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时光】万花山拾趣(散文)

精品 【时光】万花山拾趣(散文)


作者:云朵儿GAO 秀才,215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18发表时间:2021-05-15 10:42:03

【时光】万花山拾趣(散文)
   秦岭山脉中的万花山,古时叫玩花山和宛华山,山中有古老的云际寺和橡山寺,其中云际寺因唐王李世民到过而久负盛名。
   从万花山口上云际寺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路,另一条是景区,上至半山,在橡山寺下面重合后再登上云际寺。之前来时都有人往上走,我们跟行就可以了。这一次,我俩是第一波人,同伴没有来过,自然是我带路,不过,我也两年没来了。走了大约半小时后发现错了,过去来时十多分钟后就到山上第一户农家。现在置身在太阳照不进来的深沟里,才让我想起这是景区。见此,我们也没有想着退回去,反正景区也没有走过,返回时再走另一条大路吧。
   上面那条大路是古代就有的山坡路,是山上人连接山外的生活路,也是唐王李世民去云际寺的路。那条路基本全是土路,且一路向阳,我们来此登山,上山时红日当头照,下山时夕阳满襟袍。从山坡一路上去,走过散落的农舍和大面积肥沃的耕地后,在森林中有一条约一公里长的海棠花道。我第一次来时正好海棠花盛开。那天雨后,森林里白茫茫的雾浓在树林间飞逝,能见度很差,驴友们都说充满妖气。当走到这条高大密实的海棠花道时大家齐口称赞:“仙境啦!”正是这条能行得了轿子的花道,表明这里曾是皇家御道。估计现在的海棠林,肯定不是唐王看到过的,应是由当时海棠的子子孙孙们繁衍而来。这些茂盛的海棠树,无论经历多少年的斗转星移,都永远站在古道边,一路向前,清晰地表明它们从远古走来,这里是根的方向,将远古的历史拉近眼前。
   今又来,却走到了后人开辟的如探密一样的景区里。我俩在很陡的山谷中上爬,沿途有多处大小瀑布飞流直下,银瀑白练,也有些看头。继续向上,看到乱石水沟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上布满青苔,毛茸茸的长势喜人,当阳光照进来时青苔油绿发亮,还是很好看的。沟内还有怪石和古树自成一景,也都被后人封上名号,有了名堂。
   这条两山夹着的山谷景区,看上去久未维护,非常难走。刚开始在山涧水沟中向上爬,翻跃湿滑的大石头时须蹲着降低重心后抓牢一旁的粗铁丝才能上去,简陋的木栈道更是走得忐忑不安,沿途多处滑坡,树倒拦路,想要攀上去也是需要勇气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条路现在很少有人走了。
   我们都爬了快一个小时了还没有人跟上来。又过了一会儿,隐约听到左边的山顶上传来说话声时,明白今天完全有可能就我俩“误入歧途”,成了前无人走,后无来人的局面。走到山谷腹地时,看到大动物刚踩过的脚印,估计是野猪的。在这个海拔野猪最多,况且坡上有庄稼地和留守的老人们。我们也希望是野猪,否则认定是狗熊,对我俩女子有什么好处呢?看到蹄印后,我俩开始边走边大声喊着,喊得嗓子和腿一样累。
   由于没有来过,一路从极陡的沟里向上攀爬,抬头看前方总是山坡,心里便着急还有多久才能爬上山沟。现在又害怕,心里就更着急了,上边的说话声也听不到了。正在这时,看到前方不远处枯草乱晃,一路抖动摇向另一边的山坡上,这一幕让我们感到危机四伏。因为这个两山夹起来的山沟很窄,无论野生动物从那边冲出来都是很危险的。见此,我俩喊得更起劲了,不歇脚地向上爬,虽走得汗流不止,却总感到脊背发凉。提心吊胆地又爬了半小时后,终于爬上沟顶垭口,与从大路上来的人们汇合了。
   今天来云际寺的登山人很多,从垭口向上看,山路上都是上爬的人,向后看,加上我们也不过十人,看来我们今天走到最后了。这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把景区走成了探险。
  
   二
   从垭口继续向前,到了去云际寺必经过的橡山寺。据本寺唯一的出家人惠正尼师讲,橡山寺比云际寺要晚,可在我眼里也是很远古了。八年前第一次来时,橡山寺只有石墙遗址,两尺多厚的断墙内是成堆的石头和瓦当。两年后我再来,看到在原位置建起了两层的石墙大殿和一座偏殿。守庙的尼姑讲用的全是我看到的那些石头,是明朝建寺时的原材料。
   在橡山寺前看对面的云际寺实在太壮观了。云际寺所在的山顶孤峰耸立,也是本处最高的山峰,高高在上,颇为壮观,此山就是云际山。惠正主持说云际寺与橡山寺所在的山脉,是一条腾飞的“巨龙”,云际寺是龙头,龙身经橡山寺山梁摆尾下去,还指了龙爪位置给我们看。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年轻的惠正尼姑博学健谈,我俩急着要先上云际寺,决定返回时再请教。
   橡山寺与云际寺之间,是由一段平缓的山梁连接,也就是惠正说的“龙脊”。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云际孤峰天梯下。天梯凿于唐代,沿着陡峭的山峰西侧直上,天梯两旁有铁索直达山顶。在孤峰的另一侧,也就是天梯起点的东边,还有一条极缓的土路,直通云际寺风月楼前,那是古代的运粮道,可登山人专门从险峻的天梯上爬上去,我更是如此。因为我坚信唐王定是攀梯而上,那我定要体会一把唐王在此的潇洒,重合唐王的足迹和手印,这一切都我来说想起来就亢奋。天梯的石阶又高又陡,十分难上。我们手脚并用,身体几乎贴着石阶向上攀时,心里充满愉悦。那铁索发出的铿锵声,声声悦耳,分明是掌声与喝彩,像是在说:“了不起哟,给你点个赞!”每当想到这些后,我就会高兴得快要笑出声了。
   我登上天梯大约三分之二处,在紧贴山坡侧身让人的时候,突然望见前方壮观得让我脱口而出:“太美妙了!”确切地说是眼前所见,震撼到我了。只见在这个悬崖峭壁中的石阶上,看西方一览无余,近处的橡山寺更是看得清清楚楚。此刻,依山眺望,蓝天下是大到无边无际的山谷,山谷里盛满洁白的薄雾,只有最高的圭峰山上那如“海豚”头般的山尖,端坐在云雾之中,如同坐在云天之上俯瞰人间一样,梦幻极了。并且,从这一级石阶,往下或往上两级效果都逊色。那以,每一位走到这个位置的人,若不停顿下来和转身,就错过了看最美妙风景的视角。如此幸遇,让我对云际寺更有兴趣。
   赏过美景,欢喜地继续向上攀爬。爬上最后三级,一块平地突入眼帘,先看到一旁有座很小的青砖瓦屋,内放置一口清代仿唐时的云际寺铸铁大钟,正面是一座古旧的小土庙。如果是第一次来,会认为这就是山顶的全部。可后面传来的阵阵说话声,吸引着上来的人们赶紧过去。
   从小庙东侧,那用几根木棍搭起的架子上小心翼翼地侧身扶墙而过。走过土墙,同伴与我第一次来时一样发出惊叹之声:“山顶这么大呀,还是平的!”我是第五次来,可转过墙来,每次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今天也一样。看到在明媚的春光里,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平坦山顶上,坐满了吃午餐的登山人,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
   云际山如平地一般的山顶位置极佳,据说还是唐王李世民随从们安营扎寨和放哨的地方,更是唐王领略江山社稷之处。在此东望,秦川与长安城尽收眼底。当我每次向东望时就会联想到风月楼上,据说是唐王手书石刻的楹联:“北瞻帝国三千里,南望圣塘百二区。”以及二楼上的石刻对联:“晓行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这两幅对联我很喜欢。唐王那幅,我欣赏其豪迈的帝王气概。在我东望时默念这幅联,心中便有豪情万丈。另一幅则与我的精神追求很接近。可以说这两幅联,把我来云际寺的体会讲了个清白。
   当下,山顶上被百十号人占满,用餐的,聊天的,晒太阳的,摆拍的,个个兴高采烈,与山顶南面的青瓦屋顶大四合院一起构成的画面,其乐融融,像极了山里大户人家正在过喜事。
   这座房顶与山顶齐平,石墙青瓦,飞檐翅角的大四合院就是云际寺。建在海拔1917米山顶上的云际寺古刹,始建于魏武之世,初名“居中贤捧日寺”。因登上此峰,可见四面山谷中常有云海汇集,脚下白云缭绕,气象万千,故唐代文人雅士改为云际山,其寺也在当时随山更名为“云际寺”。从山顶下至寺门前,是十级宽大极陡的石阶。现在石阶与天梯一样,风化得没有一级是完整的,加上太陡,上下都不安全。
   走下石阶,就是云际寺坐北朝南房子的大门。石墙近一米厚,此屋三间,西间供有神像,东间像是戏台,中间像所有关中房子一样,前后有门。走出这间房来到四合院内,西屋门上落锁。南房是生活住房,门向外开。四合院中,坐北及东向都是两层石屋,也就是转角楼,内有“暖阁”,为当地建筑三绝。该转角楼,据资料记载为唐代建筑完整遗存,仅更换过瓦片。二楼正东面,石屋的青石门楣上刻的就是那幅:“晓行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这座房子也就是风月楼,楼门外额刻有“风月楼”三字,门槛下是三级高台石阶连着的一条一米多宽的大路,沿山腰直通上来时的天梯下方。
   今天云际寺内没有僧人,但可见近期有游僧或借脚的人来过,风月楼的二楼与楼下大门里,地上杂乱地放着铺盖,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我带着同伴从南面出院子,来到东面的风月楼正门前。看到高大的门楣和石刻的“风月楼”与门上的对联时就激动了,兴奋地登上三级高大的石阶,站在门外,轻叩门环说道:“风月楼,我又来啦。”而后激昂地大声朗读:“北瞻帝国三千里,南望圣塘百二区。”当读到也不知算不算是横批的“风月楼”时,心中总有些肤浅的想法。当然,我推测在当时可能“风月楼”是高雅的,原本“风月”也并没有贬意,只是被后人读出了另一层意思罢了。于是,想明白后又回心一笑,就是这一笑,我对云际寺的喜欢全在其中了。
  
   三
   因惦记着给橡山寺惠正主持说的那句“下山后再听其讲解”,我们在云际寺没多停留便返回橡山寺。看到这位一人一庙的主持心慈仁厚,正不停地用木柴烧开水给大家喝,反复说木柴烧的开水好喝,还担心烫了,用几个碗倒腾晾着。
   惠正指着山谷对面的山脉说那里是莲花池,还指给我们看莲心的位置,那“莲心”确实很像。因为千山万壑与层峦叠嶂后,看上去与莲花瓣一样。接着又指着云际寺所在山顶下方说有一尊天生菩萨,并拿出观音菩萨相片说“你们看,完全一样。”我和同伴看过去,发现了一尊三米多高突出的白色石头。可惜我俩眼拙和缘分不到,没能看清与我们在庙中常见的观音菩萨一样。但是,再次印证了“山上若有自然佛,一旁定有寺庙。”的说法。惠正尼师说:“都说‘世上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是修行人云游时观得山上自然佛后发心修庙护法。所以,应该是佛喜欢高居名山,弟子自然跟随了。”
   橡山寺旁边那座万丈悬崖之上的巨石是绝壁的山顶,有大约五个平米的面积,向南呈斜坡状,上有“天方”“地圆”两大石穴。在此可饱览西边的圭峰山,东边的紫阁双峰和两山脉之间大平原上的长安城。
   紫阁双峰是惠正主持指给看的,过去来看见也不知其名。圭峰山本次却有了最有意义的解读。惠正尼师指给我们看说:“圭峰山尖是弥勒佛。”我们听后深感惊讶!圭峰山的山尖,一直在我眼里酷似“海豚头”,之前曾多次登上山顶,很熟悉的。今天经指点后细看,还真的与寺里供的大肚弥勒佛神似。这个结论让我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尘世俗人呀,活活把“弥勒佛”看成可爱的“海豚头”了,真是罪过了!尼师又说:“在橡山寺能看到周围很多天生佛,下次来我再给你们说。”
   年轻的惠正尼师讲得很好,让我心生敬意。也是我五次来此受益最深的一回,好比参观时遇到了一位好的讲解员一样。否则,永远都悟不出来圭峰山顶是天生“弥勒佛”,东面是紫阁双峰了。其实,我们没有看出个究竟,是角度的原因,之前看到的都是圭峰山的背面或侧面,只有在橡山寺和云际寺,看到的才是正面。那么,如果一生都没有来到万花山,或者佛缘浅的人,没有人指点着看,那就永不得知。
   因担心打扰惠正尼师太久,几次起身告辞,她都说:“你们没有打扰我,每周除了周末才有人上山,平日里就我一人,能给你们讲也是缘分。”还热情地让我俩上二楼的藏zang经阁看《大藏经》,之所以标上拼音,是我看着墙上石刻的“藏经阁”三字,念成“cang经阁”了,我之前都是这么念的。惠正尼师说:“你看我不是标了拼音了么?”确实这样。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寺院里的“藏经阁”在藏字旁标拼音。尼师热情地说:“《大藏经》是从台湾请来的,今天是缘分,我请你们上去观看。”我还是婉拒了。一来时间有些晚了;二来我这个连“藏zang经阁”都念不准的人,咋好意思看佛典呢。于是说:“下次我早点来,并且要在上山时就上去参观。”
   这是真心话,我定会下次专门再来拜访这位年轻的女法师。虽然她讲话声如洪钟让我有些不习惯,可她齿白如玉,白得如乳牙一样美。从她唇红齿白口中飞出的话,让我觉得很干净。同伴说是“口吐莲花”,我认同她形容得恰当。惠正尼讲的佛典,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能完全领悟,也就不能全部认同,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听其讲。倾听她绘声绘色和妙语连珠地讲着自己追求喜欢的事,本身就是享受和长知识了。
   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再三谢过惠正尼师后下山。回想起来,本次的万花山之行,因为橡山寺的惠正主持,有了更一层意义,期待下次再来。
   2021/3/13

共 50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万花山,中华龙脉秦岭的山峰之一,山巅有古寺,脚下白云缭绕,仿佛踩着云端,得名“云际寺”。因唐太宗李世民曾到此玩花赏景而盛名天下。作者同驴友俩人徒步景区,银瀑白练、怪石古树、青苔薄雾,大自然的美致尽收眼底;深入山路,有惊无险,一次爬山,成了一次探险。来古寺,听惠正主持讲解,收获颇多。一篇游记,写景触情,融叙事、说史、状物、写景为一体,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好文共赏,小编倾情推荐!【编辑:薛志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51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薛志成        2021-05-15 10:48:36
  跟着云老师优美的文字游了一回万花山,大开眼界。
   为大自然的美而叹服!
   问好云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1 楼        文友:云朵儿GAO        2021-05-17 15:42:27
  感谢薛老师在百忙中抽空编发本文,谢谢了。
2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21-05-15 15:03:59
  云朵儿的游记已经写得出神入化,每次品读,都有亲身去游历一番的冲动,可每次,都被诸般杂事牵绊着,不能成行。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2 楼        文友:云朵儿GAO        2021-05-17 15:43:36
  谢谢留评,其实户外登山很辛苦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