女娲氏定嫁娶”。由于旧社会为成年女子不“抛头露面”,几乎不参与社交活动,或者说婚姻大事,“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几乎没有“有情人”。男婚女嫁全由媒人(多为妇女)牵线搭桥,促使两个没有任何往来和交情的家庭结成姻亲和“秦晋之好”,甚至各地出现很多“职业”媒人。
   媒人最大的好处,作为男女两家的中介,可以将素不相识的男女撮合成夫妻,通常的一句名言就是“千里姻缘一线牵”。有了这种两边什么话都可以说的中介,说话、传信、“砍价”就方便多了。
   在媒人心中,谁家有几个什么样的儿子,谁家有几个什么样的闺女,都能如数家珍。经媒人反复掂量,什么“门当户对”,“龙配龙凤配风”,就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就了无数“美满”婚姻,在旧社会给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很多地方媒人还有“市场”,完全处于钱的目的。七甲溪这个小乡镇,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不守“规矩”的青年男女开始自由恋爱,当然,封建余毒没有彻底消除,这些“胆大妄为”青年也只是半透明的活动,到结婚时还有“安排”一个媒人,“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嘛,直到九十年代才绝迹。
   媒人最大弊端就是半哄半骗促成婚姻,给不少男女带来痛苦,可以参见民间故事《媒妁之言》,了解媒人嘴巴的厉害。
  
   二、会话
   会话,就是见一面,说说话。,相互有一点了解,也是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会话是旧婚姻的第二步过程,见面后可以通过简单的“聊天”,了解对方人品、态度、长相,作出自己的决定,同意或不同意这门亲事。
   旧社会“会话”过程多半是个“圈套”,受害者还是女人。未出阁女孩子不参与社交活动,认识男孩极度有限。路上遇到男孩子迎面过来,早躲起来了,哪敢私下交流!假如巧遇自己的“未婚夫”将会特别害羞甚至无地自容。一句话,当时男女根本不认识,尝若有一方早认识了,这种“会话”也可以省略不要,直接表态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这种会话过程是个圈套呢?会话地点通常由女孩子选择,一般都选择在两边都方便的亲戚或朋友家。由于男女互不相识,男孩子如果有缺陷,长相难看,完全可以找个年龄相仿的漂亮男孩代替,也就是“打样”,无需交谈。在门口或窗户前晃一两分钟,随便说几句“彩排”好的台词就可以离开。女孩子由于害羞,不敢正眼久视,也只是瞟一眼罢了,很多女孩子根本没有看清男孩子的相貌。即便亲友知道这是个冒牌货,不但不当场揭穿,而是还一个劲的夸赞男孩,“君子有成人之美”啊,“宁拆十栋庙,不毁一桩亲”。只要女孩子点了头,这事就算成了。
   七、八十年代,不管男女认不认识,会话时一定要明确表态,如果有一方含糊其辞,媒人就得没完没了地继续做工作,直到双方作出明确的决定为止,比较旧社会“公平”多了。
  
   三、看屋场
   看屋场也叫看地方。会话后,双方同意了,女方要求看看“乘龙快婿”房子、驻地,知道一下门朝东还是门朝西。婚姻毕竟终身大事,不能太草率,必须进一步了解。
   旧社会这种“三(查)茶六礼”,还得按部就班。传话当然还是媒人,两家约好日子,女孩子在母亲、伯娘、婶婶、姐妹陪同下来男方看看,女孩子如果不满意还可以终止婚约。通常女孩子吃了饭就回家,路再远也不在男孩家过夜。女孩子不吃饭就走,说明女孩子不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必须给来人一点利是,“大小是礼,长短是棍”,给女孩子一下针线、布壳、布匹,适当的钱。女孩子接受了,这门亲事就有成功的希望,女孩子拒收,表示婉言拒绝,想继续履行婚约那就是“好事多磨”,多半是无法挽回的。还有很多微妙之处,可以决定订婚是否能继续进行。
   看屋场这个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多数不对外公开,以免让人嗤笑。场面十分简单,男孩子也可以不在家,连邻居也未必知道。这个过程,到七十现代已经开始形式化了。
  
   四、回音
   回音就是回复、发出声音。走完前面三道程序,男方作出决定,这门亲事(表示对女方尊重)从此就定下了。养儿攀高门,养女对强亲,也是婚约正式有效地开始履行。婚约也开始进行仪式般的程序,场面可大可小,根据男方家庭条件决定,攀比也从这里开始。
   首先。男方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给媒人一个包袱(里面装礼物、帖子),要求媒人去女方报日,通知女方做好准备。
   吉日时,男方请几个得力兄弟或族人,挑两百斤稻谷、米盘(有地方打一担糍粑)、衣物,糖酒、肉菜到女方。女方也请来重要亲戚作见证,并热情招待男方一干来人。
   这道程序也算是认亲,酒席中双方介绍所来的亲戚,这叫伯伯、哪叫婶婶什么的。婚约就从这次已经明确定了,任何一方反悔都比较困难了。男方可以常来女方串门,该叫岳父岳母就叫岳父岳母,该叫叔叔伯伯就叫叔叔伯伯。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五、写八子
   写八子,也就是文定,履行婚约最重要的文字根据。男方选定黄道吉日,首先给媒人送去包袱,由媒人报日。通常选择在春初还秋后农活不紧张的季节。
   写八子这个环节更仪式化,场面仅次于完礼(完婚)。男方要请家族中“专门”人员折“鸾书”,写上生庚八字,两幅对联,将七彩丝线穿进针别在鸾书礼,同香纸、蜡烛、利是一起放进“桌合”里。家里要杀猪宰羊,一半送给女方一半自用,酒菜要备足。女方有多少亲戚朋友,男方必须送多少礼物(一般就是一斤糖一斤酒),养女有酒吃嘛。另外为新人送衣服、布匹、现金,粮食一般都送上千斤。
   男方不少于十桌客人,家族人都来帮忙喝酒。动身时,童男挑“桌合”走在前面,担夫子接着,媒人、客官、家族头人等走在最后。女方亲戚、家族帮忙人员不会少于五桌人,帮忙倒茶,热情招待男方一干人。媒人、客官、搬山大人,家族头人有专门招待,在一起谈古论今,说周公之礼。女方写八子的委托人,将桌合打开,取出“鸾书”写上女方八子,对上对联,将丝线穿进针里别在“鸾书”上小心放好,拿了利是,文定结束,开席吃饭。女方派六亲(选择六个主要亲戚)或更多人送新郎,男方必须热情招待女方贵客,通常女方不留宿男方,路程远,时间紧也可以留宿。
   这道程序走完,男方不敢轻易悔婚,因为已经投入大量的钱物,没有充分理由女方可以一分钱不退还。女方想悔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凭亲凭族作证,红庚八子为据,最主要的是封建伦理任何一方都说不过去,有可能逼死人。
   这道程序到八十年代演绎到最高潮。八十年代大家刚解决温饱问题,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红薯淀粉,敢于率先经商的个体户手头宽裕一点,什么三转一响、纯金三环、粮食上万斤,现金过万元,给众多困难家庭造成望而生畏的心理压力。
  
   六、纳彩
   首先由媒人去女方求“放口”,也就是问女孩父母,女儿是否可以出嫁。女方同意后,再选定黄道吉日(一般都在一年之后),再由媒人报告给女方父母。男方积极准备彩礼,接客等事宜,女方要准备嫁妆,接客等事宜。满堂嫁奁有木器、铁器、石器,几乎什么工匠都得请,筹备需要半年多时间,半堂嫁奁也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所以,时间不能太近。过一段时间,媒人再去女方“求分食”,就是看女方要求多少折礼(彩礼),匠人工钱,木料、酒菜、礼物等。过一段时间男方找人送过去,礼猪、羊临近出嫁前送。
  
   七、迎娶
   也要事先和女方沟通,看女方有多少嫁奁,有多少送客。男方需要多少人搬运,是否有轿子,多少吹打手。
   迎娶前几天男方要几十个人在家帮忙做饭菜。安排几十个或上百人娶亲(包括搬运)家里安排一些嘴才好的男人、妇女招待客人,地方远娶亲队伍可以先到女方过夜。女方也要安排很多人帮忙、送亲,女孩子忙着哭嫁。吃饭时女人“谢媒”,男方不断发红包。
   娶亲队伍开拔,桌合在前、媒人、客官、新郎在后(可以参见《新郎的伞》)。女方没有忙完家里事,娶亲队伍不得轻易进入院子,接待发出邀请才能进门。发亲后新娘伴娘走全面,送亲走后面,娶亲队伍走最后,中途新郎、娶亲搬嫁奁的可以上前。抬轿一般都由娘家人负责,男方抬轿,为了利是红包故意“整”新娘,最精彩场面就是久负盛名的“颠轿”,具有文化内涵,又有喜庆气氛,加上迎娶仪仗配合,场面宏观激荡。
   到男方新郎、娶亲队伍早到家了,帮忙摆设家具。送亲、新娘子到了,首先迎接新娘进院,新人拜完堂以后再接送亲女客,大院门口摆“提花”,女人开始拚嘴,问根,讲一番动人的诗话,若不是时间关系,很难取胜。堂屋里有礼生贺赞。外面女人“讲席”拚得难分难解。吃饭时很多女人“谢媒”,男方还要不断发红包。
   迎娶这天是最热闹最精彩的一天,一切婚庆文化都在这天展示(以后作专题报道,欢迎关注)。
   迎娶这天还不算最后一道程序。送亲回去后,男方家族年青人开始组织“闹房”。第二天,一对新婚夫妻就到媒人家“谢媒”,一条猪头、米盘,六尺红绸,条件好的,从头到脚送一套衣服,适度给一点现金。
   为了节省酒菜、第三天,女方又带亲戚“小送”,第四天新娘回娘家“归宁”,婚姻全程才算结束。
   这种旧式婚庆,到九十年代就很难见到。九十年代到二零年代出现很多裸婚、闪婚,谁结婚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到二零年代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种以感情为主的婚姻渐渐淡化,感情靠金钱维系,有车有房才好说话,彩礼已经高到底层人很难接受了。
  
   婚庆文化简述
  
   婚庆文化最精彩目前以两部分为主,既:颠轿和讲席,其他部分有待挖掘,比如“造桥。”
   一、颠轿
   旧时婚庆迎娶,为了对女方表示尊重,必须用轿子抬着新姑娘进门,男方表示用“八抬大轿”迎娶。当然,这只是口头表态,说来好听而已,通常没有几个人能兑现。迎娶新娘的轿子很多地方叫“花轿”,我们当地叫“红轿”,常用的轿子都是两人抬。原因有二:一是山区道路十分狭窄,而且要翻山越岭,路程比较远,轿子笨重没有许多青壮年抬轿。二是平民百姓都比较困难,开不起工钱。没有宽敞的路,牛车马车就派不上用场,只能用人抬轿。
   女方距离男方太远,需要十几个人抬轿,轿夫也十分辛苦。女方家族大,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男方家族人“欺负”,要求自己抬轿送女儿出嫁,工钱男方必须开。有句俗话:轿到门前,要条牛钱。男方一般般家庭,没有这种经济实力,通常经过反复协商,轿子由男方家族抬。
   轿夫(非专业)由男方家族青壮年组成,自家娶媳妇,家族帮忙,不需要开工钱,相对来说可以减轻很大的经济压力。抬轿辛苦,又是大婚喜庆之日,轿夫也要乐一下,用一些可以接受的方式讨点“利是”。不拒多少,图个开心,轿夫精心准备一套“颠轿”小闹剧。娘家人不忍心就给红包以求轿夫别“闹”。时间久了。“颠轿”就形成了婚庆文化中最精彩的小段子,通过不断加工改进,颠轿由好玩一下,逐步演变到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戏剧性的精彩场面。
   颠轿这个“小闹剧”不是谁都能完成的,有一定难度。新姑娘(新娘子)不害羞,不昏轿,就不怕轿夫折腾,由轿夫玩个尽兴。抬轿轿夫也不能胡闹啊,必须做到颠而稳,险而安,那就要两个轿夫密切配合。唱词就相当口令,唱什么调,走什么步,怎么唱就怎么颠,稍有差错就会乱摇乱晃,不但不能给“利是”还会挨一顿臭骂。轿夫敢颠轿,平时必须多练习,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颠轿有一字步、十字步、梅花步。一字步,只能用“笨拙”的样子一步一步地走,颠幅小,便于平坦的小路展示。十字步,走四步,颠幅比较大,有一定的“危险性”,只能在草坪、稻田比较宽敞平地施展,现在的公路也可以表演。梅花步,走五步,颠幅比十字步小,行进式的走动颠轿,是从十字步演变出来的,步伐基本相似,可以在比较宽的路上进行才艺展示。

共 60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婚庆的文章,读来令人感叹作者的用心以及细心!在过去,乡亲的男女都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见面,然后男女双方谈话,若相互没有意见,才能往下继续。这时还是需要没人在中间撮合,比如以后的看房子、回帖、礼金,两人结婚害的看八字和不和,八字合了以后才会定日子结婚,有多少人来参加,摆几桌宴席,都要事先预算好的。按作者写的,还有造桥、讲席,其中详细,有待深究!作者文笔精炼,对婚庆细节深有研究,令人佩服!推荐共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5-07 20:54:57
  老师文笔精炼,对婚庆细节深有研究,令人佩服!为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