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早茶俱乐部(散文)
“早茶俱乐部”的成立,源自于一次临时动议。未到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自由支配的空间开阔得一望无际,完全出乎意料。临近二线年龄时也曾有过期待和憧憬,只因“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于是,一个短信,“早茶俱乐部”宣告组建。
那是两年前,电教中心金主任微信我,说王局、花局提议搭建一个退休、二线人员休闲娱乐群,我不假思索欣然报名。进入或即将进入六零后,不用谁发话,群里响起了同一个声音,只喝茶不喝酒。
“早茶俱乐部”原先叫“二线早茶群”,其开局首秀选定在2019年岁末的最后一个双休日,相比较后来的安排,尽管有些仓促,但特别慎重其事。从下午三点半在群里发出邀请,至当晚十点收到所有成员回复,首任东道主王局的一句“谢谢各位给力”,犹如一缕暖流,让辞旧迎新的群里喜气萦绕。
有群必然有规,“每月一聚”很快形成共识。没有想到,这条群规让行动快捷的夏科占了先机,且近半年没了后来人。他声称第二次聚会不能等到忙碌的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不到,大家被邀请到了郑家大厨房。那次之后,一场疫情,让“线上”“线下”双翼渐丰的组织失去了一只重要的臂膀,那位曾经的最帅夏校长由此多了一份炫耀的资本。
尽管缺少了聚会,疫情期间的“俱乐部”格外热闹,大家秀室内运动,晒美图奇文,聊得最多的自然离不开诸如“退休书”的宣言与洒脱,大谈养生之道,心态之洒脱,那样的其乐融融,只有局中人才更为心领神会。
久闭的家门终于在春风里打开。四月底,等待已久的群员意外看到了花局的重启活动的通知,惊喜不喻言表。不知招生办唐主任是否揣着明白装疑惑,偏要追问一句“符合聚餐规定的人数吗?”问题还未落地,马上有人“群起反击”:“像你组织高考工作一样,严密,细致,不出差错。”大家的心早已按捺不住了,只怪花局邀请发得太早。是的,四天里发了四道邀请,聚餐当日清晨还发了一个定位。
都说饮茶养生,总有人把茶喝成了酒。久别重逢,举杯尊祝必不可少,敬意与想念尽在其中。但没过几个来回,大家倍觉与饮酒的巨大差异,最不能胜任是热茶的烫,只能小心翼翼的,极细微地抿一点,不能大口,不能连续数口,更不能甩干,所有的举止必须极其斯文,儒雅,绅士。没有了喝酒敬酒的醉意与豪迈,敬茶显然少了些氛围。干脆,顾书记号令大家来了一次敬茶的“革命”:去除一对一的“礼尚往来”,集体致敬,气氛超然。第一杯敬60年生人,第二杯敬61年生人,第三杯敬62年生人……好一场伟大的变革,删繁就简,回归本真。俱乐部群里除了年龄的差异,个个变成了彻底的“六零后”“准六零后”,简单,纯粹。
作为唯一的资深美女,人事科王主任一经入群,即被推选为“秘书长”。大家为了尽早成为东道主,纷纷向她“讨好示意”,致使招办的张主任猛生“嫉妒”,强烈表示不满。大家觉得有必要“平息”和“安抚”,一致通过了他担任“副秘书长”的决议。哪里知道,任命还没有下达,就收到了他的坚定“辞呈”:工作时一直是个副手,二线了还是个副手,不干。辞去了“副秘书长”,就腾出手来跟“秘书长”较劲对着干。这下好了,只要张主任参加,早茶并是笑声四起,开心万分……
水乡兴化素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闻名遐迩,兴化的早茶更是久负盛名,大家决定尝遍家乡的品茶名所。于是,方圆几十里,从东到西,由南至北,群员们乐此不疲。开始东道主自主点餐,后来需要“民主集中”,原则是量精味美,健康养生。为此,大家深感使命重大,不敢懈怠,不少群员煞费心思,挑选品味俱佳的茶叶,带上自制的酱生姜,托人买得新鲜的土鸡蛋,在家煮到恰到好处,最新加入的仲主任还特地回乡购了一大盘陶庄牛肉。为了新鲜可口的蟹黄包,大家冒着严寒赶到最北郊的一家不起眼的农家小店。体卫科的李科长每次总是提前出门,步行上路,因为弄不清楚准确的位置,竟一连迟到了两次。等大汗淋漓匆忙入席,大家个个竖起大拇指,夸他始终不忘体育本行。
随着队伍的壮大,“早茶俱乐部” 群规慢慢失去了“严肃性”与“权威性”,起初十二人的“每月一聚”,被后入群者强烈修订为“每月二次”。这不,监察室的王主任掐指避过“七八九日”,定下了六月份的聚会,高考之后端午之前的“十三日”。秘书长发话了,要于二十日请男士们聚会,大家齐声否决:“太勤了吧,应该等到六月末。”
秘书长不紧不慢,笑着问大家:“二十日父亲节,我请在座的各位,你们不同意吗?”
大家先是一愣,随即掌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