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柳巷(小说)
公元1100年左右,也就是历史上的宋辽夏金元时期,汉民族又一次遭受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北宋王朝摇摇欲坠,最后不得不南迁临安,史称南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北方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地抗击金兵,涌现出了不少象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而在民间,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事情,有些故事,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笔者有见于此,更恐于失传,便在不惑之年,工作之余,披阅两载,增删数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呵呵…闲话少叙,请看第一个故事___柳巷。
第一章,神童出世
北宋末年,山西太原府西有个柳家庄,庄里有个财主柳员外,员外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田上百顷,车几十挂,光常年打工的家人就有十几个。不过,柳员外虽然识文断字,但为人吝啬,尤其让他烦恼的是,年过四十仍无儿无女。
一日,柳员外做买卖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便打了个唉声:“想我柳员外一辈子勤俭,积下这般家业,到头来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妻子王氏一看他咬文嚼字那个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不知你哪辈子做了缺德事?害得我们断子绝孙。”柳员外倒在炕上并不言语,任凭妻子在地下唠叨。毕竟是个识文断字的人,自幼饱读经书,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想我几十年如一日,省吃俭用,千方百计置办这个家业,中间少不了大斗进、小斗出,坑蒙拐骗之事略有一些,难道这就是报应吗?当晚即与妻子商议:“你我现如今都已过了生儿育女的年龄,咱们这么大个家业谁来继承?不如在我们有生之年,用这些家当做些善事,积些阴德,也算了了我的心愿。”妻子点头称是。
各位读者,此时柳员外能有这样的醒悟,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位智者了。
柳员外自从那日许了愿以后,便真的做起善事来了。把原来特制的升斗全砸了,把过去记的那些昧心帐全烧了,修桥补路,广兴善事,遇到灾年,便施舍粥饭,救济灾民……一晃几年过去了,原来上百顷田产只剩下几十顷,多年的积蓄也用去了大半,但老俩口的日子过得倒也舒心。
常言道,善有善报。这一年的秋天,妻子王氏便怀了身孕,老俩口将信将疑,待请了郎中看了之后,悬着的这颗心方才落了地。两口子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诸位,你以为真是柳员外积德行善感动了上天,让其老来得子吗?那是迷信说法。用现在的科学解释,是因为柳员外早年为人吝啬,多行不义,阴气攻心,造成了夫妻生活中的阴盛阳衰,比例失调。如今心胸开阔,阳气回升,风调雨顺,所以老来得子。第二年夏天,妻子王氏生了个儿子,取名柳巷。
话说柳巷这孩子自幼聪明伶俐,七八个月会叫爹和娘,一两岁说话便和大人一样,三四岁能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五六岁就熟读《四书五经》,到了七八岁上,已经是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了。再看那长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清目秀,面如玉盘。柳员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而且这孩子十分懂事、孝顺,到了十岁左右,便能帮助父母操持家业,独当一面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城西柳家庄出了个神童。
第二章,爱的力量
单说那一年,柳巷十三岁上,正月十五闹花灯,太原府里张灯结彩。傍晚时分,柳巷和家人赶着马车,也赶来观灯。以往都说太原府里闹花灯热闹有趣,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扭秧歌的,踩高跷的,唱戏的,演杂技的,灯笼火把,光彩照人。那些小商小贩做生意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柳巷他们边走边看,大饱眼福。当他们来到杂耍场看表演时,柳巷的目光被一个踩软绳(类似于现在的走钢丝)的姑娘吸引住了,她不仅技压群芳,而且长得漂亮,长短适中的发辫盘在脑后,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着无限智慧和柔情,不用说,姑娘肯定是这个班子里的台柱。柳巷无心看其他人的表演,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姑娘,想入非非。这时,姑娘似乎也注意到了他,有意无意地丢下了一块手帕,正好落在了柳巷的手上,柳巷又惊又喜,借着灯光端详那块手帕,忽然发现一行娟秀的小字:“如想我,请到登州府烟霞洞找。”下面属名___倩倩。哇呀!多么漂亮的名字啊!顿时,血往上涌,如坠云里雾里,不知不觉地休克过去了……
“公子!公子!”待柳巷苏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车上,再看看周围,早已散场了,只有几个家人围在跟前。
“手帕,手帕,我的手帕!”
“公子,你找什么?什么手帕?”各位看官,哪有什么手帕?什么都没有啊。柳巷坐在车上,迷迷糊糊,昏昏沉沉,若有所失地回到了家中。自此,柳巷大病一场,睡梦中呓语连篇:“倩倩,倩倩,等等我!”柳员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话说柳公子自上次遇到倩倩姑娘以后,整天无精打采,糊里糊涂,象丢了魂一样。柳员外老俩口请医拜佛,但始终看不好孩子的病。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这一天,柳员外打定主意,决定开诚布公地跟儿子谈一谈:“孩子,自从正月十五闹花灯以后,你就象换了个人似的,看见你一天天消瘦,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和你娘甚是焦急呀!”柳巷听到父亲诚恳的话语,看着娘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心里十分难过。柳巷想,与其让父母长期跟着着急,不如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父母。当下就把正月十五闹花灯,如何与神奇女子相遇,倩倩姑娘与其如何定情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柳员外听到这,脑袋“嗡”地一下,听说过有个登州府,但那属于东海仙境,对当地人来讲是个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再者说来,就是确实存在那个地方,她们怎么能到这里来打把式卖艺?至于那个什么烟霞洞就更离奇了,最让人不可理解的,还是那个女子的举动。当下,柳员外就劝儿子死了这条心,可柳巷哪里听得进去呀?
第三章,千山万水
这一年,柳巷已经十五岁了。转眼到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老俩口本想儿子的病情随着天气的转暖而有所好转,不料却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老俩口将近五十岁得子,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不料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不如随了儿子的心愿,听天由命吧。
老俩口主意已定,就开始为儿子准备行装。把剩下的田产兑了五百两银子,有了这五百两银子,就是柳巷坐吃山空,也够他活个十年五载的。经过深思熟虑,挑选了三个家人作为随从,一个是柳员外的堂兄,老管家柳老倌儿,几十年在柳家兢兢业业,深得柳员外的信赖。一个是长柳巷两岁,自幼与柳巷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习字的仆人柳平儿。再就是车老板张三,在柳家也有十几年的光景了。母亲还特意为儿子赶制了新衣,其中还有一套棉农备过冬之用。
待一切准备就绪,择了黄道吉日,正赶上农历四月初四清明节这一天,一行四人,一挂马车,粮草均已备足,准备出发。说来也怪,柳巷今天一反常态,除了走路身体略有不支外,两眼炯炯有神,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只是与父母辞别时,娘俩抱头痛哭,无限伤感。
这一天,一行四人来到了河间府地界,屈指一算,已离家整整二十一天。除了柳巷仍精神十足外,其他三人早已精疲力竭。再看那三匹马,个个像霜打了一样,整个瘦了一圈,再也经不起这昼夜的奔波。四个人一合计,决定在这河间府找家客栈,休整一下。到了客栈,掌柜的让家人把马匹浑身上下洗涮了一遍,牵到圈里,添足了草料。柳巷及家人也都冲了个澡,换了新衣。休息片刻,柳巷便向店家打听去登州府的路程,店家道:“如果走水路得五至十天,如果走旱路,道路崎岖,非常难走,恐怕要二十天左右。”柳巷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简直就是到了登州府一般。不幸的是,家人柳老倌因为年龄大,经不起这顿折腾,再加上洗了个冷水澡,竟得了风寒,一病不起了。三天后,几匹马基本恢复了原样,柳巷给老家人留足了看病和住店的费用,便和柳平儿及车老板张三起程了。
可怜那柳老倌在柳巷他们走后半个月的光景就一命呜呼了,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柳巷三人,按着店家指点的路线,两天的路并作一天,只用十来天的时间,便来到了登州府。来不及歇息,便四处打听“烟霞洞”这个地方,一连三天也没有问出个结果来。
话说柳巷他们打住的店家李掌柜也是个心地善良之人,连日来听说这几个老客找人的事后,十分感动,经常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李掌柜道:“烟霞洞这个地方倒没有听说,不过再往东百十里姑余山地界倒是个好去处,听说那里气候宜人,物产富足,民风纯朴,比这海上仙境还要好上几倍。所以历代大家、仙人都愿择其而修炼,那里的道庙寺院,奇山异石比比皆是,说不定这烟霞洞就在那里。”几句话说得柳巷心花怒放,两个家人也抖起了精神。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巷及其家人,经过好多磨难,从三月初三到四月二十一,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了姑余山地界。只见那方圆百十里内,峰峦连绵,山势曲折盘回,林深谷幽,风景秀美,好一派人间胜景。
第四章,烟霞洞
话说柳巷及其家人来到了姑余山地界,当晚,他们便借宿到一户张姓人家,老俩口领一个孙女,以种田为业。老人家十分热情,同时又十分惋惜,在这东面太白顶上,确有一烟霞洞,但那里常年云气缭绕,烟封雾锁,迷朦奥幻,清幽奇异,慕名前去的人,十有九不回,小小年纪的女孩子家,哪能住那个地方,岂不是欺人之谈?柳巷的主意哪能更改,当即示意老者,务必得去看一看,方可死心。老人家说如果要去,得带上干粮,天不亮就得起程,晚上才能赶得回来,说完就为他们三人准备去了。
这姑余山太白顶高几百丈,巍峨挺拔,仰首望去,颇有触天之势。柳巷三人背着干粮,天朦朦亮就出发,经历了九曲十折,摸爬滚打,待到中午时分,总算来到了烟霞洞前。柳巷疾步走上前来,但见那洞的上方确有烟霞二字,只是年代太久,不甚清楚,再看那洞里洞外空无一人,丝毫没有人住过的痕迹。至此,柳巷脑袋“嗡”地一下,如坠下了百丈深渊,两行热泪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此时柳巷想了很多,想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想到了家人。
正当柳巷悲痛万分的时候,只听柳平儿喊了一声:“公子快看!”只见洞中右侧石壁上方亦写有“烟霞”二字,在字的下方隐约有个石门,只是门的缝隙不是十分清楚,在门的右侧有一行娟秀的小字:
“要想石门开,除非柳巷来,连念三遍它就开。”
柳巷急不可耐地念到:“要想石门开,除非柳巷来,连念三遍它就开!”刚念完一个开字,猛听得闷雷似的一声巨响,震得整个山峰都颤动起来,洞顶上的尘土纷纷落下,石门的缝隙十分清楚起来。紧接着柳巷念完了第二遍,这时就听见门内有脚步声,待念完了第三遍,只听得“哗啦”一声,石门大开,露出一个阴森森的黑洞,迎面一股凉气扑来,三个人同时打了个寒噤。
这时张三说道:“公子,我们都是有家有业的人,身不由己,还是你先进吧。”柳巷刚迈进石门,还未等张三和柳平儿抬腿的工夫,忽听得“哗啦”一声!石门已经关上,柳巷顿觉漆黑一片,浑身毛骨悚然。张三与柳平儿使出吃奶之力,也未将石门启动分毫,用木头撬、石头砸都无济于事。还是柳平儿反应快,何不把刚才公子所念之词再念上它三遍,看看如何,再看那石壁上,连个字影都没有了。柳平儿只好把刚才记住的那些复述了三遍,但见那石门纹丝不动。幸好,说话的声音相互还能听得到。这样,又让公子在里面连叫三遍,不叫倒好,这一叫,连石壁上石门的缝隙都不见了,只留下孤零零的“烟霞”二字。柳巷在里面,一是害怕,二来是闷得慌,但毕竟是自己摊的事,怨不着别人,只得硬着头皮对张三和柳平儿喊道:“你们回去吧,不要管我了,好好安慰安慰我的父母,忘掉我这个不孝之子吧。”说着,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张三在外面说道:“公子,哪里的话,我们受员外之恩多年,哪能把你一个人丢下,你先在里面将就一下,我和平儿下山去请石匠,办法总会有的。”说着与柳平儿飞也似的跑下山去。
柳巷在里面好像清醒了许多,回想起几年来的所作所为,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对不起家人,从那年的正月十五到今天的石洞被锁,确实像妖人所为,但一想起姑娘临别时的话语,还是不能自己,是福是祸,听天由命吧。想到这,柳巷倒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只是感觉到饿得荒,从一大早到现在,爬了那么多山路,肚子里还滴水未进,所带的干粮都在平儿身上,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把石匠请来。
话说张三和柳平儿连滚带爬,傍晚时分总算回到了张家,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向老人家一一道来,老人听了之后也不言语,遂到外面请了两个石匠,准备好了工具和干粮,一行五人连夜出发。由于天黑路迷,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放亮时,才来到烟霞洞前。柳平儿面对右侧石壁喊了声:“公子!我们来了!”里面回答:“知道了!”说时迟,那时快,两个石匠急忙对准声音位置,开始凿了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凿下来一个石块,再看那凹处,就象伤口长肉一样,眼看着又凸了出来,几个人大吃了一惊!但马上又开始凿了起来,几个人的眼睛都盯着,一动不动,这次凿的面积要大些,把刚才长出的部分套了进去,像个回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第二块石头总算掉了下来,突然就听到石壁“咔叭咔叭”山响,眼看着那凹处往外凸了出来,有盆口那么大。
您的想象力真丰富!富有传奇色彩!读得人如醉如痴!(?ò ∀ ó?)
早就检查完了文章,并申报精品了。可惜现在才得空来评论。请海涵。~( ̄▽ ̄~)~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愿好心情常伴,幸福、快乐、开心每一天。
又看了对悍雨啸风老师的专访,贫瘠的土地上长就做人的脊梁,拜读了情在四季,有时间再看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