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徽州古城墙(散文)
古代城市又名城池,它的原始形态就是因围城筑墙形若水池而得名,冷兵器时代,城墙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要构成。高高的城墙,城外的护城河。电影里身披铠甲,战马奔腾掠城拔寨的画面,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攻防双方的战争形态。
一
我历来以为,一座悠久历史的古城墙,一定是一方子民心中的脊梁。也是灿烂历史文明的巨大熔炉。正如中华文明一样,千百年来,万里长城已成了中华民族的符号,托举起国人的背梁,每当民族危机关头就会响起歌声:“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长城,若一条巨龙横卧中华大地,蜿蜒曲折,正如中华民族气节,雄壮巍峨,磅礴之势,气壮山河;中华文明灿若星河,又如滔滔江水,渊源流长,无穷无尽。
古徽州城墙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造就了徽州人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直面任何艰难险阻的不屈铁骨。
历代徽州人对立于府城内的古城墙,有着特殊的情结,千百年来,它庇佑着一方百姓安宁,抗击侵略中一次次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城墙内的“池”,则担负着文明传承,使其绵延不绝的使命。以新安文明为主体的山越人,是这儿的原居民,包容并蓄中原人不断迁徙而带来的文明不断融入、和谐共处,在文化交流中升华,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官方哲学,影响了东方近五百年的朝政;随着徽商兴起,推动着徽文化走向历史巅峰。
二
徽州古城,以文化名城著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四川阆中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齐名,因其保存较为完整,更因孕育了浓郁的地域徽文化而名垂青史,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系统全面、含盖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范。徽学与藏学,敦煌学一道,构成了三大地域文化显学之一,是镶嵌在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提起徽州古城墙,是徽州人的骄傲,巍峨雄壮,古朴典雅,厚重而沧桑,屹立在古城区内,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震撼,每到春节,或重大节日,古城墙上,瓮城旁一排排从上而下如同飞瀑的大灯笼,远远望去,仿佛穿越了时空,而古城墙上镶嵌上斗大的红字“梦里徽州”熠熠生辉,这可绝不是为广告词噢,是人的一生一世,必来一趟徽州才不枉一生。我的理解与"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异曲同工,每个到北京的人,不爬长城总是遗憾,无法感受那份震撼!徽州是这般具有魅力,充满想象,城内的“东方凯旋门”八脚牌坊是全国独一份,徽戏进京,成了国粹京剧……
城墙下陶行知公园内,行知塑像定格了自孔子以来当代教育圣人,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之为“伟大人民教育家”,我想,大多徽州人还是记住了陶行知先生《徽州人的使命》的文章,徽州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徽州万年不拔之基,振兴全徽的教育,“将来的新徽州要造成一种境界,使得别人不愿、不忍、不敢在这里杀人放火”。“我们千万不要辜负新安大好山水”。他希望把徽州建成“东方的瑞士”,这是我们徽州的儿女的使命。
陶先生站在城墙下,已成了徽州人的丰碑,每个徽州人只要望一眼陶行先的塑像,陶先生的教诲犹在耳畔,就会牢记责任与使命,不敢懈怠。
徽州人犹记得陶先生“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格言,献身使命精神感召,激励着世代徽州儿女热爱徽州,建设家乡。明天的徽州一定更加美好,而背后的古城墙也会更加闪耀。
古城墙下,徽园门旁,明代著名抗将王道昆塑雕,似在诉说一代名将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
戚继光,与歙县人汪道昆至交好友,抗倭前线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相互倚重。但朝庭轻信谗言,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戚继光痛感无助、无奈,似心头在滴血,写下了千古绝唱《望阙台》: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一个“孤”字,写出了艰难困苦,孤立无援;一个″孤"字,还写出了两位名将相濡以沫、相互驰援的战友情;一个“孤”字,道出了官场黑白不分,奸人当道、陷害忠良黑暗;一个“孤”字,痛诉外敌入侵,严嵩父子劫持朝政,内斗乱纲的忧患。
而我则读出了歙人戏曲作家军部左侍郎汪道昆的一腔热血,献身国防的赤胆忠心,民族气节。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古城墙下,有一个年轻女石雕塑像,便是鲁迅笔下写到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说她始终带着微笑,温柔的。却在请愿中与四十多位青年一起,死在了段祺瑞政府的枪下,年仅二十二岁,如今也不知埋在哪里的地下了。鲁迅先生写下“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刘和珍的血唤醒了国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意识。我们找不到他的墓地,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鲁讯先生的是,如今她与抗倭英雄汪道昆一样,已经化作了背后城墙的一块砖,这无数英雄徽州儿女都化作了一块块砖,构筑起今天的城墙,撑起了徽州人心中的脊梁,也撑起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脊梁!
三
徽州人常常会问,在设计石雕像时,古城修缮者为什么偏偏漏掉汪华?徽州始祖"越国公”汪华。为保境安民建立不朽功勋。
史载隋末,隋炀帝荒淫无道,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名地峰火连天,狼烟四起,汪华则顺应民意,率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人称吴国。与三国时期东吴国几与重叠。
汪华,史书评价斯人“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仁政爱民,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政清人和,阡陌田野,鸡犬相闻。深得百姓拥戴。
义宁年间(617~618)迁郡治于歙县,构建城防,并筑城池。如此算来,徽州古城墙,自汪公迁郡以来有一千四百余年。
乌聊山位于歙县老城区的中心(今称长青山),此处乃徽州府城与歙县县城的交界处,是全城的制高点,从军事角度来说,可以府瞰全城,扼守徽杭古道。看来保家安民,除了雄心胆略以外,还须过人的智慧,长青山上,登高望远,远山近水一览无余,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军情了如指掌。难怪史书载此后十余年,“虽四方大扰,而六州安定,不识烽火”。
公元621年,面对如日中天的盛世唐朝,汪华审时度势,为六州百姓免于战火蹂躏,归顺盛世王朝唐高祖,授方牧,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兼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汪华爱护百姓,得到一方百姓的爱戴。
汪华徽州的古城墙修建,突显了他“保境”的雄才智慧,在他治下的吴国,各地战火不断,而徽州百姓享受着宁静详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归顺盛唐则更显其“安民”的谋略,是大智慧,为了一方百姓,个人荣辱无足轻重,历史就是这样,凡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奋斗的人,无论是谁,人民都会永远铭记,并拥戴它,就象当今中国共产党一样,在历史中拯救民族危亡,而得到广泛认同和拥护。
汪华治郡年间,在渔梁截流筑坝,就是今天的新安江上最古老的历史文物,也开启了徽州人经商之道。
汪公仙逝后,历代皇帝给予册封,如今徽州一府六县随处可见汪公庙,越国公汪华成了江南的保护神,尊为汪公大帝或徽州太阳。
如此看来,汪华早已被世代徽州人铭记于心,通过一代一代祭祖,一朝一朝地册封,强化了在人们心中地位,汪公在徽州人心中早已化作了古城墙,一代代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四
徽州人对宋朝农民起义英雄方腊,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一个古城墙破坏者,注定是徽州人不待见的。史载,北宋末年,朝廷对辽夏入侵屈膝求和,岁奉银俩,百姓苦不堪言,方腊于清溪起兵,于1121年攻克歙县,徽州古城墙遭巨大破坏。这是历史上一次大面积修缮。
至明以后,倭寇匪患盛行,徽州人为确保府城安宁,加强了县府城墙修筑。经太平天国战乱,如今古县城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仅仅府城墙宏大的规模,城内城瓮城的精巧设计,南谯楼、阳和门的沧桑古朴,浑厚端庄,亦足以让人震撼;古城内宰相府故居、八脚牌坊、斗山街古民居,近期重新修复的府衙,让古城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彰显了古建艺术的最高典范,让人无不称奇,徽商早已远去,留下这些博大精深徽文化,古建博物馆,永远屹立在这儿。
五
长城,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向心力的力量所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在困难和灾难面前坚韧刚毅,坚强不屈的脊梁。在地震,瘟疫、外敌入侵面前,从不畏缩,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徽州古城,有了心中的城墙,在任何困难面前,有了勇往无前的精神力量,二0二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古城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经受住了抗击新冠病毒考验,全体古城人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在家自我隔离,切断病毒传播;疫情之后,茶叶滞销,徽州茶农面临空前生计危机,徽州人不会倒下,县政府由副县长带队,诚邀各大媒体主持开园节,直播带货。完成了销售模式的数字转型。七月七日,一场洪水,百年不遇,工业园区一片狼籍,损失惨重;洪水肆虐,城内多家商铺毁于一旦,一夜回到解放前,欲哭无泪。水灾无情,古城人再次杠起了精神脊梁,万众一心,全体动员捐款捐物,机关单位自觉捐出一月工资,公职人员干部带头,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每天驻守企业帮助清理,与企业职工并肩战洪魔。政府、银行、保险业纷纷出台政策扶危济困,帮助企业迅速走出困境。各大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徽州人逆势而上,二0二0年,坚强不屈的古城人再次取得骄艳的成绩。
又是一年春节到,二0二0年,注定是波澜壮阔的一年;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一年。此时古城墙上大气磅礴的一排排灯笼,在灯火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骄艳,在岁月时空中温散丝丝的柔意。我站在古城墙下,轻轻吟唱着:
千年城墙永不倒
百里新安水滔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