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霍林河记忆(微电影)
微电影
霍林河记忆
人物介绍:
曹澄:男,53岁,某电厂副总工程师,抢修队队队长。简称曹总
柴英伟:男,50岁,抢修队副队长
抢修队老师傅若干
抢修队年轻员若干
抢修队员栗志强:男,24岁,简称我
长途客车司机:男,40岁
李泽一:男,(35岁)矿区自备电厂厂长
微胖服务员:女,26岁
矿区大夫:男,45岁
(画外音):地处内蒙古通辽市中蒙边陲的“霍林郭勒市”是40多年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批示建设的“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今天看到这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城市,我不由得回想起当年的岁月......(话外音完)
1.(闪回)1980年3月下旬
会议室
驻吉林热电厂,通辽电厂实习队会议室全体实习人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热闹非凡。
体态丰盈个头高大实习队队长柴英伟走进会议室。
柴英伟:“大家静一静,坐好!下面宣布通辽电厂革委会通知: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精神,霍林河矿区自备电厂请求,厂革委会与实习队班子成员研究决定,下列人员徐伟东、张建......等十名同志汇同在通辽厂内的十位老师傅,组成抢修队,立即奔赴霍林河矿区,参与自备小热电厂抢修工作。通知宣读完毕。”
柴英伟环视一周会议室内人员:留下的同志要继续安全稳妥的实习,为我厂投产发电多掌握技术。公布的抢修同志,下午做准备,明早火车出发到通辽转车赶赴矿区。散会!
柴英伟叫住办事员小王:“你立即通知在家休假的几位,明晚必须赶到通辽,后天一块出发到霍林河!”
小王扬起右手顽皮敬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军礼:“是!”
2.农村,乡间公路
乡邮员骑着绿色专用自行车,向村庄使来。
乡邮员见一老者下自行车。
乡邮员:“大爷,栗志强家!”
老者:“村东头第一家”
乡邮员:“谢谢!”乡邮员到栗志强家叫开门。
乡邮员:“您的加急电报!”
栗志强:拿过电报展开“速来通辽,赶赴霍林河矿区参与抢修!”
3.晚上,昏黄的煤油灯光,栗志强家
我(栗志强)在准备所带物品。
栗志强娘,白发苍苍,手拿一提包豆包进屋。
志强娘:“这是你最喜欢吃的,明天一定带上!”
我(志强):“娘,这是何必呢!这么多,又这么沉重,我去抢修,又不是天天去吃豆包!”
志强娘:“儿子你抢修天天就不吃饭了!这是咱农家的土特产,你让你同事们都尝尝鲜!假期没修完,你就走了,我这心里也不落底呀!”
我(志强)深情地看一眼老娘:“好!我带着,不过今晚得放仓房,屋内温度高要开化的”我(志强)拎起豆包走向房屋外仓房。
4.火车上,白天
北方的三月季节上虽立春了,春天的脚步还在路上,不暖还寒。
我(栗志强)两眼望着窗外,冬日萧疏的景象,荒芜米黄色的大地,大地上的牛羊,铁路两侧的树木随着火车的奔驰向后飞快地的闪去。
我(栗志强)的心,是乎也飞到霍林河矿区抢修工地。
5.火车站,下午六点钟
我(栗志强)随着下车旅客的人流走出出站口。
天已擦黑,灯火通明,熙熙攘攘。
火车站对面:长途汽车站鲜红的霓虹灯,赫然映入我(栗志强)的眼帘。我想,得在汽车站旁找家小宾馆住下。
这样明天乘汽车去霍林河方便。
于是我背起背包拎起豆包,穿过小旅店拉客者的呼声,向长途汽车站走去。
我在一个叫向阳的小旅店住下了。
6.长途汽车站,晨
天空已放亮,太阳从楼的东边爬了上来。
不一会,由曹总、柴英伟带队,李全民、李文生、史国坤、关一德、蔡德民、董忠义(技术员)王庆英、张成礼、李文生、任心宽老师傅组成的队伍就到齐了。
见面互相握手寒暄后,七点三十分我们登上了发往霍林河的长途客车。
7.宽敞的街道,早上
行使的长途客车。
天空黄澄澄的,是本地区春天的刮风季,不时有阵阵细密的黄沙扑打客车的窗玻璃上。
一路上,我看到窗外女士大多戴着纱巾,不少男士也戴着,纱巾在这里不再是女同胞的专利,这应该是风沙天气的需要吧!
8.草原公路,上午
继续行使的长途客车。
客车行驶二个多小时,到了鲁北镇里稍适休息。
我们都下了车,到路旁的饺子馆,吃了一顿韭菜鸡蛋馅的水饺。
长途客车驾驶员吊着嗓子大声说:“师傅们要多吃点,下一半路程不好走,还要过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罕山,那气候多变,是大风口,这个季节你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曹总站起一挥手:“司机师傅放心吧,我们壮壮的,一定能陪你一同到达霍林河矿区目的地!”
客车又上路了。这路后一段真是不好走,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客车行驶三个多小时,来到罕山脚下。
天空云层加厚,车内有凉丝丝的感觉,气温下降。
客车沿盘山公路行驶半山腰时,小雨夹着雪花飘了下来,待到客车快到山口处,就是下雪了。
开始下的是小雨夹雪,气温零下结冰,现在又下雪。
盘山公路上坡客车轮胎开始打滑,尽管加大油门,发动机发出沉闷响声,车轱辘就是就地转圈不前进。
司机师傅使出浑身解数,往山脊处猛打方向盘,客车在山脊碎石处停下来了。
司机侧身站起,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总算停下来了。”
乘客都鼓掌竖起大拇指!
司机淡定地说:“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请领导师傅们下车,看来只能前拉后推过山口了!”
乘客下车了。
司机将备好的绳索拿出挂在车钩上。
上车启动加大油门。
曹总在车下指挥大家前拉后推,客车缓慢前行二十多分钟,终于驶上了罕山口顶端。
风雪增大了天气更冷了,我们上车又前行了。
9.霍林河桥边,太阳即将落山
客车行使过霍林河桥。
河对面:“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不建成霍林河矿区心不甘”的大字牌。
展示了霍林河矿区建设者信心与豪迈气概。
此地海拔比通辽高得多,地处中蒙边陲,尚未解冻。
我(栗志强)终于看到了霍林河真实面容。
她静静的镶嵌在大地上,似一条洁白“哈达”。
太阳落山了,天空逐渐暗了下来,霍林河客运站到了。
矿区自备小电厂的接站人员领着我们一行,进入两扇简易铁门灰色砖墙的院落。
院落侧有一长方深坑,处立着一根合抱粗圆木,圆木上衔着一把大锯。
拉锯人已下班了,锯末、烂菜叶子等堆成的垃圾堆里,一头母猪领着一窝猪崽正拱来拱去。
宾馆是一趟有走廊的北京平房,中间开大门,我们被安排住下了。
我(栗志强)住在进走廊右侧简易挂锁的房间内,屋内冷嗖嗖的,有电褥子。我把衣物放在床上,装有豆包的提包放在门口床下。
吃过晚餐接站人员说:“委屈你们了,在这暂住一宿。自备电厂旁住处及食堂马上整理好了,待收拾完,你们马上搬过去,这样抢修干活也方便。”
曹总代表大家感谢了接站人员,我们就休息了。
10.简易宾馆,早上
早餐后,我们穿好工装,向自备小电厂走去。
霍林河矿区天空灰矇矇的。
远处一排排蓝色德国进口“沃尔沃”货车、工程车露天存放。
整个矿区宅舍没有一座楼房,都是依山坡而建的一抬腿就能上房顶的“地窨子”。
住户们挖吃水井,水没出来,却挖出煤来了。
他们把“梁铊”(既直径四十厘米左右的圆木)横担井上,用滑轮、绳索、箩筐往上运煤呢!整个街区到处呈现的是:在建新建的忙碌中。
自备电厂在比较平缓矿区山坡上,三十来米的烟囱高高矗立。
厂方开了简单的欢迎会,宣布了抢修任务、目的、工期及安全要求。
曹总代表抢修队做了表态发言。
厂方领导带领我们参观了自备供热电厂,额定参数蒸汽量每小时十吨的锅炉,青岛制造的船用汽轮机,人工推车上煤的现场。
还领我们参观了工具库。
我们即将搬入的住处,用餐食堂。并正式通知我们下午可搬进来。
11.简易宾馆,中午
中午下班我来到昨晚住处。
我拿出钥匙刚要开锁,却发现房门大开着,挂锁连同门框上的门鼻子在门上耷拉着。
我的第一反应是被盗了,得赶快报警,转而细看,见地面碎布片子豆包渣滓狼藉一片。
我立刻反应过来,是老母猪和它的“孩子”们干的事儿。
这旅店的服务员和住宿登记员都干什么去了,老母猪怎能率领它的“队伍”闯入旅店盗吃呢?我气恼地跑到旅店院里。
见老母猪和它的“孩子们”正在墙根处“睡大觉”呢!我上去狠狠地踹了老母猪一脚!老母猪“哼”的一声儿,领着它的“队伍”悠悠荡荡的出旅店院口大门了。
住客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这猪嘴这么有力量,门鼻子都拱下来了,这得报警。”
这时胖乎乎女的服务员走了过来陪着小心说:“千万不要报警呀!要报警的话,我这个月十元的奖金就没了。”
服务员:“真倒霉,回家给孩子送奶的功夫就发生了这事儿了。”说着操起笤帚戳子要清理,被一旅客挡住说:“保护现场,不能清扫”
“保护什么现场!”
曹总过来了,问明情况。
曹总:“人和猪较劲有意思吗?”
旅店年轻的经理也来了:“这是我们管理不善的责任!门马上修好,豆包和提包是那位师傅的,我们旅店照价赔偿。”
我(栗志强)说:“是我的!赔偿就不必了,只是这近千里之外背来的豆包人没吃着,让猪给捷足先蹬了”
曹总:“算了!都散了吧!”
年轻的小经理掏出钱就往我兜里塞,我边推脱边说:“豆包谁吃不是吃呢,就当我为霍林河矿区建设做奉献了!”众旅客一声哄笑散去了。
12.下午,自备电厂旁临时住处
我们抢险队全体人员搬进了自备电厂旁边的瓦房。
十个人住一个房间,大火炕。
地中间有汽油桶切削一半搭成的大铁炉子,炉筒子往上两米高成直角伸出窗外。
墙根处小煤池里堆满了煤。
这就是霍林河自产的煤吧?偌大煤块儿一手即能托起,灰分大,燃点低,用报纸能点燃,烧出的灰是白色的。
在煤块上洒点水,睡觉有时能听到“咔咔”裂开的声响。
食堂坐北朝南,灶房餐厅一体。
餐桌临时用木板子搭成。
不宽敞的空间东侧:有1厘米厚,1.5米宽4.5米长钢板在与地面平行1.7米的高度,下面不知盖着什么。
两个锋利的直角对着餐桌,稍不留意就会撞在上面,对用餐者的人身安全够成了威胁。
几次想拆除,曹总说:“人家的东西不能动!”
还是老师傅李全民有办法,用两个土豆卡在钢板两个直角处,解除了隐患。
还有生活用水,每天需要两人一班倒,去山坡下五百米处的水井人工抬回来。
矿区每天派一辆212北京吉普往返通辽,为我们办火食。他们都亲切称我们为内地来的人。
我们抢修具体工作是;将锅炉汽包两侧60X3已烧损腐蚀的部分水冷壁钢管换下来。
工期是30天,5月底前得完工。
首先是割下旧管,旧管4米多长一端是弧形。
此位置没有吊装设备,只能暂时放在3米高处的平台上。
顺着铁梯子由3人往下导。
我是梯子下部最后一人,接过钢管往墙根处一扔即可了。
13.次日,工地上
可能是连续加班赶工期我有点感觉疲劳。
实习生从来没干过这个活,心始终处于崩着的状态,心里默想今天可是往下导旧管最后一天,千万不能出安全事故呀!结果心里越提醒自己,越紧张还是出事了!
我接过第二个人手中的管子,弯腰用力往墙根处一扔,管的弧形弯处先着了墙,被墙反作用力弹了回来,刚好打在我的左眼眉上,我用手一捂,鲜血顺着指缝流到脸上、衣服上。
同事们迅速把我送到矿区大瓦房医院
大夫清洗处置,又缝了3针,最后包扎好。
大夫:“小伙子成家了吗?”
我(栗志强):“对象还没有呢”
大夫:“好险那!在往下伤一点,你的眼睛说不定就保不住了!你们快去吃个喜吧!别忘了七天来拆线。”
我(志强):“谢谢大夫!”
同事们把我送回了住地。
14.住地,日
我“一目了然”了。
左眼像影视剧演员用医用胶布固定一块白纱药布之外,身体没啥反应。
本想去工地干点简单的活儿,并将意思坦露给曹总。
曹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多险那!你必须老实休息。过几天,视恢复情况再说!”
我无语了。
我天天搞住处的卫生,把炉灰掏净.
下班前把屋烧的暖烘烘.
给同事们备好热水。
我终于熬过了三天。又去找曹总恳求。
曹总拉过我,盯着我的左眼看了又看说:“水肿是消了,你可以在工地干点轻活儿,递个搬子、锉刀,扫个地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