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五十五(随笔)
◎《黑水白沙》
黑人第一次看到望儿山是1971年因为工伤住进熊岳疗养院。那时去熊岳大都坐火车,先从营口坐到大石桥倒车,然后一路南行,车过芦屯不远,就能够在前进方向的左手边,看到突兀孤耸的望儿山和山上的“望儿娘”(石塔),极其逼真。当然还有儿子进京赶考,翻船殒命,不知情的母亲天天在山顶盼望,最后化成石头的凄美传说,更让旅客忍不住隔着车窗多看几眼望儿山上的望儿娘。后来跟着疗友还爬过望儿山,后来陪着恋人还游过望儿山,后来在红旗公社搞“斗批改”也来过望儿山,后来在熊岳农校办团训班又爬上望儿山(据说盖县的团县委书记竟然从接近九十度的正面爬上望儿山),后来还在望儿山下摘过葡萄,后来还在望儿山下吃过螃蟹……最后一次来到望儿山下是和五十年前中学文艺队的红卫兵战友们打着红旗在山门前摆了一个造型。山是上不去了,因为半月板的严重损伤。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望儿山的变化很大:从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现在的旅游景区,从原来的古老传说变成了现在的精神图腾,从原来的果园菜地变成了现在的商业街区……只是,这种变化有些牵强,有些铺张,有些功利,有些浮夸——唱母亲的歌多了,跳母亲的舞多了,拜母亲的仪式多了,献母亲的花篮多了,但是,真正在家中陪伴母亲、孝敬母亲的好孩子并没有多见,甚至还在日益减少。类似问题,岂止望儿山,应该给那些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提个醒。其实,我还是想透过车窗,遥望那个原生态的无装扮的安安静静的孤孤单单的望儿山,倒是能够让人心最柔软处突发感动,赶紧掉头回家,看望等候着你的白发亲娘!
◎《黑人白话》
周一也是周始,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周而复始。想到迎面而来的欢笑就觉得开心,满怀期待。
◎《黑马由缰》
西湖不仅是白居易、苏东坡的功劳湖、诗歌湖,也不仅是林逋、葛洪、杨维桢的隐逸湖、养心湖,还不仅是苏小小、冯小青、白素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湖,更是岳飞、于谦、牛皋、武松、张苍水、秋瑾的英雄湖,所以在一切心怀正气和善念的中国人眼里,西子绫波,怎一个美字了得!
◎《黑水白沙》
这是一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营口记忆”,也是黑人的少年记忆和青年记忆——无论喜怒哀乐,它都是一段最为珍贵和深刻的生命记忆,特别是在人生的冬季。
◎《黑人白话》
对于气血之亏,除了食补和药补,是否还应到有心补和身补,或者说修行和锻炼。总之,外补与内生,相辅相成。
◎《黑人白话》
在死亡到来前,尽量保持自由;在死亡到来时,尽量保持尊严。自由和尊严,生命的终极意义。
◎《黑人白话》
对所有的关系,都不要期望值太高。有些清淡,并不意味着变质。
◎《黑人白话》
现在的我们,不怕相处不对,只要相处不累。
◎《黑人白话》
通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开头一段:“向警予牺牲时33岁,张太雷牺牲时29岁,瞿秋白就义时36岁,陈延年就义时29岁,杨开慧牺牲时29岁,杨靖宇牺牲时36岁,方志敏就义时36岁,江竹筠牺牲时29岁,董存瑞牺牲时19岁,杨根思牺牲时28岁……据统计,自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28年岁月里,约有379万名党员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天就有370名共产党员牺牲”。这样为人民奋斗牺牲的政党,人民怎能不拥护不支持?
还有一组数字令人震惊:“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22.9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70.3万件,谈话函询36.4万件次,立案61.8万件,处分60.4万人(其中党纪处分52.2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27人,厅局级干部2859人,县处级干部2.2万人,乡科级干部8.3万人,一般干部9.9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39.8万人”。一方面,这是反腐成绩,另一方面……
也就是说,在1984年开始整党的36年后,在2020年的一年里,平均每天被群众举报的党员干部8850人,平均每天被查实处分的党员干部1644人(从当年每天倒在敌人枪口和屠刀下的370人到现在每天倒在金钱和权利诱惑下的1644人,的确发人深省)。那么,36年累计的数字会有多大?而实际上有问题却没有暴露出来的党员干部会有多少?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遗憾的是本文基本上没有涉及。(参考读物:闫岩《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深层次问题的认识》)
◎《黑人白话》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最好的养心是舒心,最好的舒心是舒适,最好的舒适是闲适。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