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一所乡村学校的变迁史(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一所乡村学校的变迁史(随笔)


作者:任小刚 举人,36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49发表时间:2021-06-05 18:27:54

一所乡村学校的变迁史
   一
   出了什字街道北门(估计只是旧时称呼,现在早已无城门,甚至任何类似门牌的建筑标识),渐离镇甸一路向北。什字原面依旧平展展铺陈着,极细微下斜的落差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迎面有风掠过,却是明显感觉清冷了许多。自然亦是开阔了许多。村庄不很规则地,东一簇西一堆亘卧着,静默着。如同凝神抽旱烟的老农,总有想不完的心事。原野旷远无边,伴着一两声遥远而低沉的犬吠,间或慢悠悠升腾起的炊烟,竟也平添了几许虚幻的田园诗意。烟青色淡淡的时光一直在流逝,兼以夜色无边般弥漫的失落,竟惹行人大有“陇头流水,其声呜咽;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羁旅游离感伤。
   所幸脚下依然是宽阔平坦的泾灵公路,可以直通泾川平凉兰州的,遂再一次念想和确认了,什字原无可替代的通衢重位。便也就释然和轻松了许多——原大坳平不是吹出来的,自有其历史渊源的口碑共识和情结的。至今什字人提起故土一脸自豪,说这辈子就爱什字原,一点都不羡慕灵台县城(大有八百里秦川人只喜爱西安,不羡慕北京上海一样的,死不挪窝的故土情结)。即使已接近什字边缘的北原北咀,也比南里的崾垷原大许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么。沿泾灵公路北行十华里,便是扼什字镇北大门的重要村庄——青岗铺。单听名字,便知历史上其作为驿路卡点的重要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商旅行脚必经之地打尖歇息之所。远涉长安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商队,黑河上川居民,都是顺现在泾灵路上什字;,黑河下川尤其是里口村高平镇的居民上什字原,须经前进湾里陶两村,再经青岗铺村到什字镇赶集做生意,或继续远行。因此,青岗铺村历史上一直是什字镇北原,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关卡,商旅集散之地兼行政中心。
   一所名称和规模多次变迁的乡村小学,就坐落在青岗铺村部旁边。几度风雨,几度雪霜,它亦是什字镇北面七个行政村,唯一一所保留下来的乡村完全小学。北出什字镇去泾川平凉兰州,或自泾川黑河盘山而上,踏上什字原,远远地,第一眼就望见了一座的赭黄色教学楼,巍然屹立着。庄严沉静,气度非凡。在远离乡镇的农村,兀自拔地而起这样一座建筑物,无论如何都是格外惹人瞩目的。自然就使人不自觉地,猜度起其出处和名分(特别是那些年,即使在乡镇楼房也是稀罕物)。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青岗铺小学原土木结构的校舍受损严重。在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兴学项目资助下,建起了这座教学楼。为了纪念感恩这一义举和血浓于水的两岸同胞情深,学校亦改成了此项目覆盖下的,国内统一名称——明德小学。并且因感动于此义举和崇高精神,修建过程中,灵台县教育局和什字学区,对施工的监理看护十二分用心。派专人吃住于此,安起蹲起,昼夜不停监督施工全过程。据说还因一些细节问题和施工方骂过仗。此后只要提起这座教学楼,总务陶俊科主任总是赞不绝口,不无自豪地,对后来走马上任的年轻李小平校长,陆续新调入的老师介绍道:“这座楼比铁箍下的还牢固,你就不知道,验收通不过,拆了重盖过几回哩!”其建成后,一直是什字原北面旷野一道美丽的风景,亦成了标志性建筑。倘逢外地人问去青岗铺村的路,本地人无一例外答曰,一直顺公路往北走,到一座土黄色教学楼处,就把你挡住了!
   二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什字原上的学校寥若星辰,屈指可数。随着全国的扫盲运动的展开,农村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扫盲班,农民夜校,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起。历朝历代土里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在短时间以内由睁眼瞎学会识文断字。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新中国成立后彪炳千秋的大事,是功德无量将永远载入史册的的义举。人是一切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因为新中国首当其冲,解决了人的脱盲教育问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文盲自我意识觉醒后,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纷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如火山岩浆般蛰伏的巨大热情,迸发出来后,其创造力就如旭日初升,万象更新,势不可当!此后各行各业建设事业才蓬勃发展。
   在此大的背景下,什字北原的一孔孔破旧的窑洞,山神爷庙底,被重新利用起来,先后办起了庙头村小,阳坡村小,高洼村小等。那时候讲求人多力量大,仿效苏联英雄母亲的人口政策,单就偏远的农村,亦是人口激增,就学适龄儿童漫漶。原有的由农业社办的村学,还有位于镇上的什字中学,已容纳不下这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了。于是在什字最北咀原面很大的人口农田大村前进村部,建起了前进中学,有效缓解分散了什字中学的入学压力。1968年,在青岗铺村部东面原野上,建起了一座全新的高规格完全小学。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簇新的校舍气派的大门,四面完整的围墙,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整个什字原面,也是数一数二的。校舍比什字中学新,占地面积比长小(位于街道的长坡小学简称,亦是后来什字中小的前身)大。
   随即阳坡村小撤销,学生全部迁入新学校就读。而建在关帝庙底的高洼村小,却保留了一到三年级。接纳青岗铺最北面几个很大的社,如高洼小户的小学生就读。从四年级开始,再升入青岗铺小学就读。大约直到1985年左右,才完全撤销并入青岗铺小学。亦可能考虑到前进中学位置太偏远,大多数什字镇北原中学生就读不便的因素,1980年左右,前进中学全部搬迁至,北原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青岗铺小学。兼并了原来的小学部,合二为一改为七年制学校(初中部只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初三要到镇上什字中学就读),名称仍然沿用前进中学。而原来的前进中学,则变成了独立的小学了。因为学校规模的扩大,原先单一的师资队伍遂丰富多彩起来,出现了最奇特的混搭现象——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民请老师,社请老师,被农民称为吃皇粮的公派老师,还有文革期间全国统一调派的老师,或被下放落实政策后暂时还没有回原籍,被什字中学定期交流下来任教的老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时间,新的新的七年制前进中学教师群落,身份殊异,学历天壤,口音南腔北调,教学风格五彩纷呈,能力高下,千差万别。加之女老师数量也多,和农村妇女穿着无甚两样的(红袄袄绿衫衫布鞋鞋)民请女老师,和时尚洋气着装摩登的公派女老师,形成鲜明对比,格外惹眼,万紫千红总是春;用旧报纸裁成条卷老旱烟抽,熬喝罐罐茶吃烤馍,胡子拉碴,偶尔也会把洗得发白的帽子,戴歪的男民请教师,和尝试流行学穿喇叭裤留长发的,男青年公派教师同台授课。景象万千,见怪不怪。加之就读学生数量多,年龄悬殊大,高低柜现象屡见不鲜。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初二学生,流鼻涕将脸四季抹成小花猫,翻穿布鞋,将他大舅他二舅(土语大脚指二脚指的戏称)露在外边的一二年级学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方校园中,共同成长相互无碍。人数太多,早晨上操时,操场摆不下跑不开。很有几分专业体育老师范儿的带操者,甚是威严的几声急促的哨音,几番指手画脚的指令过后,人头攒动的庞大出操队伍,奇迹般排列成漂亮的同心圆队形。按年级大小个头高低,从外到里排列,甚是好看。尤其是跑起来的,简直就是一副绝妙的八卦阵图。指挥者排兵布阵,成竹在胸气定若闲游刃有余,出操者亦精神抖擞,齐呼口令时气势如虹地动山摇。加之土操场几圈跑下来尘土飞扬,但所有列队者习以为常没有丝毫不适,反倒增添了几许沙场秋点兵的的烈烈氛围!而活动课时间,整座校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呼小叫夹杂欢声笑语。各种活动方式都能玩出精彩和花样,简陋的篮球架下乒乓球案边,满是挨着挤着排队等待上场打球的。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球赛,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裁判的哨声球员的拼抢声,围观者的喝彩加油声此起彼伏。谁也搞不明白,简陋单一的洋芋白菜粗粮黑面填充的学子身体里,缘何会有如此巨大绵延不绝的能量和热情?而两饭时间,校园里更是异彩纷呈:生火做饭的,抱娃的,织毛衣的,闲聊的,打扑克的,下棋的,弹琴的,唱歌的,拉胡胡唱戏的,个别辅导功课的,或同台演出,或你方唱罢我登场。人间烟火气文化气息鱼龙混杂,蔚为大观,整所校园弥漫在一派生机盎然,人气爆满的气象里。似乎人人都能找到,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感和存在感,作为老师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毫无疑问,因缘际会,诸多合力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拨乱反正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丛生西南联大空谷回音,发轫教育理想主义幻象时期。虽然也有生涩和缺陷,但更多地是生命和活力!是青岗铺小学办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是什字北原再也无法复制和超越的一道风景,是昨日黄花,是飘逝的绝唱。那段时空和鲜活画面,永远在一代人心中珍藏,亦定然如星月神话般,被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下去!
   三
   笔者很可能在1981年或者1982年秋天(实在因为年代久远,记不准确了),由窑子坡小学转入前进中学就读三年级。正如鲁迅先生不知道,大人为什么要把他送入三味书屋一样,我亦是全然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将自己转入,这所人生地不熟的学校。除过陌生感带来的惶恐和茫然之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校园很大,人很多!尤其很奇怪,怎么会能有个头像大人一样高,还有个别似乎已经长出胡子的初中生。这已经超出一个小孩子本能的,认知经验和安全边界范围!很久以后,才隐隐理解了自己所在的上沟老社,离本村的窑子坡小学远,反倒离青岗铺村近,且还有一段公路,不像到以前学校,上学全是土路,天阴下雨路烂鞋泥,很不方便。自然,大人可能有更为隐秘的,嘴里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毕竟是七年制带初中的学校,堆作大,老师人数多,肯定教得好!
   因为是外校转入生,须先持原校开具的转学证明到校长处审查登记,再持校长写的条子到班主任老师处报名。遂不无紧张地躲藏在大人身后,犹犹疑疑地踅进校长的房子。时任校长是贾佐壁老师,坐办公桌旁,披一件薄大衣,戴一顶70年代很常见的半新旧军绿色帽子。大眼,小头,高个,尤其是瘦削的黑脸上,面部特征如石膏般突出。轮廓清晰线条坚硬,潜藏着久闻其名的严厉和治校传奇。他瞥了一眼转学介绍,一开口,声音尖锐分叉略带沙哑,但有极强的楔入感。类似于杀威棒训话的意思大概是:前进中学是大校是名校,从小学校转入大学校的学生要好好学,跟不上了就原送回去了!大人连声诺诺,我则已偷眼打量校长室的陈设,角角落落都不放过。直到大人说好了报名走,我才回过神来。这大约是一个孩童初步领教了,所谓的大校沙文主义......
   接下来的日子里,以前耳闻的“铁血校长”的治校传奇,逐渐变成了现实。全校集合训话时高亢尖利的威严声音,完美碾压和秒杀一切的歪风邪气,偌大校园遂乾坤朗朗,风清气正,拨云见日!当时普遍生活困难,简陋的衣服却包裹着强悍的身体,粗劣的食物却滋养出充沛的元气,封闭的乡村生长着野性的呼唤——所有这些合力塑铸而成的莘莘学子,貌似羸弱能量却出奇的大,将他们身体力行的校园天下三分:一是求学的殿堂,二是成长的乐园,三是行走的江湖。所以好得如花“坏”得冷怂冰火两重天者,却是共存同一屋檐下,构成了一种奇异的校园生物圈学子生态链。拉帮结派哥们义气打架斗殴,却是那时节最寻常不过的风景了。单就说这拉帮结派立山头,小屁孩比大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包括我在内一起转来的外校生,一段时间被本校学生孤立和当成假想敌,先是相互间的言语的攻击博弈。那时候的小孩几乎都是语言天才,根据居住地,遂编排了极具杀伤力的顺口溜,一有空或单打双打混合打高声砸向对方。如青岗铺的学生对窑子坡和上沟老的学生喊“窑子坡,吆猪婆”“上沟老,炕沟老”。第一回合我们外校生败下阵来。但不出三五天,再次交锋时,对方得意洋洋刚把这句顺口溜喊出,我们一伙声高声喊道“青岗铺,男人穿的女人裤!”也许这句话太具杀伤力了,对方一下子惊呆了,瞬间回不过神来,接着群体如同放了气的气球蔫了瘪了......但事情远未结束,接下来第二个回合的较量开始了,对方派代表送来战书。我们几乎是毫不迟疑地如约应战。三天后周末放学的路上,双方在约定的偏僻的老饲养站院里打群架。而后各自鼻青脸肿回家之后偷偷洗鼻血,大人询问时说是不小心碰破的。再后来,许是不打不相识,或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终于民族大融和了。在不说本校生外校生了,都只有一个名字前进中学的学生!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说所有人都按规矩出牌的。一些高年级学生为女生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将虫子放在女老师粉笔盒里的听尖叫声的;将板擦搁在虚掩的教室前门上,待自己日眼的老师上课一推门,板擦打在头上粉笔末沾了一头一脸,男老师气得破口大骂后继续上课,适逢女老师,就哭着去班主任和校长处告状去了;看了《少林寺》《霍元甲》《陈真》《马永贞》等,掀起习武热的学生有门不走,上下学飞檐走壁翻校墙者,教室和老师宿舍隔壁的,在后墙处神不知鬼不觉掏出洞子,闲了偷窥的......闹腾得大了,班主任不得不出面时,有些男生人高马大甚至比班主任还高出一个头,夏天班主任在校园里晒粮时,百十斤的麦袋子班主任挪不动,他则直接抓起来扛肩上装车。批评过火了,和班主任停(方言对等的意思)上哩。这时候,贾校长出面了,周一全校师生集会时,这些学生罚站在前列,校长问话时,好多刺儿头似俄罗斯阅兵的士兵一样立得端倔倔的,头向上斜仰着,一言不发。贾校长朝其小腿肚处踏一脚,其即刻站不稳当了,接着朝脖子几个耳光,几声怒喝之后,其立刻手掉顺乖乖的了。贾校长不怒自威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入了每一个在校求学的学子心中。在校内任何时间段,只要瞧见其身影,所有班级和个人发出的吵嚷声立刻停止,而在校外远远瞧见,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躲藏,实在躲不过去了,就站直恭恭敬敬鞠一躬,低声问一声好。

共 14327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明薪火传承,一所历经半个世纪历史云烟的乡村学校,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图腾。”一万多字的散文,洋洋洒洒,写出了一所学校的变迁史,也从一个点反映了一片土地的文化缩影。作者文笔老到,沉稳,全文没有一个错别字和错误标点符号,文章叙述缓慢,以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为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学校史。非常值得学习,推荐阅读。【编辑:灯之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21-06-06 20:47:46
  好文章,学习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