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落红散记之一(随笔)
家书金不换,天下第一情读海上云归处的“一粒麦子”细腻的母爱,智慧的妈妈,精巧的设计,深刻的启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粒麦子满仓粮食。是一篇集情真、性善、文美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应在情理之中。只是作者唯美主义的写作态度似乎对于最充分的表达伟大母爱有所限制。
读昔日黑马的“永远的玫瑰”最是感动“你弯不了腰,我为你洗脚。你抚摸着我的头发,吻我,谢我……我流泪了,你看不到。”和“我准备好了一束玫瑰为你送行。不过,我已经永远深深地把它埋在心底,不会让你看到。”这样两段饱蘸心血,情透家书的文字。为了爱情,放弃婚姻。或者说是为了最深的爱,放弃最爱的人。于是知道了什么叫做男人的爱情:权力永远小于责任。文章写得很动情,但文字还可以仔细推敲。
读东方古韵的“那些日子温暖如桔”很感动,竟无言。想来想去,只有一句话必须大声告诉你:“不要等到明年了,赶快去看你的爷爷,而且能在他身边多呆一会儿就在他身边多呆一会儿,否者你会愧憾终生的……因为我的心里至今仍有如此愧撼而隐隐作痛久久不宁。”
读纤纤幽蓝的“云中谁寄锦书来”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感情生活方式,这实在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于是我们在得到了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得失之间,的确让我们难以取舍。不过我终究相信,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意义中,应当包括美好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交流——大家对于这次“金家书”展评活动的热切关注和踊跃参与,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人间自有真情在,云中缤纷锦书来。
读阿鹿的“爸,你睡了吗”就个人的感情和文章的情感而言,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篇征文。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因为我的女儿也已长大成人,因为我深深懂得一个父亲是怎样去爱他的宝贝女儿,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女儿都能够像作者似的写给父亲这样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向来看重文章当中的真情实感,那怕其中的文字有些粗糙。真希望也能看到我女儿的这样一封信,那怕收信人已经住在那个没有信箱的地方。”
读失心稻城“孩子,我在”谩谩长路,总会有许多坎坷;深深关爱,总会有许多阻隔。可是,自己的血脉永远是自己的颜色和温度;自己的心肝永远是自己怀中的宝贝。生活可能会夺走你的爱人,却永远也夺不走你的爱情。跳跃的文字充满了灵动,却也有些迷蒙。
读一地雪的“一封无法寄出的信”天堂没有信箱。如果有的话,一定要比人间的信箱爆满,而且那里面盛装的都是真实的心和滚烫的泪。于是,我们更要把关爱和孝心抓紧献给活着的亲人,特别是老人。文章稍微有些零散。
读翱跃的“写给父亲的家信”这是一封感情极其真挚个性比较独特的家书:不仅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而且并不回避父子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正是有了这种相互碰撞的“火花”,才使一般意义上的父慈子孝得到了升华,放出了光彩,于是也便出类于普通的家书。另外,我也喜欢作者的志气和作为,只是不大赞成他对父亲说话的态度。
读西楼寻梦的“一封写给母亲的信”这是一封来自海外的家书,也是一份寄给天堂的亲情,因此更显得那么沉,那么重,那么纯,那么真。最是喜欢你信中的两段描写:一段是母亲“鼓励”你打仗,一段是你陪伴母亲喝酒:脉脉血亲,跃然纸上,浸润心中。最是动人的一段文字:“以前我害怕死亡,如今您在那个世界,我就不再以为死亡是恐惧的。当初您在这个世界迎接我生命的开始,现在您又先去那个世界等候我生命的终结。”文中的感慨好像有点多。
读泪在纸上的“从母爱的小河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从这封家书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神奇:一封信,六个字(其中还有一个错别字),竟在儿子的心中乃至整个军营里产生了那么大“核动力”?于是不仅有了好的战士,而且有了好的作品。如此说来,母爱是厚厚的书,是猎猎的旗,是醇醇的酒,是暖暖的衣。白璧微瑕的是字里行间略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读我爱偶然性的“父爱”母爱似水,父爱如山。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母爱更加博大;当母亲不在的时候,父爱更加深沉。好好爱你的父亲:就像他代替你的母亲爱你一样,你也应当代替你的母亲爱他。文中对于父亲絮被的那段犹为感人。题目有些直白。
读草净沙的“一封寄不出也写不完的的家书”说实话,让我最感动的不仅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那深深的爱与长长的悔,尤其是一个儿子在他父母争吵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理智与感情,清醒与困惑,单纯与复杂,率真与矛盾。恕我直言大哥(你是我在这里第一个叫大哥的人,因此也就口无遮拦了),孩子走得大概不会很心安:因为两个女人的“尖刻”和一个男人的“宽忍”(而这两者是有联系的)。退一步说,即便我能够同情那位至今还在对儿子解释他母亲、继母的父亲和丈夫,也绝不会原谅那种把《红楼梦》扔在地下还往丈夫脸上吐口水或是把孩子照片和的信统统撕个粉碎的母亲和妻子。原来家庭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暴力”!说远了,就文章而言,我的感觉如同对阿鹿的《爸,你睡了吗》一样,看来我的审美标准仍是“情”重于“文”。
读榴花火红的“香烟壳上的信”感动总是具体的。在这封家书中让我最感动的则是那一千块血汗线(也不知道挣了多长时间)的分配比例(6:3:1),想想就要落泪,更何况这钱竟是命换的!一封质朴无华的家书一如那深埋在地下的矿石,能够分析提炼出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成分。文中好像没有交代清楚“题目”的由来。
读azuresho的“写给父亲”坚强、宽容、正直、博学:一个儿子有这样的父亲是应该感到幸运的;一个父亲有这样的儿子是应当感到欣慰的。但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把他身上最优秀的基因遗传给他的子女,其实“家书”便是其中最好的媒介,一如《付雷家书》。文章的段落很清楚,但有点公文格式。
读哭泣的键盘的“写给婆婆的一封信”这篇文章是由我编辑的,也险些湿了键盘,当时的“编者按”是这样写的:“现在知道了,蜡烛在行将熄灭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跳跃几下她那最后的光热。”此前看到的“金家书征文”多是写给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而“哭泣的键盘”却在这里把她的深爱和热泪连同永远的怀念,一边捧给了婆婆,一边呼唤着“妈妈”。于是也有好多人的眼眶湿了。一方面是因为一位婆婆和一个儿媳之间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样的感情不是很多而且愈来愈少。可是说来也怪,在我们的雀巢里,这样的敢在婆婆怀里躺着“耍赖”的儿媳妇不止一个两个:她们或是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首先想到婆家,然后才是娘家;或是和丈夫吵架了便哭着去婆婆那里告状,而且一准胜诉。我的妻子就是这样,每当我看到她给我妈妈梳头给我爸爸洗脚的时候,心中便时常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我们是兄妹,于是夫妻间再大的矛盾也都化解了。我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可这却是一种很真实的情景。想必雀巢里的这种婆媳胜母女的现象总是有些道理的,那就是善性的共同。
读星洪的“给女儿的一封‘迟到’的信”说来也很奇怪,入选的征文中竟然有好几篇都是父亲写给女儿的“家书”,细想起来也不奇怪,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抑或母女之间的交流最好是语言,父女之间的交流最好是文字,其中还是有些道理的。总之,读过这封家书,心中颇有共鸣:可怜天下父亲心!作者驾御语言的能力较强,只是文章结构稍显凌乱。
读一派胡言的“永远也亲不够的是你的脸”坦率地说,这封“家书”并不是一篇经典的美文,却倾注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难怪说一个没做母亲的女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女人——尽管她可能当过幼儿园里的阿姨,当过学校里的老师,当过姐姐、姑姑什么的,可是没有经历怀孕、分娩和哺乳、养育等等生命起始的过程,便断然悟不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当然也写不出这样动人的文字。
读七彩咖啡的“圣诞礼物”不同于父亲与女儿的交流,母亲对儿子说话似乎更率直些:殷殷希望,跃然纸上,哦不,应当说是力透纸背。世界在变化,孩子会长大,永恒的是亘古无疆的母爱。所谓永远的守侯。作者选择圣诞给儿子写信,浓浓亲情溢于笔端,不足之处是略有说教之嫌。
读雨果的“妈妈,我要去远行”知道作者是从个从大山里一路打拼很不容易走出来的孩子:走出了风雨,走出了泥泞,走出了彩虹,走出了风光,然而,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温暖的怀抱,是母亲期待的目光。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线装书的话,这母与子便是那纸与字。语言过于诗化而影响了家书的亲和力。
读芬妮的“雀巢——我心灵的家”感谢芬妮,让我们又多了一门远在异国他乡的亲戚,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真实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更使我们的心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挂牵。面对国外亲人的期盼和依恋,我们除了努力还是努力,把这个驻心的“巢”营建的更温暖更宽敞更牢固。游子一如候鸟,希望忙碌的芬妮常给“家”来信,常回“家”看看,正所谓“倦鸟归巢”,由衷的祝福你——代表你“心灵的家园”,也代表“家”里的每一个兄弟姐妹,在那平安钟声即将在全世界响起的节日前夕。可能你就是想和家人随便说说话吧,这封“家书”多少有点跑题。
读红琥珀“信”读罢此信,唏嘘不已。陡然想起坡翁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放翁的“梦断香消四十年”——皆为阴阳阻隔的生死之恋:因情而伤,因伤而悲,因悲而凄,因凄而美。只是不详此篇家书究竟是“写信”呢还是“作文”,若是后者的话,属于我们当初交代的不够明确,只好忍痛割爱。
读羊角辫的“给姐姐的一封信”这封信的作者大概是这次“金家书征文”活动中年龄最小的参与者吧,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家书”的字里行间才透着一股鲜亮亮水灵灵的童贞童趣,真好像是蹦蹦跳跳的女孩子头上甩来甩去的羊角辨:山路,野菊,蝶飞,鸟叫。自然与天真,从来都是月光与花影。于是我想说的是:写信不是作文,更不是做诗做画,既要反朴,也要归真,要有真真切切的感情和实实在在的内容,如果对此生疏了,这封《给姐姐的信》可做范文。有些时候,孩子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读情泪女的“一个迟到的承诺”不知为什么,在我们“金家书征文”的入选作品里,竟然没有一封有关爱情的述说,其实它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应有意义。评委所以没有选择这篇文章,可能是觉得它太迷离也太消沉。可是我以为,迷离的爱情也是爱情,消沉的生活也是生活。而且,“家书”并不见得都是写给“家人”的,也不一定都得表示对收信人的亲近和敬爱。有一种“家”永远虚幻在“书者”的心里,有一种“爱”永远掺着淡淡的怨,甚至是剜心的痛。当然,既然写了,是应当清楚些。
读娴雅的“做一盏心灯把你照亮”曾经读过妹妹的“魅力姐姐”,今天又读姐姐的“影子妹妹”,两相对照,更觉得姐妹情深。想必如今的孩子没有这个“福分”,要么孤独,要么孤僻,要么孤傲——的确与环境有关。而在那个激情与饥饿相伴的年代里,兄弟姐妹之间才会有了这么多动人的故事。另外,姐妹俩情深义笃,也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有关,“榕树下”的“姊妹花”竞相绽放便是生动的证明。时下物欲横流,人情稀薄,为了财产和利益,手足反目也不鲜见,真正能够维系感情的,不仅仅是血缘,而是像这对姐妹的精神之恋。最后,还想多说一句的是,姐姐乐于付出,妹妹懂得感恩,也是让我们满心的羡慕。相对而言,文章的前半部更为生动感人。
读雪轻旋的“一起走过的日子”因为编辑的征文不能参评的原因,有几篇已经被“榕树下”推荐的美文只好忍痛割爱,其中一篇是娴雅的《做一盏心灯把你照亮》,另外就是这篇《一起走过的日子》,很巧的是两封“家书”所讲述的都是美丽动人的姐妹之情,只不过前者是写给同在“树”下“巢”里的“影子妹妹”,后者是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漂亮姐姐”;前者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的妹妹,后者追星族似的崇拜自己的姐姐;前者因为妹妹长大成人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后者看到姐姐飞了远了而感到淡淡的惆怅。然而,有一点是不约而同的,那便是姐妹之间那种温柔细腻的情愫和长大之后依恋挂牵的感念。还有一点共同的就是,透过她们的回忆之窗,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遥远的亲情时代,于是心中充满了温馨的怀念。
读晴翠儿的“千里之外,关心着你”可以有残缺的身体,可以有残缺的家庭;却不可以有感情的残缺,更不可以有精神的残缺——看过“小毅姑姑”这封信,该有的都有了。若是再交代一下姑姑和小毅的昔日亲情或许更感人。
读潇湘晓放的“生命的奇迹”显然,这封信不仅是写给三毛妹妹的,而是祭奠一个渐渐远去的时代;这封信不仅是回忆姐妹情深的,而是诉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封信不仅是赞颂生命的顽强,而是希望一种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总之,我们应当感谢苦难。原文的一些细节不应删去。
读关羽的“天堂里许不许车来往”有一件事情我总感到蹊跷,也始终没有明白:为什么“云长”的文章很少被嘉奖?我怎么看他的故事个顶个的绝妙?到底是谁的审美原则出了问题?就拿这篇来说吧:同时是写给亡者的,却像一封无字书似的予以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正符合天堂的格式,于是我们的心也一下子空了轻了,伴着亡灵在飞,我们的眼睛突然能够鸟瞰人寰透视人生,其实,这才是死者对生者的最好关照。文章中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这封信,会赶上灵魂的脚步,也许,你在某个生命轮回的路口休息时,如果那个路口没有交警,我便开了车把信里给你,只是我不知道天堂里,许不许车来往。
读为爱而生的女人的“一起牵手到白头”婚姻不仅仅是缘分,婚姻也需要经营;婚姻不仅仅是权力,婚姻也要负责任;婚姻不仅仅是爱情,婚姻也必须报恩;婚姻不仅仅是幸福,婚姻也会有不幸——如此种种,便是为爱而生的女人在一封写给她丈夫的信里向我们坦露的真诚。我们为她的坦诚感动,也为她的热情感动——在这次征文活动中,她一连写了三封家书(与母、与夫、与儿),尽管文字功夫上还略欠一点点火候,但是每封家书都写得情深意笃,亲切感人,理应获得特别鼓励奖。
读志琦的“给三妹”看来,最感人的故事不是编出来的,甚至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真实生活的文学再现,是作者用心哭出来的,笑出来的,喊出来的。于是才抓住了读者的心。此刻,我真得觉得心痛。只可惜这样一篇含金量很高的家书却往邮箱里投迟了,没有赶上征文评选期限内的最后一班车,不禁令人扼腕。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