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刘基的智慧(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刘基的智慧(随笔)


作者:白玄 秀才,152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55发表时间:2021-05-19 10:50:29

【宁静】刘基的智慧(随笔) 历史上的刘基(刘伯温)是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位天资极高、足智多谋的人物,而民众心中的刘伯温是智慧的化身,艺文高手、清官样板、仁人君子、预言大师、风水宗师、得道仙师,是智者,是圣人,是神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知识渊博,天文地理,阴阳法术,无所不通。能知五百年前五百年后之事。自辅助朱元璋统一大明后,他简直成了“神明”。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而智慧是要靠自己感悟的,是无法复制的。那刘伯温到底有哪些智慧呢?当今社会生活有哪些可以借鉴呢?
  
   一、赢得人心获取信任。
   人要想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就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要得到别人真心的帮助,你就要用真诚和行动去努力,以赢得人心获取信任。
   当年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帐下做谋士,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建树,朱元璋对他也非常冷淡。就在这时,风云突变,朱元璋在战场上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时间谣言四起。很多人都觉得跟朱元璋很可能有掉脑袋的危险,于是纷纷逃出了军营。朱元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除了叹气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这时候,朱元璋看到刘伯温不仅像平时一样每天照例来到自己身边,而且还积极地出谋划策。身边的谋士不是逃跑就是魂不守舍的,只有刘伯温还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该做的事情。朱元璋问刘伯温害不害怕,刘伯温郑重地回答道:“害怕,可是人不能因为害怕就放弃了忠诚。”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感叹良久。于是,这次危机过去之后,朱元璋一直把忠心耿耿的刘伯温当成自己最信得过的谋士。
   要想得到别人的钦佩和支持,你就必须在与他人相处中,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审时度势力挫群雄。
   正确分析各方形势,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打败对手,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统一了大明江山。笑到最后才是最甜的笑。在《严州解围》的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因母病逝,他向朱元璋告假回乡葬母,途经严州,碰上张士诚的一支四五万人的兵马犯界,把严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形势严峻。镇守严州的曹国公见敌军声势壮大,自己城内少兵缺粮,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想趁早冲出去逃命。
   刘伯温与曹国公同登城楼察看,并说:“敌众我寡,若冲出去,如羊入狼群,凶多吉少。我们怎能丢下城内数千百姓不管?我看敌营军营不整,张士诚大概未亲自带兵,不会轻易攻城。敌营粮草不足,只要我们动员全城百姓死守,敌人会不战自退的”。曹国公依计而行,开仓放粮给百姓,与百姓一道守城。到了第三天,敌兵果然偷偷地溜走了。
   还有《应天鏖战》《智歼陈友谅》等都显示了刘伯温的智慧光芒。智慧来自生活,又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足见智慧的力量很强大。
  
   三、以国为重巧妙进谏。
   刘伯温卓越的才秉、高洁的品行、通究天人的学术,令人钦佩、叹服、神化。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准备封赏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自己的亲朋,可又有些为难:功臣有数,而沾亲带故的却多如牛毛,要是每个人都封个官职,不就成了无功受禄、滥竽充数了吗?要是不封亲朋为官,人家背后又会说三道四,讲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六亲不认,再说面子上也过意不去。为此,明太祖举棋不定,闷闷不乐。
   军师刘伯温深知明太祖的矛盾心理,但又不便直言进谏,于是画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丈夫,头上竖着一束束乱得如麻的头发,每束头发上都顶着一顶小帽子。画毕,献给了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细细观察,百思不解画中含义,想了一夜,终于恍然大悟。刘伯温那幅画的寓意是:冠(官)多发(法)乱,“冠”也就是帽子啊。
   次日一早,明太祖宣见刘伯温,笑道:“爱卿此一画谏很好!朕即采纳。”从此,朱元璋只封有功之臣,不再封亲朋为官了。
   刘伯温以国为重,严谨立法,巧妙进谏,不失为一种智慧。
  
   四、以民为本巧办悬案。
   刘伯温当高安县县丞时,很想当好官,就去了解民情。他出门没有衙役呼道,乘坐大轿,只是独来独往,微服察访,探访民冤,关心百姓疾苦,搜集事实证据。然后惩恶扬善,他常常化装成各类人物,深入民间。
   有一次,刘伯温化装成一个农夫来到一个村庄,忽地听到一对老年人悲凄的哭声。他循声来到一座破房里,房里有一卧床病重的老汉,还有一个瞎眼的婆子。原来,这对老人的儿子遭冤吃官司,被关在县狱内,家中无米下锅,也无钱买药。刘伯温立即从衣袖里掏出几十枚钱送给老人,叫他先买点米,买点药,以解燃眉之急。老俩口问他是谁,他说是他们儿子的朋友,可老汉怎么也想不起儿子有这么一位好朋友。过了几天,蒙冤的儿子被释放回家了,才知道这位恩人就是县丞刘伯温。
   刘伯温还曾化装成儒生、老人明察暗访,严惩了喝酒不付钱的衙卒。他用投钱水缸的方式识破小偷,让卖烧饼油条的赵老汉找回几十贯铜钱;他题诗石壁让财主寻金掘土,使大批荒地得到开垦;他类推人类母子亲情,识别牛犊为哪头母牛所生,从而判定谁为牛犊主人……
   这些以民众生活为基础的智慧,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不深入民间,怎会有这种智慧呢?为民伸冤的案件办多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传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了。
  
   五、功成名就退隐故里。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一段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也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漩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2月,刘伯温回到了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弈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病重不起,被送回故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
   历史告诉我们:封建帝王是只可同打江山,不可同坐江山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是进是退,时机要适宜,抓住时机也是一种智慧。
   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智慧是要靠自己感悟的。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感悟出切实有效的智慧,创造性地工作、学习、生活。刘伯温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探究学习,并付诸于实践之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写于2012年2月22日)
  
   注:原创作品,曾辑录在个人博客新浪“皓月空明”

共 29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上的刘基(刘伯温)是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位天资极高、足智多谋的人物,而民众心中的刘伯温是智慧的化身,艺文高手、清官样板、仁人君子、预言大师、风水宗师、得道仙师,是智者,是圣人,是神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知识渊博,天文地理,阴阳法术,无所不通。能知五百年前五百年后之事。自辅助朱元璋统一大明后,他简直成了“神明”。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而智慧是要靠自己感悟的,是无法复制的。那刘伯温到底有哪些智慧呢?当今社会生活有哪些可以借鉴呢?一、赢得人心获取信任。二、审时度势力挫群雄。三、以国为重巧妙进谏。四、以民为本巧办悬案。五、功成名就退隐故里。刘伯温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探究学习,并付诸于实践之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历史纵贯古今,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自己的痕迹,刘伯温被万世景仰,有“流芳百世”的志向和品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很有时代和借鉴的意义,倾情推荐!【编辑:烛光里的微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烛光里的微笑        2021-05-19 10:51:58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很有时代和借鉴的意义,倾情推荐!
回复1 楼        文友:白玄        2021-05-20 08:47:36
  感谢烛光老师留墨鼓励!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05-19 17:30:38
  我对历史了解不多,读了作者的文章,可以说对刘伯温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以史为鉴,知更替,知兴衰,也知人了。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2 楼        文友:白玄        2021-05-20 08:48:22
  感谢小猪她爸老师留评鼓励!
3 楼        文友:白玄        2021-05-20 08:47:02
  感谢烛光老师精心编写按语推荐发表!您辛苦了,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