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玉】铭记嫩江桥,勿忘“九一八”国耻(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玉】铭记嫩江桥,勿忘“九一八”国耻(散文) ——黑土地赞歌之三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95发表时间:2021-05-16 21:19:56
摘要: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一日之间,整个沈阳城一枪没放就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实在令国人心寒,也令日军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造成泱泱大中国的国耻。直到嫩江河畔打响中国抗战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战争开始。其密集的枪炮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树立起正直军人爱国的楷模,更是推动了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已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舍身取义,为民族、为国家、为大众挺身而出,是为民族的英雄,必定名垂青史,功载千秋。

【书香·玉】铭记嫩江桥,勿忘“九一八”国耻(散文) 京加铁路线自北京铺展,一路过关穿野,钻山越岭,联通了东北的很多大城市。到达辽阔的松嫩黑土平原上,在距鹤城八十公里处,横跨嫩江。然后在三间房车站分作两路,一路继续北上走齐齐哈尔,进大兴安岭,过加格达奇,到达中国的北极漠河县。另一路奔西北而去,经富拉尔基、碾子山,再穿过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直达国境满洲里,联通莫斯科,通向欧洲各国。
   嫩江如一条天然屏障,圈隔出北方的大片沃土。铁路横跨嫩江之处,修有大铁桥。铁桥承载着滚滚的火车轮,支撑着南北铁路大动脉。百年以来,一列列装载着木材、粮食和北方物产的列车,通过大桥运往全国各地,又一列列栽满人员、物资与生活用品的列车,通过大桥运进地广人稀的最东北。
   地理位置的关系,使此桥成为通往松嫩平原及大小兴安岭的咽喉要地,也是北方重镇鹤城齐齐哈尔的天然屏障南大门。
   铁路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大动脉,联通着各大城市和军事、经济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特别是一些有天然屏障的关口,更是具有极大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帝国法西斯势力大肆扩张,野心急剧膨胀,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掠夺别人的能源,加快了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起草了一份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内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充分暴露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第二年6月,日本关东军就在中国预谋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将不与之合作的“东北王”乘坐的列车炸翻,使张作霖负重伤不治而亡。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又在沈阳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一日之间,整个沈阳城没放一枪就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沈阳北大营八千名守军被只有三百人左右的日军击溃,弃城而逃,实在令国人心寒,也令日军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造成泱泱大中国的国耻。继而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铁路沿线的十八座城镇先后被日军占领。接下来吉林、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大城市相继陷落。
   由于东北的地方军政机构,执行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而退让的命令,致使中国东北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大部分被日军占领,三千多万东北父老深陷在水深火热中,沦为亡国奴!
   “九一八”成为国人难以忘怀的国难、国耻日。近百年过去了,现在每年的此日,各地警笛长鸣,警示国人“勿忘国耻”,东北人更是无不义愤填膺。
   尤其令人气愤的是,一些民族败类,欺同袍、忘祖宗,为了自身利益,弃国土与民族大义而不顾,丧心病狂地投降日寇,把枪口指向自己的同胞,助纣为虐。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的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就率部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三个团,协助日军进攻嫩江江桥,欲占领北岸的省城齐齐哈尔,以达到日本法西斯占领整个大东北,成立满洲国,进而吞并全中国,把大中国沦为他们殖民地的险恶用心。
   日军侵占东北的罪恶行动,激起了全国及世界人民的愤慨,一时间全国各大报纸、进步社团,通过各种方式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质疑国民党政府,甚至声讨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这时的张学良方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经请示蒋总统批准,下令任命在黑河担任警备司令兼三旅旅长的马占山将军,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镇守齐齐哈尔。
   马占山接到任命后,立即从黑河出发,昼夜兼程地前往当时的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赴任。马占山上任后随即发表宣言:“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求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
  
   二.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任齐齐哈尔副司令长官,为公署参谋长的谢珂将军,就预见到日本人的居心叵测,图谋不轨,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阻击日伪军的战略措施。他把力所能及的军队,从所属各地调集两千余人进驻江桥北端,开辟阵地,构筑工事,布设雷场,并把库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轻机抢装备给第一线守备部队,同时电告黑河驻军马占山和省防军第一旅旅长张殿九,省防军第二旅旅长苏炳文,各派一个步兵团进驻昂昂溪,作为第二防线,亦电令驻满洲里的程志远旅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待命。
   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已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舍身取义,为民族、为国家、为大众挺身而出,是为民族的英雄,必定名垂青史,功载千秋。
   1931年11月4日凌晨,日军出动七架飞机掩护,四千多名士兵在四列铁甲车和数十门山炮的掩护下,向江桥发起猛烈攻击。马占山将军立即命令守军奋起还击,至此打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反抗法西斯抗战的第一枪,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
   嫩江河畔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开始,其密集的枪炮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树立起正直军人爱国的楷模,更是推动了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江桥战斗打到中午,日军伤亡很大,纷纷溃退回南岸。下午三时许,日军再次集中兵力由滨本大佐指挥,在飞机、坦克和重炮的掩护下继续向江桥发动进攻。日军先突入江桥左翼阵地,继而向江桥正面的大兴线主阵地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誓死坚守。日军曾一度突入守军阵地,双方展开了白刃战,后日军不支遂撤向江岸,但遭到埋伏在芦苇丛中的中国军队猛烈截击。此时,日军援军赶来,在立足未稳之际被守军骑兵夹击,伤亡很大,他们被迫退回嫩江南岸休整。
   此日中国军队伤亡三百余人,日伪军伤亡一千余人,日军低飞投弹的飞行员大针新一郎中尉亦被击伤。开战第一天,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次日,日军增加兵力。守军的前线十分吃紧,在关键时刻,马占山带领十多名卫士,乘坐汽车赶赴前线督战。在途中,炸弹不断在身边爆炸,所乘坐汽车的车篷被炸弹炸穿了很多小洞,他全然不顾,亲临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守备部队的士气。
   连续几天激战,战火映红了天,炮弹炸翻了黑土,中国守军打的很英勇,也很艰苦,双方伤亡都很大,但日军不断地遣将增兵。至十一日时,日本关东军在嫩江北岸集结有长谷旅团司令部、步兵第十六联队、第四联队、第二十九联队的一大队、骑兵第二联队及配属的第二十八联队的第二中队,野炮兵第二联队,工兵第二中队及野战炮兵第二十六联队、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等,总兵力超过三万多人。
   日军修复被炸坏的嫩江桥,用火车运来重炮、坦克等大批的弹药物资,为日军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保障。可中国守军,粮草库被日军飞机炸毁,军人们吃饭,只能靠城里百姓及附近群众,冒着敌人的飞机炮火用马车送到前线。
   十三日中午,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第三次下达增援令:“将第二师团剩余部队及混成第三十旅团的步兵三个大队,及救护班派往大兴附近”,并令第二师团长多门中将一并指挥。日军大本营又急增三个飞行队至黑龙江省,并把准备在大连登陆的第四混成旅团改在朝鲜釜山登陆,以便快速进抵黑龙江。
   下午,日军步骑兵三千余人在强大的炮火配合下向汤池、乌诺头、新立屯等中国阵地发动猛攻。守军奋起抵抗,战至午夜子时,日军占领了“乌诺头”。
   黑龙江守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连续鏖战,很多士兵几日未睡,粮食断绝,得不到任何援军增援。况且当时使用的弹药系黑龙江守军长期的库存,很多因发霉而不能用。在侵略军源源不断地得到大量补充和增兵的情况下,敌强我弱的局面日趋严重。加之阵地和粮草库被毁,实在无力再支持继续战斗。
   十八日下午,马占山将军不得不痛苦地下令撤出战斗。部队终因众寡悬殊,力尽援绝,血肉之躯难以抵挡敌人的钢甲炮火,不得不撤出最后的三间房阵地。
   十九日,日军五千余人侵占了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江桥之战宣告结束。
   马占山的中国军队在江桥抗抗战中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英勇的黑龙江守军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奋勇抗击,毙伤日伪军六千多人,打响了中国有组织的武装抗日战争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展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
  
   三.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为马占山将军写下的诗句。作为江桥战役的指挥者,马占山的“敢为天下先”以及浓烈的爱国情怀,令国人敬佩和称颂。
   江桥抗战不仅带给国人以抗击日本侵略,为民族争气的希望,更是带给国人以人格和国格的尊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黑龙江的江桥抗战,在当时人们受到全国至高的赞誉,一时间全国聚焦江桥,新闻媒体极尽盛赞爱国官兵之词。民间各界声援和支持江桥抗战的情绪高涨,当年的上海曾生产过“马占山”牌香烟,以支持民族英雄,支持中国军人抗日,爱国、救国的热情轰轰烈烈。
   从根本上说,江桥抗战精神与东北人民的抗日精神及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相一致,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自爱国情怀,来自民族的尊严,来自对侵略者的愤慨。
   今天的我们每当路过江桥,看到列车隆隆地驶过嫩江,奔驰在黑土大地上,两边山青水秀,牛羊成群,一片片稻田翻绿浪,一池池鱼塘泛涟漪,人们安居乐业,鸟儿自由翱翔。忆思在近百年之前,日寇侵略的铁蹄,踏上这片土地时,到处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热血与战火交融,烟尘与云天相接,两千余名中国热血男儿,血洒在江岸,魂皈悠悠嫩江。故土与民族的尊严,家与国的伤痛,无不系扰着人心,无不感念烈士的英魂。
   1931年11月3日至19日,中国抗战的历史属于江桥,属于马占山将军。国人永远难忘“九一八”,难忘江桥,永远记得马占山及东北的抗日将士。
   在江桥战场之地,现在已建成繁华的小镇,高高矗立的人民抗战英雄纪念碑,面向大江,遥望江桥。为抗日而牺牲的勇士们,他们英魂长在,注视着日夜流淌的嫩江水,注视着新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注视着黑土地上的儿女们幸福快乐。纪念碑旁边的江桥抗战纪念馆,时时刻刻向后人讲述着抗日先烈的故事,勿忘国耻,记住“九一八”,江桥抗战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史册。
   我们的民族因为有马占山与江桥抗战而感到自豪与幸运。血战江桥,再战大兴,恶战三间房,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本色,虽败犹荣。马占山虽演绎了与狼共舞,但情势所迫,将军无奈,战士无奈,人民同情理解他,祖国未忘纪念他。
   九一八事变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作为具有重大影响的江桥抗战,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这起因有抗日英雄马占山自身的不完美性。时间犹如大浪淘沙,大海拾贝,历史必须公平、公正,2005年市里成立了江桥抗战研究会,内部出版刊物《江桥抗战研究》。并拍摄电影《铁血江桥》和长达三十多集的电视剧《决战江桥》,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的反响,马占山与江桥抗战的精神,渐为国人记起,渐渐成为融于现实社会与生活的民族精神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我们深刻铭记江桥抗战的历史,缅怀抗战先烈,传承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英雄爱国精神。
   近年来,更多反映江桥抗战和马占山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齐齐哈尔大学从2006年开始组织“重走抗战路,永铸民族魂”大型纪念活动,学生们从市区和平广场出发,沿当年马占山抗战的路线徒步行走,到达江桥,走人生中最长的一段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成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牌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齐齐哈尔的和平广场,立有抗战胜利纪念碑,有二百余米长的大型抗战纪念铜铸浮雕墙,其中一片墙上印记着参加过抗战,当时健在的六百名老战士沧桑的手印及签名。这些手印及签名,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抗战》摄制组,从全国各地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征集而来。采集过程中,有的老人在医院病床上,话不能语,老泪纵横;有的老人在采集手印后不久辞世,其中有九位是前苏联老红军,是当年强渡乌苏里江,参加中国抗战的老兵。手印十分珍贵,另有一套拟捐赠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手印永存,人民勿忘,江桥抗战的英魂永垂不朽,抗战精神万古不灭。
   无论怎样的纪念方式,都是表达一个清晰的主题:让英雄为之战斗的土地,青山绿水常在,人民和平幸福。让先烈为之奋斗的国家,不再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祖国和平繁荣,让英雄无悔,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和不辜负,更是后来每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江桥永远属于中国人民。

共 49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京加铁路横跨东北到达嫩江,由此,嫩江上修了大铁桥。此桥成为通往松嫩平原及大小兴安岭的咽喉要地,也是北方重镇鹤城齐齐哈尔的天然屏障南大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铁桥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刻。作者用三部分为读者描述。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嫩江桥在黑龙江省乃至全中国的重要作用。东北的富庶,中国的地大物博让他国起了侵略之心,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起草的那份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日本把炮火对准了中国,对准了东北,中国人民的苦难也由此开始。随着沈阳、吉林、长春、锦州、哈尔滨的相继沦陷,齐齐哈尔也岌岌可危。这时,抗日英雄马占山临危受命。第二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日的过程。在武器落后,弹药不足,兵源紧张,粮草被毁的情况下,马占山将军还率领将士与日军激战了半个月。虽然战争以失败告终,但这次战争马占山的中国军队在江桥抗抗战中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打响了中国有组织的武装抗日战争第一枪,维护了民放尊严,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第三部分,作者叙述了江桥战争的意义。纵然百年之后,人们也没忘记那些为民放解放献出生命和热血的革命先烈,没忘记九一八国耻。如今嫩江桥上的熙来攘往,正是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付出换来的。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奋斗的将士们,让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铭记历史、居安思危,齐齐哈尔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公映以马占山将士为原型的电视剧,建纪念碑,在江桥组织纪念活动。嫩江桥,九一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染力强,力荐文友阅读欣赏【编辑:倦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倦鸟        2021-05-16 21:21:03
  天马老师好勤奋啊。这篇文章有立意,有深度,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5-16 21:53:38
  江桥现在已成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大铁桥也早已重建更新,火车依然在上面飞驰,那段历史已载入史册,国人永远纪念。谢谢精彩编按,辛苦了。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