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故乡端午情(散文)
我离开湘西老家已四十余载,早已习惯了城里人的生活。每当端午节到来,只剩下一个节日的概念,缺少的是过节的传统气氛。每每这时,我就会从儿时的记忆中,寻找一份欢乐,追忆浓浓的故乡端午情。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多姿多彩的,也是热闹欢快的,更是令人难忘的。如今我还记得儿时吟诵的那首童谣:“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棕子香,香厨房。艾蒿香,香满堂。菖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但依旧带着节日的艾香粽香,仿佛把我带回到那美好的童年。
端午节在我们老家是一个仅次于过年的传统佳节,杀鸡、宰鸭、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是当地的一种不变的习俗。不过,湘西人过端午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端午节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十五。老家人把初五称为小端午,十五称之为大端午,到了大端午这一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节日的气氛中。
记得儿时过端午,心情特别兴奋,这不是因为过节好玩,而是因为有好吃的。在那个年代,平时要想吃上一顿鸡鸭鱼肉都特别困难,就像自家养的鸭子,要不是过节或家里来客人是舍不得杀的,为什么呢?因为农村穷,条件差,没有经济来源,鸭子养大了也只能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用换来的钱贴补家用。
吃粽子是端午节必食之物,在端午节前一个晚上包好蒸熟。老家人包粽子从来不用线,用的是棕树叶,包粽子前先把棕树叶晒枯,撕成条状,绑在凳子上,一提一提的捆绑,很扎实。包粽子的叶子都是野生的,老家山上到处都是,洗干净后用开水泡一泡。包粽子是母亲的拿手活,左右邻舍没有人不夸的,都说母亲做的粽子好吃,除了纯糯米之外,还要放一些腊肉丁和花生米与浸泡过的糯米(加碱水)一起调和。粽子包好后,放在灶上的铁锅里煮,等有了清香味再起锅。母亲做的粽子吃起来香糯、细软、柔滑、有嚼劲,剥开粽叶,色泽光亮橙黄,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吃着母亲做的粽子,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端午作为传统节日,在老家是极为讲究也十分看重的。过节那天,大门口要悬挂一把从山上和溪边扯回来捆扎好的艾蒿和菖蒲草,说是用来辟邪驱蚊。屋前屋后要打扫干净,然后用雄黄水喷洒一遍,目的是为了防止如蛇和蜈蚣之类的毒虫侵入。端午节的早餐大都是吃粽子充饥。乡下人有个习惯,早早地出门把农活干完,等到午后回家就可以做饭了。晚饭一般吃得早,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就可以用餐。用餐时不分男女老少,必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可以防病、驱邪,无痛无碍。吃完端午饭,小孩得用艾叶水洗一个澡,然后由大人在额头脚心或双手关节处涂擦一些雄黄,以防病毒侵入。
每年的端午,母亲还有一绝,那就是用未曾熬过的猪板油浸泡雄黄,放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治疗人身上长的毒疮,一擦就见效。母亲生性善良,乐于助人,要是邻里街坊需要,她有求必应。母亲每年就是用这种土方法治好了村里很多人身上的毒疮。
赛龙舟是湘西人过端午的一大看点,每年到了这个节点,村里就要组织一帮后生进行比赛。比赛的地点在离我家三公里外的白沙河,河面宽敞,水势平稳,没有激流。比赛从初五开始,十五结束,后来就定在十五这天进行比赛。
记得有一年十五看龙舟赛,我和村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拿起几个粽子,急急忙忙赶往比赛的河边。不想到了那里,两岸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男女老少,服饰各异,在河的两岸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和几个小伙伴抢占了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极目望去,只见十几条龙舟成一字型泊在河中心,参赛的后生身着各色衣服,赤裸着双臂,有光着头的,也有扎毛巾的,整整齐齐地坐在龙舟上,龙尾坐着艄公,龙头立着红旗,鼓手扬起两个鼓锤,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大约过了半个钟头,远远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接着是一阵清脆的铜锣声响,说时迟那时快,每一条龙舟像脱弦之箭,起初是齐头并发,但随着鼓点声和两岸观众高亢的呐喊助威声,赛龙舟场面惊心动魄,热闹非凡。
记得当时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怀抱婴儿的少妇,也许龙舟赛中有她的丈夫。当两岸观战的呐喊声一阵盖过一阵时,她的叫喊声和动作十分特别,几乎到了手舞足蹈的地步。我好奇地瞅着她,只见她一边高喊“宝山加油!”一边用手重重地拍打自己怀中的婴儿,看那阵势,她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两千米距离的龙舟赛结束后,两岸的观众开始慢慢散去。可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刹那间,所有的目光都朝我这边聚焦,我当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一位老奶奶从我身边的少妇怀里抱走婴儿,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少妇高声为“宝山加油”时,活活地将怀中的婴儿拍打窒息,快乐兴奋的场面一下子变得悲情凝重起来。
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叹息了一声,说这事儿曾经也发生过。真是乐极生悲啊。
儿时的端午节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虽年代久远,但愈唱愈觉得情浓,已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底。如今父母都远离我而去了,我也很少再有机会回故乡。然而,每每到了端午这个节日,那故乡的粽香,那浓郁的过节气氛,那母亲的味道,还有那袅袅升腾在故乡青砖瓦屋上的阵阵炊烟,早已定格成我记忆深处一道难以抹去的风景,时间愈久,那种特别的依恋情怀便根植越深,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一份浓浓的乡情。