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家在陕北(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家在陕北(散文)


作者:塞北离人 布衣,12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4发表时间:2021-06-10 08:13:28
摘要:“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里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氏,这里有人文始祖轩辕帝,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始足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特别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黄帝陵在这里交会,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披上一种神秘的色彩。”

【春秋】家在陕北(散文)
   “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里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氏,这里有人文始祖轩辕帝,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始足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特别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黄帝陵在这里交会,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披上一种神秘的色彩。”
  
   ——曹谷溪
   陕北,即陕西北部地区。北起神府长城,南至渭河北山,西达子午岭,东临母亲河。
   因学习和工作原因,我离开陕北老家已有十几个年头,而它,却从未离开过我的记忆。相反,时光荏苒,它已成为镌刻在我心间永远的精神家园。这份情愫,就像一坛“陕北红”,时光越远,味道越浓。
   家在陕北,最热闹的是陕北秧歌。
   秧歌,顾名思义,就是春耕时插秧种田的歌舞。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听长辈们讲,秧歌其实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起源于汉农耕文化时期。早在四千多年前,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南部的一些河谷地带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汉族祖先就在这里开疆破土,种植庄稼,汉农耕文化就此产生。而秧歌也是在同期产生、演变,一直流传至今。
   以我的理解,过去,人们以土地为生,靠老天吃饭,所以,陕北人扭秧歌有两层最基本的蕴意,一是感恩与庆祝,感恩天地日月的恩泽,感恩上苍与土地的恩赐;庆祝旧年丰收的年景,表达丰收的喜悦,喜迎农历新春的到来;二是祭祀与祈福,祭龙王、祭山神、祭土地,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的小村就有正月里扭秧歌的传统,而秧歌起首后的第一道程序便是“敬神”——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伍到龙王庙、土地庙、山神庙虔诚地敬神、祭祀、祈福。之后,才挨家逐户地“排门子”。
   扭秧歌重在一个“扭”字,考验的是腰部肌肉的功夫与力量。腰身直不直,腰杆硬不硬,腰肌强不强,扭一场秧歌就知道了。在陕北,扭秧歌又称“闹秧歌”,热闹的闹。一个“闹”字道出了陕北秧歌的特征与灵魂。每逢农历新春佳节,一元复始、万物苏醒,陕北人就开始闹起秧歌“排门子”,从初一一直闹到十五。
   你看,秧歌队刚一进院儿,主家备好的“麻雷(炮仗)”就飞上了脑畔。“嘭——啪”,一声炮响,既是主家对秧歌队的欢迎礼,也是向全村老少一计响亮的通告。顿时,圪楞脑畔、墙院内外、窑前屋后、脚地圪崂到处挤满了看红火热闹的婆姨女子、老汉后生。他们有的双手插在袖口里抱着膀子站着看;有的磕着瓜籽蹲在地上坐着看;有的趴在树格杈上猫着看;年长的老汉扶着烟锅圪蹴着看;待嫁的姑娘从人群缝隙里探着脑门偷偷地看;小媳妇一边看一边轻摇怀中咂奶的婴儿,起伏的胸脯颤悠悠地弹动着,就像一对温顺的鹁鸽栖息在风动的树梢;耄耋老人佝偻着身子,一手颤颤巍巍地扶住拐杖,一手搭在前额上,扬起头朝前照着看,盈盈一笑,露出一排空洞的牙床。人群中偶尔传出一声口哨声,自不必说,定是年轻后生们起的哄——一睹秧歌队中“村花”的英姿,这是年轻人萌动的荷尔蒙在歌唱。碎脑娃娃们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呼喊着捡拾地上的“哑炮”……
   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羊”,带队伍、唱曲子、造气氛,全靠伞头。在伞头的带领下,百十号后生女子们立马摆好队形。他们头包白羊肚手巾,身着彩衣,手执花伞,面带喜气,齐刷刷地扭了起来,兴冲冲地唱了出来,乐呵呵地舞动开来。旱船游走在队伍中央,顺着艄公的木桨,轻巧机灵地划出一个优美的“8”字。各种人物情景扮相活灵活现:毛驴驮着新娘子,货郎挑着货担子,三花小丑扎着小辫子……形象十分生动饱满。
   这是一场大戏,是陕北人的视觉盛宴。
   鞭炮雷鸣,礼花绽放,烟火升腾,锣鼓的鼓点越来越密,大镲的声音越来越响。在急锣密鼓中,秧歌队的男男女女们沸腾了:婆姨们手舞彩扇,扭得更加喜气,更加青春,更加妖娆,更加动感。后生们踩着鼓点,扭得更加起劲,更加激情,更加热烈,更加狂野。一场秧歌,扭出了陕北汉子的高亢与粗犷、自信与豪迈;扭出了陕北女子的灵巧妩媚、高挑挺拔、俊美迷人。
   这是陕北人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由的、是原始的、是纯碎的,甚至是狂野和狂放的。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神仙,那么神仙见了这样的场面也会情不自禁地扭起来、吼开来、唱出来……
  
   家在陕北,最难忘的是陕北美食。
   说到陕北美食,首先要提的当数陕北炖羊肉。虽然这里山高沟深,既没有丰茂的草场,也没有充足的雨水,但陕北人却对羊肉情有独钟。没错,陕北人酷爱吃肉,羊肉最甚。我想缘由有三,一是陕北的羊肉确实好吃。这里的山羊常年放养,常年吃着陕北地界特有的地椒、沙柳、苜蓿、柠条等富含微量元素的植物,所以肉质鲜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素有“肉中之人参”的美誉。其中,陕北艾好峁地椒山羊肉享誉全国,堪与宁夏盐池滩羊肉媲美。二是陕北地区与内蒙接壤,受原始的草原游牧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三是陕北的冬季严寒而漫长,食肉可以有效地御寒。 
   铁锅炖羊肉绝对是一道硬菜,也是陕北人的一道特色美食。小雪(时令)一过,宰羊,是家家户户圪楞畔上常见的景象。逢年过节,炖羊肉是餐桌上的主打菜肴;贵客临门、亲朋到访,宰一头羊,一锅炖羊肉是陕北人的待客佳肴;红白事宴席,更少不了炖羊肉;遇上连阴天,农民宅在家里,宰一头羊“打平伙(AA)”解馋;亲朋走动、来往送礼,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整只的全羊。
   如果到陕北的菜市场看一看,你会发现肉档悬挂的是整只整只的全羊,一排排全羊肉倒挂在肉架子上,这场面要在南方可实属罕见。而顾客都是大块大块地买肉回家——有要前腱子的,有要后腱子的,有要大前腿的,有要精后腿的……摊主是粗壮的汉子,抡起剁肉大斧,“咚—咚”两声,手起刀落,正好三十斤,非常精准、非常干脆。而不像南方的菜市场,走遍整个肉档,最后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只有小半只羊肉在售。而顾客只是称上二两小羊排回家煲汤。
   陕北炖羊肉的做法也有讲究,不能想当然地用清水煮肉。首先,上乘的食材是基础。一定要选择放养的成年山羊羯子肉,秋冬时节的山羊羯子最肥美。其次,调料是必需品,包括:花椒、姜片、小茴香、葱段、桂皮、枸杞、陈皮、香叶等。而干辣椒则应直接与羊肉一起炖,既可增色,又能提味。辅以土豆块、青红萝卜和青红椒。第三,火候和盐是关键,如果火候掌控不好,要么羊肉不软烂,要么直接糊锅。而盐要一次放到位,否则吃起来不入味。最后,葱才是灵魂——关火起锅前一定要撒一把正宗的陕北红葱。你会发现,羊肉的香味裹挟着葱香随着升腾的蒸汽飘满窑洞,飘出院落,飘向整个村庄。正可谓“陕北山羊山上养,一家吃肉万家香”。
   其实,羊可以有很多种吃法——蒸、炖、烤、涮、卤、煮等等。而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陕北人创造了很多不同的以羊为食材的美食。就拿卤羊头来说,这可真是一道舌尖上的美味。通常,人们很少吃羊头,大抵是因为不习惯吃,或者羊头不好处理之故。其实不然,羊头自有其独特的风味——羊脸富含胶原蛋白,肉质鲜嫩,多水多汁,美容养颜;羊舌全为精肉,十分有嚼劲;羊耳为脆骨,酥脆不腻;羊眼明目,口感软嫩滑溜;羊脑味寡,蘸上芝麻盐,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而羊杂碎是陕北人日常食谱里的最爱。一碗饱满的羊杂碎应由羊肚、羊肠、羊肝、羊肺、羊血组成,切上豆腐条、土豆条,下入手擀面或细粉条,最后再滴上一勺红辣椒油,撒一把绿芫荽叶,绝了!羊杂碎又可分为早杂碎、夜杂碎、粉杂碎、面杂碎。大街小巷,晨光中,最先闪现烟火、冒出热气的一定是杂碎店。夜幕下,最晚收拾摊面、熄火打烊的也一定是杂碎摊。可以说,陕北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羊杂碎开始,也是以一碗羊杂碎结束的。你看吧,他们既可以把羊杂碎当作早餐,又可以当作夜宵,还可以当作正餐。细数人间美味,还真的很难找到这样一道美食。所以说,陕北人对羊杂碎的热爱是常年累月潜移默化地融入骨子里的真爱,以至于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一碗羊杂碎尽是如此依恋不舍。
  
   家在陕北,最动听的是陕北民歌。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受苦人盼着那好光景
   青杨柳树长得高
   你看呀哥哥我哪达儿好
   黄河岸上灵芝草
   哥哥你人穷生的好
   干妹子儿你好来实在是好
   走起路来好像水上飘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
   人里头数上哥哥好
   有朝一日翻了身
   我和我的干妹子儿结个婚”
   陕北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女人难活哭鼻子,男人愁肠唱曲子”。是的,开心畅快的时刻要唱出来,苦难忧愁的日月也要唱出来。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陕北民歌中的“诉苦歌”表达的就是苦难忧愁的心境以及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要说陕北人个个都会唱民歌,那的确有失偏颇。但要说陕北人对陕北民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这是事实。如果说陕北秧歌是陕北人腰杆杆上的狂欢,那么,陕北民歌就是陕北人心坎坎里的绝唱。因为,陕北民歌是千百年来陕北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它真正唱出了陕北人的悲欢离合、爱憎情仇、苦乐人生。唱出了陕北人与土地、与环境、与命运不屈的奋斗与抗争精神。
   陕北民歌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人们熟知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圪梁梁》、《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赶牲灵》、《山那边》,以及《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妹妹想哥哥想断肠》、《拉手手亲口口》……歌名虽然读起来有些“土气”,但就是这些“土里土气”的民歌却广为流传、直抵人心。以我薄浅的认知判断,陕北民歌都是原创,都很原生态,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土地,来源于生活。所以你会发现,很多陕北民歌并未署名作词作曲姓甚名谁——可能是一个叫不上名的羊倌老汉,也可能是一个为爱私奔、勇闯天涯的二女子。或者,可能本来就没有你所想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词曲作家,完全是普通老百姓在圪梁背洼、山峁深沟里劳作中吼喊传唱而来。由此,我不禁感慨:劳苦大众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如果你还要追问,我只能告诉你,他的名字叫“陕北人”。
   陕北民歌音调高,声音雄厚,听起来有一种如吼似喊,如泣如诉,如哼似吟的韵味。主要反映男女真挚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自由,以及生活的愁苦和风土习俗等。比如:《三十里铺》写的是青年男女四妹妹和三哥哥互相爱慕,三哥哥参军上前线,与四妹妹难舍难分的情景,真挚感人;《走西口》写的是男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出远门(走西口)谋生计,过门刚一月的新媳妇深情送别,叮咛嘱托,牵肠挂肚的情景。离愁别恨,催人泪下;而《崖畔上花开》则写出受苦人渴望过上好光景的美好愿望……内容通俗、真实、真诚、直接。比如,诞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传世之作《东方红》,这种原生态的作品,这份吟哼吼喊的激情,唱者痛快,听者着迷,特别能激发听众情感的共鸣。
   可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在无尽的贫穷与苦难中,在艰苦漫长的劳动中,以及在与天地自然的抗争中积累的文化、智慧与财富。所以,它虽然很“土”,但很有力量。我想,这应当是陕北民歌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与精神所在。
  
   家在陕北,最迷人的是陕北女子。
   陕北自古出美女,早在后汉时期,闭月貂蝉就出在陕北绥德。
   陕北女子勤劳朴素。苍凉的黄土地培育了陕北女子勤劳的品格。在地里,陕北女子是营务庄稼的好能手。春耕,一场饱墒雨后,她们挽起裤脚,赤脚片子,挥动鞭儿,吆喝毛驴,扶犁躬耕,播撒希望,做起农活一点不比男人差。夏耘,烈日当空,她们头包花围巾,手握锄把,松土、锄草、分苗、上肥……灼灼烈日映衬出陕北女子平凡而坚韧的女儿情。秋收,割谷子、挽糜子、背背子、刨土豆、掰玉米、打链枷……苍天见证了她们终日的操劳,厚土馈赠予她们一季的丰收。冬藏,晒丰收、卖粮食、喂牲口、砍柠条(柴禾)……在家里,她们做得一手好茶饭。她们是家庭的贤内助,服侍丈夫、孝顺公婆、养育儿女、喂养牲畜……日复一日,她们把朝霞走成了夕阳,年复一年,她们把暖春走成了寒冬——这就是勤劳的陕北女子。
   也是这苍凉的黄土地孕育出陕北女子朴素的特质,这份朴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美。这种美,美在朴素的衣着与朴实的妆扮,美在周身的黄土气,美在圆嘟嘟的脸蛋上那一抹高原红。
   陕北女子心灵手巧。用心灵手巧来形容陕北女子可真是一点也不夸张——织地毯、纳鞋底、缝鞋垫、剪纸、十字绣……样样精通。可别小瞧这些手头上的针线活,这可都是实打实的真本事,如果不花一番功夫,如果没有一点天赋,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可上帝偏爱陕北女子,故赐予她们一双巧手手。就拿剪纸来说,我认为这不只是一项技能,不只是一个传统,更是一门艺术。我的奶奶生前就热爱剪纸,老人家戴上老花镜,在灯下、在炕头、在窗前完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的“作品”,有《双喜临门》,有《如意吉祥》,有《花开富贵》,有《莺歌燕舞》,有《百鸟朝凤》,有《万马奔腾》,有《金狮巧虎》,有《祥龙玉凤》,有《雄鹰展翅》,有《金鸡报晓》,有《鸳鸯戏水》,有《喜鹊登枝》,有《春夏秋冬》等等。最让我佩服的是老人家剪纸时的那份专注,神态酷似一位精心打磨手中艺术珍品的工匠,那一时,执着,敬业;那一刻,沉醉,忘我。年少时,我只觉得好奇和有趣,长大后才明白,这一幅幅祥瑞之作饱含了老人心头多少美好的期盼与热望,对家庭、对生活、对儿女、对明天,以及对光景日月,抑或朴素的愿望,抑或宏伟的梦想。这份专注背后,何尝不是一种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所以,剪纸,绝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妆扮之用。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剪纸艺术其实是展示陕北女子心灵与梦想的窗口。可以说,剪纸是一门无声的语言,只要给陕北女子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她就可以给你剪出一段美丽的神话。

共 70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得具体细腻,读起来亲切感人:陕北,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的风土人情,饱满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历史。本文重点写了“陕北秧歌”“陕北羊肉”“陕北民歌”和“陕北女子”。我们阅读着这篇文章,对陕北会更加了解,会更加热爱。作者是陕北人,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却时刻怀念家乡,因此写了出了这样感情丰富的文章。该文内容丰富,言语活泼,读来意味深长,建议朋友们都读一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21-06-10 08:16:03
  作者您好,你这篇文章将陕北写得很具体,我非常喜欢。祝你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塞北离人        2021-06-10 09:46:39
  我觉得内容还是有点散,写了一种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而没有写出那种烟火气。比如,陕北美食,缺少特别生活化,特别有烟火气的内容。写的点很多很全,但都不精,缺少真正能感染和打动读者的聚焦点。
2 楼        文友:河杨        2021-06-10 10:21:35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全面,请继续写下去。因为一个地方的特色,仅仅一篇散文,是很难写全面的。期待你写出更新更美新内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