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宁静】遇见江山,一眼万年(散文)
一
临近“五一”小长假。还没来得及规划假日生活,我便像鸟儿一样撞到一张“网”上,死死地留在“网”中间。
这是一张什么网?还得从今年4月30日讲起。一个平淡的周末,一个寻常的午后。捧着当天的日报,有一搭无一搭地浏览。读到一篇署名修成国的文章《父亲的劳工遭遇》,文后有个二维码,并标注该文来自江山文学。江山?这是个啥?
别埋怨咱孤陋寡闻。年近花甲的老汉,国家公务人员,尽管大半辈子从事文字综合工作,不过是写写报告、总结、讲话一类的文章,亦或写写消息通讯,与文学并不搭界。每日里,也在读书读网,但接触纯文学网站的几乎为零,更别说在文学网站上搞创作、发作品。
作为公职人员,虽说理应做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世界这么大,江湖这么深,网络这么广,不知道“江山文学”也不为错吧?
二
人们总说,好奇害死猫。猫真的很好奇吗?我觉得人才是世上最好奇的生物。这不,我就十二分好奇地打开了“江山文学网”,一张“困”住我的网。淡雅的界面,没有过分的修饰,更无夸张的粉饰,像一位素颜的美女,亭亭玉立,给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细细瞧瞧,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样样都有,原来这是一块内容丰富、天地广阔的文学园地。
前几年,朋友推荐了一个公众号,并说你文笔好,有时间去发发稿。听人劝吃饱饭,赶忙下载公众号,打开一看,莫言、余秋雨、贾平凹、冯骥才一干大咖都在,吓得我赶紧退出,咱哪敢挤在大作家中间发稿。江山则不同,它是草根们的天地,门槛不高,只要是原创作品,都可以在这儿展现才华、展示文采。在这里读读网、写写文章,没有太大的压力,心情舒畅,自由自在,尽情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在江山文学主页上浏览,就像一只小船停泊在港湾,平静地归属蓝色海洋。随便打开几篇文章来读,不仅耐读,品位也高。没有脂粉气,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打擦边球的乌七八糟,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浩渺若尘笔下的《秋天的记忆》母爱温暖似火,温莎的梦想笔下《放羊的女孩》纯真善良,裴善荣笔下《神秘的微笑》亲情感人,郭永涤笔下《远村》寄托哀思,想飞的企鹅笔下《愿往事随风》感情真挚……
想到以前,自己也写过一些随笔、游记一类的短文,不免手痒,动了心思。要不在这里,小试一把牛刀?
三
说干就干,磨刀霍霍。“五一”假期还没过完,5月5日那天,我便注册成为江山的一员。
点击那个不断跳动的“我要投稿”,麻烦来了,投稿要先选个社团。主页上一字排开八个社团,看上去个个都挺精神,都挺文艺。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忽略右上角“更多”二字,更不该无知无畏地选择,因为后来才知道八个社团不是按姓氏笔画排的,是按业绩排的。选哪个好呢?“八一”挺好,军歌嘹亮,威武雄壮,不过咱没当过兵,也没人告诉咱民兵可不可以加入。“东篱”也不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多优美,日子多闲适,不过听说陶渊明老师做官时情商不高,不会影响我仕途吧。眼光停留在“淡泊宁静”上,这个我喜欢,所谓“淡泊无欲,清静自守”。再说,我也蛮喜欢那个女演员宁静,就是它了。
选了三篇自认为很不错的短文,分别复制粘贴,提交并创建作品,投稿成功,美滋滋地等候。想来咱虽没与文学结缘,文字功底还算了得,亦曾“战果”累累。早些年,一年便在《人民日报》上刊发通讯9篇,曾荣获中国好新闻奖二等、三等奖各一次。在江山上发文,不敢说探囊取物,想必也不会太难。
果然飞笺来书,等来两封编辑部的退稿信。我这是被打脸了吗?
四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平时常常鼓励年轻人,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可今儿自己摔倒了。
两篇文章被退的原因是“非首发”。没错,两篇短文都在当地晚报上刊登过。可是,我仔细研究过江山关于首发的规则,不违规,顶多不能参评精品。失望、委屈、沮丧,各种不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就在此时,第三封飞笺到来。这次不是编辑部来信,发件人是“烛光里的微笑”,后来才知道他是社团总编。信只有两行字,大意是来稿刊用,欢迎继续来稿。
此刻,失望、委屈、沮丧一扫而光,有一种满血复活的感觉。这算是柳暗花明吗?
五
朱自清说,“刚起个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老朱家的人都是这么有才,那就开工吧。
好在我有素材、有基础,一方面以往写的有关生活的琐碎都保留在电脑里,另一方出门旅游都作了文字记录。重新创作、加工整理,一篇篇随笔散文陆续刊发。细心的文友说,差不多两天发一篇,太高产了。
慢慢地,我融入了江山,融入了“宁静”这个大家庭。编辑们热情有加,认真编写编按,每次“老师”“先生”的称呼,都让我很不好意思。社团督察子骞热心帮我配图,给我发来江山规则规定,算计着啥时我不再是“白丁”,何时能当上“童生”。有一次,他还细心地指出文章中有一个引号的用法不正确,这种认真劲,令我敬佩。每一次评为精品,文友们的点赞、鼓励,是那么暖心。我也热心点评社团文友发表的文章,鼓励,学习,其乐融融。
晚上,我一改玩游戏、看电视的习惯,抱着个笔记本,忙忙乎乎地登录江山,修改文稿。
有一天,老婆凑过来,一瞧我的个人资料显示“白丁”,立马来了东北女人的劲头:“咋的了?咱在媒体上刊发了近六十万字,这会儿咋还是个白丁呢?”
我连忙解释:“注册得晚,积分不够,只能是白丁这个层级。”
又问:“发了几篇稿?”
我回答:“不多,才十多篇。”
老婆来了兴趣:“稿酬有多少?”
我不好意思地说:“目前才18.9VB,好像换算人民币还得除二。”
老婆一脸不屑:“你好歹也是东北财经大学的客座教授,讲一上午的课,怎地也得3000元起价,这咋的写稿才十多块钱?”
我讪讪地低语道:“文学这事,我是爱好,并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不管咋的,江山就是我的家,有钱没钱都要来。现在,只要有空闲,我便到网站看看,去群里瞧瞧,那么多新朋、那么多好友,就像亲人一样令人惦念、牵挂。我是不是爱上了江山?爱上了宁静?
六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注册江山还不到一个月,成果还算可以,拢共刊发17篇文章,其中有8篇被评为精品。
用写讲话稿的文风来说,经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在“江山文学网”耕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多好的词语,多熟悉的词语,在江山赋予了新的内容。
事实上,我大多数精品都是复评后“加精”。原因我很清楚,就是文笔尚可,但缺乏文学创作的理念,仅仅满足于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于是,我就一遍一遍的修改,一次一次打磨,慢慢地开始掌握一些技巧,开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写好生活的琐碎。子骞笑着问我:“你的文章挺不错呀,可总是要复评才‘加精’,你是否有些难为情?”我回答道:“这样其实也好,在这个作品进行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我能得到提高。”这不是虚情假意,江山的复评制度,确实有着鲜明的特征,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作者更多机会。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没有复评咋改?
有一天,又一篇文章“成精”。高兴地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感慨道:“年近花甲,却变身文学青年,是不是跑偏了”。其实,一点没偏,江山让我领悟了写作的快慰,引领我迈入文学创作的领域,也必将激励我沿着这条路执着地走下去。
怎么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跑到江山来折腾,一个不小心又被文学撞了“腰眼”,妻子会不会又该唠叨了呢?
回想在江山尚不足月的每一天,充实感增强了,水平一步步提高。
遇见江山,便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