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六十一(随笔)
◎《黑水白沙》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来了一位杭州表哥,他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心灵手巧。从此,我和弟弟穿衣服有些海派样式了,我和月牙儿更爱看外国小说了,我们家的饭桌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从菜市场的精心挑选和斤斤计较开始的。变化之一是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变化之二是炖菜少了,炒菜多了;变化之三是老套少了,花样多了;变化之四是外买少了,自做多了;变化之五是咸菜少了,青菜多了;变化之六是荤菜甜了,素菜香了……从此,我也喜欢上了江南菜(不喜欢太油的辽菜、太咸的鲁菜、太淡的粤菜、太辣的川菜)特别是杭帮菜:东坡肉、清蒸鱼、千张包、鸡蛋羹、炒青菜、油焖笋、白灼生菜、水煮菠菜……主食也增添了泡饭、菜粥、馄饨、年糕、阳春面、片儿川、杭州小笼、扬州炒饭……后来表哥回了杭州,却把江南风味以及杭州特色一直留在我们家的饭桌上——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抑或也是一种文化改造或者说饮食影响,就像当年汉文化对满文化的影响与改造:以小菜盘替换了八大碗,以南方菜系取代了满汉全席,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与提高。只可惜,进步之后又有退步,提高之后又有降低,因为杭州表哥后来又回到了杭州。这位杭州表哥一直固执的认为,哪里的饭菜都不如杭州的饭菜香,什么好饭、好菜都不如他自己做的饭菜好。当然,这也是我心仪杭州、想念表哥的原因之一。
◎《黑水白沙》
第一次去灵隐寺是我们和舅舅两家人一起去的,有爸爸在当然不能拜佛,只记得我们分别在飞来峰下的弥勒佛石窟前“合影”留念(照片效果不好),并且在此记住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两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心里装过难容之事,也曾做过可笑之人。
第二次去是和阿黄还有表妹去的,在大雄宝殿,我看着他俩十分虔诚的拜佛,阿黄拜的是“部兴我兴”和女儿平安,表妹拜的是什么她硬是不说,理由是一说就不灵了。那次我们又去飞来峰下的弥勒佛石窟前照相,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一边一个的合影,由专门的摄影师来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张照片我却一直没有收到,也不知道是摄影师出错,还是我给的地址出错,每每想起都觉得遗憾,直到有一条灵隐寺的一幅楹联提醒了我:“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第三次是和阿黄、小斑点狗还有多多去的,这次只谒寺没拜佛,也没去弥勒佛石窟照相,而是从灵隐到石窟,穿过一线天,登上飞来峰。所以来到飞来峰顶,不是因为济癫和尚,而是寻找观圆和尚,寻找和观圆、李源这对挚友相关的“三生石”,原来人生三轮,因缘也有三世,没准我们几个前世即为兄弟姐妹,今世才能同甘共苦,来世也会不离不弃。正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费了很大的劲,我们终于找到那块三种颜色的三生石,并坐靠在石上合影留念。
第四次是和一群同事来的,她们是哪热闹往哪挤,我是哪清净往哪躲——走过灵隐寺,走过大石佛,走过飞来峰,孤孤单单却也安安静静的坐在冷泉亭里,先是被“冷泉亭题”和“冷泉亭记”吸引,而后又被“冷泉亭问”考住:泉自几时冷起?峰丛何处飞来?最后才被“冷泉亭答”开悟: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出飞来。绝无仅有,妙不可言!最终的感悟是:冷泉是灵隐之形,灵隐是冷泉之神。心不冷者,莫入灵隐。性已隐者,方懂冷泉。
第五次是我自己来的,游罢灵隐寺,便从后山直奔北高峰。在半山腰有一座韬光寺(曾在白乐天的故事里听说过韬光和尚),寺院内的最高建筑是观海亭,亭上有宋之问的诗题: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于是我也胡乱添了两句:南山瞧不见,西湖看不着。在这里连南山和西湖都无法看见,就别说浙江和沧海了。不过任何问题都难不倒僧人,他们一定会说“心眼所开,阿弥陀佛”。
如此便是我的“灵隐寺记”,至于这个帖子所说的“灵隐听雪”,我还从未领教过,过去只知道九溪十八涧有“竹林听雪”,下次再去灵隐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