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夜里浅品长恨歌(随笔)
到临潼参加培训,晚上闲暇无事溜达到华清宫的门口,恰逢实景演出《长恨歌》开始不久。坐在华清宫山门前的石凳上,看着宫墙内用等装饰的璀璨繁华星空,一枚弯月悬挂在山腰,音乐声此起彼伏,遐想着大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
走到华清宫门口的时候演出已经开始了,因疫情影响,进去参观需要戴口罩。我只身出来,口罩也没带,买又嫌药店路远,于是也就没有了进去欣赏的冲动。其实更多时候欣赏一部舞台艺术、一本书或者一台音乐会,我希望有人与我同往,一方面能交流所思所得,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更加深刻孤独地触景生情,而泄露深藏已久的自我掩饰,然而此时恰恰是一个人。
霓虹映衬下的山腰,显现出配合演出的星光璀璨,月儿半弯,很有现代感。然而,培训那几天恰好临近农历十五,圆圆的月亮从骊山东侧山头露出一张大脸。华清宫附近晚上的灯光如梦如幻,似乎光线有点太强烈、太刺激。原本如银倾泻的月亮,也是憨羞地张望四周,没有任何引人注意的意思。想起小时候的月亮,从小伙伴家逛出来已经比较晚了,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世界,远处的犬吠、近处的灯火,静谧地聆听着树叶沙沙作响。一个人走在路上,心里突突的直紧张,抬头看着月亮光亮如镜,一路小跑的赶紧回来钻进被窝。
忽然,宫墙里面颦鼓声动,半山腰的星星和月儿也消失了,猜测演出到了安史之乱的那一部分。随着声音渐渐削弱,好久都没有动静。正欲起身离开准备到周边转转,座椅旁边的蛐蛐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时,一个大爷领着两个小男孩闻声赶来,四处寻觅,可惜无果。起身时,想到既然没有去看《长恨歌》的演出,不如看看白居易的《长恨歌》。打开手机,先是百无聊赖的翻了翻微信朋友圈,随手点了几个赞,然后就打开了网页,边走边阅读《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乍看第一句就引人遐想。前几年,闲逛汉长安城遗址的时候,在高大的未央宫土基北侧,看到了一块方方正正的房屋地基,旁边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椒房殿”。感觉浑身一震,金屋藏娇、长门买赋,与卫子夫争风吃醋,不都发生在这里吗?两千年前的故事瞬间映入眼帘,然而眼面前确是黄土一抔,映衬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男人们经常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容美女惊艳,临潼也常用“温泉水滑洗凝脂”来宣传本地特色旅游,历史学家则常用“从此君王不早朝”来说明荒淫糜烂的宫廷生活,文学家却不常用“可怜光彩生门户”来诠释“一人得道鸡犬成仙”。我很喜欢“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说不清楚的原因,可能和自己一直以来的心境有关吧。有时候总觉得生活在人世间,繁杂冗长的生活琐事,让我们的理想都慢慢地迷失了。现实的压力、年龄的虚增,让原本憧憬满怀的理想渐渐地停留在了虚无缥缈之间。
在咸阳工作已经有几年了,路过或者专门去兴平的次数不在少数,但还没专程去过马嵬坡,也没亲眼看到贵妃墓。听同事朋友讲起这里或者这段历史,总想着在春风桃李花开日,或者是秋雨梧桐叶落时去看看,然而始终未能成行。聊以自慰的是,如果桃李花开日没有春风,或者绵绵秋雨却没有高大梧桐落叶时候,再去看是多么遗憾,转眼间又觉得能在牡丹繁盛的时候,流连一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也是非常不错。
看手机久了,脖子有点酸。忽然抬头,已经回到了省工疗劳模楼的门前,看了看时间,已经接近晚上十点。工疗园林式的院子灯光昏黄、静谧异常,与白天莺飞蝉鸣形成了鲜明对比,时不时不远处的蛐蛐叫声与昏黄灯光下的飞蛾一唱一和,就像“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掏出一支烟静静地点上,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透过缭绕的烟雾,望着昏暗的大树深处,渐渐地忘掉了身边的所有,细细的品味夜半时的无人私语。
忽然一阵喧哗,一群人走向劳模楼,也把我的思绪从远处追了回来。上楼的时候,忽然有点后悔没看《长恨歌》的演出,不过没关系,还有下次,难道这个恨,还能让人感到绵绵无绝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